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尹振光 Yin, Chen-Kuang |
---|---|
論文名稱: |
鄉土作為一種方法-以《夕瀑雨》、《等路》以及《花甲男孩》為觀察對象 “Hsiang-Tu” as a Method: An Investigation into Shi-Pu-Yu, Dan-loo, and The Sixty-Year-Old Boy |
指導教授: |
陳芷凡
Chen, Chih-Fan |
口試委員: |
張俐璇
Chang, Li-Hsuan 汪俊彥 Wang, Chun Ye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1 |
畢業學年度: | 10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1 |
中文關鍵詞: | 後鄉土 、新鄉土 、全球化 、方法 、地方 |
外文關鍵詞: | Post Hsiang-tu, New Hsiang-tu, Globalization, Method, Pla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有關鄉土小說的研究在兩千年後越來越盛行,但是對於「鄉土」一詞卻始終沒有明確的定義。本文加入影響鄉土概念的外部對象來重新檢視鄉土的意義,並將鄉土視為一種方法。
鄉土小說的誕生一直受到特定外部對象影響,例如:日本統治時期的殖民經驗、冷戰時期的企業剝削。透過加入這些因素,本文將「鄉土」定義為作家調用地方元素來回應外部對象的一種思考方法。我進而主張全球化作為兩千年後鄉土小說的外部對象。小說中全球與地方之間的互動關係,可以視為兩千年後的鄉土小說對於全球化問題的反思與挑戰。
第二章我主要分析的對象是陳柏言的《夕瀑雨》。陳柏言以多重的地方敘事展現出全球化下不同的實在觀之間彼此角力。正是在這樣的角力之中,呈現了 對於「真實」意義的反思。第三章我主要分析的對象是洪明道的《等路》,他對全球化的問題,以更不偏頗的方式進行批判。洪明道首先呈現了全球化下的風險和機會,從而凸顯全球化的複雜性。他接著再通過解釋小說標題的隱喻以及提供開放式結局,對這些機會表示懷疑。洪因此描繪了全球化的全貌,同時對其保持警惕。第四章我主要分析的對象是楊富閔的《花甲男孩》。我認為在楊富閔筆下,地方建構的重點並不是在地元素,而是人。在這樣的作法之下,讓全球化下的地方建構不再只是符號的操弄,而是複雜情感的展現。
透過分析這三個章節,我要論證的是兩千年後的鄉土不僅只是一種作品的共同特徵,同時也是重新思考全球化的方法。
The research of nativist fiction (hsiang-tu hsiao-shuo, 鄉土小說) have gained popularity in Taiwan since 2000. However, the meaning of “hsiang-tu” (鄉土) remains difficult to pin down. This thesis attempts to consider hsiang-tu as a method by situating the term in a relational context with forces and factors coming from external environments.
Ever since its inception, the specific manner in which nativist literature develops has always been conditioned by external factors—for example, the colonial experience under Japanese rule shaped the way nativist literature evolved; the trend toward corporate management and the resulting economic exploitation of lower classes constituted the major concern of nativist literature. In the introduction, I will define “hsiang-tu” as a strategy in which writers adopt elements of locality in response to the external factors. My contention i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glob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external factors since the new millennium, and nativist novels of the 21st century can be read as a series of fictional attempts, through dynamic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local and the global, to deal with th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In the second chapter, I read Po-Yen Chen’s Shi-Pu-Yu and look at how Chen presents multiple local narratives. He shows the conflicts of diverse interpretations of local reality. In doing so, Chen provides a way to reexamine the reality under globalization.
The third chapter shifts its focus to Ming-Dao Hong’s Dan-loo. In this novel, Hong provides a new way of criticizing the globalization. Firstly, Hong presents readers with a balanced account of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under globalization, thus highlighting the complexity of globalization. He later casts a doubt on the opportunities by explaining the metaphors of the fiction titles and offering an open-ended denouement. Hong thus draws a full picture of globalization and simultaneously stays alert of it.
In the fourth chapter, I analyze Fu-Min Yang’s The Sixty-Year-Old Boy. I argu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cal in Yang’s novel centers on human relationship and their life experience rather than through local color representation. As such, the local in the age of globalization is no longer a manipulable symbol but an expression of deep affection.
In light of the analyses in these three chapters, I hope to demonstrate that post-2000 “hsiang-tu” is a term suggesting not just a common feature shared by a specific genre; more importantly, it is also a method of rethinking globalization.
一、 作家作品
楊富閔,《花甲男孩》(台北:九歌,2010)。
陳柏言,《夕瀑雨》(台北:木馬文化,2017)。
洪明道,《等路》(台北:九歌,2018)。
二、 專著
(一)中文專著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有關鄉土文學的史的分析〉,《鄉土文學討論集》(台北:遠景,1981年)。
王德威,〈國族論述與鄉土修辭〉,《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台北:麥田,2007年9月)。
朱宥勳,〈推薦序-路就這麼走了過來〉,《等路》(台北:九歌,2018),頁5-7。
季季,〈遇見陳柏言-序《夕瀑雨》〉,《夕瀑雨》(台北:木馬文化,2017)。
周芬伶,〈歷史感與再現-後鄉土小說的主體建構〉,《聖與魔. ──台灣戰後小說的心靈圖象(1945-2006)》(臺北,INK印刻文學,2007年)。
邱貴芬,〈翻譯驅動力下的台灣文學生產〉,《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出版,2007年)。
金寶瑜,《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危機》,(台北:巨流,2006年09月)。
范銘如,〈輕‧鄉土小說蔚然成形〉,《像一盒巧克力——當代文學文化評論》(臺北:INK印刻文學,2005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台北:麥田,2008)。
陳正芳,《魔幻現實主義在台灣》(台北:生活人文,2007)。
陳芳明,〈歷史的歧見與回歸的歧路──鄉土文學的意義與反思〉,《後殖民台灣》(台北:麥田,2002年)。
陳惠齡,《演繹鄉土:鄉土文學的類型與美學》(台北:萬卷樓,2020年)。
張俐璇,《建構與流變》(台北:秀威資訊,2016年)。
謝世宗,《階級攸關:國族論述、性別政治與資本主義的文學再現》(台北:群學,2019)。
瞿宛文,《台灣的不成功轉型: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北:聯經,2020年01月)。
(二)翻譯專著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地租的藝術〉《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台北:群學,2010)。
大衛‧M.科茲(David M. Kotz),《新自由資本主義的興衰成敗》,(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08月)。
大衛‧哈維(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台北:群學,2008年12月)。
史迪格里茲(Joseph E. Stiglitz)著,李明譯,《全球化的許諾與失落》(台北:大塊,2002年09月)。
阿君‧阿帕度萊(Arjun Appadurai)《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台北:群學,2009)。
湯林森,(John Tomlinson)著,馮建三譯,《文化帝國主義》(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
湯瑪斯.佛德曼(Thomas L. Friedman)著,蔡繼光、李振昌、霍達文譯,《了解全球化》(台北:聯經,2000年)。
傑佛瑞.薩克斯(Jeffrey D. Sachs)著,《全球化的過去與未來:從舊石器時代到數位時代,地理、技術與制度如何改寫人類萬年的歷史》(台北:大塊,2020年)
詹姆斯‧克里弗德(James Clifford),《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台北:桂冠,2017年04月)。
赫爾德、麥可魯(David Held,Anthony McGrew)著,《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新北:弘智,2005年)。
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台北:群學,2006年02月)。
(三)外文專著
Boli, John, and Frank J. Lechner, eds. (2020). The Globalization Reader. 6th ed. Oxford: WILEY.
Steger, M. B. (2020). 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5th. London, U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三、 論文
(一)、期刊論文
邱貴芬,〈尋找「台灣性」:全球化時代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32卷4期(2003.09),頁45-65。
邱貴芬,〈在地性論述的發展與全球空間:鄉土文學論戰三十年〉,《思想》6期(2007.09),頁87-103。
范銘如,〈後鄉土小說初探〉,《台灣文學學報》11期(2007.12)。
(二)、學位論文
朱立雯,《後鄉土小說的歷史記憶:以吳明益《睡眠的航線》及甘耀明《殺鬼》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碩士論文,2014)。
李妙晏,《後鄉土小說中的空間敘事──以李儀婷、楊富閔、陳柏言為研究對象》(嘉義: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20)。
何京津,《從「鄉土」到「在地」─論90年代以降新世代鄉土小說》(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1)。
林巾力,《「鄉土」的尋索:台灣文場域中的「鄉土」論述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學位論文,2009)。
林君慧,《新世紀臺灣鄉土小說題材與表現手法研究──以甘耀明小說作品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9)。
莊淳閔,《後鄉土小說的再現形式變異(1999年-2011年)》(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9)。
董卓璘,《當代青年作家的地方書寫探究──以賴鈺婷、楊富閔散文為例》(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碩士論文,2018)。
楊幸蓉,《全球化下的鄉土書寫——以王聰威《複島》、《濱線女兒》為論述中心》(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碩士論文,2019)。
廖紹凱,《孩童、家族、後鄉土:袁哲生與童偉格小說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
饒展彰,《甘耀明新鄉土小說中的死亡書寫研究》(台中: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碩士論文,2014)。
(三)、研討會論文
蕭阿勤,〈評簡義明〈「鄉土」作為一種文學史的理解的視角──八、九零年代台灣文學性質的商議〉〉,《台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第二集(2008.06),頁403-405。
四、 雜誌文章
李映昕紀錄,莊瑞琳專訪童偉格,〈寫作:背向現實的防線,開始起跑〉,《字母LETTER:童偉格專輯》(台北:衛城出版,2018年5月),頁89。
季季,〈新鄉土的本體與偽鄉土的弔詭-側看80後台灣小說新世代現象〉,《文訊》298期(2010年8月),頁84-87。
郝妮爾撰文採訪陳柏言,〈從鄉里行至溫州街〉,《聯合文學》434期(2020年12月),頁57。
董柏廷撰文採訪洪明道,〈鄉土召我以故事〉,《聯合文學》434期(2020年12月),頁55。
范銘如,〈向大師取經,向大眾學習──二十一世紀小說20年〉,《文訊》422期(2020年12月)
詹閔旭,〈過去的20年,與未來的20年──小說複審觀察〉,《文訊》422期(2020年12月)。
五、 電子媒體
鍾秩維文字整理,〈「故」事「新」編 ─ 楊富閔訪談〉,(來源:https://medium.com/fairbank-center/%E6%95%85-%E4%BA%8B-%E6%96%B0%E7%B7%A8%E6%A5%8A%E5%AF%8C%E9%96%94%E8%A8%AA%E8%AB%87-acc4c637d1bb,擷取於2021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