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唐全騰 |
---|---|
論文名稱: |
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以新竹縣為例 A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tressor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Depressive Emotion--A Case Study of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古明峰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國中生 、生活壓力 、壓力因應 、憂鬱情緒 |
外文關鍵詞: |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life stressor, coping strategies, depressive emo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三者之間的相關情形,採問卷調查法,以新竹縣10所國中、887名學生為研究對象。問卷內容包含「生活適應量表」、「壓力因應量表」及「憂鬱情緒量表」,調查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t考驗、多變量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典型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來做分析。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國中生的客觀生活壓力屬於「很少發生」,主觀生活壓力則屬於「很少壓力」。
二、 國中生所習慣採取的因應策略,主要是轉移注意。
三、 國中生所經驗到的憂鬱情緒在程度上僅屬於「有時候」感到憂鬱。
四、 不同性別的國中生在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上均達到顯著。
五、 不同年級的國中生在生活壓力及壓力因應上達到顯著,但憂鬱情緒則未達顯著。
六、 不同學校型態的國中生在生活壓力上達到顯著,但壓力因應及憂鬱情緒則未達顯著。
七、 主、客觀的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均有典型相關存在。
八、 主、客觀的生活壓力與憂鬱情緒均有典型相關存在。
九、 壓力因應與憂鬱情緒有典型相關存在。
十、 性別、生活壓力與壓力因應對憂鬱情緒有預測力。
關鍵詞: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憂鬱情緒
A Stud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tressor and Coping Strategies on Depressive Emotion--A Case Study of Hsin-Chu Count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tressor, coping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emotion. The method adopted was survey research. The subjects of this study were 887 students from 10 junior high school located in Hsin-chu county. The instruments included life stressor scale, coping strategies scale and depressive emotion scale. Data collected we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variance,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d stepwise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The objective life stress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very little occurs. The subjective life stress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less pressure.
2. The major coping strateg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hift attention.
3. The depressive emo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ometimes felt sad.
4. A significant gender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tressor, coping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emotion.
5. A significant grad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tressor, coping strategies. Yet, no grade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depressive emotion.
6. A significant school type’s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fe stressor. Yet, no school type’s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coping strategies, depressive emotion.
7. There were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life stressor and coping strategies.
8. There were canonical correlations between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life stressor and depressive emotion.
9. There was a canon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coping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emotion.
10. The gender, life stressor and coping strategies could effectively predict depressive emotion.
Key words: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 life stressor, coping strategies, depressive emotion
參 考 書 目
一、中文部分
丁明潔(2002)。國中生樂觀、悲觀傾向、課業壓力評估、課業壓力因應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以仁、陳芳玲、林本喬(1992)。教師心理衛生。台北:心理出版社。
王淑俐(1995)。青少年的情緒問題、研究與對策。台北;合記出版。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毓吟(2006)。國中生知覺父母、教師管教方式與其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王黛玉(2004)。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史家瑄(2008)。國中生的自我調節、壓力因應策略與學校生活適應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朱士祈(1988)。國中生的生活與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承曉(1991)。國中生的生活壓力、因應行為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英璋(2001)。情緒教育的理論與內涵。學生輔導雙月刊,75,66-79。
吳明順(2002)。國民中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呂敏昌(1993)。國中學生的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心理社會幸福感之關係。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楚文等人(主編)(1987)。新編精神醫學。台北市:永大。
李金治(2003)。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四年級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其身心健康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李怡芬(2007)。國小教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以桃竹苗地區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坤崇(1996)。國小教師心理需求困擾與因應策略之關係和理論模式驗證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勝彰(2003)。國民中學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退休態度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水木(2001)。國民小學組織變革與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金生(2002)。國民中學輔導教師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思妙(1993)。從認知評估、因應方式看國中教師的工作壓力歷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昭男(2001)。國小初任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秀靜(1998)國中資優班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調查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林育妃(2005)。國民小學總務主任工作壓力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續琴(2003)。國中生生活壓力、因應策略與負向情緒經驗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施雅薇(2004)。國中生生活壓力、負向情緒調適、社會支持與憂鬱情緒之關聯。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涂柏源(1987)。國三學生生活壓力、自我強度與學業成就之因果模式。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嫚淳(2006)。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莊淑灣(2005)。中部地區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高桂足(1974)。心理學名詞彙編。台北市:文景。
高源令(1992)。國小學生日常生活壓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5)。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郭靜姿(1986)。壓力調適對於國中資優學生及前段班學生心理適應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杏容(2001)。青少年因應壓力行為之探討-憂鬱情緒與偏差行為。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廷楷(2003)。國小教務主任在實施九年一貫課程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對策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佳琪(2000)。青少年生活壓力、家庭氣氛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素惠(2004)。原住民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策略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肇文(1995)。中等學校實習教師對師資培育法認知與態度之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陸汝斌(1990)。憂鬱症總論。現代人的憂鬱學術研討會,宇宙光傳播中心。
葉龍源(1997)。國民小學主任工作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馮觀富(1992)。壓力、失落的危機處理。台北市:心理。
董氏基金會(2002)。十七歲的冬天教師手冊。台北:財團法人董氏基金會。
黃有志(2000)。常曬太陽多做運動遠離憂鬱症。中國時報,7月19日第39版
黃淑馨(1992)。臺北市參加「國中畢業生自願就學輔導方案」學生升學壓力﹑因應行為﹑身心健康與班級氣氛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義良(1999)。國小兼任行政工作教師的工作壓力與調適方式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趙文德(2004)。父母教養類型的一致性與國中生心理健康的關連性分析:以憂鬱為例。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鄧柑謀(1994)。國民中學訓輔人員工作壓力、因應策略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廖翌妙(2001)。國小教師壓力事件、因應方式與情緒經驗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方(2000)。高中生負向情緒經驗之分析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仁貴(2004)。雲林縣國中生生活壓力、生命意義與憂鬱傾向相關之研究。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劉淑娟(2005)。屏東縣國中生生活壓力、解釋風格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蔣桂嫚(1993)。高中學生生活壓力、因應方式與身心健康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玉董(2006)。國民小學教師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學教育經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蔡孟珍(2001)。國民小學教師參與試辦九年一貫課程之工作壓力與因應策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魏麗敏(1994)。憂鬱量表的編製及其在輔導上的應用。諮商與輔導,108,15-19。
鄭照順(1999)。國中生生活壓力與輔導。台北市:心理。
戴淑梅(2004)。國中生的性別、同儕關係,人際壓力因應策略與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佳莉(2005)。嘉義市國中生生命意義感、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二、西文部分
Allen-Meares, P.(1987). Depress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Social Work, 32(6),512-516.
Armacost, R.L.(1989). Perceptions of stress by high school student.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4(4), 443-461.
Atkinson, R. L., Atkison, R. C, & Hilgard, E. R.(1983). Introduction to Psychology. New York :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Basch, C. E., & Kersch, T. B.(1986). Adolescent perception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Health Education, June-July, 4-7.
Beck, A. T.(1976). Cognitive therapy and the emotional disorders. New York :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Billings, A. G., & Moos, R. H.(1981). The Role of Coping Responses and Social Resources in Attenuating the Stress of Life Events . Journal of Behavior Medicine, 4, 139-157.
Blau, P.M.(1981). Exchange and power in social life. New York : Wiley.
Cohen, S., & Will, T.A.(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peland, E. P.(1993). Stress and coping efficacy during adolescenc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uidance Strategies and Effectiveness.
Cox, T.(1978). Stress. Baltimore : University Park Press.
Flokman, S. & Lazarus, R. S.(1985). If it Changes it Must Be A Process : A Study of Emotion and Coping During There Stages College Examination .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8(1) , 150-170.
Folkman, S. & Lazarus, R. S.(1988). Coping as a mediator of emo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4(3), 466-475.
Humberg, B. A.(1981). Early adolescence : A specific and stressful stage of the life cycle, coping and adaptation. New York : Basic Books.
Ivancevich, J.M. & Matteson, M.T.(1980). Stress and work a managerial perspective. New York : Scott, Foresman.
Kleinke, C. L.(1988). The depression coping questionnaire .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4(4), 516-526.
Kleinke, C. L.(1998). Coping with Life Challenges. CA :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Lazarus, R. S.(1991). Patterns of adjustments. New York:McGraw Hill.
Lazarus, R. S.(1991). Emotion and adaptation . NY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azarus, R. S. & Flokman, S.(1984). Stress, appraisal, and coping. New York : Springer.
Lazarus, R. S. & Launier, R.(1978). Stress-related transactions between person and environment . In L. A. Pevin & M. Lewis(Eds), Perspectives in Interac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 Plenum.
Lewinsohn, P.M.(1974).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depression. In R.M. Friedman, & M.M. Katz (Eds.), The psychology of depression:Con-temporary theory and research(pp.157-185).
McCrae, R. R., & Costa, P. T.(1986). Personality, coping, and effectiveness in an adult samp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54, 385-405.
Meyer, B.E., & Hokanson, J.E. (1985). Situational influences on social behaviors of depression prone individual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41(1), 29-34
Moos, R. H.(1992).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coping resources and processe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Eds), Handbook of stess(pp. 212-230).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Moos, R. H., & Schaefer, J. A.(1993). Coping Resources Processes-Current Concepts and Measures. In L. Goldberger & S. Breznitz(Eds), Handbook of Stress-Theoretical and Clinical Aspects(pp. 234-257).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Morgan, S.R.(1985). Children in crises. Philadephia : Taylor & Francis.
Newcomb, M. D., Huba, G. J. & Bentler, P. M.(1981). A Multidimensional Assessment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Among Adolescents : Derivation and Correlate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22, 400-415.
Pearlin, L. L., & Schooler, Carmi(1978). The structure of coping.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19, 2-21.
Pervin, L. A.(1984). Current controversies and issues in personality. Canada : John Wiley.
Peterson A.V., Compas, B.E., & Brooks-Gunn, J. (1992). Depression in adolescence : current knowledge, research directions, and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s and policy. Working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Carnegie Council on Adolescent Development. New York : Carnegie’ Corp.
Powell, D. H.(1983). Understanding human adjustment : Normal adaptation in the life cycles. Boston : Little-Brown.
Rehm, L.P.(1977). A Self-Control model of depression. Behavior Theory, 8, 787-804.
Rutter, M.(1986). Depressive feelings, cognitions, and disorders : A research postscript. In M. Rutter, C.E. Izard, & P.B. Read(Eds.),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3-32). New York : Guilford Press.
Seligman, M.E.P.(1975). Helplessness : On depression, development, and healthy. San Francisco : Freeman.
Selye, H.,(1980). The stress concept today. In I. L. Kutash ,et al.(Eds), Handbook on Stress and anxiety : Contemporary Knowledge, theory, and treatment,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