研究生: |
邱詩華 |
---|---|
論文名稱: |
《夷堅志》所呈現的士人神祕經驗 |
指導教授: |
侯道儒
Douglas Skonicki |
口試委員: |
祝平次
曾美雲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6 |
中文關鍵詞: | 洪邁 、夷堅志 、士人 、志怪書寫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洪邁《夷堅志》費時近六秩而成,其所書寫的故事多半以士人群體為主要描述對象。本文以《夷堅志》所記載的士人神秘經驗為研究範圍,審視洪邁如何書寫這些神秘經驗,如何以此呈現《夷堅志》特出於前代志怪之處,以及《夷堅志》所書寫的士人神秘經驗類型、神秘經驗之意義及其所呈現的現實關懷。
本文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概況及方法,在前人研究成果之下,本文得以構思並延展。次章說明志怪小說的發展,以明瞭宋代志怪對六朝以來志怪書寫的學習及省思,並且透過洪邁的撰作意圖及其書寫方式,可見洪邁追求審信徵實的書寫理想,本章亦說明宋代文人及後代評論者對《夷堅志》的回應與反響。第三章從宋人的鬼神觀念導入士人與鬼神互動的神秘經驗,並從這些故事末附的評論方式觀《夷堅志》之書寫策略。第四章說明《夷堅志》神秘經驗的故事,從近三千則故事中揀選符合論題的故事,再依故事內容作分類,並以意義綰合不同類型的神秘經驗故事,以見這些故事所反映的現實關懷。最末章提出本文成果:從洪邁對於志怪書寫的省思及其書寫方式,能見《夷堅志》審實徵信的書寫理想;書中洪邁對事件的評論方式,可見其為增益故事可信度所發展的書寫策略;透過這些故事,亦提供我們對於理解宋代士人生活與思維的另一個樣貌。
Abstract
This thesis centers on the mysterious experiences of the elite as recorded in Hong Mai’s Yijian zhi, examining how Hong depicted these experiences and how they differed from the anomaly tales of earlier dynasties. It moreover investigates the different types of mysterious experiences of the elite, their meanings, as well as their social significance.
The introduction lays out the thesis’ 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previous scholarship. The second chapter describes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nomaly tales through different dynasties in order to shed light on how anomaly tales in the Six Dynasties (222-589A.D.) influenced the writing of anomaly tales in the Song Dynasty. Through a close analysis of Hong Mai’s intentions and writing strategy, this chapter discusses his ideal regarding the need to authenticat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ource material he collected.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investigates how scholars viewed the Yijian zhi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later periods. In the third chapter, people’s concepts of ghosts and deities in the Song Dynasty are examined. This examination serves as the threshold to help further probe the mysterious experiences that Hong Mai described between elites and ghosts and spirits. This chapter also analyzes the comments found at the end of the stories and views them as a window for understanding Hong’s writing strategies. The fourth chapter examines nearly three thousand stories from the Yijian zhi that fit under the category of mysterious experiences. These stories are further categorized according to their content, and investigated in order to uncover how they reflect various aspects of elite society. The last chapter concludes that Hong’s anomaly tales clearly reflect his ideal of authenticating the reliability of his sources. His comments on the stories are intended to bolster their credibility. These stories also provide us with a glimpse into how elites viewed mysterious experiences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Key Words: Hong Mai, Yijian zhi, the elites, anomaly tales
一、古籍文獻(依作者姓氏筆畫編排)
干寶著、李劍國輯校:《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2007。
王十朋:《梅溪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中,板橋:藝文出版社,1966。
段成式:《酉陽雜俎》,新店:源流出版社,1993。
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9。
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2012。。
班固:《漢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張華:《博物志》,臺北:里仁書局,2010。
張端義:《貴耳集》,臺北:廣文書局,1969。
曹丕等撰、鄭學弢校注:《列異傳等五種》,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
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
莊子:《莊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1987。
陸游著、錢仲聯校注:《劍南詩稿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蒲松齡撰、盛偉編校:《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1998。
劉向:《列仙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二、近人論著(依作者姓氏筆畫編排)
(一)專書
Alister David Inglis, Hong Mai’s Record of the Listener and its Song Dynasty Context.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6。
Davis, Edward L..Society and the Supernatural in Song China.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1。
Haar B.J. ter.. Newly Recovered Anecdotes from Hong Mai’s(1123-1202) Yijian Zhi.,JYSYS23(1993)。
Hymes, Robert P..Statesmen and Gentlemen : The Elite of Fu-chou , Chiang-hsi ,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ung.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6.
王年双:《洪邁生平及其《夷堅志》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津書局,1984。
王德毅《洪邁年譜》,臺北:新文豐書局,2006
包弼德(Peter K. Bol)著、劉寧譯:《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余英時:《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臺北:聯經書局,2002。
李亦園:《信仰與文化》,臺北:Airiti Press Inc.,2010。
李劍國:《宋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2000。
李劍國:《唐前志怪小說史》,天津:南開大學,1984。
李劍國輯釋:《唐前志怪小說輯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5。
杜正勝主編:《中國文化史‧科舉與士大夫的社會文化》,臺北:三民出局,2009
汪辟疆:《唐人傳奇小說》,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3。
走向近代編輯小組主編:《走向近代,國史發展與區域動向》,臺北:臺灣東華大學,2004。
周光培編:《宋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
周次吉的《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
林淑貞:《尚實與務虛:六朝志怪書寫範式與意蘊》,臺北:里仁書局,2010。
邱員昌:《晉唐兩宋江西小說史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俞汝捷:《幻想和寄託的國度――志怪傳奇新論》,臺北:淑馨出版社,1991。
俞汝捷:《仙鬼妖人―志怪傳奇新論》,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著、蔡怡佳、劉宏信譯:《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書局,2001。
凌郁之:《洪邁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徐紆編著:《小說彙要》,臺北:正中書局,19881。
康來新:《發跡變泰──宋人小說學論稿》,臺北:大安書局,1996。
張大春:《戰夏陽》,臺北:印刻出版有限公司,2006。
張勁松:《中國鬼信仰》,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1。
張祝平:《《夷堅志》論稿》,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
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臺北:允晨出版社,2000。
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民間」何在?誰之「信仰」》,北京:中華書局,2009。
黃云鶴:《唐宋下層士人研究》,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6。
黃東陽:《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7。
楊義:《中國歷朝小說與文化》,臺北:業強出版社,1993。
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
趙益:《六朝南方神仙道教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書版社,2006。
劉道超:《中國善惡報應習俗》,臺北:文津書局,1992。
劉靜貞:《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1998。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香港:三聯,2001。
賴業生:《神秘的鬼魂世界》,北京:人民中國出版社,1993。
韓明士著、皮慶生譯:《道與庶道:宋代以來的道教、民間信仰和神靈模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韓森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釋淨空:《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講記》,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1992。
謝明勳:《六朝志怪小說研究論述:回顧與論釋》,臺北:里仁書局,2011。
(二)期刊
丁雅:〈從《夷堅志》看宋代商業發展的特點〉,《許昌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頁83-85。
王秀惠:〈《夷堅志》佚事輯補〉,《漢學研究》7卷1期,1999,頁163-168。
王瑾:〈《夷堅志》研究評述〉,《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第191期,2010。
吳雅婷:〈不安的邂逅――宋人於旅宿場所的互動與其空間印象〉(《新史學》21卷4期,2010年12月。
吳雅婷:〈不安的邂逅——宋人於旅宿場所的互動與其空間印象〉,《新史學》21卷4期,2010年12月。
周以量:〈《夷堅志》在古代日本的傳播與接受〉,《明清小說研究》,2006年第2期。
周榆華:〈《夷堅志》反映的江西民俗〉,《江西社會科學》,2003年第6期,頁75-77。
周鑫:〈韓明士《官宦與紳士:兩宋江西撫州的精英》〉(《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2006年第2期),頁416-417。
周鑫:〈韓明士《官宦與紳士:兩宋江西撫州的精英》〉,《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七卷,2006年第2期。
姚海英:〈從洪邁《夷堅志》看宋代醫療活動與民間行醫群體〉,《惠州文史期刊》2011年第1期,頁47-51。
郭豫適:〈《夷堅志》研究的新收穫―評張祝平《夷堅志論稿》〉,《南通大學學報》第十九卷第四期,2003.12。
郭麗冰:〈從《夷堅志》看宋代女性的婚姻生活〉,《中共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8年第3期,頁90-91。
陳元朋〈《夷堅志》中所見之南宋瘟神信仰〉,《史原》19期,1993,頁39-84。
陳春妙:〈易代死生―《夷堅志》歷史/地方紀聞的臨難敘述〉,《中國文學研究》30期,2010,頁69-102。
閔寬東:〈《夷堅志》的韓國傳入和影響之研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62期,2011,頁34-38。
黃東陽〈利益算計下的崇奉──由《夷堅志》考述南宋五通信仰之生成及內容〉,《新世紀宗教研究》9卷4期,2011,頁61-84。
董毅:〈新聞總入《夷堅志》──蒲松齡的另類「孤憤」〉,《蒲松齡生平研究》,2005,頁5-10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15卷4期,2004,頁41-91。
廖咸惠:〈體驗「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術士與術數〉,《新史學》20卷4期,2009年12月,頁1-57。
廖咸惠〈祈求神啟――宋代科舉考生的崇拜行為與民間信仰〉,《新史學》十五卷四期,2004,頁41-91。
趙章超:〈《夷堅志》佚文補正〉,《古典文獻研究》第十二期,頁566-571。
劉燕萍:〈淫祠、偏財神與淫神──論洪邁撰《夷堅志》中的五通〉,《淡江人文社會學刊》35期,2008,頁25-54。
劉靜貞:〈宋人的冥報觀―洪邁《夷堅志》試探〉,《食貨月刊》復刊第9卷第11期,1980年2月,頁454-460。
盧秀滿:〈洪邁《夷堅志》之入冥故事研究―以冥法判決之準則及其意義為探討中心〉,《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6期,2009,頁115-137。
(三)學位論文
金周映:《《太平廣記》與《夷堅志》比較研究―以定命觀為主》,臺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2005。
陳春妙:《《聊齋誌異》他界書寫之承衍研究―以《太平廣記》、《夷堅志》、《剪燈三話》為主》,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9。
陳美玲:《《夷堅志》之民間故事研究》,臺北:中國文學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3。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劉靜貞:《宋人的果報觀念》,台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1。
蔡竺君:《在正統與異端之間:從《夷堅志》看江西地區祠廟信仰與儒道關係》,臺北: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四)書評
柳立言(Beverly J. Bossler), Powerful Relations: Kinship, Status and the State in Sung China (960-1279),《台大歷史學報》第24期,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199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