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麗蓮
Chen Li-Lien
論文名稱: 幼兒母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的教養經驗
The 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Working Mothers with Preschool Children
指導教授: 劉慈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5
中文關鍵詞: 質性研究幼兒母親職業婦女教養經驗
外文關鍵詞: qualitative research, mother of preschool children, career women, parenting
相關次數: 點閱:4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透過深度訪談,本研究探討職業婦女的教養經驗,焦點在於了解學前階段幼兒母親的教養想法、內心感受及形塑其在工作與家庭之間經驗的可能因素。本研究中,以七位居住於新竹地區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母親為研究對象,各進行了2次~5次的深度訪談與閒聊。
    本研究發現,在雙薪家庭已經成為家庭主要型態的今日,但是女性在工作之餘一如往昔的擔負了家庭中教養子女的主要責任。大部份受訪者在教養幼兒的過程中,受到社會所建構的母職形象影響,對於成為一位「好媽媽」懷有很大的自我期許,但是因為工作的緣故,使得她們感覺到與孩子在互動時間上明顯的不足,因而多少都引發了内心的愧疚之感。本研究也發現,大部分受訪者一方面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在教養想法上呈現偏向以「幼兒為中心」的教養觀;另一方面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她們經歷了在傳統理想母職角色與職業婦女現實之間求取平衡不同程度的掙扎與矛盾。本研究發現,母親個人特質、配偶與孩子特質、工作性質以及社會網絡的支持程度等因素,交織形塑了受訪者在工作與家庭之間尋求平衡的不同經驗。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arenting experiences of seven career women from Hsinchu City. Focusing on the issues of parenting ideals, inner feelings, and conflict between work and family, these college graduate mothers of preschool children were interviewed between two to five times.
    It is found that although families with double incomes are the major family-type in Taiwan, working mothers still take on the majority of parenting responsibilities in families. Most participants have high expectations of themselves in their motherhood roles. However their job demands reduce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heir children causing a sense of guilt.
    This study indicates that although most mothers embrace “child-centered” western culture parenting ideals, they are also influenced by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y experience different levels of conflict trying to find a balance between the roles of ideal mother and successful career woman. Factors affecting the balance between work and parenting includ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ther, spouse, and children, as well as the nature of the job and the support from personal social network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 1 一、從我的故事開始談起………………………………………. 1 二、初探性研究的啟發……………………………………….… 3 三、相關文獻的回顧………………………………………….… 5 第二節 研究問題…………………………………………………..…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社會變遷中女性的就業……………………………………. 11 第二節 職業婦女對於母職的認知與感受……………………..… 16 一、社會建構的母職……………………………………….… …16 二、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 20 三、職業婦女母職實踐的困境………………………………… 23 四、職業婦女面對母職困境的妥協…………………………… 25 第三節 母親就業對於子女教養的影響 .................... .26 ㄧ、負面的影響………………………………………………… .27 二、正向的影響…………………………………………………. 30 第四節 形塑職業婦女教養經驗的多元因素………………………....33 ㄧ、母親的個人特質.................................33 二、孩子的特質………...............................35 三、工作相關因素與親職時間的分配………...............37 四、配偶的支持…….................................39 五、社會網絡……….................................42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歷程 46 第一節 研究方法……………………………………………………....46 第二節 研究參與對象的找尋與確定歷程…………………….....…47 ㄧ、研究參與對象背景的介紹………………………….……...48 二、尋找研究對象…………………………………………....…48 三、研究對象擇定過程……………………………….……...…49 第三節 研究資料的蒐集……………………………………………....51 一、深度訪談法……………………………………………...….51 二、非正式訪談………..............................52 第四節 我在研究中的角色……............................58 第五節 資料分析……….................................59 第六節 他人對故事的檢核……………………………………..…….61 第四章 七位職業婦女的故事 63 第一節 前言—同是職業婦女,不同的教養經驗……………...…..63 第二節 家庭重於工作的職業婦女…………………………..…...…65 壹、將孩子放在第一的愛佳………………………………....…65 貳、孩子得來不易的麗娜…………………………………...….75 参、一心想要彌補孩子的玉屏……………………………...….84 第三節 家庭與工作一樣重要的職業婦女…………………….....…94 壹、對孩子與工作都有信心的書芸. ………………………....94 貳、凡事力求完美的文嵐. ………………………………..……94 第四節 工作重於家庭的職業婦女. ……………………………....116 壹、飛在天空的馨菲…………………………….…………..…116 貳、追求自我成長的藍璟……………………………………...126 第五章 故事背後的發現 134 第一節 職業婦女的教養想法………………………………………...135 ㄧ、一般性的教養…………………………………………....135 二、雙重角色下的教養想法………....................145 第二節 職業婦女教養的內心感受……………………………...…153 ㄧ、在工作與不工作之間掙扎與妥協……………………...153 二、或多或少對孩子心存一份愧疚………………………...156 三、徘徊於理想與現實之間………………………………….159 四、教養過程甘苦交織……………………………………..,.163 第三節 形塑職業婦女在工作與教養之間經驗的因素………...…168 ㄧ、個人因素…………………………………………………..168 二、家庭因素…………………………………………………..172 三、孩子因素…………………………………………………..179 四、工作因素…………………………………………………..184 五、個人社會網絡……………………………………………..19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省思 194 第一節 研究結論……………………………………………………..194 一、面對工作與家庭,幼兒母親的內心深處多有掙扎…....194 二、職業婦女的教養想法同中有異,異中有同…………....202 三、職業婦女在工作與教養之間經驗的差異反映了個體不同系統的 影 響…………………………………………………….....207 第二節 研究後的省思…………………………………………………….214 一、母職的迷思……………………………………..……...……215 二、現代女性母職的出路在哪裏 第三節 研究限制………………………………………………………….219 第四節 未來研究建議……………………………………………….….220 後記………………….……………………………………………………...…222 參考文獻 223 中文…………………………….…………………………………...……223 西文…………………………………………………………….…..……229 附錄 ………………………………………………………………………...…233 附錄一:訪談大綱…………………………………………………...…233 附錄二:參與研究同意書…………………………………………...…234 圖 目 錄 圖 3 - 1 研究資料搜集的程序…………………………………………….52 圖 3 - 2 主題分析的概念架構-循環詮釋………………………………..60 圖 4 - 1 形塑受訪者教養經驗的主要因素……………………………...64 圖 4 - 2 形塑愛佳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74 圖 4 - 3 形塑麗娜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83 圖 4 - 4 形塑玉屏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44 圖 4 - 5 形塑書芸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105 圖 4 - 6 形塑文嵐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115 圖 4 - 7 形塑馨菲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125 圖 4 - 8 形塑藍璟教養經驗的相關因素…………………………….…133 圖 5 - 1 受訪職業婦女的教養經驗……………………………………..134 圖 5 - 2 在工作與不工作之間的掙扎情形…………………………….156 圖 5 - 3 受訪者內心對孩子愧疚的狀況……………………………….158 圖 5 - 4 七位受訪者每日〈月〉時間分配圖………………………….171 圖 5 - 5 受訪者自陳的工作壓力與教養壓力感覺指數………………185 圖 5 - 6 受訪者在工作上自我追求的情形…………………………….190 圖 6 - 1 形塑受訪者在工作與教養之間經驗的因素…………………208 表 目 錄 表 3 - 1 第一階段接觸的研究對象………………………………………50 表 3 - 2 研究參與者的基本資料………………………………………….51 表 3 - 3 和七位受訪者訪談的記錄……………………………………….53 表 4 - 1 受訪者在家庭與工作之間平衡狀況的傾向…………………..63 表 5 - 1 七位受訪者感受到理想與現實間衝突的狀況………………167 表 5 - 2 七位受訪者在教養過程中所感受到的樂與苦………………172 表 5 - 3 受訪者配偶的工作狀況………………………………………..178 表 5 - 4 配偶對受訪者支持的內容……………………………………..179 表 5 - 5 受訪者配偶的教養參與角色………………………………….180 表 5 - 6 公婆對受訪者的支持內容……………………………………..182 表 5 - 7 受訪者認知中的子女個人特質……………………………….186 表 5 - 8 受訪者週間親子互動的時間與面向………………………….188 表 5 - 9 受訪者孩子校外的才藝學習…………………………………..188 表 5 - 10 受訪者的工作狀況…………………………………………….189

    中文
    井敏珠(民81)。已婚職業婦女生活壓力與因應策略、社會支持之研究。未發表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台北市。
    王行〈民87〉。已婚男性婚姻經歷變化與滿足感初探。東吳社會工作學報,4,79-122。
    王怡云 (民88)。傳統與現代-解讀中國父母的教養觀。載於台中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主編〉,親子關係與幼兒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71-82頁)。台中縣:朝陽科技大學幼保系。
    王舒芸、余漢儀 (民86)。奶爸難為-雙薪家庭之父職角色初探。婦女與兩性學刊,8,115-149。
    王叢桂(民83)。雙生涯家庭中個人工作價值與家庭價值的變遷調適。社區發季刊,68,51-53。
    王麗容(民86)。婦女就業的障礙。勞工行政,112,41-54。
    巴格丹(民90)。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初版)(李奉儒等譯)。台北市:濤石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1992)
    布魯克斯(民86)。發展與輔導(周逸芬編譯)。台北:五南出版。 (原著出版年:1981)。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女性就業與婚育概況。民國96年3月11日。取自: http://eng.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2/socialindicator/employment-analysis02.doc
    行政院主計處(民94)。女性勞動力參與概況。民國94年8月30日。取自: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583016215071.pdf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台灣地區婦女婚育與就業狀況調查-台灣地區十五至六十四歲已婚職業婦女之目前就業狀況。民國96年3月11日。取自:
    http://www.dgbas.gov.tw/public/data/dgbas04/bc4/wtable6.xls
    行政院主計處(無日期)。社會指標統計年報-台閩地區普通住戶之家戶型態。民國96年3月11日。取自: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53114231771.pdf
    米高. 奎因. 巴頓(民84)。質的評鑑與研究 (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米德(民82)。三個原始部落的性質與氣質(宋踐等譯)。臺北市:遠流出版(原著出版年:1935)。
    伊慶春 (民71)。已婚職業婦女之雙重角色:期望、衝突與調適。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叢刊,9,405-430。
    李又寧 (民77〉。中國婦女史論文集。臺北市:商務。
    吳明燁(民87)。母親就業對於父母角色分工的影響—以家有青少年的家庭為例。社會文化學報,6,113-146。
    吳燕和(民87)。華人父母的權威觀念與行動:海內外華人家庭教育之比較研究。載於喬健、潘乃谷(主編),中國人的觀念與行為 (471-485頁)。 高雄:麗文出版。
    何淑禎(民90)。職業婦女工作與家庭生活調適之研究:以已婚國小女教師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余德慧、顧瑜君(民89)。父母眼中的離合處境與現代倫理意涵。應用心理研究,6,173-211。
    林千惠(民94)。嘉義市養育幼兒職業婦女親職壓力及其因應策略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林文瑛、王震武(民84)。中國父母的教養觀:嚴教觀或打罵觀?本土心理學研究,3,2-92。
    林顯宗 (民77)。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林顯宗、唐先梅、曾敏傑 (民80)。已婚職業婦女家庭及工作角色壓力的決定因素。台灣經濟,177,69-87。
    周麗端、曾慶玲 (民91)。雙工作家庭的家庭教育-已近十年台灣工作與家庭研究分析。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 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29-66頁)。台北:師大書苑。
    洪榮正(民92)。職業婦女親職壓力與因應方式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市。
    胡幼慧(民84 )。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台北,巨流。
    俞彥娟 (民92〉。美國婦女史研究中的「母親角色」。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1,189-214。
    俞筱鈞(民76)。台北市高成就職業婦女之心理壓力與適應研究之初探。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2),137-154。
    唐先梅、曾敏傑 (民80)。台灣已婚職業婦女家庭與工作壓力之研究。台灣銀行季刊,42(3),292-335。
    唐先梅、曾敏傑 (民81)。台灣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的來源-兼論職業別間之比較。勞動學報,2,79-105。
    唐先梅(民84)。城鄉地區已婚職業婦女工作壓力之差異。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學報,1,203-230。
    唐先梅(民88)。雙薪家庭家務工作、公平觀、與夫妻關係滿意度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28, 頁16-30。
    高立文(民90)。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高淑清(民89a)。雙薪家庭:角色分擔的開始。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學 (131-154頁)。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民89b)。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 (95-132頁)。高雄:麗文。
    高淑清(民90)。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貴(民71)。變遷社會中母子關係調適之研究:職業婦女與家庭主婦之比較。農業推廣學報,6,141-192。
    高淑貴(民76)。已婚就業女性的母職角色觀-工作成就與子女照顧兩難情形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37,40-47。
    格斯特維基(民86)。家庭、學校和社區關係 (邱書璇譯) 。台北市:揚智。(原著出版年:1987)
    高敬文(民85)。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海默維茲(民82)。美國婦女史話 (彭婉如譯) 。台北:揚陞文化(原著出版年:1978)。
    夏費(民84)。社會與人格發展(林翠湄譯)。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88)。
    夏費(民91)。發展心理學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等譯)。台北市:學富。(原著出版年:1999)
    莊永佳(民87)。台灣女性之母職實踐。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黃瑞琴(民8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陳向明(民90)。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陳俐伶(民76)。已婚職業婦女之角色期望、現代與傳統取向與其角色衝突的關係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思穎(民90)。已婚國中女教師親職壓力與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陳若琳、李青松(民90)。台北縣雙工作家庭父母親的親職喜悅與壓力之探討。空大生活科學學報,7,157-179。
    陳若琳(民91)。母親親職壓力與教養品質對幼兒社會能力影響之探討。輔仁學誌,35,35-78。
    陳若琳(民92)。雙薪家庭幼兒母親婚姻情感與配偶共同育兒對教養品質影響之研究。中華家政學刊,34,1-14。
    陳秋瑩(民80)。台北市已婚職業婦女的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憂鬱及焦慮症狀之研究。陽明醫學院公共衛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曉楓 (民94)。學齡前獨生子女的面貌及其母親的教養想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游鴻裕(民89)。經濟發展、婦女就業與家庭變遷:台灣經驗之觀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馮燕(民81)。婦女生活壓力知覺與應對模式-多元角色的觀點。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刊,21,161-198。
    張芬芬〈民85〉。換一付透鏡看世界。載於黃政傑〈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頁47-70〉。臺北市:漢文。
    張老師月刊社〈主編〉〈民73〉。社會問題與輔導。台北市:張老師月刊社。
    張春興〈民88〉。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新竹市政府(無日期)。新竹市94年人口統計分析報告。民國96年3月11日。取自:http://dep-auditing.hccg.gov.tw/web66/_file/2197/upload/download/22518/pople94.pdf
    蔡文輝(民87)。婚姻與家庭-家庭社會學。台北:五南。
    劉惠琴〈民89〉。母女關係的社會建構。應用心理研究,6,97-130。
    劉慈惠(民88)。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民90)。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慈惠(民91)。個人社會網絡和專家知識對大學教育程度幼兒母親教養信念的影響。新竹師院學報,15,383-427。
    劉慈惠(民96)。幼兒家庭與學校合作關係。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瑞文 (民90)。產業結構變遷對國內就業與所得分配的影響。經濟論文叢刊,29(2),203-233。
    簡文吟(民86)。台灣地區已婚婦女就業型態之分析:離職與復職的檢視。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簡志娟(民8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謝秀芬(民87)。台灣女性家庭角色觀與工作觀之研究,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報,4,1-34。
    蕭春媚(民90)。當爸爸是怎麼一回事?-大學教育程度之幼兒父親對父職角色及教養的看法。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邁爾斯(民95)。質性研究資料分析(2版) (張芬芬譯)。臺北市:雙葉書廊 (原著出版年:1994)。
    羅國英( 民89)。母親教養期望與親職壓力及青少年親子關係知覺的關聯--兼談學業成就於其中的角色。東吳社會工作學報,6,35-72。
    蘇惠君(民89)。管教孩子。載於社會教育司(主編),家庭生命週期的親密關係(頁107-114)。台北:教育部。

    西文
    Aries, P. (1962). Centuries of Childhood. New York: Knopf.
    Belsky, J. (1984). The determinants of parenting: A process model. Child Development, 55, 83-96.
    Belsky, J. ( 1988). The “effect” of infant day care re-considered. Early C- 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3, 235-272.
    Belsky, J., Rosenberger, K., & Crnic, K. ( 1995). Maternal personality, m- arital quality, social support, and infant temperament: Their signifi- cation for mother-infant attachment in human families. In C. Pryce & R. Martin, Man primate (pp.115-124).Basel, Switzer-land: Kr- uger.
    Bronfenbrenner, U. (1979). 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 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yant, W. K., & Zick, C. D. (1996). A examination of parent-child shared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8, 227-237.
    Chao, R. K. (1994). Beyond parent control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style: Understanding Chinese parenting through the cultural notion of training. Child Development, 65, 1111-1119.
    Daly, K. J. (2001). Deconstructing family time: From ideology to lived experienc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4, 43-57.
    Guendouzi, J. (2006). “The Guilt Thing”: Balancing Domestic and Profe- ssional Role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8 (4), 901-909.
    Harkness, S., Super, C. M., & Keffer, C. H. (1992). Learning to be an Am- erican parent: How cultural models gain direction force. In R. D’n - drade & C. Strauss (Eds.), Human motives and cultural models. (pp. 163-178).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ys, S. (1996).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 of Motherhood, London : Y- ale University Press.
    Hess, R. D. (1970). Social class and ethnic influences upon socialization. In P.H. Mussen (Ed.), Carmichael’ s manual of child psychology. ( vol.2 , pp.457-557). New York: Wiley.
    Hofferth, S., & Sandberg, J. F. ( 2001). How American children spend th- eir time. Journal of Marriage & the Family, 49, 559-571.
    Hoffman, L. W.(1989). Effects of maternal employment in the two- pa- rent famil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4, 283-292.
    Hoffman, L. W., & Youngblade, L. M. (1999). Mothers at work: Effects on children’ s well-be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ffnung, M. (1992).What’s a mother to do? Conversation on Work & Family. CA:Trilogy Books.
    Hsu, S. C. (2006). Children of Working Parents. 南亞學報, 26, 175-193.
    Joyce, Ma, L. C., Kelly, Lai, C. C., & Pun, S. H. (2004). Parenting distress and parental investment of Hong Kong Chinese parenting parents with a child having an emotional or behavioural problem: a qualitative stu- dy. Child and Family Social Work, 7, 99-106.
    Johnson, E. M., & Huston, T. L. (1998). The perils of love, or why wives adapt to husband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Journal of M- arriage & the Family, 60, 195-204.
    Kessler-Harris, A. (1982). Out to work : A History of Wage-Earning Wom- an in the United Stat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ohn, M. L. (1969). Social class an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 inter- pret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68, 471-480.
    Kinzer, N. S. (1975). Sociocultural factors mitigating “ role conflict of B- uenos Aires professional women ”. In Rohrlich- Leavitt(ed.), Wo- men Cross Culturally ( pp.81-198 ). Mouton Publishers.
    Larossa, R., Jaret, C., Gadgil, M., & Wynn, G. R. (2000). The Changing Cluture of Fatherhood in Comic-Strip Families; A Six-Decade Ana- 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2(2), 375-387.
    Leach, P., Barnes, J., Nichols, M., Goldin, J., Stein, A., Sylva, K., & Ma- lmberg, L.E. (2006). Child care before 6 months of age: a qualitya- tive study of mothers' decisions and feelings about employment and non-maternal care. Child Development, 15, 471-502.
    Le Vine, R. A. (1988). Human parental care: Universal goals, cultural strategies, individual, behavior. In R. A. LeVine, P. M. Miller & M. West (Eds.), Parental behavior in diverse societies. New Directions for Child Development (40).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Marks, S. R., Huston, T. L., Johnson, E. M., & Marks, S. M. (2001). Role balance among white married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 ily, 63, 1083-1098.
    Milkie, M. A., & Peltola, P. (1999). Playing all the roles : Gender and w- ork-family balancing act.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1 , 476-4 90.
    Milkie, M. A., Mattingly, M. J., Nomaguchi, K. M., Bianchi, S. M., & Ro- binson, J. P. (2004). The Time Squeeze: Parental Statuses and Feeli- ngs About Time With Children.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6 ( 3 ) , 739-761.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2000). The relation of child care to cognit- ive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Child Development, 71, 960-980.
    National Institute of Child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 Early Child Care Research Network. (2003). Does amount of time spent in child care predict socioemotional adjustment during te transition to kind- ergarten? Child Development, 74, 976-1005.
    Perry-Jenkins, M., Repetti, R. L., & Crouterty, A. C. (2000). Work and family in the 1990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62(4), 981 -998.
    Pungello, E. P., & Kurtz-Costes, B. ( 2000 ). Working women's selection of care for their infants : A prospective study. Family Relations 49 , 245-255.
    Ran, A. (2001). Traveling on parallel tracks : Chinese parents and English teachers. Educational Research, 43(3), 211-329.
    Reiss, I. L. (1976). Family system in America. ( 2nd eds). New York: The Dryden Press.
    Repette, R. L., & Wood, J. (1997). Effects of daily stress at work on mot- hers’ interactions with preschoolers. Journal of Family & Psycholo- gy , 11 , 90-108.
    Sandberg , J. F., & Hofferth, S. L. (2001). Changes in children’s time with parents: United States, 1981-1997. Demography, 38, 423-436.
    Seidman I. E. (1991).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NY: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Strong, B., & DeVault, C.(1992). The marriage and family experience(5nd ed.)St. Paul, MN: West.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