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孜淵
論文名稱: 馬祖民俗文物館探索學習手冊設計之研究──以參觀對象10~12歲學童為例
A Study of Designing an Inquiry-Based Learning Handbook for Matsu Folk Arts Museum ── For Visitors aged between 10 and 12
指導教授: 葉忠達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7
中文關鍵詞: 馬祖民俗文物館博物館學習手冊學習手冊設計
外文關鍵詞: Matsu Folk Arts Museum, Museum, learning handbook, designing a learning handbook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究者是土生土長的馬祖人,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畢業後返鄉任教,發現馬祖民俗文物館對學生來說,是最好的課外延伸教材,也是探索自身文化的活歷史,因而開啟本研究計畫,本研究之目的如下:(一)探討馬祖民俗與文物的內涵。(二)探討設計探索學習手冊的要素。(三)研發一本以10~12歲學童為使用對象的探索學習手冊,提供馬祖民俗文物館使用。(四)依據本研究所得,提出以探索學習手冊參觀馬祖民俗文物館之建議事項。

    本研究採用「文獻分析法」探討馬祖民俗與文物的內涵,與設計探索學習手冊的要素後,研發出一本以10~12歲學童為使用對象的馬祖民俗文物館探索學習手冊,然後再請4位馬祖民俗與文物專家、7位學習專家學者、81位介壽國小四~六年級學童透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提供修正探索學習手冊的建議,研究者根據上述三方建議將手冊修正後之定稿版本,提供馬祖民俗文物館使用。

    基於上述之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四點建議事項,以供馬祖民俗文物館、學校教師、學生家長、未來研究者作為參考。


    The researcher, born and grew up on Matsu Island, returned to her hometown to begin her teaching career after obtaining her degree from Taipei Municipal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While teaching on the island, she found that Matsu Folk Arts Museum provided not only excellent out-of-classroom teaching materials for her young students but also a right place to explore the culture in which she was raised. Discovering these, the researcher started her study with the following aims in mind: (A) exploring the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n Matsu Island, (B) looking into the content to be included in an inquiry-based learning handbook, (C) designing an inquiry-based learning handbook for students aged between years 10 and 12 for Matsu Folk Arts Museum, and (D) offering suggestions on using the handbook for touring Matsu Folk Arts Museum based on the study.

    The study adopted the document analysis approach to explore the local customs and cultural heritage on Matsu Island and look into the content to be included in a handbook. Following this, an inquiry-based handbook was designed for visitors aged between years 10 and 12 for Matsu Folk Arts Museum. The designed handbook was then edited based on suggestions collected from 4 experts on Matsu customs and heritage, 7 scholars and 81 elementary 4-6 students from Jie-shou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questionnaires. The researcher then finalized the handbook to be used in Matsu Folk Arts Museum.

    The paper has in addition listed four suggestions for Matsu Folk Arts Museum, teachers, parents and future researchers for their reference based on the study result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馬祖民俗與文物 11 第一節 馬祖印象 11 第二節 考古遺跡與古蹟 19 第三節 建築之美 23 第四節 居家生活 27 第五節 工藝百寶箱 31 第六節 民間器樂─鼓板樂 39 第三章 博物館學習 43 第一節 博物館的學習功能、特質與方式 43 第二節 博物館學習單與手冊 52 第三節 相關研究分析 65 第四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流程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5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所分析 76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4 第四節 研究流程與進度 88 第五章 學習手冊的設計成果與討論 91 第一節 設計學習手冊各單元內容之探討 91 第二節 探索學習手冊編製方式之效度檢核 115 第三節 探索學習手冊之使用效益分析 11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127 第一節 結論 127 第二節 建議 135 參考文獻 137 一、中文部份 137 二、外文部份 137 附錄 149 附錄一 馬祖民俗文物館探索學習手冊定稿版 149 附錄二 馬祖民俗文物館探索學習手冊之學生作品 164 附錄三 「馬祖民俗文物館 探索學習手冊」專家效度問卷A 186 附錄四 「馬祖民俗文物館 探索學習手冊」專家效度問卷B 192

    一、中文部份

    于瑞珍(2004)。科學博物館與學校互動關係之研究。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53-54。高雄市:工博館。

    大記元(2011)。發現2新種雌光螢-馬祖成生態列島。http://www.epochtimes.com/b5/11/5/12/n3255212.htm。(2011年07月26日)

    中時電子報(2011)。馬祖喜見全球新種雌光螢。http://money.chinatimes.com/news/news-content.aspx?id=20110512002279&cid=1210。(2011年07月26日)

    王文科、王智弘(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王邦珍(2003)。美術館學習單內容設計分析與使用行為之初探。臺南藝術學院: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花俤等(2000)。馬祖地區廟宇調查與研究。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王啟祥(1998)。博物館參觀活動單之設計與應用,科技博物,2(5),4-17。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王智祺、陳孜淵等(2007)。打著燈籠等情人--大場雌光螢。中華民國第四十七屆中小學科學展覽會 最佳鄉土教材獎。連江縣:東莒國民小學。

    王嵩山(2005)。博物館、地方風格與都市再生。博物館學季刊,19(4),5-6,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王嵩山(2007)。博物館的價值。博物館學季刊,21(2),5-6,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卡萊迪亞。蝦蛄。http://t0.gstatic.com/images?q=tbn:hlZkePLnn12OlM:http://kcmb.kcg.gov.tw/profile/fish/imgs/159.gif&t=1。(2010年10月13日)。

    台馬輪。99年11月台馬輪船期表。http://www.shinhwa.com.tw/index.php。(2010年11月24日)。

    台灣醒報(2011)。新種雌光螢 現身馬祖閃爍發光。http://magazines.sina.com.tw/article/20110512/4405371.html。(2011年07月26日)

    左曼熹(2011)。博物館與物件探索學習,博聞,08。台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
    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8/feature/1058。(2010年8月4日)。

    左曼熹、蔡怡君(2004)。博物館物件教學活動之實務探討:英國與台灣四個博物館的例子,「博物館、知識建構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

    左曼熹主講、莊薏華整理(1999)。博物館展示活動單的設計理念與原則,科技博物,3(1),18-21。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左曼熹譯(1992)。學生觀眾對博物館教育活動的看法。博物館學季刊,6(2),13-18,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Marilyn Ingle著)

    白岩(2009)。探究式學習下的博物館歷史教育--兼論SOLO分類評價法在博物館歷史教育中的運用。楊丹丹、閻宏斌主編。博物館教育新視閾。95-106。中國北京:文物出版社。

    立榮航空。班機時刻表。https://www.uniair.com.tw/uniairec/b2c/cfflyqr01.aspx。(2010年11月24日)。

    朱耀明(2001)。博物館活動單設計高層思考技能的探討。科技博物,5(2),18-30。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朱耀明(2001)。博物館參觀活動單評量架構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計畫,89-2411-H-017-012-SSS。高雄市: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工業科技教育學系。

    朱耀明、張美珍(2006)。博物館參觀活動單設計之評量項目研究。科技博物,10(3),23-44。

    江韶瑩(1994)。博物館與原住民文化保存詮釋的省思。博物館學季刊,8(2),9-18,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何三本。學習單答客問。http://www.mynewton.com.tw/contest/otherinfo1.asp,國小學習單設計比賽辦法。(2010年12月27日)。

    何健鎔、陳燦榮(2001年5月10日)。大場雌光螢記。http://www.tari.gov.tw/%C3%FA%AEp%C1%60%A9%D2/%C0%B3%A5%CE%B0%CA%AA%AB%A8t/%AC%E3%A8s%AB%C7/%A4%C0%C3%FE/%A4%C0%C3%FE/%A9%F8%C2%CE%A4%C0%C3%FE%BE%C7/%A4j%B3%F5%BB%DB%A5%FA%BF%C3%B0O.htm,臺灣省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2010年10月24日)。

    吳宜澄、盧姵綺(2004)。論文寫作格式手冊。台北縣:桂冠。

    吳清山、林天佑(2001)。德懷術。教育研究月刊,92 ,127,台北:高等教育。

    呂佳華(2010)。博物館的基礎推廣教育-探索學習單的設計訴求與使用者經驗的差異。南華大學:美學與視覺藝術學系碩士班。

    李仁光。紅藍石蒜。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143&t=82530,馬祖資訊網。(2010年10月25日)。

    李宗薇(1997)。教學科技觀點的轉折對社會科教學的影響。教學科技與媒體,32,3-13。

    李長俊譯(1985)。藝術與視覺心理學。49-50,台北:雄獅。(安海姆著)

    李麗芳(1997)。博物館學習與學校教育的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3-9,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沈慧婷(2009)。新移民女性子女繪畫表現之個案研究--以苗栗縣一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辛治寧(1997)。教育學習單於博物館教育之應用,史博館學報,5,121-145。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辛治寧主講、駱思怡整理(1999)。活動單設計初步與在博物館教育之應用,科技博物,3(1),27-29。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卓翠香(2003)。美術館學習單內容分析與藝術鑑賞教育之關聯性。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東引鄉公所。東湧燈塔。http://www.dongyin.gov.tw/view-3.htm。(2010年11月1日)。

    東磯技研。蠑螺。http://www.fishnet.com.tw/ab/b100/b100_fish.htm。(2011年8月25日)。

    林文展(2002)。課程統整。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基礎研習手冊,64-71,台北市:教育部。

    林冰芳(2005)。馬祖日報2005年09月27日/馬祖采風-特別專題。我家的冰箱在海邊-大海的賞賜:東莒潮間帶。連江縣:馬祖日報社。

    林沛萱(2008)。問題導向之學習單對七年級學生參觀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林佩璇(2002)。課程統整在九年一貫課程革新中的理念與實踐,教育研究資訊,10(4),99-120,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林浦軒(2007)。教室外的藝想空間:一位國小教師運用博物館資源融入藝術與人文領域之教學研究。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陽杰(2002)。社區博物館的籌設與發展--以南投縣牛屎崎鄉土文史館為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潔盈、羅欣怡、皮淮音、金靜玉譯(2002)。博物館經驗。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Dr.John H.Falk & Dr.Lynn D.Dierking著)

    林潔盈譯(2004)。博物館教育人員手冊:新世紀博物館教育工作再出發。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Graeme K Talboys著)

    林錦鴻(2000)。連江民俗似尋常--馬祖篇,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主編。台灣民間工藝博覽。南投市:文建會。

    姜宗模(2002)。中小學教師運用數位博物館設計教學活動中之學習-以國科會數位博物館教學活動設計比賽得獎者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建豐。淡菜。http://matsu9.myweb.hinet.net/Pictures/f44/f44030.jpg。(2010年10月13日)。

    星玉babay。藤壺。http://tupian.hudong.com/a1_70_01_01300000110309121730017227108_jpg.html。(2010年10月13日)。

    柯正峰(2000)。終身學習的理念與推動方案。博物館學季刊,14(2),3-6,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原住民數位博物館。畚箕。http://www.dmtip.gov.tw/Aborigines/Photo.aspx?CategoryID=5&ClassID=16&TypeID=29&RaceID=1&PhotoID=165。(2010年11月9日)。

    徐純(1990)。如何實施博物館教育評量。台北:文建會。

    秦裕傑(1997)。博物館論述。台中市:省美術館。

    馬祖日報(2010)。馬祖日報2005年10月02日/焦點新聞。馬祖再現黃唇魚1700萬售出。連江縣:馬祖日報社。

    馬祖鼓板協會。馬祖鼓板樂器簡介。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4&t=76513&p=1,馬祖資訊網。(2010年11月8日)。

    國民教育社群網a(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2010年12月18日)。

    國民教育社群網b(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login_type=1。(2010年12月25日)。

    張仙怡(2006)。博物館學習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教師設計博物館學習單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宇(2009)。論博物館中的未成年教育。楊丹丹、閻宏斌主編。博物館教育新視閾。73-79。中國北京:文物出版社。

    張芸菁、廖億美a(2010)。馬祖民俗文物館整體營運管理評估計劃服務建議書。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張芸菁、廖億美b(2010)。馬祖民俗文物館整體營運管理評估計劃期中報告書。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張婉真(2005)。論博物館學。台北:典藏藝術家庭。

    張淵舜(2002)。美術館學習單的理念與實務-學習單企劃手冊。高雄:串門文化。

    張慈安、翟振孝譯(2002)。Destination Museum-追尋文化的地球旅行者。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 論文集,79-85,台北市:史博館。(查克拉瓦第著)

    張譽騰(2003)。生態博物館:一個文化運動的興起。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

    張譽騰等譯。(2000)。博物館這一行。台北市:五觀藝術管理。(G.Eills Burcaw著)

    張鑫熙(2003)。專題博物館學習方案之研究--以北關農場螃蟹博物館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

    曹以鋒(2009)。大埔聚落的紅花石蒜已經開花囉!。http://www.matsu.idv.tw/topicdetail.php?f=13&t=70518,馬祖資訊網。(2010年10月25日)。

    梁皆得(2008)。神話之鳥:發現黑嘴端鳳頭燕鷗。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莒光鄉公所。二級古蹟:東莒燈塔。
    http://www.chukuang.gov.tw/view.php。(2010年11月1日)。

    莒光鄉公所。石刻上的仿古涼亭(懷古亭)。
    http://www.chukuang.gov.tw/view_2.php。(2011年8月25日)

    莊明賢譯(1992)。利用明信片舉辦博物館教育活動。博物館學季刊,6(1),19-21,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Laura Suchan著)

    許婉婷(2011)。如何製作一份物件探索式學習單,博聞,08。台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8/feature/1080。(2010年8月4日)。

    連江縣政府。黑嘴端鳳頭燕鷗,讓馬祖登上國際旅遊舞台http://www.epochtimes.com/b5/6/2/2/n1209465.htm,大紀元。(2010年10月25日)。

    郭城孟(2004)。馬祖植物誌。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陳佳利(2009)。社區互動與文化參與新取徑:探萊斯特郡開放博物館的理念與實務。博物館學季刊,23(2),21-40,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佳涓(2011)。愈探愈奧妙:我的博物館教學探索歷程,博聞,08。台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8/feature/1062。(2010年8月4日)。

    陳怡珍(2008)。博物館資源融入國小低年級藝術課程設計之行動研究-以故宮博物院青銅器展品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治旭(2003)。馬祖剪花。連江縣:連江縣政府文化局。

    陳治旭。紀念「劉英嬌」阿婆與向她學習剪花的730個日子。http://inchristculture.blogspot.com/2010/11/730.html。(2010年11月7日)。

    陳奕良(2011)。地方知識的學習:普遍的或地方的觀察詮釋取向比較,博聞,08。台北市: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博物館研究所。http://makingmuseum.tnua.edu.tw/emnews/38/feature/1063。(2010年8月4日)。

    陳崇順(1997)。馬祖鼓譜。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陳崇順(1997)。連江縣八十六年度閩北鼓板傳統技藝成果報告。連江縣:連江縣社會教育館。

    陳雪雲(2010)。博物館是世界公民終身學習的場域。博物館學季刊,24(4),5-17,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陳登創。神話之鳥與雛鳥。http://www.wretch.cc/blog/ReinoNatural/11864096,自然境界。(2010年10月25日)。

    陳慧娟譯(1992)。博物館教育政策的擬定。博物館學季刊,6(1),3-7,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John C. Carter著)

    陳燦榮(2003)。台灣螢火蟲。台北:田野影像。

    麥秀婉(1999)。本館展示參觀活動單教師研習活動概況,科技博物,3(1),6-17。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傅斌暉(2002)。美術館教育的意義。http://www.ntnu.edu.tw/art/tank/art_education/museums/art_museum_ed.htm,坦克美術教育網。(2010年12月20)。

    游瑰玲主講、蔣孟芬整理(1999)。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活動單的設計過程及成果應用,科技博物,3(1),22-26。高雄市: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黃鈺琴(2006)。美術館的魅力--21世紀初美術館教育經驗分享。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嘉勝(2001)。原住民文物鑑賞學習單之設計,國教輔導,40(6),2-15。台中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國教輔導雜誌社。

    黃譯瑩(1999)。從課程統整的意義與模式探究九年一貫課程之結構,公教資訊,3(2),19-37,高雄市:高雄市政府公教人力資源發展中心。

    楊斯惟(2002)。石蒜種原遺傳歧異性及親緣性之RAPD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馥如(1996)。中學美術鑑賞教學-學習單設計,美育,73,31-42。台北市:國立藝術教育館。

    葉貴玉譯(1988)。如何為學生設計「自我導覽」手冊。博物館學季刊,2(4),29-34,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Lois Swan Jones and Robert W. Ott著)

    靳知勤(2005)。教師與博物館教育活動規劃,國教輔導,45(2),33-40。臺中市: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福建省連江縣政府。馬祖民俗文物館。http://folklore.dbodm.com/index.php。(2010年9月19日)。

    福建海峽旅遊網。小三通船班時刻表。http://www.fjta.com.tw/go_index2b-1.aspx#2。(2010年11月24日)。

    維基百科。石蒜。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F%B3%E8%92%9C#.E5.BD.A2.E6.80.81.E4.B9.A0.E6.80.A7。(2010年10月24日)。

    劉佳佩(2007)。社區資源融入國小中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與教學研究:以台中縣太平市社區環境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姿廷(2007)。社區文化資源應用於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教育之研究--以台北市保安宮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劉家國(2007)。文化四季遊馬祖/聚落建築-封火山牆。http://www.matsu.idv.tw/4season/building_wall.htm,馬祖資訊網(2010年10月2日)。

    劉婉珍(1997)。美術館與學校的合作與互動。博物館學季刊,11(3),11-18,台中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書局。

    劉婉珍(2004)。博物館觀眾研究的專業發展與挑戰。2003年博物館觀眾學術研討會,13-30。高雄市:工博館。

    劉婉珍(2007)。博物館就是劇場。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潘建國、游桂香、王花俤、賀廣義、林錦鴻(2008)。馬祖民俗文物館導覽手冊。連江縣:連江縣政府。

    蔡世蓉(2010)。走進博物館-邁向博物館學專業的5堂必修課。台北市:原點出版。(水嶋英治著)

    鄭恕涵、何健鎔(2010)。一類特立獨行的螢火蟲--雌光螢。自然保育季刊,70。32-35,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鄧運林(1995)。學習單的基本理念,鄧運林主編,開放教育新策略。高雄市: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賴胤就(2003)。台灣螢火蟲家族。台北:多識界。

    賴貞儀譯(2002)。文化、觀光、博物館──對地方博物館角色的新展望。文化.觀光.博物館:2002年博物館館長論壇 論文集,229-235,台北市:史博館。(李仁淑著)

    閻蕙群譯(2006)。如何培養優秀的導覽員──博物館與相關文化教育機構導覽人員養成手冊。臺北市:五觀藝術管理。(愛樂森.葛林德Alison Grinder&蘇.麥考依E. Sue McCoy著)

    駱宥辰、陳昱瑋、曹景然、方柔(2008)。馬祖建築之美-封火山牆。連江縣97年度國民中學 學生網際網路-創意簡報製作競賽。連江縣:介壽國中。

    聯合報(2011)。馬祖發現二新種雌光螢火蟲。http://travel.udn.com/mag/travel/storypage.jsp?f_ART_ID=40766。(2011年07月26日)

    羅明珍(2000)。結合社區文化資源之藝術教育課程設計研究─以宜蘭縣國中美術課程設計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蘋果日報(2011)。馬祖雌光螢 發光護卵。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384808/IssueID/20110513。(2011年07月26日)

    蘋果日報。黃唇魚。http://appledaily.atnext.com/images/apple-photos/apple/20071116/large/16ls4p2n.jpg。(2010年10月13日)。

    二、外文部份

    ICOM. ICOM Definition of a Museum. http://icom.museum/definition.html. (2010年7月11日) .

    Canizales de Andrade, Rosario (1989) Comparisons of learnings from structured and nonstructured visits to a science exhibit. Ph.D, Western Michigan University, 1989, 157 pages; AAT 9015611.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746073231&sid=5&Fmt=2&clientId=23840&RQT=309&VName=PQD. (2011年7月28日).

    Bartolone, Susan (2005) How embedded cultural visits affect perceptions of student learning, teacher practice and school climate in a public high school. Ed.D, Columbia University Teachers College, 2005, 316 pages; AAT 3175665.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920925791&sid=5&Fmt=2&clientId=23840&RQT=309&VName=PQD. (2011年7月28日).

    Bamberger, Yael; Tal, Tali (2007) Learning in a Personal Context: Levels of Choice in a Free Choice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Science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s. Science Education, v91, n1, 75-95. http://www3.interscience.wiley.com.autorpa.lib.nhcue.edu.tw:81/browse/?type=JOURNAL. (2011年7月28日).

    Alhadi, Esameddin (2008) Transforming school museum partnership: The case of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 Harn Museum teacher institute. Ph.D, Ohio University, 2008, 190 pages; AAT 3327142. http://proquest.umi.com/pqdweb?did=1637582161&sid=5&Fmt=2&clientId=23840&RQT=309&VName=PQD. (2011年7月28日) .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