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嘉蕙
HUNG CHIA-HUI
論文名稱: 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以「雞籠中元祭」為例
A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Local Art integrated into Arts and Huma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Take「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426
中文關鍵詞: 鄉土藝術鄉土藝術文化藝術與人文中元祭雞籠中元祭
外文關鍵詞: local art, Country artistic culture, Arts and Humanity,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
    —以「雞籠中元祭」為例

    本論文藉由探討基隆延續一百五十二年的「雞籠中元祭」活動,嘗試在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中融入地方鄉土文化藝術,設計以「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及「美麗的田寮河」為主題的教學活動,並探討「雞籠中元祭」的內涵。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法,分析「雞籠中元祭」裡的多元文化藝術與內涵並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學生參與活動的情形,敦請三所學校教師評估及學者專家提供意見,修正為一套結合地方藝術文化活動的課程,提供未來學校老師教學的參考。
    本論文經過綜合歸納,整理成以下的結論:
    「雞籠中元祭」整個活動包含了「祭典儀式」與「藝文華會」兩大部分,「祭典儀式」是延續了百年宗教傳統,因此當中蘊含了中國人悲天憫人及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而「藝文華會」則是因應現代創新及多元的藝術觀所呈現的各項藝術與文化活動,並與生活經驗作結合。研究者將「雞籠中元祭」中的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的課程,透過統整的方式與慶典活動作結合,設計中元祭的主題課程。
    研究者從設計「雞籠中元祭」的課程中,去瞭解目前基隆市學生對「雞籠中元祭」的參與情形及推動鄉土藝術教育的現況,從中歸納出建議,期待能對推展鄉土藝術教育的教學有所助益,供相關人員參考。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Curriculum Design for Local Art integrated into Arts and Humanity in Elementary School
    --Take「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as an Example

    The main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discuss by investigating“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which is held more than 152 years, trying to combine the field of “Art and Humanity” with the country cultural art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 besides, to design the teaching activity on the subject of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Keelung Mid-Summer Arts and Humanity Festival” and” Beautiful River of Tien Liao”, and also discuss the connotation which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This research adopts the literature analysis to analyze Multiple-Cultural Art and connotation of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meanwhile implement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schoolchil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student’s activities participation. Also consulting teachers from three schools for their evaluations and scholar expert’s comments to modify the courses by combining localized artistic cultural activities, therefore we can provide the courses to school teachers as teaching reference materials in the future.
    By the way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from this thesis, we generalize a conclusion as below:
    The entire activity of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major parts, which are ”sacrificial ceremony” and “Art and Humanity Festival”.
    About the “sacrificial ceremony”, it is a religious tradition which has been continued for a century; therefore it contains Chinese spirit of understanding, compassion, mercy and pity, also the tangible expression of filial respect for the teachings and virtues of forebears.
    Regarding “Art and Humanity Festival”, it is various artistic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which copying with modern innovative and multiple artistic viewpoints, and also combining with life experiences.
    Researcher merged Country Art of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into “Art and Humanity Festival” course to design the main topic of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through the way of integration and combination with Ceremonies Activities.
    From designing the courses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the researcher will realize the actualities which schoolchild joins the “Keelung Mid-Summer Ghost Festival” activity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omoting local artistic education.
    Researcher can generalize a suggestion from this designing, I expect that it can help popularize local artistic of teaching, and also provide it to related people for their reference.

    目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7 第五節 名詞解釋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鄉土藝術與多元文化藝術 9 一、傳統鄉土藝術 9 二、多元文化藝術 11 三、鄉土教育與多元文化的關係 13 四、鄉土藝術與後現代主義的關係 15 第二節 「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的理念與內涵 18 一、「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基本理念與課程目標 18 二、十大基本能力與「藝術與人文」的關係 21 第三節 「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及其應用模式 26 一、「藝術與人文」的課程設計理念與內涵 26 二、課程統整模式 29 第四節 鄉土藝術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的之藝術教育價值 37 一、鄉土教材的內容 37 二、鄉土教育的目的 38 三、鄉土藝術教育的價值 40 四、鄉土藝術教育融入藝術與人文課程的可行性 43 第五節 「雞籠中元祭」的起源與內涵 45 一、基隆地名由來 45 二、基隆市的歷史與中元祭的背景 46 二、基隆市宗親會的組織 50 三、基隆市歷年推動「雞籠中元祭」的活動內容 53 四、「雞籠中元祭」的特色 61 五、「雞籠中元祭」裡的人文精神 64 六、「雞籠中元祭」裡的內涵與價值 66 第六節 相關研究分析 6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81 第一節 研究設計架構 8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8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6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6 第五節 「雞籠中元祭」融入藝術與人文之課程設計步驟 89 一、課程設計的前置工作 89 二、選擇主題與擬定課程綱要 90 三、課程設計的依據 94 四、市內教師課程評估及課程評鑑 99 五、課程修訂 100 六、訪問專家學者 101 七、課程定案 101 第四章 課程設計與評估 103 第一節 課程架構與設計規劃 103 第二節 課程主題單元活動設計分析 113 第三節 課程評估後之分析 134 一、市內教師評估 134 二、專家學者意見 147 第四節 學生參與「雞籠中元祭」活動調查 159 第五節 課程評估後之修正 166 一、課程評估後之修正 166 二、課程設計之收穫與困難 169 第五章 結論及建議 171 第一節 結論 171 第二節 建議 180 參考文獻 187 一、中文部分 187 二、西文部分 194 三、參考網路資料 195 附錄一 196 附錄二 198 附錄三 203 附圖目次 頁次 圖1- 1研究流程 6 圖2- 1「藝術與人文」課程之基本理念圖 26 圖2- 2「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結構圖 27 圖2- 3單一學科領域內的統整模式 32 圖2- 4跨學科領域的課程統整模式 32 圖2- 5學習者內部運作的統整模式 32 圖2- 6跨學習者網路的統整模式 32 圖2- 7課程統整網絡概要圖 33 圖3- 1研究架構圖 82 圖3- 2研究流程圖 87 圖3- 3研究進度 88 圖3- 4鄉土教育課程架構 97 圖3- 5課程發展步驟圖 101 圖4- 1課程基本架構圖 104 圖4- 2三大主題課程架構圖 106 圖4- 3主題一 「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課程架構圖 107 圖4- 4主題二 「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課程架構圖 108 圖4- 5主題三 「美麗的田寮河」課程架構圖 109 附表目次 頁次 表2- 1 基本能力與「藝術與人文」之關係表 22 表2- 2十大基本能力之六 — 文化學習與國際瞭解 23 表2- 3課程統整模式及理念 30 表2- 4 Tchudi和Lafer對統整課程與學科中心課程比較 34 表2- 5基隆市「雞籠中元祭」輪值主普宗親會 51 表2- 6祭典儀式活動與其意義 54 表2- 7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一) 68 表2- 8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二) 69 表2- 9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三) 70 表2- 10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四) 71 表2- 11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五) 72 表2- 12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六) 73 表2- 13藝術與人文課程相關研究論文摘要表(七) 74 表2- 14教育政策結論歸納表 75 表2- 15教育價值結論歸納表 76 表2- 16社區資源結論歸納表 76 表2- 17課程與教學結論歸納表 77 表2- 18教育政策建議歸納表 78 表2- 19社區資源建議歸納表 78 表2- 20課程與教學建議歸納表 79 表2- 21師資建議歸納表 80 表3- 1評估課程設計之教師資料 84 表3- 2訪談人員一覽表 85 表3- 3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活動設計內容綱要 91 表3- 4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活動設計內容綱要 92 表3- 5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活動設計內容綱要 93 表4- 1 A 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低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14 表4- 1 B 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中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15 表4- 1 C 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高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16 表4- 2 A 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低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18 表4- 2 B 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中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19 表4- 2 C 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高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20 表4- 3 A 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低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21 表4- 3 B 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中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22 表4- 3 C 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高年級的分段能力指標 122 表4- 4 A 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低年級的單元目標 124 表4- 4 B 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中年級的單元目標 125 表4- 4 C 主題一「雞籠中元祭鬼節嘉年華」高年級的單元目標 126 表4- 5 A 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低年級的單元目標 127 表4- 5 B 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中年級的單元目標 128 表4- 5 C 主題二「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高年級的單元目標 129 表4- 6 A 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低年級的單元目標 131 表4- 6 B 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中年級的單元目標 132 表4- 6 C 主題三「美麗的田寮河畔」高年級的單元目標 133 表4- 7「雞籠中元祭」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低年級課程活動設計評估統計表 135 表4- 8「雞籠中元祭」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中年級課程活動設計評估統計表 136 表4- 9「雞籠中元祭」融入國小藝術與人文高年級課程活動設計評估統計表 137 表4- 10低中高年級課程活動設計評估統計百分比 138 表4- 11問卷調查人數統計表 159 表4- 12基隆市2006年國小學生參與「雞籠中元祭」活動調查統計表 160 表4- 13課程設計修正與回應表 166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尤雪娥(1995)。小學鄉土美術教育之實施。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217-252。台北市:漢文書局
    王鍊登(1998)。鄉土藝術之文化意義。杜裕明主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23-35
    王怡芳(2002)。雞籠中元祭。王怡芳主編。傳統藝術在台灣。82- 87。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王秀雄(1995)。鄉土美術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193-204。台北市:漢文書局
    方雅芬等(2001)。大船入港、快樂出帆—基隆的故事。基隆:基隆文化中心。
    古秋平(2003)。國小二年級應用社區資源的「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吳冠勳(1994)。屏東市「慈鳳宮」建築及裝飾藝術在美勞科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輯。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81-114。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吳福蓮(1998)。從文化角度認識排灣群的鄉土藝術。杜裕明主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195- 208。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吳祖勝(20 05)。藝教於樂 — 第二屆全國國民小學藝術教育教學設計得獎作品專輯。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吳聲淼(2002)。立足鄉土 胸懷世界。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編。2002展翅高飛。20-24。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生輔導中心。
    吳爵汝,郭男先(2004)。藝術教育新理念。教育資料與研究,58期。57-64
    呂燕卿(1999a)。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性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雙月刊,106期。29-38
    呂燕卿(1999b)。簡介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之理念與特色。北縣教育,29期。6-10
    呂燕卿(1999c)。談「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統整性課程設計之觀念。教師天地,100期。40-51
    呂燕卿(2000)。如何落實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課程。國立編譯館通訊,48期。2-9
    呂燕卿(2001a)落實人文精神在九年一貫藝術領域的教學。顏國樑等著。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109-147。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呂燕卿(2001b)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之特色與實施策略。顏國樑等著。九年一貫課程理念與做法。81-107。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
    呂燕卿(2005)。由藝術與人文課程綱要省思學生的藝術基本素養。教育研究月刊,130期。119-128
    邱小平、郭至和(2001)。以鄉土教學活動為核心之統整教學方案。教育研究資訊雙月刊,9卷5期。57-76
    余燧賓(1999)。1999雞籠中元祭藝文華會活動成果專輯。基隆市:基隆市文化中心。
    李淑娟、吳佩真、洪正軒(1994)。東隆宮宗教藝術與活動在美勞教學上的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輯。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37-154。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李坤崇、歐慧敏(2001)。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再版
    李豐楙(1991)。「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專輯。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邱美嬌(2000)。鄉土美勞教學研究—以高雄市光武國小的美勞科教學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衡道口述(1996)楊鴻博整理。鯤島探源-台灣各鄉鎮區的歷史與民俗。台北:稻田出版社。
    林保堯(1998)。鄉土藝術‧在於真情。杜裕明主編。鄉土藝術教育論談。9-22。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仁傑(2000)。中小學多元化美術課程的建構與實踐問題探究。熊宜中總編。中小學藝術教學設計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林仁傑(2001)。藝術家的多元智能--以米開朗基羅(1475-1564)為例。美育雙月刊,120期,78-92。
    林昭賢(1995)。台北市鄉土教育的實施。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66-83。台北市:漢文書局
    林清玄(1994)。莊嚴的七月。姑娘廟民眾文化工作室編著。天地人神鬼。107-113。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林瑞榮(1998)。國民小學鄉土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洪連成編(2001)。基隆市志 卷二住民志禮俗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
    姚世澤(1995)。「台灣鄉土藝術」文化價值及其落實學校教育的重要性。台北教師研習中心編。鄉土音樂。73-101。台北市: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姚世澤(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規劃與教材設計的認知。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47-260。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姚世澤(2002)。因應「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的教學策略 從「原創性」、「開創性」的認知—論「藝術與人文」教改政策之實踐。美育雙月刊,128期。14-21
    胡美蓮主編(1995)。悲天憫人:中元民俗采風展專輯。基隆市: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胡蕙霞(1998)。文化觀光的行銷導向。新世紀新方向:博物館行銷研討會論文集。145-160。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袁汝儀(1997)。談國小美勞鄉土教育。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研習資料。14-19。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高明智(1996)。芝山岩的鄉土資源調查與鄉土教育。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87-116。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高宣揚(1996)。後現代美學與生活。論後現代藝術對傳統的批判。台北市:北市美術館。95-150
    徐秀菊、朱怡珊、蘇郁菁(2004)。台北市國小一般藝術教師現況及問題分析。教師天地,130期。22-30
    夏黎明(1995)。鄉土的範圍、內容與教育意涵。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3-9。台北市:漢文書局
    唐富美等(2003)。尋找方案的起點:藝術課程在方案教學中的詮釋。台中市:四季文教雜誌社。
    郭禎祥等(2000)。藝術欣賞課程教師手冊:中學美術篇。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統整理論暨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禎祥(2003)。當代藝術教育的新方向。美術共和國,1期。56-62
    郭博州(2002)。台灣鄉土藝術導賞教學手冊。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郭美女(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統整的教學設計。國教之聲,35卷1期。2-10
    基隆市文化局(2005)。2005乙酉年雞籠中元祭活動手冊
    基隆社區大學(2005)。2005年夏秋季班選課手冊
    康台生研究計畫主持(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文茜(1994)。這次的中元普渡很不一樣。姑娘廟民眾文化工作室編著。天地人神鬼。7-10。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陳子騰(2004)。結合地方文化資源之藝術課程設計—以彰化現湖東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其澎(2003)。文化資產在文化觀光的角色:探討觀光凝視的真實性。2001台灣文化資產保存研究年會論文選輯。65-75。台南市: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
    陳伯璋(1995)。我國中小學課程統整與連貫問題之檢視。臺灣教育,540期。11-15
    陳朝平(1994)。鄉土美勞教材與教學的研究發展方向。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輯。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8-56。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朝平(2003)。藝術與人文課程理念與目標析論。美育雙月刊,131期。76-80
    陳青松(2004)。基隆第一:藝文篇。基隆:基隆市文化中心。
    陳玲萱(2004)。多元文化融入鄉土藝術統整課程之實踐。國教輔導雙月刊,43卷6期。57-63
    陳淑琴(2002)。課程統整模式探討。幼兒教育年刊,14期。37-53
    陳勝利(1994)。國民小學美勞科應用民俗題材之設計教學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輯。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3-245。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陳萬當(1997)。鄉土美勞的探索。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研習資料。85-93。台灣省:教育廳國民教育巡迴輔導團。
    張永強。(1994)。國民小學利用民間傳統習俗活動指導欣賞及創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輯。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65-177。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張新銅(2000a)。推展傳統藝術教育的省思。師友月刊,397期。30-34
    張新銅(2000b)。傳統藝術教育推展的困境與對策。師友月刊,457期。42-45
    張家瑀 葉家豪(2004)。中區社區種子藝術教師走透透--鄉土藝術新探緣。美育雙月刊,141期。19-26
    張建成(2000)。台灣地區的鄉土教育。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63-102。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曾子良(2005)。基隆市祭祀文化特色、宗親組織之史料調查暨逐年主題特展之規劃研究成果報告書。基隆市:基隆市文化局。
    彭竹君(2001)。多元文化藝術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喻麗華(1996)。鄉土教育中應具備之能力本位。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31-38。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黃政傑(1990)。課程評鑑。。台北市:師大書苑再版
    黃政傑(1993)。課程改革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和文書局。
    黃政傑、張嘉育(1998)。多元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展望。教育研究資訊,6卷4期。69-81
    黃壬來(1994)。鄉土美勞創作之教學理念與應用。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編輯。美勞科鄉土教材與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 27。屏東市: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黃壬來(2003)。「藝術與人文」主要理念解析與評議。美育雙月刊,134期。44-45
    歐用生(1995)。鄉土的教育的理念與設計。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10-22。台北市:漢文書局
    歐用生(1999)。從課程統整的概念評九年一貫課程。教育研究資訊,7卷2期。128-138
    歐用生(2001)。國民中小學課程的銜接與統整。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29-41。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楊智穎(1998)。多元文化教育在國小鄉土教育課程上的應用。國教之聲,32卷2期。21-25
    楊淑芳(1999)。國民小學教師鄉土美術教育理念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馥如(2001)。從「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中美術課程的改變—談美術教師的因應策略。美育雙月刊,119期。91-96。
    管淑華(2002)。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設計與實施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管志明(1996)。實施鄉土教學活動有效方法及觀念。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233-240。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鄧天德(1993)。怎樣培養學生喜歡鄉土教學。教師研習中心編。鄉土教材教法。150-160。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鄧天德(1996)。國小鄉土教育之策略。鄉土文化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177-192。台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
    鄭裕成主編(2002)。基隆市國中、國小鄉土教材 教師參考手冊—人文篇。基隆市:基隆市政府。
    蔡昆山(2001)。九年一貫新課程-藝術與人文之省思與因應。師友月刊,403期。31-36
    薛梨真(1999a)。從課程統整模式—談教學設計要領。班級經營,4卷1期。3-12
    薛梨真(1999b)。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施。薛梨真主編。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3-32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
    謝鴻均(2002)。人文與藝術的後現代觀。國教世紀,202期。19- 28
    戴維揚(2001)。從文化的認知與衍生闡發新課程的十大基本能力。歐用生、莊梅枝主編。九年一貫課程學習領域研討會論文集。42-60。台北縣: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鍾喜亭(1995)。鄉土教材的設計。黃政傑、李隆盛編。鄉土教育。27-35。台北市:漢文書局
    簡志雄(1999)。多元、統整、創新—邁向藝術教育新紀元的藝術教師。美育雙月刊,107期。45-56
    蘇振明(2000)。二十世紀美術教育史的回顧與啟示-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的相關思考。美育雙月刊,117期,84-91
    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國中美術課程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二、西文部分
    Beane , J . A .(1997). Curriculum integration: designing the core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lark , R .(1998). Door and Mirrors in Art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Postmodernist Classroom. Art Education,51(6),6-11
    Hamer , L .(2000). Folklore in Schools and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Toward Institutionalizing Noninstitutional Knowledge. Journal of American Folklore ,113(447),44-69
    Hart, L . M . (1991) . Aesthetic Pluralism and Multicultural Art Education.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32(3),145-159
    Sleeter,C., & C.A Grant(1988)。Making choices for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 Toronto: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三、參考網路資料
    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http://teach.eje.edu.tw/(2005年10月30日)
    林國平(2001)。「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統整之探討。花蓮師範學院。http://www.nhltc.edu.tw/~linkuo/(2004年8月10日)
    張全成。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趨勢研究。新竹師院美勞進修網。http://www.aerc.nhctc.edu.tw/(2005年8月6日)
    雞籠中元祭-基隆中元祭網站。http://so-net.net.tw/kl88/index_b.htm(2005年10月30日)
    雞籠文史協進會。http://www.keelung.org.tw/(2006年9月28日)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