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鴻昇 |
---|---|
論文名稱: |
遊客及居民的環境識覺之探討-以苗栗縣出磺坑為例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Take Chuhuangkeng of Miaoli County as an Example |
指導教授: |
楊雲龍
陳鸞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8 |
中文關鍵詞: | 環境識覺 、出磺坑 、遊客 、居民 |
外文關鍵詞: |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Chukungken, tourists, resident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遊客及居民的環境識覺之探討
以苗栗縣出磺坑為例
摘要
苗栗縣公館鄉的出磺坑風景區是台灣第一座油氣田,也是全球第二個被開發的油田,苗栗縣政府於2008年10月23日公告此風景區作為文化資產保存法中的「文化景觀」,並對出磺坑地區進行一系列的再造運動。
本研究以出磺坑風景區的當地居民及出磺坑的遊客作為研究對象,透過環境識覺理論的了解,探討居民及遊客對風景區內各景觀的偏好識覺、觀光意象,以及觀光活動衝擊之差異,研究結果發現:
一、 出磺坑地區的觀光景觀資源以地形、水體及古蹟文化為主
在自然景觀方面,出磺坑的龍船山脈、後龍溪、背斜地質、牛鬥口峽谷及油桐花季是當地的自然環境特色;在人文景觀方面,出磺坑的油礦陳列館、地軌式纜車道、國光吊橋、油井紀念公園、日式宿舍、日式辦公室則具有高度的文化資產價值。
二、 居民及遊客的職業會影響其環境識覺
居民部分,其年齡及職業不同會對於其景觀偏好造成差異。遊客部分,其職業及從事活動則對其景觀偏好及觀光意象造成影響,此外,遊客遊伴之類型及個人花費多寡會影響其景觀偏好,至於使用的交通工具及對出磺坑的滿意程度則會影響其觀光意象。
三、 遊客及居民的景觀偏好大致相同
在景觀特色方面,遊客和居民都偏好當地的「油桐花美景」及「古蹟文化景觀」。在景觀設施方面,遊客和居民都偏好的是「國光吊橋」、「地軌式纜車道」。至於「油礦陳列館」則是遊客比較偏好的設施。
四、 遊客對於出磺坑風景區的觀光意象主要為此地風景優美寧靜且交通便利
出磺坑風景區發展觀光業的有利因素是給予遊客一個舒服寧靜,有懷舊古老氣氛的遊憩場所,此地自然風景優美,令人心情放鬆,觀光客不多且環境乾淨、氣候宜人。遊客在此常進行觀賞自然、登山健行及教學活動。此外,當地的交通十分便利,容易到達,居民和服務人員態度友善而親切;至於,旅遊資訊及停車位之設置急須改善。
五、 居民的觀光衝擊趨於正面
在觀光發展正面衝擊中,經濟方面,居民普遍認為觀光發展使本地居民收入及生活水準提升,增加就業機會。環境方面認為觀光發展能使本地道路和公共設施獲得改善,也能提供更多公園和其他娛樂場所給當地居民。社會文化方面則認為觀光發展增強居民的社區認同,使居民興起文化保存觀念。
至於負面衝擊,居民較擔心觀光發展的利益非由本地人獲得,本地的貧富差距因為觀光業而變大。此外,假日交通擁擠,垃圾量增加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也是居民所擔憂的。
整體而言,出磺坑居民對於當地發展觀光是充滿期待的,在問卷中可以發現,不管是在經濟衝擊、環境衝擊或社會文化衝擊,其負面衝擊的得分都遠較正面衝擊來得低。
關鍵字:環境識覺、出磺坑、遊客、居民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of Tourists and Residents:
Take Chuhuangkeng of Miaoli Coun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The Chukungken scenic site at Kungkuan Township, Maioli County is the first oil and gas field in Taiwan, and it is also the second developed oil field in the world. On October 23, 2008, the Maioli County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 Cul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Law, announced the Chukungken scenic site a cultural landscape and initiated a series of reconstruction movement at the area.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are the local residents and tourists of Chukungken scenic site. The study goal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sidents’ and the tourists’ perception preferences and the tourism image of every landscape at the scenic site as well as different impacts caused by the tourism activities via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theory. The study results are presented as follows:
1. The focuses of Chukungken tourism resources are the landform, the water body,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numents
For natural landscapes, the Lungchuan Mountain Range, the Houlung Brook, the anticline geological structure, the Niutoukou Canyon, and the Tung Blossom Festival are the local natural environmental features. For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Taiwan Petroleum Exhibition Hall of Chukungken, the cable railway, the Kuokuang suspension bridge, the Oil Well Memorial Park, and those Japanese-style houses and offices are all highly valuable cultural heritages.
2. The vocation of the residents and tourists has an effect on their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For the residents, their scenic preferences are depending on their age and vocation. For the tourists, the vocation and the activity they are engaged in have an impact on their scenic preferences and tourism image. In addition, the types of companion as well as the amount of personal expense of the tourists have an impact on the tourists’ scenic preferences. Last, the type of transportation and the satisfaction level with Chukungken have an impact on the tourism image.
3. The residents and the tourists have similar scenic preferences
For scenic characteristics, both the residents and the tourists prefer the Tung blossom scenery and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monuments. For scenic facilities, both the residents and the tourists prefer Kuokuang suspension bridge and the cable railway. The Taiwan Petroleum Exhibition Hall is a facility more preferred by the tourists.
4. The major tourism image of the Chukungken scenic site is its beautiful and unruffled landscapes and traffic conveniences
A key advantage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t the Chukungken scenic site is that this place can provide the visitors a soothing, comforting recreational area with a nostalgic atmosphere. Furthermore, its beautiful natural landscapes that makes people feel relaxed, the clean, uncontaminated environment, and the nice weather are also a plu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Another advantage, by the way, is that there are not many tourists around. Asides from to enjoy the nature, some visitors come here for mountain climbing or hiking, while others are for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traffic here is very convenient, so getting here is not a real problem. Also, the residents and the service staffs are very friendly and nice. The only two drawbacks are that the tourism information and parking facility urgently require more improvements.
5. The tourism impacts on the residents are more on the positive side.
There are some positive impacts caused by tourism development. Economically, the residents overall consider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the income and living standard of the local people and increased their job opportunity. As for the environment, they consider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improved the roads as well as the public facilities at the area. Furthermore, there are also more parks and recreational locations for the local residents. On a social-cultural aspect, they considered that tourism development has strengthened the sense of community identity among the residents and triggered acts for culture preservation.
There are some negative impacts as well. The residents worry that the benefits from tourism development are not giving to the local people and the wealth gap of this area may be enlarged by tourism business. In addition, there are concerns that their daily life will be affected by traffic congestion during the weekends and an increased garbage volume.
Generally speaking, residents of Chukungken have quite a high expectation on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questionnaire revealed that the scores on the negative impacts are far less than on the positive impacts regardless whether it is an economical, environmental, or social-cultural impact.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Chukungken, tourists, residents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資料
丁紹儀(1996)。清季臺灣洋務史料,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尤慈慧(2005)。居民對觀光衝擊之認知與態度-以旗津地區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旅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洪文(1988)。地理思想,台北:明文書局。
王銘山(1987)。台中市市民的都市環境態度與都市景觀偏好關係之研究。逢甲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p.19-34。
王嘉明(2008)。澎湖國家風景區觀光資源皆曾體係調查規劃,交通部觀光局。
王鈺婷(2008)。北投溫泉區的旅遊意象與旅遊服務品質對遊客行為意向影響之研究,天主教輔仁大學餐旅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中國石油志編輯小組(1976)。《中國石油志》上下冊,台北: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礦業史編纂委員會(1966)。台灣礦業史,台北,台灣省礦業研究會。
田家駒(2002)。生態旅遊地區遊客環境識覺與行為之研究 -以福山植物園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江香樺(2001)。北投居民對觀光再發展之認知與態度研究。世新大學觀光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危芷芬譯(1995)Francis T. McAndrew原著。環境心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李政修(2003)。復興鄉華陵村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素馨(2000)。中山高速公路土地使用景觀偏好探討,造園學報,6(1/2)。
李麗雪,洪得娟,顏家芝譯(1996)。景觀視覺評估與分析,田園城市出版社。
辛晚教(2000)。地方文化產業與國際休閒化。文化視窗(26),p.12-21。
林淑芬(2003)。奮起湖地區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研究— 社會交換理論之應用,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擎天(1992)。森林景觀美質評估模式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裕彬、林怡君(2000)。蘆竹鄉埤塘之環境識覺探討,環境教育季刊 (42):35-48 2000年6月。
林佳慧(1997)。國民旅遊目的地形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宗賢(1996)。日月潭風景區旅遊意象及視覺景觀元素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美景(2005)。北埔傳統聚落居民對觀光衝擊的知覺與態度,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胡茂榮(2005)。大鵬灣居民對觀光發展態度之分析,立德管理學院地區發展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裕瑄(1996)。陽明山國家公園視覺景觀偏好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佩芬(1997)。主題園遊客對主題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六福村主題遊樂園為例,逢甲大學土地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吳瑋倫(2005)。新竹縣新埔鎮居民觀光衝擊識覺之研究,新竹師院社會教育學系碩論(未出版)。
周道弘(2008)。從產業文化資產製程探討文化景觀保存因子-以苗栗岀磺坑為例。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專題報告。
周君妍(2005)。整合行銷傳播、觀光意象、知名度、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古坑華山咖啡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侯錦雄(1999)。形式的魅影-金門觀光的戰地異境想像與體驗,觀光研究學報,5(1),p.39-52,桃園:中華觀光管理學會。
紀文榮(2007)。重修苗栗縣志—礦業志。苗栗縣政府。
施夙娟(1995)。景觀偏好知覺與景觀生態美質模式之探討。中華工學院土木工程研究所建築景觀與規劃組碩士論文(未出版)。
倪進誠(2004)。空間行為研究,未發表文章。
倪進誠(1992)。土地利用對於遊憩資源及其使用者影響之研究──以桃園海岸地區為例。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君臨(1989)。台灣東部漁民漁場空間認知與漁撈活動之研究。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徐淵靜(1985)。市區道路景觀分類之研究-以台北市為例,運輸計劃季刊,vol.14(1),p.71-100。
凌鴻勛(1971)。石油人史話,出版者不詳,p440。
高育芸(2003)。街道招牌景觀偏好之研究。靜宜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高惠真(2006)。遊客對奧萬大國家森林遊樂區景觀偏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柴彥威等譯(2004)R.J. Johnston原著。人文地理學詞典。北京:商務。
曹正(2008)。視覺景觀理論,太倉規劃顧問有限公司。
梁國常(2002)。遊客對風景遊憩區認知意象之研究─以陽明山國家公園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脩文琴(2005)。雪霸國家公園雪見地區景觀道路遊客美質偏好與生態工法應用之研究。中華大學營建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許心寶(1985)。濁水溪下游南岸農民對風災識覺及環境調適之研究、師大地理所碩論。
黃淑美(1996)。遊客對北海岸風景特定區住宿設施及服務的偏好與滿意度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鼎松(1998)。苗栗的開拓與史蹟。台北:常民文化。
黃鼎松(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人文篇。苗栗縣政府。
黃鼎松(1993)。我們的家鄉苗栗—史地篇。苗栗縣政府。
黃鼎松(1994)。公館鄉志。苗栗縣政府。
黃俊銘,劉彥良,黃玉雨(2007)。清代苗栗出磺坑石油開礦史考(1861-1895),《苗栗文獻》第42期(改版季刊第28期)。
黃玉雨,黃俊銘,劉彥良(2008)。日治時期苗栗出磺坑石油礦場設施之發展歷程研究,第五屆台灣總督府檔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黃棍琮(1996)。溪頭森林步道景觀美質評估模式之研究。東海大學景觀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士哲(1987)。從地理學觀點論中國山水畫家的環境識覺。中國文化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宗成、吳忠宏、郭建池(2001)。阿里山地區原住民對其觀光發展衝擊認知與態度之研究,公共事務評論2(2),p.91-112。
黃翠梅(1996)。九份現地居民對觀光衝擊的知覺與態度,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連橫(1992)。台灣通史,南投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文淵(2008)。傳統聚落居民在觀光發展下之環境知覺與景觀偏好-以北埔傳統聚落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文錦(1989)。遊憩規劃中遊客景觀偏好之分析-以台北縣三個鄉鎮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冠允(2004)。觀光發展衝擊對居民社區意識、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淡水鎮社區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政三(2005)。出磺坑鑽油日記台灣第一座油礦:1877~1878美國技師開採石油的故事,台北歷史智庫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明川(2003)。社區居民對生態旅遊衝擊認知與發展態度之研究--以嘉義山美村為例,國立中興大學園藝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春貴(1998)。紅葉溫泉風景特定區景觀遊憩設施之規劃與研究,內政部營建署。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卷十二,考二物產考。
陳錦鴻(2006)。司馬庫斯部落居民對民宿業發展衝擊的環境識覺之研究。中華農學會報。
陳思倫 宋秉明 林連聰(1995)。觀光學概論,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陳思倫、郭柏村(1995)。觀音山風景區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觀光研究學報1(2),p.48-58。
陳思倫、高麗真(1994)。恆春鎮居民對觀光開發影響認知之研究,世界新聞傳播學院學報(4),p.353-376。
陳瑋玲譯 (1992)。(Landford著),當地居民參與觀光遊憩發展過程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5(3/4),p.91-107。
陳篤堯(2007)。鶯歌「陶瓷之鎮」觀光意象之研究,開南大學觀光與餐飲旅館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張長義(1977)。環境識覺與自然災害之研究,中國地理學會會刊(5),p56-60。
張長義(1984)。基隆市山坡地居民對災害調適行為及因應措施之研究,工程環境會刊(5),p1-12。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春興(1992)。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張雅娟(2002)。礦業山城的歷史記憶與生活空間研究—金瓜石紀實。南華大學環境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屠如驥、葉伯平、王炳炎(1999)。觀光心理學概論,百通圖書(股)公司。
彭雲貴(2007)。以觀光衝擊理論角度探討新竹縣北埔鄉觀光產業發展,中華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傅朝卿等(2006)。文化資產執行手冊,台北市:文建會。
湯幸芬(2001)。鄉村旅遊的社會影響--對當地居民的知覺與態度影響之分析,國立台灣大學農業推廣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雲龍(1995)。蘭陽平原環境災害識覺之研究。台大地理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楊宏志(1991)。視覺景觀評估方法論:以森林遊樂區為例,戶外遊憩研究,4(4),p.35。
楊國樞等(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上)、(下),東華書局。
楊尚霖(2003)。礦業遺址保存方法研究—以平溪線為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雅心(2004)。馬祖地區地名的意涵--一個關於環境識覺的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碩士論文。
蔡明芬(2006)。三重市國小五年級學童鄉土環境認知與鄉土認同態度研究。新竹教育大學區域人文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鳳兒(2004)。遊客體驗、旅遊意象、滿意度及忠誠度關係之研究-以日月潭國家風景區為例。南華大學旅遊事業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彥良(2008)。苗栗出磺坑石油產業設施發展歷程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俊志(2004)。居民與遊客對於鯉魚潭風景特定區之地方依附差異探討,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毓妮(1992)。秀姑巒溪泛舟遊客對環境屬性偏好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園藝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柏瑩、黃章展(2001)。日月潭國家風景區觀光意象之評估,休閒遊憩觀光研討成果研討會,台中:中華民國戶外遊憩學會、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p.76-88。
劉靜霙(2006)。鶯歌遊客特性與觀光意象之關係研究,銘傳大學觀光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曄穎(2002)。現居居民對觀光發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以七星潭社區為例,國立東華大學觀光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廖健宏(1998)。亞太地區旅遊目的地國形意與旅遊意願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宇承(2005)。生活世界中的埤塘識覺研究─以桃園縣大竹國小二、三與四年級學生為個案。新竹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歐陽鍾玲(1986)。識覺及認知,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教育(12):p.100~102。
歐聖榮、顏宏旭(1994)。金門地區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戶外遊憩研究,7(4),p.61-89。
鄭甘密(2001)。日治時期礦業經營對九份聚落空間的影響初探。台灣科技大學建築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鄭德順譯(2001)Re′ginald Kann著。福爾摩沙考察報告,中研院臺史所籌備處。p.115。
薛雅惠(1991)。高雄縣茄定鄉漁民生活世界的探究。師大地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淑芬(1994)。觀光心理學,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謝忠雄(2006)。油源村出磺坑,《苗栗文獻》第36期(改版季刊第22期)。
賴如伶(2001)。南庄蓬萊村居民對原住民觀光發展衝擊認知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管理碩士論文(未出版)。
鐘英甄(2006)。高雄都會公園遊客的環境識覺經驗詮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鍾政偉(2002)。景觀知覺偏好與地景結構指數關係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碩士班
饒大經(1996)。社區景觀規劃方法-以清水社區為例,造園季刊p26-43。
二、英文參考資料
Ap, J. & Crompton, L. (1993). Developing and Testing a Tourism Impact Scale.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7, p. 120-130.
Baloglu, S. & McCleary, K. W. (1999). A model of destination image formatio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4), p.808-889.
Brougham &Bulter(1980) A Segmentation Analysis Of Resident Attitudes To The Social Impact Of T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9,p.569-589
Bulter,R.M.(1980).The conception of a tourism areas cycle of evalution:impliction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ses. Canadian Geographer,24(1),p.5-12.
Chon, K. (1990). Traveler Destination Image Modification Process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 Development in marketing science 13, p.480-482.
Cuieford, P.(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al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ed, New York, Mcgrain Hill.
Downs, R.M.(1970).Geographic Space Perception: Past Approache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2),p.70-81
Downs, R.M.and Meyer,J.T.(1978). Geography and The Mind Human Geography; Come of age,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ce ,Vol:22, No.1,p.59-77.
Doxey,G.V.(1975)A causation theory of visitor-resident irritants’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inferences.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Annals Conferences of the Research Association.San Diego CA: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p.195-198.
Echtner, C. M., & Ritchie, J.R. (1993).The Measurement of Destination Imag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1(4), p.3-13.
Fakeye, P. C. & Crompton, J. L.(1991). Image Difference between Prospective. First –Time, and Repeat Visitors to the Lower Rio Grande Valley.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30(2), p. 10-16.
Gold, J.R.(1980). An Introduction to Behavioural Geograph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Golledge, R. G. & Stimson R. J. (1997).Spatial Behavior: A Geographic Perspective, New York:Norton.
Lowenthal, D.(1961).Geography, Experience, and Imagination a Geographical Epistemology, Annals of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51(3), p.241-260.
Lowenthal, D.(1967).Environment Perception and Behavior, Research Paper No. 109, Department of Geography, University Chicago .
Mathieson, A. & Wall, G. (1982). Tourism: Economic, Physical and Social Impacts, London, Longman.
Moutinho,L.(1987). Consumer Behavior in Tourism.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 21(10), p.5-44.
Pike, S. (2002). Destination image analysis-A review of 142 papers from 1973 to 2000. Tourism Management 23, p.541-549.
Reilly, M.D.(1990). Free Elicitation of Descriptive Adjectives for Tourism Image Assessment. 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 28, p.21-25.
Saarinen, T. F.(1979). Commentary: critique of Bunting-Guelke Paper,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Vol.69, p.464-468.
Schiff, M. R.(1971).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 Sewell,W. R. D. and Burton, I. eds., Perceptions and Attitudes in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Canada, Ottawa, p.7-12.
Tuan, Y. F.(1990). Topophilia. 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Reprint edi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三、日文資料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4)〈石油鑛業人淺野總一郎出願係ニ鑛區ル增區訂正許可及海軍參謀長ヘ通知ノ件〉永久保存,冊號,99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4)〈石油鑛採掘野及鑛區訂正圖下付願許可ノ件〉永久保存,冊號,991。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04)〈石油鑛採掘野及鑛區訂正圖下付願許可ノ件〉永久保存,冊號,991。
《臺灣日日新報》1905.09.13〈出磺坑石油狀況〉,雜報,第4版。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1913)〈出鑛坑補助并視察報告(福留喜之助)〉,冊號,2168
臺灣鑛業會《臺灣鑛業會報》第152號(1928)p36
臺灣鑛業會《臺灣鑛業會報》第212號(1943年)p20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1943)〈昭和十八年度石油賣捌人指示書關係書類營業係〉石油門,冊號,11906。
四、網站資源
台灣永續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http://www.epa.com.tw/ 2009.09.11
盤旋山城的巨龍-台72後龍汶水快速公路
http://ice2006.pixnet.net/blog/post/23063491 2010.01.10
公館鄉戶政事務所
http://www.miaoli.gov.tw/Gongguan_Household/ 2009.12.23
公館鄉公所全球資訊網
http://web.kungkuan.gov.tw/about_district.php 2009.08.10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出磺坑文化景觀介紹)http://www.hach.gov.tw/hach/frontsite/cultureassets/caseHeritageAction.do?method=doFindAllCaseHeritage&menuId=302&siteId=101 2009 10.30
中央通訊社-地方新聞
http://www.cna.com.tw/localnews/specview.php?id=200810280019&area=b&spec=0001&page=01&code=10556fac9adae7398686fa8a3714228e 2009.10.08
交通部觀光局網站
http://admin.taiwan.net.tw/law/law_show.asp?selno=22 2009.11.22
維基百科 台72線快速道路地圖
http://zh.wikipedia.org/zh-tw/File:Taiwan_PHY_72_map.png 200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