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春慧
Spring
論文名稱: 勞動與知識的辯證: 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作品中的身體實踐與身體書寫
Dialetic of the Labor and Knowledge: The Bodily Practices and Body Writing in Syman Rapongan and Ahronglong Sakinu's Literary Works
指導教授: 孫大川
劉正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0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中文關鍵詞: 地方原初知識文化勞動身體實踐身體書寫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的作品為研究對象,藉著分析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的書寫中對於勞動身體的禮讚與重視,企圖找出傳統部落中「文化身體」的知識內涵與象徵意義。由於原住民文學向來被視為「山海文學」,原鄉地理空間恆常成為原住民作家筆下的主軸,筆者試圖指出亞榮隆•撒可努與夏曼•藍波安的作品雖然也以原鄉地理空間為敘事背景,但其主軸已經轉向「身體」,將身體連結地方、認同、記憶/技藝、故事敘說,所有的要素以「身體實踐」為開展化成文字呈現於文本之中,展現一種獨特的「身體書寫」風格。

    本文採取「身體理論」與「地方」概念為分析主軸,試圖呈現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作品中的「身體」如何傳遞族群的記憶/技藝與「原初」知識,進而藉著對「以身體來敘事」的分析,指出原住民文學中「身體敘事」的文類跨越性與逆殖性之可能。除此之外,筆者提出原住民身體書寫具有其獨特的美學特質與倫理價值,如作家對勞動身體姿態的描繪與讚美、勞動身體背後象徵的「榮耀地位」……等,而這種勞動身體的重視有別於現代資本社會對勞動身體的壓迫與鄙棄。最後,筆者藉由夏曼•藍波安與亞榮隆•撒可努回歸部落後進行文化勞動的過程,指出「身體實踐」召喚古老記憶,並融合原初知識與原初勞動,體現族群文化並解構身、心二元的視野。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 研究對象、方法 7 一、 研究對象 7 二、 研究方法 7 1. 作家訪談與作品文本分析 7 2. 進入田野:參與觀察 7 第三節 釋名 8 一、 知識 8 二、 地方知識 8 三、 勞動 8 第四節 先行研究與文獻回顧 9 一、 身體 9 二、 地方 16 三、 小結 21 第五節 篇章架構與大綱 21 第二章 用身體想像地方 23 第一節 山海︰「原初」知識的搖籃 23 一、 追溯「原初」豐腴的知識 24 (一) 是誰在說什麼樣的知識 24 (二) 夏曼•藍波安的海洋知識 25 (三) 亞榮隆•撒可努的獵人哲學 27 二、 地方之愛 29 三、 家的認同 32 第二節 「安適其位」 36 一、 山林樂園 36 (一) 煙會說話•風有顏色 36 (二) 小米園的鳥鄰居們 38 (三) 黑夜的里古飂 39 二、 繽紛的海世界 41 (一) 與魚群共舞 41 (二) 靈魂的星星 45 (三) 海流的脾氣 46 第三節 「不得其所」 48 一、 萬分恐懼離開我的海洋 48 (一) 退化的體能 48 (二) 冷海與惡靈 51 (三) 被樹靈瞧不起的人 53 二、 變調的身體55 (一) 鷹羽的傷疤55 (二) 遠洋的情人57 (三) 都市的蕃仔5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60 第三章 以身體傳遞記憶/技藝61 第一節 召喚「身體記憶」 61 一、 海洋中的儀式 63 二、 山林獵場中的儀式 68 三、 現代儀式•傳統精神 72 第二節 勞動記憶與勞動技藝 77 一、 山林裡的課程 80 課程一 安靜傾聽 耐心等候 81 課程二 善用記憶 仔細觀察 81 課程三 向自然學習預知危險的能力 82 課程四 建立與土地萬物的關係 83 課程五 遵守禁忌 節制慾望 83 課程六 感謝獵物 分享榮耀 84 二、 海洋的教室 85 (一) 海洋、風向、洋流 86 (二) 儀式性魚類與非儀式性魚類 87 (三) 樹的靈魂 89 第三節 用身體說故事 91 一、 口傳文化的特質 92 (一) 肢體語言豐富 92 (二) 誇張化與講反話 94 (三) 自然的靈觀 95 二、 故事中的記憶/技藝 97 三、 故事中的勞動與知識 9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99 第四章 書寫身體•身體書寫 101 第一節 「以身為度」的書寫 103 一、 因實踐而存在的身體 103 二、 具美感與倫理價值的勞動身體 105 三、 身體敘事的文類超越性 106 第二節 「身體」作為敘事載體 107 一、 身體述說地景 108 二、 身體述說原初知識 109 三、 身體述說榮耀 111 第三節 「以身為度」的象徵意義 113 一、 靈魂與身體的對話 114 二、 遺忘與記憶的辯證 115 三、 知識與勞動的融合 116 四、 自我身體與文化身體的療癒 118 第四節 本章小結 120 第五章 結論 121 第一節 從身體展開原住民知識與現代知識的對話 121 第二節 身體記憶的再現與創新 123 第三節 待補的女性身體書寫 123 第四節 原住民身體實踐和身體書寫的未來與展望 124 參考書目 126

    一、原住民作家作品

    夏曼•藍波安
    《八代灣的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1992年9月。
    《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1997年5月。
    《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1999年4月。
    《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7月。
    《航海家的臉》,台北縣中和市︰印刻,2007年7月。
    《老海人》,台北︰印刻,2009年9月。
    〈魂甦醒的地方〉,收錄於陳明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2006
    年11月,頁201-204。

    亞榮隆•撒可努
    《山豬•飛鼠•撒可努》,台北:耶魯文化,1998年1月。
    《走風的人》,台北:思想生活屋,2002年12月。

    拓拔斯•塔瑪匹瑪
    《最後的獵人》,台中:晨星,1987年9月。

    霍斯陸曼•伐伐
    《玉山魂》,台北︰印刻,2006年12月。

    乜寇•索克魯曼
    《東谷沙飛傳奇》,台北︰印刻,2008年1月。

    二、專書

    鹿野忠雄著,楊南郡譯註
    《山、雲與蕃人》,台北︰玉山社,2000年2月,第一版一刷。

    孫大川
    《山海世界——台灣原住民心靈世界的摹寫》,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4月。
    《夾縫中的族群結構——台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台北︰聯合文學,
    2000年4月。

    孫大川主編
    《台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詩歌卷散文卷 (上、下) 小說卷 (上、下) 評
    論卷 (上、下) ,台北︰印刻,2003年3月。

    巴蘇亞•博伊哲努(溥忠成)
    《台灣原住民的口傳文學》,台北︰常民文化,1996年。

    舞鶴
    《餘生》,台北︰麥田,2003年。

    喬健
    《印地安人的頌歌︰美洲與亞洲的文化關聯》,台北︰立緒,2005年。

    龔卓軍
    《身體部署——梅洛龐蒂與現象學之後》,台北:心靈工坊,2006年9月。
    《台灣現象學》,台北︰梅洛龐蒂讀書會,1997年。

    謝國雄編著
    《身為度.如是我做 : 田野工作的教與學》,台北︰群學,2007年。

    陳瀅巧著
    《圖解文化研究》,台北︰城邦文化,2008年。

    金惠敏、汪民安編
    《身體的文化政治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3年。

    潘朝楊
    《心靈•空間•環境︰人文主義的地理思想》,台北:五南,2005年。

    千千岩助太郎
    《台灣高砂族之住家》,台北︰南天書局,1988年再版。

    馬里多瑪•派崔斯•梭梅著,江麗美譯
    《非洲•馬里多瑪︰原住民的治療智慧》,台北︰智庫,2000年。

    劉大杰
    《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Crang, Mike著,王志弘、余佳玲、方淑惠譯
    《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出版社,2003年。

    Cresswell, Tim 著,王志弘、徐苔玲譯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3月。

    Eliade, Mircea著,楊儒賓譯
    《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2000年。

    Foucault, Michel 著,王德威譯
    《知識的考掘》,台北︰麥田,1993年7月。

    Fanon, Frantz 著,陳瑞樺譯
    《黑皮膚,白面具》,台北︰心靈工坊,2005年4月初版一刷。

    Geertz, Clifford 著,楊德睿譯
    《地方知識——詮釋人類論文集》,台北︰麥田,2002年。

    Morrison, Tony 著,曾珍珍譯
    《最藍的眼睛》台北︰台灣商務,2007年。

    Merleau-Ponty, Maurice 著,龔卓軍譯
    《眼與心》,台北:典藏出版, 2007年10月。

    McDowell, Linda著,徐苔玲、王志弘譯
    《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說》,台北︰群學,2006年。

    Norberg-Schulz, Christian著,施植明譯
    《場所精神—邁向建築現象學》,台北︰田園城市,年。

    O’nell, John 著,張旭春譯
    《五種身體》,台北:弘智,2001年。

    Polanyi, Michael,Harry Prosch, Harry著,彭淮棟譯
    《意義》,台北︰聯經,1984年。
    Ronald Bogue著,李育霖譯
    《德勒茲論文學》,台北︰麥田,2006年6月初版一刷。

    Schilling, Chris著,謝明珊、杜欣欣譯
    《身體三面向︰文化、科技與社會》,台北︰韋伯,2009年。

    Turner, Bryan S. 著,謝明珊譯
    《身體與社會理論》,台北:韋伯,2010年。

    三、報章期刊及研討會論文

    孫大川
    〈用筆來唱歌——台灣當代原住民文學的生成背景、現況與展望〉,《台灣文學研
    究學報》第1期,台南市︰國家台灣文學館,2005年10月,頁195-227。
    〈捍衛第一自然─當代台灣原住民文學中的原始生命力〉,「臺灣文學藝術
    與東亞現代性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主
    辦,2006年。

    瓦歷斯•諾幹
    〈台灣原住民文學的去殖民——台灣原住民文學與社會的初步觀察〉,收入《台
    灣原住民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 (上) 》,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4月,
    頁127-151。

    廖咸浩
    〈「漢」夜未可懼,何不持炬遊?——原住民的新文化論述〉收入《台灣原住民
    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 (上) 》,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4月,頁249-276。

    邱貴芬
    〈原住民需要文學創作嗎?〉,《自由時報》副刊,2005年9月20日。

    黃心雅
    〈現代性與台灣原住民文學︰以夏曼•藍波安與利格拉樂•阿烏作品為例〉,《中
    外文學》,35:5,2006年10月,頁81-122。
    〈美國原住民的自我書寫與生命創化:以荷根和安娺姿為例〉,《歐美研究》,39:2,2009年6月。

    紀駿傑
    〈從「最後的獵人」到傳統生態知識:台灣原住民山林文學與生態論述〉,
    發表於Conference Taiwan Literatur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2005
    年。

    楊翠
    〈認同與記憶——以阿烏的創作試探原住民女性書寫〉,收入《台灣原住民漢語
    文學選集︰評論卷 (下) 》,台北︰印刻出版社,2003年4月,頁257-298。
    〈山與海的共構史詩——夏曼藍波安作品中繁複的「海洋」意象〉,收錄於陳明
    柔主編《台灣的自然書寫》,台中︰晨星,2006年11月,頁207-242。

    彭國翔
    〈作為身心修練的禮儀實踐——以《論語鄉黨》篇為例的考察〉,《台灣東亞文明
    研究學刊》,第6卷第1期,2009年6月,頁16。

    龔卓軍
    〈身體與想像的辯證:從尼采到梅洛龐蒂〉,《中外文學》,第26卷11期,1998 
    年,頁10-50。
    四、學位論文

    夏曼•藍波安
    《原初豐腴的島嶼——達悟民族的海洋知識與文化》,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人類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陳芷凡
    《語言與文化翻譯的辯證--以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奧威尼•卡露斯盎、阿
    道•巴辣夫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碩士論文,2005年。

    魏貽君
    《戰後台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論
    文,2007年7月30日。

    林伯昶
    《殖民與體現——太魯閣人的殖民身體史研究 (1914-1945)》,花蓮︰國立花蓮
    師範學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年7月。

    拉互依•倚岕
    《是誰在講什麼樣的知識? Smangus部落主體性建構與地方知識實踐》,台中︰
    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

    藍姆路•卡造
    《吉拉米代部落獵人的身體經驗與地方知識》,花蓮︰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
    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7月。

    陳淑娟
    《邊緣論述•身體書寫︰第三世界/亞裔女性文學與藝術再現》,台北︰輔仁大學
    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年。

    林子新
    《檳榔島︰敘事、品味與儀式性的分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
    士論文,2006年6月。

    鄭雅心,
    《儀式象徵與地方感呈現》,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4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