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之瑋
論文名稱: 眷村改建計畫實行中的社區網絡與鄰里關係研究—以新竹市忠貞新村為例
指導教授: 許瀞文
口試委員: 李威宜
羅烈師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3
中文關鍵詞: 忠貞新村社區生活鄰里闗係公共政策政茦眷村改建改建計劃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新竹市忠貞新村內的社區住戶為研究對象,以社區生活、鄰里關係、空間與地方為研究視角,以參與觀察、深入訪談、文獻探討等方法建立資料,在2011至2012年間進入該社區之中,深入瞭解與探究該社區內的住戶們,面對即將搬遷至他處的未來,如何向外人重述個人的生命經驗,維繫個人與鄰里之間的關係,透過在日常生活中持續與社區內他人的互動,藉由不斷的聊天與對話,共同建立對未來生活的想像。
    面對公共政策,本社區的住戶呈現多面向的回應方式,不管是組織成為反對政策的一方、或者默默接受現實,靜待事實發生、或者與整體氛圍不同而不敢表態,內心期待盡快進行搬遷、藉由人際網絡同時獲得個人的利益、與鄰里不斷對談以面對等待中的每一天…….。筆者以本社區之研究,帶出個人如何可能藉由生活的過程,實踐對公共政策的回應,並以此作為忠貞新村這個曾經存在的社區,在拆遷前的社區生活實錄。


    摘要 1 謝辭 2 目錄 3 圖目錄 6 第一章 導論 7 第一節 研究緣起 7 第二節 問題意識 8 第三節 文獻回顧 9 一、眷村拆遷議題的形成與台灣多元文化背景 10 (一)拆遷的理由--台灣獨立聲浪與族群議題 10 二、地方(place)是一個被建構的過程 12 三、社區的民族誌研究 14 第四節 田野地介紹、研究方法、章節安排 15 一、田野地介紹 16 二、研究方法 17 三、章節安排 18 第二章 忠貞新村改建國宅的過程內容 19 第一節 新竹市眷村形成的歷史 19 第二節 眷改國宅政策實施的背景與考量 20 一、國家的考量 20 二、地方政府的考量 22 第三節 從居民的觀點來看眷改國宅政策 23 第四節 小結 30 第三章 忠貞新村的社區生活景觀描寫 32 第一節 忠貞新村的地理位置與人口組成概況 32 第二節 景觀側寫 35 一、進入田野地 35 二、住處環境反應階級高低 37 三、因為本來就沒有格局,所以可以自創格局 39 四、鄰里關係根植於戶長存亡與否 43 第三節 小結 45 第四章 多樣態的鄰里相處與決定未來的抽籤大會 46 第一節 下午的外出時間──外出的三大目的 46 一、外出目的一:活動活動身體 48 二、居民的討論:國宅能滿足我們對活動的便利性與安全需求嗎? 50 第二節 跟著消息走──社區內的人際網絡 52 一、外出目的二:與他人進行社交活動 53 二、訊息流通的特殊方式 55 第三節 2011年度熱門話題──「你抽到哪一間?」 58 一、王爺爺與兒子對住屋位置的「討論」 58 二、住戶抽籤大會 61 三、是住戶也是房屋仲介──特殊的訊息交換平台 65 第四節 還有其他考量 66 一、外出目的三:經過家庭人力分配的考量,進行有目的的外出 66 第五節 面對政策,選擇離開的人 67 一、毛爺爺的故事 67 第六節 小結 72 第五章 結論 73 參考文獻 77

    Casey, E.S
    1987 Remembering: a Phenomenological Study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p.186-187.
    Cresswell,Tim
    2004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Malden, Mass : Blackwell.
    Doreen Massey
    1994 Space, Place and Gend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Edward Relph
    1976 Place and Placelessness. London, Pion.
    Escobar, Arturo.
    2001. Culture Sits in Places: Reflections on Globalism and. Subaltern Strategies
    of Localization. in Political Geography, 20: 139-174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 K.
    1950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 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Hsin-Yi Lu 呂欣怡
    2008 Place and Environmental Movement in Houjin, Kaohsiung.考古人類學刊
    70: 47-77。
    Nigel Thrif
    1996 Spatial formations. London ;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ierre Bourdieu
    1996 State Nobility: Elite Schools in the Field of Power. Combridge: Polity.
    Rodman, Margaret C.
    2002. Empowering Place: Multilocality and Multivocality. In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Locating Culture. Setha M. Low, Denise
    Lawrence-Zúñiga (ed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204–223.
    Scott Simon
    2005 Tanners of Taiwan : life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culture Cambridge, Mass. :
    Westview. Pp.2.
    Seamon, David
    1980 Body-Subject, Time-Space Routines and Place-Ballets, in The Human
    Experience of Space and Place. Anne Buttimer and David Seamon, eds.
    Londin, Croom Helm. Pp.148-165.
    Setha M. Low ,amd Denise Lawrence-Zuniga
    2003 Locating Culture. In The anthropology of space and place : locating culture.
    Zalden, MA : Blackwell Pub.
    Stéphane Corcuff, 高格孚. Ed
    2004 風和日暖 : 外省人與國家認同轉變。臺北市:允晨文化。
    Theodorson, G. A. (Eds).
    1970 A Modern Dictionary of Sociology. Taipei: Twin leafs.
    Tuan,Yi-Fu段義孚
    1977 經驗透視中的空間和地方,潘桂成譯。台北:鼎文。
    1991 . A View of Geography. Geographical Review ,81(1): 99-107.
    1996 Space and Place: The Perspective of Experience.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王文珊
    2008 國軍眷村空間演變到保存運動興起之探討。發表於「從新村到新城:
    轉型中的眷村生活與文化學術硏討會」,臺南市北區長榮社區發展協
    會主辦,台南,5月30日。
    王文珊
    2011 國軍眷村文化保存政策之研究-以成立「眷村文化園區」為例。臺北
    藝術大學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德寰
    2009 國軍老舊眷村改建計畫土地釋出政策之研究。實踐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存治
    2006 《眷戀忠貞憶空工》。新竹市:新竹市文化局。頁16-23。
    李宜潔
    1996 眷村文化的形成與外省人的認同研究-以台南縣仁和村為
    (1950~2007)。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沈芳如
    2008 眷村改建政策下的眷村意義重構過程-空軍三重一村保存論述形成、
    認同的建構、空間意義再生產。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論文
    碩士。
    周文逸
    2012 眷村改建國宅後眷戶鄰里關係變化:以左營翠峰國宅為研究個案。高
    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周思諾
    2008 想我眷村的婆婆媽媽們:高雄海軍第一代眷村女性的生命經驗研究
    (1948~1967)。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樹 等
    1997 新竹市眷村田野調查報告書─竹籬笆內的春天。新竹市:新竹市立文
    化中心。
    施正鋒
    2000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臺北市:前衛。
    2006 臺灣族群政治與政策。臺中市:新新臺灣文教基金會。
    2010 台灣族群政策。台中市:新新台灣文教基金會。
    唐華芳
    2010 眷村變遷下的老人社會支持系之探討--以高雄翠華國宅為例。屏東科
    技大學社會工作系碩士論文。
    唐儀庭
    2013 從眷村女性觀點看族群認同之傳承與變化。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
    師秀珍
    2010 從懷鄉到在地認同:眷村味覺記憶下的文化展演-以高雄市左營眷村
    為例。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徐唯宸
    2013 眷村文化的保存與再現-以新竹市立眷村博物館的飲食方式展示為例。
    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永國
    2012 眷村改建施工技術與品質探討。正修科技大學營建工程研究所碩士論
    文。
    張茂桂
    1993 族群關係與國家認同。台北巿:業強。

    張家瑜
    2008 社區老人睡眠品質及其相關因素探討-以一個眷村為例。國立台北護
    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畢恆達
    2001 《空間就是權力》。台北:心靈工坊。
    莊雅仲
    2005 五餅二魚:社區運動與都市生活。社會學研究116: 176-97。
    郭冠麟
    2005 《從竹籬笆到高樓大廈的故事:國軍眷村發展史》。台北:國防部史
    政編譯室。
    郭淑玲
    2006 眷村第一代女性居住空間遷移與休閒經驗之研究---以中壢馬祖新村
    婦女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博士班博士論
    文。
    郭慶瑩
    2006 眷村老人對家居與鄰里環境轉變之體現─以台北市婦聯六村改建國
    宅社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致宏
    2009 眷村改建國宅之居住與環境品質滿意度研究。長榮大學土地管理與開
    發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麗娟
    2010 眷村居民對眷村改建政策反應與衝突之研究-以屏東縣東港鎮共和新
    村為例。屏東科技大學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所碩士論文。

    新竹市政府
    1996 部門發展計畫。網路資源,
    http://gisapsrv01.cpami.gov.tw/cpis/cprpts/hsinchu_city/depart/mulu.htm,
    2011年3月30日。
    楊秉煌
    2000 都市發展下的正義問題--台北市信義區的三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
    大學地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楊雯雲
    2009 眷村空間紋理與建築形式變遷之研究-以台南市履鋒東村為例。國立
    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
    楊裕富
    2005 建築、空間與文化:眷村改建、保留與活化再生座談會。刊於歷史月
    刊204。
    劉子瑄
    2013 眷村文化保存與再利用之研究 - 以信義公民會館暨文化公園(四四
    南村)為例。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進
    1985 社區原理。台北市:三民。頁75-81。
    盧建榮
    1999 分裂的國族認同:1975~1997。台北:麥田。
    謝珍慧
    2008 戰後台灣眷村的創建與演變---以台南市眷村為例。中興大學歷史學系
    所碩士論文。

    羅於陵
    1991 眷村:空間意義的賦與和再界定。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
    士論文。
    蘇明義
    2006 眷村改建社區環境與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齡者觀點探討。長榮大學土
    地管理與開發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