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祖輝 |
---|---|
論文名稱: |
運用「搖滾樂團表演」於青少年音樂智能開展與自我成長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f Teenagers' Musical Intelligences and Self Development via "Rock Band Performance" |
指導教授: |
蘇郁惠博士
Yu-Huei S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1 |
中文關鍵詞: | 搖滾樂團 、音樂智能 、青少年 、流行音樂 、協同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Rock Band, Musical Intelligence, Teenagers, Popular Music, Team Teach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如何運用搖滾樂團表演,來開展青少年之音樂智能與增進自我成長。研究方法採行動研究法,並將過程加以觀察、記錄、參與、訪談與問卷調查。研究對象為二十二位國中青少年,進行十二週的教學課程。結果顯示,透過搖滾樂團表演可以使學生之音樂智能得到良好的發展,有效地提昇學生在樂器演奏之相關知識與技能。最終能夠在舞臺上表演,增進了自我成長之成就感。本研究建議,可以運用社團型態組成搖滾樂團,在師資方面可聘用專業的搖滾樂團樂手與學校音樂教師進行協同教學;在教學實施方面可利用社團活動時間進行獨奏與合奏練習。在成果展現方面可利用期末發表的演出情境讓學生展現他的學習成果。整體而言有效的組訓學校搖滾樂團,可提供青少年音樂智能發展之良好學習情境,此創意式之音樂教學法,可提供音樂教學未來之參考。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how to use the rock band performance to develop teenagers' musical intelligence and promote self development. The method of the Research is "action Research". We also observe, record, participate, interview and use questionnaire in the process. The Research objects are 22 teenagers in the middle school, and they went through a 12-week curriculum. The conclusion shows that the musical intelligence of the students was developing well via rock band performance. It effectively enhanced their knowledge and technique on performance of instruments. At the end they were able to perform on stage. This promoted their self development and sense of achievement. Thi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students can form a rock band in the form of students' club. The club can hire professional rock band performers and the music teachers to coach collaboratively. The school can use the students' club time to practice solo and band performances. It can use the format of semester-end performance for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results. From a comprehensive point of view, to effectively organize and train school rock bands can provide a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for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musical intelligence. This creative musical education method can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music education.
壹、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弘(2004)。教育研究法(八版)。臺北市:五南。
王勇智、鄧明宇(譯)(2003)。Catherine Kohler Riessman著。敘說分析(初版)(Catherine Research Method)。臺北市:五南。
江明宗(2005)。XOOPS 2 大補帖(初版)。臺北市:學貫。
吳宜澄、盧姵綺(2004)。論文寫作格式手冊(再版)。臺北縣:桂冠。
吳美枝、何禮恩(2004)。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第二版)。嘉義市:濤石。
吳權威(2003)。Red Hat Linux 9入門架站實務(初版)。臺北市:碁峰。
呂明、陳紅雯(1992)。第三思潮:馬斯洛心理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李政賢(譯)(2006)。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初版)(Designing Qualitative Research)。臺北市:五南。
周文欽(2004)。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取向(再版)。臺北市:心理。
林昆輝(1999)。小團體動力學(初版)。臺北市:揚智。
林芳如(1993)。流行樂的藝術(初版)。臺北市:萬象。
林振春(1992)。社會調查(三版)。臺北市:五南。
邱培榮(2002)。摸透電貝士。臺北市:麥書。
姚世澤(2000)。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臺北市:師大書苑。
施威銘研究室(2003)。Linux快速架站雙俠(XOOPS+phpBB2)(初版)。臺北市:旗標。
施威銘研究室(2005)。XOOPS 架站王2.2–快速架設.布景主題.外掛模組(初版)。臺北市:旗標。
孫憶南(譯)(2004)。Andy Bennett著。流行音樂的文化(Culthes of Popular Music)。臺北市:書林。
書林編輯部(2004)。MLA論文寫作手冊(六版)。臺北市:書林。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初版)。臺北市:揚智。
張慶勳(2004)。論文寫作手冊(再版)。臺北市:心理。
張鐵志(2004)。聲音與憤怒—流行樂可能改變世界嗎?臺北市:商周。
郭政倫(譯)(2000)。Peter Wicke著。搖滾樂再思考(初版)(Rock Music:Culture,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臺北市:揚智。
陳世志(2004)。大家都來彈吉他<簡易篇Vol:1>。臺北市:晨曦。
陳世志(2004)。大家都來彈吉他<進階篇Vol:2>。臺北市:晨曦。
頂靖、陳儒晰、陳玉箴、李美馨(譯)(2002)。Lawrence F.Locke,& Waneen Wyrick,& Stephen J Silverman著。論文計畫與研究方法(Proposals that Work:A Guide for Planning Disserations and Grant Proposals)。臺北縣:韋伯。
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焜宗(2006)。音樂教育功能(二版)。高雄市:復文。
黃光雄(2001)。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市:濤石。
黃光雄、楊龍立(2000)。課程設計—理念與實作(初版)。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淑基(2002)。中西音樂美學的對話:ㄧ個音樂哲學的研究(初版)。臺北市:紅葉。
黃政傑、吳俊憲(2006)。合作學習發展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 R. Fraenkel,& Norman Wallen著。教育研究法:研究設計實務(How to Desige &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臺北市:麥格羅希爾。
溫世頌(2006)。心理學辭典(初版)。臺北市:三民。
齊易、張文川(2002)。音樂藝術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
王為國、張奕華、許正妹、黃世奇、劉世閔、羅國俊(2006)。質性研究資料分析與文獻格式之運用-以QSR與EndNote 8 為例(初版)。臺北市:心理。
歐世儒(1999)。焦點團體—理論與理論(初版)。臺北市:弘智。
毆素汝(譯)(1999)。David Stewart、Prem N.Shamdasani著。焦點團體:理論與實務(初版)(Focus Groups:Theory and Practice)。臺北市:弘智。
蔡佩君、張志宇(2005)。劍橋大學流行與流行樂讀本(初版)。臺北市:商周。
盧美貴、廖雪珍(1988)。個別化的教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盧美貴、廖雪珍譯(1988)。新美ㄧ成著。個別化的教學-日本緒川學校的開放教育。臺北市:師大書苑。
賴文福(2000)。民族誌學(初版)。臺北市:弘智。
謝文全(2004)。教育行政學(二版)。臺北市:高等教育。
簡上仁(1992)。臺灣民謠(二版)。臺北市:眾文。
羅吉台(2001)。多元智能豐富人生(初版)。臺北市:遠流。
藤井俊充。爵士鼓的系統學習二。臺北市:酷派音樂。
伍牧。流行音樂的探討。音樂與音響雜誌(127),25-27。
李惠芬。具象音樂與電子音樂。板中學報,(2),135-140。
李翠玲。(2001)音樂教育之貴族化與平民化。國教世紀,(197),5-8。
李韶明。(1989)偶像稱霸搖滾復興下半年西洋流行音樂走勢。自由青年8,54-56。
李曉喬。電子音樂時代的來臨 - 年輕人的音樂。中華文化(現代音樂), 60-66。
林小玉(2002)。音樂創造力之內涵與研究趨勢探討。音樂藝術學刊,2,87-118。
林佩儒(2000)。現代科技運用於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90), 27-32。
林怡伶(1996)。複製或原真?主流與非主流音樂之事實與迷思。中外文學,25(2),10-31
邱垂堂(2003)。從音樂欣賞到藝術與人文領域的統整教學。國民教育,43(6), 24-27。
侯志欽(1994)尋找中國流行音樂的面貌-從鄧麗君到崔健和李宗盛。文流,14。
洛秦(2003)。搖滾樂的緣起及其社會文化價值。音樂研究季刊,(3),49-53。
徐昭宇(2003)。啟發多元智能的利器 -淺談吉他、吉他音樂和吉他的教學。教師天地,126,22-26。
張國祥(1995)。MIDI玩家主義( 二 ) 電子音樂製作環境剖析。CD-ZONE,MAR。107-110。
張蕙慧(1997)。從音樂的本質論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74),4-7。
張蕙慧(2004)。從情感與形式探討蘇珊朗格的音樂審美論。新竹教育大學學報,(18) , 387-412。
郭美女(1999)。兒童的音樂聆聽:感知與再現。台東教育大學學報(10),173-200。
郭美女。聆聽和感知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的教學。台東教育大學學報。
陳藝苑。語言的音樂奧秘與潛能發展。國教天地,52-57。
黃雅蘭(2004)。解嚴後看台灣現代音樂創作中的本土化現象。 關渡音樂學刊 (創刊號),135-152。
趙琴(1998)。科技趨勢推動著電子音樂走向無限。廣播月刊(9月),44-45。
劉秀春。新音響的探索者 - 史托克豪森。異議份子(4),196-213。
鄭方靖(2001)。九年一貫學校本位音樂課程規畫實務之初探。台南大學學報(34), 509-552。
蕭蘋、蘇振昇(2001)。揭開風花雪月的迷霧:解讀台灣流行音樂中的愛情世界。 新聞學研究,70,167-195。
謝苑玫(2005)。音樂的創造性思考。藝術與人文, 44(6), 31-35。
簡曉瑩(2003)。淺談流行音樂在藝術與人文領域中音樂教學的應用。國民教育, 43(6),45-49。
譚石。台灣流行音樂的歷史方案 - 一個初步的觀察。聯合文學,7(10),72-80。
蘇郁惠(1996)。音樂認知:ㄧ般認知技巧與音樂領域的整合。新竹教育大學學報,9,469-486。
蘇郁惠(2004)。青少年音樂態度兩性差異及性別角色因素之探討。新竹師院學報,18,363-386。
貳、西文部份
Berle, A. (1995). Understanding Chord Progressions for Guitar. New York: Amsco.
Casabona, H. (1989). ROCK GUITAR. Milwaukee: Hal Leonar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Clapton, E. (1992). eric clapton unplugged. Milwaukee: Hal Leonard
Duncan, B. (1993). LEAD GUITAR LICKS. Costa Mesa: Koala Publications Inc.
Friedman, J. ROCK GUITAR Licks. Van Nuys: Alfred Publishing company,Inc.
Gluklikh, A. The Essential Classical Guitar Collection. Miami: Warner Bros.
Green, L. (2005a). How Poopular Musicians Learn. Hampshire: Gower House.
Green, L. (2005b). The Music Curriculum as Lived Experience: Children’s Natural Music-Learning Process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27~32.
Halen, V. (2007). Guitarist. Guitarist, 158~165.
Hall, P. D. (2005). Colliding Perspectives? Music Curriculum as Cultural Studie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33~37.
Johnson, E. (1990). ERIC JOHNSON GUITAR TRANSCRIPTIONS. Milwaukee: Hal Leonar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Kobayashi, K. (1989). ROCK GUITAR SCHOOL (Vol. 2,3). Tokyo: SHINKO MUSIC PUB. CO.,LTD.
kolb, T. (1998). Classic Rock. Milwaukee: Hal Leonar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eonard, H. (1997). Fast Track Guitar Songbook 2. Milwaukee: Hal Leonar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Nunes, W. Jazz Guitar Chord Bible: Chuan Yin Music Pub. Co.
Rodriguez, C. X. (2004). Bridging the Gap
Popular Music and Music Educatio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Music Education
Schmid, W. (1983). Hal Leonard Guitar FINGER PICKING SOLOS METHOD (Vol. 2). Milwaukee: HAL LEEONAR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hier, S. Introducing Drums. Costa Mesa: Kolala Publications Inc.
T.Eveleth, W. (1993). Blues,Jazz,&Rock Riffs for Keyboards (Vol. b). Milwaukee: Hal Leonard
Tom Brechtlein , M. F., Joe Testa. (1995). Rock Drum Basics. Miami: Warner Bros.
Watanabe, K. (2007). JAZZ GUITAR 2006-2007. JAZZ GUITAR, 20-29.
草野昌一. (1989). ROCK DRUMS. Tokyo: SHINKO MUSIC PUB.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