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劭雯
Huang, Shao-Wen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雙語教育之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研究—以新竹市國小教師為例
A Study o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ognition and Attitude of CLIL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Hsinchu City
指導教授: 顏國樑
Yen, Kuo-Liang
口試委員: 李安明
Li, An-Min
林國楨
Lin, Gwo-J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9
中文關鍵詞: 國小教師雙語教育CLIL
外文關鍵詞: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bilingual education, CLIL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瞭解新竹市國民小學教師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學習,簡稱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現況、相關性與預測力。採用問卷調查法,經分層隨機抽樣,以新竹市國小教師為研究對象,回收有效問卷總計406份,可用率為71.2%,分別以描述性統計、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分析、逐步多元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本研究結論如下:

    一、 新竹市國小教師的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均屬中高程度。

    二、 新竹市不同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CLIL相關經驗、擅長任教科目、英語能力、學校地區、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在CLIL教學認知上有顯著差異。

    三、 新竹市不同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CLIL相關經驗、擅長任教科目、英語能力、學校規模的國小教師在CLIL教學態度上有顯著差異。

    四、 新竹市國小教師CLIL教學認知與CLIL教學態度之間具有中度正相關。

    五、 新竹市國小教師CLIL教學認知對CLIL教學態度具有預測力,以「專業知識」最具有預測力。

    本研究基於上述結論提出建議,謹供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教育相關人員以及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rrelation, and influe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cognition and teaching attitude in Hsinchu City. This study uses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and adopts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A total of 406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retriev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independent samples t-test, 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Pearson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e CLIL teaching cognition and teaching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are both at high intermediate level.

    2.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L teaching cognition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s, years of service, positions, CLIL-related experience,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English ability, school areas, and school sizes in Hsinchu city.

    3.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LIL teaching attitude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of different ages, years of service, positions, CLIL-related experience, areas of specialization, English ability, and school sizes in Hsinchu city.

    4. There is a moderat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CLIL teaching cognition and CLIL teaching attitud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5. The CLIL teaching cognition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Hsinchu City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CLIL teaching attitude and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s the most influential.

    This study makes recommendations based on the above conclusions and is intended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authorities,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educators, and future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CLIL教學認知的意義與內涵 13 第二節 CLIL教學態度的意義與內涵 26 第三節 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5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2 第五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84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87 第一節 教師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現況 87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教師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差異分析 93 第三節 教師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相關情形 123 第四節 教師CLIL教學認知與教學態度之影響關係 126 第五節 綜合分析與討論 13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5 第一節 結論 145 第二節 建議 149 參考文獻 153 壹、中文部分 153 貳、西文部分 162 附錄 165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 165 附錄二 專家審題建議與修正情形彙整表 175 附錄三 預試問卷 186 附錄四 正式問卷 193

    王力億(2020)。雙語教育的師資先決與師培改革。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31-36。
    王姳媁(2020)。新北市以CLIL教學推動雙語實驗課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王柔樺(2020)。在EFL情境中嵌入CLIL教學之語言表現、學科知識及情意因素(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盈丰(2021)。英語融入國小生命科學概念的教與學。應用CLIL理念於國小雙語音樂課之實踐。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57-66頁)。臺北市:五南。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王惠珠、劉柏妤、孫若馨、林舜慈(2021)。國中教師食農教育認知、態度與教學投入之研究。華岡農科學報,47,27-43。
    王智弘(2009)。國民中學教師教學動機、專業承諾與專業成長之相關研究。東海教育評論,3,71-97。
    王逸伶(2018)。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動物保護教育認知與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王蓓菁(2020)。以CLIL雙語教育模式實施國小低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麗茹(2021)。新北市國小新住民語文教師之社會支持、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田耐青(2020a)。論國小雙語師資應有之教學知能。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5),51-56。
    田耐青(2020b)。論國中階段英語教師轉型雙語教師之在職培育。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37-41。
    田耐青(2021)。雙語教案中的教師指導暨學生互動用語(Language for learning)。師友雙月刊,626,78-82。
    田耐青、簡雅臻(2022)。雙語課程設計與教學檢核表使用實例。載於鄒文莉、黃怡萍(主編),臺灣雙語教學資源書:全球在地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173-215頁)。臺北市:書林。
    向郁芬(2019)。CLIL教學對不同英語能力的小五學童的健康學科知識學習成就和英語字彙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朱乙真(2019年10月3日)。雙語國家元年 全台英語教學資源體檢。未來親子學習平台。取自https://reurl.cc/5Gvamq
    行政院(2018年12月10日)。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取自https://reurl.
    cc/959exn
    吳孟貞(2009)。國小音樂教師在直笛教學與認知之現況調查-以台北縣、市直笛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吳宗立、陳惠萍(2005)。國民小學教師閩南語教學態度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集刊,13,209-229。
    吳明隆、吳彩鳳(2011)。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3,222-246。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映儒(2019)。台灣國小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課程的教師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吳清山(2014)。差異化教學與學生學習。國家教育研究院電子報。取自https://epaper.naer.edu.tw/edm.php?grp_no=1&edm_no=38&content_no=1011
    吳清山(2021)。教育概論。臺北市:五南。
    呂妍慧、袁媛(2020)。數學領域雙語教育之教學模式初探。臺灣數學教育期刊,7(1),1-26。
    呂翠鈴(2021)。西門實小的雙語使命與展望。載於呂翠鈴、陳慧琴、鄒文莉(主編),成功的跨領域學科雙語教育:西門實小教育卓越典範(173-183頁)。臺北市:書林。
    李江(2021)。教師對十二年國教高中公民與社會科之課程認知與實施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旻珊(2021)。建立以學生為中心學以致用的雙語教學。師友雙月刊,626,164-168。
    李明達(2004)。國民小學體育授課教師教學態度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李俊湖(2007年11月)。評鑑教師專業成長之可行途徑。「中華民國品質學會第43屆年會暨第13屆全國品質管理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集思台大會議中心。
    李重嶢(2011)。苗栗縣國民小學教師書法教學認知、教學表現及教學現況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重毅、廖晧圭(2011)。國民小學教師知識分享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學校行政,74,38-59。
    李偉清(2018)。體育教師「融合式體育教學關聯模式」之建構與比較。文化體育學刊,26,31-53。
    李淑玲、羅應嘉(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需求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58-80。
    李錦雯(2010)。基層鋼琴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探討。藝術教育研究,19,149-181。
    汪慧玲、沈佳生(2008)。幼兒實習教師任教意願之研究。幼兒保育學刊,6,63-75。
    汪慧玲、沈佳生(2012)。托兒所教師任教意願與個人背景因素之探討。幼兒保育學刊,9,1-15。
    沈連魁、劉從國(2007)。教師教學信念意涵之探討。中正體育學刊,1,1-11。
    林千琪(2021)。高雄市國小教師對食農教育認知與投入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士揚(2007)。南部地區國小教師對生態旅遊認知及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林子斌(2020)。臺灣雙語教育的未來:本土模式之建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10),8-13。
    林子斌(2021a)。建構臺灣「沃土」雙語模式:中等教育階段的現狀與未來發展。中等教育,72(1),6-17。
    林子斌(2021b)。臺灣本土雙語教育的推動:國中小可以怎麼做?師友雙月刊,626,58-63。
    林志成(2020年7月22日)。雙語師資不足 教育經費增10倍。中時新聞網。取自https://reurl.cc/Ep66Wk
    林禹臻(2020)。CLIL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數學領域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書含(202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對戶外教育的認知、態度與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林惠敏(2002)。國小教師美術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林翔漢(2019)。澎湖縣國小教師生態休閒認知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林翠英、楊志堅、李珊(2021)。CLIL雙語教學於小學數學課程的實踐與展望。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95-119頁)。臺北市:五南。
    邱盈禎(2015)。桃竹苗國民中學教師參與補救教學實施方案態度與實施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邱業燦(2016)。桃園市國小教師對翻轉教室認知、態度與行為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邵自婷(2020)。國小教師對於CLIL教學法之觀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侯彥伶(2019)。面對2030晉身雙語國家 我們準備好了嗎?禪天下,177,28-33。
    侯雅文、林政逸(2021)。我國中小學實施CLIL教學模式現況、問題與解決策略。臺灣教育評論月刊,10(6),118-124。
    柯進輝、莊敏仁(2021)。應用CLIL理念於國小雙語音樂課之實踐。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171-181頁)。臺北市:五南。
    洪月女(2021)。雙語師資培育與專業發展之課程與實施。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21-30頁)。臺北市:五南。
    洪可凡(2021)。基隆市國小教師海洋廢棄物認知與態度對融入教學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涂汐如(2016)。高職餐旅群教師對翻轉教學之認知、教學意願及情境因素知覺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餐旅大學,高雄市。
    翁郁雅(2021)。國小CLIL之跨語言實踐功能與策略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茂強(2018)。大學生對勞動教育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高郁婷(2018)。運用跨語言實踐營造課室互動。載於鄒文莉、高實玫(主編),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55-65頁)。臺北市:書林。
    高實玫(2018)。如何檢視CLIL 學習表現。載於鄒文莉、高實玫(主編),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67-86頁)。臺北市:書林。
    高實玫、高郁婷、鍾昀真(2022)。全球在地化臺灣雙語教學的評量基準。載於鄒文莉、黃怡萍(主編),臺灣雙語教學資源書:全球在地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155-171頁)。臺北市:書林。
    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2019年6月28日)。
    國家發展委員會、教育部(2020年8月)。2030雙語國家政策。取自https://
    www.ey.gov.tw/File/2B6104944B834BE1
    康瑜萍(2016)。高雄市國小特教教師對於特殊教育新課程綱要認知與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臺東縣。
    張智剴(2016)。國中教師對數位教材應用於英語教學之認知與態度(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北市。
    張春興(2007)。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13)。現代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教育部(2011年3月11日)。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英語)修訂說明。取自https://cirn.moe.edu.tw/Upload/file/290/67097.pdf
    教育部(2014年11月)。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s://reurl.
    cc/6DRokr
    教育部(2020年5月14日)。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2.0。取自https://reurl.cc
    /82zK14
    教育部(2021年5月)。中華民國教師專業素養指引-師資職前教育階段暨師資職前教育課程基準。取自https://reurl.cc/WXo6VD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無日期)。十二年國教課綱國民中小學素養導向標準本位評量計畫。取自https://reurl.cc/NGKE4x
    梁鳳珠(2012)。教師教學信念之影響因素分析。教育研究論壇,3(2),157-172。
    符如華(2016)。國中教師綠色校外教學認知、態度、決策與教學意願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許承宏、蔡秉義、陳柏州(2003)。書寫系統與認知結構:認知心理學與神經語言學的發現。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34。
    許家菁(2020)。CLIL取向雙語實驗課程發展與實施歷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珮茜(2013)。國小教師生活課程專業知能與教學態度之研究—以高屏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許莉娟(2011)。基隆市國小教師教育專業、教師角色認知與教學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許媖華、盧星蓉(2021)。藝術雙語課程設計與評量。載於呂翠鈴、陳慧琴、鄒文莉(主編),成功的跨領域學科雙語教育:西門實小教育卓越典範(99-120頁)。臺北市:書林。
    郭生玉(2010)。教育測驗與評量。新北市:精華。
    陳佩雯、劉述懿(2021)。臺北市雙語自然科學教材編輯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與實踐學刊,68(1),29-34。
    陳怡安(2021)。雙語教學中的學科語言分析策略。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13-20頁)。臺北市:五南。
    陳姵伶(2019)。臺北市國小教師對減量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於海洋保育影響之認知、態度與教學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姿熒(2019)。食農教育認知、參與阻礙與意願之研究—以臺灣中部地區的家長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陳秋蘭(2021)。雙語教學之挑戰與契機。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197-202頁)。臺北市:五南。
    陳英豪(1977)。教師人格特質及教學態度對教學成績預測效果之研究。高雄師院學報,5,295-322。
    陳郁欣(2020)。英文加數學:語言與學科內容整合式教學法對於低成就九年級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投入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宜蘭大學,宜蘭縣。
    陳香君(2019)。三年級CLIL英語教學之行動研究:英語和自然的邂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茹玲、柯華葳、蔡佩眞(2020)。從教師認知、教學資源與教學實踐論國語文教育政策之困境與契機。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5(1),47-91。
    陳琦媛(2005)。教師面對教育改革態度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38,106-118。
    陳琬婷(2021)。高屏地區國小特殊教育教師人格特質及桌遊遊戲素養對桌遊融入教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陳儀靜(2020)。CLIL學齡孩童理解新訊息之能力評估(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慧琴(2018)。搭起課室中的學習鷹架。載於鄒文莉、高實玫(主編),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39-53頁)。臺北市:書林。
    陳燕嬌、范熾文(2007)。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學校行政,49,189-210。
    曾妙芬、鍾鎮城(2017)。臺美兩地華語教師之任務型教學認知理解與推動現況研究。臺灣華語教學研究,15,19-51。
    黃于寧(2019)。內容與語言綜合學習提升高中生英語學習動機、批判思考情意及跨文化覺知效益(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怡萍、鄒文莉(2022)。全球在地化臺灣雙語教育之未來與展望。載於鄒文莉、黃怡萍(主編),臺灣雙語教學資源書:全球在地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309-322頁)。臺北市:書林。
    黃政傑(2011)。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師孔(2018)。高雄市國小社會領域教師海洋教育認知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大學,屏東縣。
    黃素惠、黃子瑄(2005)。教育實習生教育專業信念與任教意願之內涵探析。教育暨外國語文學報,2,15-26。
    黃琦婷、林志哲(2014)。國中教師對資優教育的認知表現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資優教育季刊,130,25-33。
    黃鈺雯(2018)。CLIL協同教學課程設計與實施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新竹市教育網(2021)。新竹市國民小學110學年度普通班學生數暨班級數核定表。取自https://www.hc.edu.tw/edub/basic/doc/110psClass.pdf
    新竹市教師研習護照(無日期)。雙語教育的府內研習。取自https://study.hc.
    edu.tw/Modules/Study/getInternalStudy.aspx
    楊國樞(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臺北市:東華。
    楊燕山、許媖華(2021)。生活與自然雙語課程設計與評量。載於呂翠鈴、陳慧琴、鄒文莉(主編),成功的跨領域學科雙語教育:西門實小教育卓越典範(27-52頁)。臺北市:書林。
    鄒文莉(2018)。CLIL教案撰寫和跨領域教師協作。載於鄒文莉、高實玫(主編),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21-38頁)。臺北市:書林。
    鄒文莉(2020)。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訓。師友雙月刊,622,30-40。
    鄒文莉(2021a)。臺灣雙語教育之全球在地化思維:學術面與實踐面的反思與啟示。教育研究月刊,321,17-29。
    鄒文莉(2021b)。臺灣雙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1-9頁)。臺北市:五南。
    鄒文莉(2021c)。雙語教學的概念與實踐-成功大學鄒文莉教授專訪報導。師友雙月刊,626,6-13。
    鄒文莉、高實玫、陳慧琴(2018)。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的核心精神。載於鄒文莉、高實玫(主編),CLIL教學資源書:探索學科內容與語言整合教學(9-20頁)。臺北市:書林。
    廖芮涵、馮莉雅、涂汐如(2017)。高職餐旅群教師對翻轉教學之認知與教學意願之研究。國民教育學報,14,59-80。
    廖偉民(2020)。2020年臺灣公立國小推展雙語教育之探討。臺灣教育評論月刊,9(9),90-96。
    廖錦文(2019)。國民小學教師環境教育認知及其態度之研究-以台中市國小教師為例。環境與管理研究,20(1),29-48。
    劉述懿、吳國誠(2021)。臺北市雙語教學概念與實踐。師友雙月刊,626,43-49。
    劉淑娟、周淑惠(2013)。在專業發展園所中邁向開放之路-一位幼教師專業成長之探究。幼兒教育年刊,24,153-174。
    劉莉娟(2008)。中小學教師媒體識讀教學認知對課程設計影響之研究。圖書與資訊學刊,64,68-82。
    蔡余欣(2019)。CLIL應用於一年級音樂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蔡佩臻(2021)。國中家政雙語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桂芳(2017)。屏東縣國小普通班教師其區分性教學態度之研究。資優教育論壇,15,25-51。
    蔡彰盛(2022年8月15日)。沈慧虹教育政策第二彈!提升師生雙語能力 專案補助特色課程。自由時報電子報。取自https://reurl.cc/eWYRkj
    鄭政宗(2009)。影響游泳教練教學態度與工作意願之研究。智慧科技與應用統計學報,7(2),63-80。
    鄭儒因(2007)。國小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音樂教師音樂欣賞教學態度與教學策略運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鄭麗玉(2019)。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市:五南。
    黎文富(2021)。國小節奏音感訓練與英語教學整合課程設計。載於洪月女、陳怡安(主編),雙語教學師資培育與教學應用(69-91頁)。臺北市:五南。
    盧柏安(2021)。雙語教育政策推動的契機:以新北市國小為例。師友雙月刊,626,34-42。
    蕭佳純(2021)。國小師資生任教意願之縱貫性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4(2),1-26。
    謝承翰(2020)。國小教師對CLIL的觀點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臺科技大學,臺南市。
    謝鈱鏞(2012)。高雄市國民小學視覺藝術教師教學態度對教學效能感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鍾聖校(199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心理。
    簡雅臻(2019)。培養學生以英語學習學科的 CLIL。師德會訊Hello! E.T.雙月刊,113,3-5。
    簡雅臻(2021)。啟發學童探究思考的雙語教育課程設計。師友雙月刊,626,70-77。
    羅文杏(2021)。在臺灣國小實施雙語教學所面臨的挑戰及教師專業發展之可行建議。教育研究月刊,321,78-97。
    蘇怡如(2000)。台南市國小英語教師教學態度及教學策略取向之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師範學院,臺南市。
    Barbero, T. (2012). Assessment tools and practices in CLIL. In Author Quartapelle, F. (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L (pp. 38-56). Pavia, Italy: Ibis.
    Cammarata, L. (2016).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quiry-driven language programs: Key challenges and curricular planning strategies. In L. Cammarata (Ed.), Content-base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pedagogy for developing advanced thinking and literacy skills (pp. 123-143). New York, NY: Routledge.
    Cogo, A., & Dewey, M. (2012). Analys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A corpus-driven investigation. London, England: Continuum.
    Coyle, D. (2005). CLIL: Planning tools for teachers. Nottingham, England: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Coyle, D., Hood, P., & Marsh, D. (2010). CLIL: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ernandez, C. A. (2019). The New English-in-education policy in Taiwan: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ers’ perspectives towards CLIL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pei, Taiwan.
    Fullan, M., Quinn, J., & McEachen, J. (2018). Deep learning: Engage the world change the world. Newbury Park, CA: Corwin.
    García, O., & Li, W. (2014). Translanguaging: Language, bilingualism and education. London, England: Palgrave Macmillan. doi: 10.1057/97811373857
    65
    García, O., & Lin, A. M. Y. (2017). Translanguaging in bilingual education. In O. García & A. M. Y. Lin (Series Eds.),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 Vol. 5.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pp. 117-130). doi: 10.1007/978-3-319-02258-1
    García, O., & Tupas, R. (2019). Doing and Undoing Bilingualism in Education. In A. De Houwer & L. Ortega (Eds.), 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bilingualism (pp. 390-407).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oi: 10.1017/978
    1316831922
    Leontjev, D., & deBoer, M. A. (2020). Multimodal mediational means in assessment of processes: an argument for a hard-CLIL approa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25(4), 1275-1291. doi: 10.1080/1367005
    0.2020.1754329
    Lin, A. M. Y. (2016). Language across the curriculum & CLIL in English as an additional language (EAL) contexts: Theory and practice. Hong Kong: Springer. doi: 10.1007/978-981-10-1802-2
    Lo, Y. Y. (2020).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LIL teachers. Singapore: Springer. doi: 10.1007/978-981-15-2425-7
    Maggi, F. (2012). Evaluation in CLIL. In F. Quartapelle (Ed.),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CLIL (pp. 57-74). Pavia, Italy: Ibis.
    Marsh, D. (2002). CLIL/ EMILE - the European dimension: Actions, trends and foresight potential. Jyväskylä, Finland: 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
    Marsh, D., Mehisto, P., Wolff, D., & Frigols-Martín, M. J. (2011). European framework for CLIL teacher education: A framework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LIL teachers. Council of Europe.
    Montalto, S. A., Walter, L., Theodorou, M., & Chrysanthou K. (2016). The CLIL guidebook. European Commission.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