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以人類學的研究方式,瞭解在台灣棒球培訓中,「好球員」的定義與培訓過程,從而對棒球培訓體制提出反思。從「好球員」的標準與定義中,可比較台灣培訓體制中,不同力量之間的看法差異與矛盾,並提供跨運動、跨社會的比較基礎。高中棒球員在培訓規劃、球員身體條件、以及實質的訓練生活上,都進入專門、長時間的訓練,以棒球隊生活做為重心,因而可更明顯看到棒球隊的生活方式與內部價值觀念,加上職棒的介入,高中球員身上有國家與資本力量之間的拉扯。
培訓體制欲培養出的頂尖棒球選手,必須在國際賽奪得佳績,或成為職棒明星,達到「為國爭光」的目標。好球員在達成目標之餘,必須兼顧球技、課業與品德標準。球員普遍經歷相類似的培訓生活,球隊教練主導球員培訓過程,並協調各界價值觀,影響球員在球技、課業與品德的表現。球隊肯定的球員,必須獲得球隊地位,包括年級、態度、球技等面向,並遵守團體紀律。官方與媒體期許球員能夠做到禮貌與整潔,當一個有品德的球員,避免打假球。身為學生球員,他們也要達成課業規範,遵守校規,為校爭光。家長與球迷對於高中球員的期許,則是依靠棒球有所成就,但也因為這種期待,可能與球隊教練產生分工衝突。不同力量皆在培訓體制中運作影響,球員的主要考量則是如何延續自己的棒球生涯。
球員能否繼續進入棒球培訓的下一站──大學,取決於自身的球技,以及培訓過程中棒球關係的累積。但進入大學後,能否持續棒球生涯,視球員的自身管理與生涯規劃而定,此處也可看到好球員依照不同階段,對球員的要求標準有所改變。台灣過度強調棒球專業培訓,也讓球員離開培訓環境後無所適從。好球員的定義,隨不同階段有所改變,但未有相對應的培訓方式,容易使培訓體制過於目的性的後果,由球員個人承擔,而沒有思考培訓體制中結構上的缺失。這是台灣運動培訓體制中常見的矛盾。
方正東
2010 高中未畢業球員與職棒球團簽約 將全面禁賽。網路新聞,
http://www.nownews.com/2010/08/22/341-2638874.htm,8月22日。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
2002 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
王甫昌
2003 當代台灣社會的族群想像。台北市:群學出版社。
王翔
2009a 體委會計畫出爐 年花3億 振興棒球。聯合晚報,A7版,3月17
日。
2009b 蔣智賢高中簽職棒約 學校連坐 禁賽一年。聯合晚報,A7版,11月
28日。
王惠民
1994 紅葉的故事。台北:民生報社。
中國時報
1996 國際棒總:職棒選手得參加國際賽。中國時報,26版,9月22日。
中華民國高級中等學校體育總會
2011a 組織源起。網路資源,
http://140.131.203.15/modules/tadnews/page.php?nsn=31,2011年10月8日。
2011b本會業務。網路資源,
http://140.131.203.15/modules/tadnews/page.php?nsn=32,2011年10月
8日。
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2012 棒協簡介。網路資源,
http://61.64.50.3/~ctba/about_2.php,2012年1月5日。
中華民國學生棒球運動聯盟
2010 99學年度高中棒球運動聯賽硬式木棒組全國賽秩序冊。台北:教育
部。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
2010 關於體總。網路資源,
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1_1.asp,2011年10月8日。
民生報
1988a 我職棒委員會成立 唐盼盼任主任委員。民生報,2版,1月1日。
1988b 力促我棒運職業化 唐盼盼將提出計畫。民生報,2版,1月4日。
1997 三級球員 九月起可以轉學。民生報,4版,8月24日。
2000 尤志峰加盟那魯灣 簽約金三百萬元 高中未役球員打職棒 下月王貞
治杯青棒選拔賽將喪失出賽資格。民生報,29版,5月13日。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2009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簡史。網路資源,
http://www.sac.gov.tw/WebData/WebData.aspx?wmid=179&WDID=2118,
2012年4月11日。
李一中
2003 亞太區少棒賽 首役輸南韓 今戰日本 中華一定要贏。聯合報,D
7版,7月29日。
李一中、雷光涵
2004 西苑、東體搶進八強。聯合報,D7版,1月13日。
李仁德
2009 中小學棒球聯賽二十年。學校體育,第113期,頁4-15。
李永盛
2009 花酒攤粉紅陣 成了英雄塚。中國時報,A4版,11月3日。
李秀美
2010 揮棒。錄影資料。公共電視。
李致嫻
2011 東園女教練:寫完功課才准練球。聯合報,B3版,8月4日。
李國彥
1994 余政憲養大高苑青棒隊。聯合報,24版,12月26日。
1999 邀彭誠浩為他規畫體育政策 阿扁:棒球染黑金 政府的錯。聯合報,
31版,12月25日。
李昱叡
2011 我國各級學校體育班發展之現況、挑戰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第
122期,頁44-55。
何哲欣
2006 留我不留?談全球化浪潮之下臺灣棒球人才外流的現象。國立台灣大
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榮幸
2011 尋回祖靈的力量 母語姓名的消失與重生 職棒球星陳鏞基披上「馬
耀.吉洛」球衣 榮耀祖先的名。中國時報,A16版,7月17日。
吳育光
2010 洗衣值日生 菜鳥任勞任怨。中國時報,C4版,11月9日。
2011 球探大會師 跨海挖角制度化。中國時報,C3版,1月26日。
吳建達、崔家齊
2010 高雄棒球風雲。高雄:新視界國際文化。
吳清正
2003 十年條款 聯盟喊卡。自由時報,23版,12月30日。
吳清正、徐正揚、鄭又嘉、倪婉君、林三豐、林世民、黃照敦
2012 兵凍解套 衝擊台灣棒壇。自由時報,B6版,2月8日。
吳淑玲
2010 南聰鮮師張木生 教出金牌「老大」。聯合報,AA4版,10月11日。
余聖律
2011 非科班總教練 堅持品德第一。蘋果日報,D8版,7月18日。
孟祥傑
2003 教部砸錢 校校都有棒隊 未來五年 要花近三億 從小學到大學 舉辦
校際交流賽 傳統棒球名校也將補助。聯合報,B8版,11月6日。
孟祥傑、何祥裕、饒磐安
2010 余則彬批2淫象:先享受再配合。聯合報,A4版,2月11日。
林仁義
2000 原住民甲組成棒選手參與棒球運動動機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運動教
練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蘭
2007 金牌背後:原住民投身棒球運動的社會基礎與效應。刊於2007台灣原
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頁
3-1-3-28。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8 原/圓夢之球:台東棒球運動發展的歷史系譜考察(1895-2008)。刊於
2008台灣原住民族教育新思維專輯論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
辦,頁1-2-1-1-2-24。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9a 紅土「工廠」:原住民成為棒球選手的勞動體制。發表於「2009年台
灣社會學會年會」,台灣社會學會主辦,台北,11月28-29日。
2009b 棒球教育的二元難題。中國時報,A14版,12月29日。
2010 棒球作為「原/圓夢階梯」:教育體制、文化創生與社會階序繁衍。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論文。
林以君
1994 關懷杯少棒賽 場場都是愛。聯合報,25版,12月10日。
1999 郭泓志的「王牌氣質」。聯合報,29版,1月30日。
2001 未與洛磯隊簽合約 羅錦龍拒簽切結書。聯合報,30版,11月27日。
2009 光打球不念書 棒球從根爛 馬今聽救國球報告 請想想:國中球員不
會加減乘除、高中不識字…不辨是非 簽賭關鍵。聯合報,A1版,12
月28日。
2010 傳福杯少棒 給社區囝仔舞台。聯合報,B3版,12月27日。
2011a 中職初登場 爸媽面前 陳鏞基榮耀上帝。聯合報,B3版,3月21
日。
2011b 球員功課,一題都不會 尤伸評 不敢再走近書桌。聯合報,B3版,2
月16日。
2011c 打不完的比賽… 教練公假要設限。聯合報,B3版,2月19日。
2011d 高英傑當年力勸 王建民拚學業。聯合報,B3版,12月11日。
林以君、雷光涵、婁靖平、藍宗標
2011 振興棒球 球員上課反成奢求?聯合報,B3版,2月14日。
林正常
2011 運動場上的品德教育。運動教練科學,第21期,頁1-14。
林全洲
2000 蔡明堂 棒球界後援部隊 張羅經費 有空就去看比賽 付出財力人
力。聯合報,18版,6月22日。
林伯修、朱自敏
2009 花東學生棒球與原住民。運動文化研究,第9期,頁67-108。
林俊帆
1999 誰要郭泓志?棒球世界,第2期,頁60-64。
林修全
2009 振興棒球專案小組第一次會議 學校棒球教練將設限 先取得教育學
分 再通過品德考核。聯合晚報,A11版,12月7日。
花孟璟
2011 學長夜間強逼體能訓練 花蓮體中8棒球員集體轉學。自由時報,A13
版,9月15日。
邱仲緯
2010 台灣青年棒球運動發展過程之研究(1970-2008)。國立台東大學體育
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邱韋誠
2003是鎖鍊還是羽翼:原住民棒球選手的運動之路。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
元文化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盂峻瑋、曾文誠
2004 台灣棒球王。台北:我識出版社。
盂峻瑋、曾文誠、賈亦珍、謝仕淵、謝佳芬
2006 臺灣棒球百年史。台北:中華民國棒球協會。
段鴻裕、高堂堯、姜宜菁
2011 小球員有名師 職棒好手有出路。聯合報,B2版,9月20日。
施正鋒
2000 台灣人的民族認同。台北:前衛出版。
2010 台灣族群政策。台中:新新台灣文化教育基金會。
昝世昌
1999a 那魯灣選秀 役男禁令擺一邊 下月選秀會 鎖定林英傑等 袁定文說
藉此凸顯棒協禁令不合理處。聯合晚報,第15版,7月16日。
1999b 役男條款卡住曹錦輝林英傑 兩強棒往哪發展 左右為難 洪重信近日
找棒協商談。聯合晚報,15版,8月18日。
高正源
1989 留住郭李建夫 兩萬元行得通嗎?民生報,4版,1月27日。
高克武
2011 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以台東馬蘭棒球隊為例(1965-1977)。國
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婁靖平
2000 迄未簽署切結書 聯賽只能壁上觀 羅錦龍 暫停出賽。民生報,B4
版,11月28日。
2006a 三民、中農聯賽名次被取消。民生報,B3版,5月30日。
2006b 林羿豪赴日 升學自由 國內現階段 無法約束。民生報,B2版,9月
13日。
2006c 胡金龍 第二專長水電工。聯合報,D6版,12月13日。
2007 今年打中職的原住民逾四成。聯合報,D8版,3月13日。
2008 榮工處中止贊助 青棒3強進歷史 。聯合報,AA3版,4月17日。
2009a 均衡青棒發展喊出根留故鄉。聯合報,AA3版,3月18日。
2009b 小球星 念高校 當跳板。聯合報,B3版,11月28日。
2009c 五年前輕判癌細胞蔓延 黑鷹緩刑 職棒假球後患無窮。聯合報,A5
版,12月27日。
2011a 傳福比賽公約 教練良好示範 小球員不會亂來。聯合報,A6版,3
月2日。
2011b 高中棒球聯賽 三戰兩勝冠軍賽 二線黃暐傑 帶高苑搶首勝。聯合
報,B3版,1月20日。
婁靖平、楊育欣
2010 張耿豪 牛價碼有落差。聯合報,B3版,1月15日。
紀駿傑
2005 原住民研究與原漢關係。國家政策季刊,第4卷第3期,頁5-28。
徐正揚
2008 對抗旅外風潮 中職 開放役男打職棒。自由時報,S2版,12月23
日。
2011 文化趙品惟 會打球更會讀書。自由時報,B8版,3月1日。
徐展元
1999 金龍騰翔、大旗飄揚。棒球世界,第3期,頁68-71。
郭源治
1998 熱球。台北:新中原出版社。
郭佩宜、王宏仁
2006 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台北:巨流。
教育部體育及健康教育資訊網
2012 認識體育司-組織職掌。網路資源,
http://140.122.72.62/intro/viewOrganUser,2012年4月8日。
許義雄
2004 台灣百年身體運動文化之建構。刊於運動文化與運動教育:許義雄教
授退休紀念論文集,許義雄等著,頁1-20。台北:師大書苑。
許淑惠、徐彩媚
2010 家長埋單 學生當肉票教練喝花酒 「否則孩子被退訓」 校長:已解
聘3名教練。蘋果日報,A10版,7月21日。
許國楨、蘇孟娟
2011 受害3生:學長做不禮貌行為 高中棒球隊爆學長性侵學弟。自由時
報,B2版,4月19日。
莊哲權
2011a 連遭毆打罷免 台東體中校長沒人敢接。中國時報,A9版,1月4
日。
2011b 學長制陋習不改 包袱太沉重。中國時報,A9版,1月4日。
莊清寶
2007 運動績優生升學輔導制度之執行現況與未來展望。學校體育,第99
期,頁6-16。
張文雄
1991 致力推展學生棒運 王貞治踏出另一步。民生報,5版,3月11日。
2002 黃武雄 新的人生 樂在其中。民生報,B5版,4月23日。
2006 林羿豪19日赴日 與巨人簽培訓約。民生報,B3版,9月15日。
張廷榮
2007 台東縣各級學校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2005)。國立臺東大學
體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芳榮
2000 文武雙全華興中學。棒球世界,第8期,頁36-39。
張敬果
1983 中華民國少年 青少年 青年棒球發展史實。台北:作者自行發行。
張維唐
2009 桃園縣平鎮高中棒球選手生涯規劃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學
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
陳志祥
2007a 職棒球團辦比賽 角色惹疑猜。中國時報,F3版,12月24日。
2007b 台灣職棒球員 平均球齡短命。中國時報,D7版,4月3日。
2010 旅美或旅日 身高成快篩條件。中國時報,C4版,2月2日。
陳筱玉
1991 學長學弟 相互提攜照顧 拚勁十足 味全傳統 球隊倫理堅固。民生報,5版,2月21日。
陳嘉信
2008a 霸凌堅稱偶發 主任拂袖而去。聯合報,C1版,4月8日。
2008b 霸凌事件 家長協會關切。聯合報,C1版,4月9日。
陳嘉謀
2002 台灣棒球運動發展之研究(1945-1968)。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
陳麗卿
1983 黃忠杯山胞棒球賽開打。民生報,2版,10月30日。
陳志平、林修全
2009 振興棒運元年來了 政院1個月內成立專案小組 朱立倫任召集人。聯
合晚報,A1版,12月1日。
陳揚琳、孫鍵政
1975 棒打天下無敵手 大專窄門敲不開 六條矯健金龍 應屆高中畢業 仰
望宮牆萬仞 希望保送碰壁。聯合報,3版,5月29日。
陳俊雄、林金池
2010a 學長學弟逗相報 名校沉淪。中國時報,A6版,2月11日。
2010b 接受3P招待 小曹阿醜不起訴。中國時報,A6版,2月11日。
孫大川
2003 台灣原住民的傳統體育研究-以卑南、阿美族為對象。行政院體育委
員會委託研究案。(未出版)
孫鍵政
1978 青棒的隱憂。聯合報,8版,2月2日。
曾文珍
2000 冠軍之後。錄影資料。(未出版)
黃永熹
1982 重振棒球雄風 應擴大向下紮根。民生報,2版,11月5日。
黃宗安
2012 第一套棒球教材發表 分送棒球隊。網路新聞,
http://n.yam.com/anntw/sports/201203/20120312070454.html,3月12
日。
黃樹民
2010 全球化與台灣原住民基本政策之變遷與現況。刊於臺灣原住民政策變
遷與社會發展,黃樹民、張英華主編,頁15-4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麗華
2011 職棒吹求學風…林朝煌一路拚碩士。聯合報,A7版,2月6日。
2012 棒球教科書 1月出刊。聯合晚報,A15版,1月6日。
黃顯祐
1997 體總、棒協、職棒兩聯盟協議:23歲門檻取消 增列「打甲組未滿兩
年球員不打職棒」。聯合報,24版,2月14日。
1998a 談陳志誠事件 趙麗雲:盼尊重現有協議書。聯合報,31版,6月24
日。
1998b 國內棒壇 協調設立仲裁單位。聯合報,31版,7月7日。
黃顯祐、林以君
1999 棒協將開除郭泓志 不影響陳金鋒打亞洲賽 體委會支持。聯合報,29
版,7月14日。
程瑞福
2011 改變體育班本質的關鍵問題。學校體育,第122期,頁56-58。
葉心遠
2000 斬斷染黑的手。棒球世界,第8期,頁32-35。
楊育欣
2011 蘭州國中 拳擊搖籃 擂台外… 叛逆孩子走出一片天。聯合報,B3
版,2月9日。
楊武勳
1978 卅年來培植出不少人才 近五年卻與冠軍絕了緣 南英棒球隊解散
了。民生報,3版,9月16日。
楊舒媚
2010 有品棒球 高克武練兵 品德safe功利out。中國時報,A15版,7月
25日。
賈亦珍
1993 少棒要自立 棒協很緊張 教育部有意設立「學生棒球聯盟」棒協擔心
「錢」「權」兩失。聯合報,17版,12月18日。
1999 體委會體總棒協決定郭泓志被判退訓。聯合報,29版,7月15日。
臺灣省教育廳
1988 臺灣教育發展史料彙編體育教育篇。台中:台灣省立台中圖書館。
趙瑜、林將
1989 兵敗漢城。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
監察院
2009 政府對於傑出運動員培育與輔導之探討專案調查研究報告。台北:監
察院。
劉昌德
2008 帝國搖旗,國族吶喊:棒球勞動國際分工與運動國族論述之轉變。臺
灣社會研究,第70期,頁33-77。
蔡明里
1999 綁人還是選秀。棒球世界,第1期,頁72-73。
蔡宗信
1995 台灣東部原住民棒球運動之發展。山海文化雙月刊,第9卷,頁
37-43。
蔡禎雄
1998 日據時代台灣師範學校體育發展史。台北:師大書苑。
蔡博任
2005 躍向世界的野球:戰後台灣基礎棒球發展與國家機器─以美和中學棒
球隊興衰(1970~1983)為例的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
文。
鄭國樑、吳佩玲、賈寶楠
2011 桃農棒球隊員拉K 大人要檢討。聯合報,B2版,1月4日。
聯合報
1957 全國棒委會昨成立。聯合報,3版,5月13日。
1960 全面體協昨會員大會 選出新任理監事。聯合報,2版,12月26日。
1966 體育優良學生保送升學 廿一截止。聯合報,2版,5月19日。
1969 中華少棒聯盟成立 謝國城林鳳麟任正副理事長。聯合報,6版,5
月13日。
1973a 立法院制教育兩委員會 否決增設體育司事 體育界人士感遺憾 體協
常理謝國城希望能再考慮。聯合報,8版,6月27日。
1973b 修正教育部組織法 立法院昨三讀通過增設體育司裁撤文化局。聯合
報,2版,7月14日。
1975a 金龍少棒隊員希望輔導升學 教部日內集會研商。聯合報,4版,5
月22日。
1975b 教育部體育司長鄭重表示 參加世界少棒獲勝隊員不能保送大專體育
系科 青棒青少棒七國手.甄審合格進大專。聯合報,3版,5月29日。
1975c 世界少棒賽 在威城開鑼。聯合報,8版,8月21日。
蕭菊貞
1999 紅葉傳奇。錄影資料。台北:影舞工作室。
謝世忠
1987 認同的汙名:台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台北:自立晚報社。
謝仕淵
2011 帝國的體育運動與殖民地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棒球運動研究。國
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論文。
謝仕淵、謝佳芬
2003 台灣棒球一百年。台北:城邦文化。
謝柏宇
2011 規訓與教化、挪用與整合到回應與翻轉:棒球與台灣原住民。國立東
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謝葉蓉
1997 廖敏雄談基層棒運的未來。職業棒球,第182期,頁10-13。
謝進盛、劉金清
2009 各界談棒球 振興體育 要讓選手看到未來。聯合報,C2版,3月12
日。
薛荷玉
2009 棒球教育12年一貫 鼓勵在地扎根 教部擬投入5億 重點學校組成三
級棒球聯盟 培育選手不中斷 品德教育也納入 訂公約教禮儀 禁講
粗話、抽菸。聯合報,AA4版,11月11日。
藍宗標
2008 最有品青棒隊 成功商水入16強。聯合報,A3版,12月4日。
2010 西部原住民 球隊就是安親班。聯合報,B3版,12月2日。
2012 林子偉旅外有變數 棒協擬新制 大二前不能出國。聯合報,B3版,2
月20日。
瞿欣怡
2011 打一場生命的好球:棒球之父謝國城的故事。台北:天下文化。
瞿海良
1995 台灣原住民的棒球傳奇。山海文化雙月刊,第9卷,頁25-31。
羅志朋
2009a 青棒球隊生存困境。職業棒球,第325期,頁80-83。
2009b 臺灣青棒 戰國新紀元。職業棒球,第333期,頁77-79。
Marines
1999 由「郭泓志事件」看日本學生棒球的禁令。網路資源,
http://playballx.com/taiwan/Marines/marines017.htm,8月13日。
Appadurai, Arjun
2009 [1996] 消失的現代性:全球化的文化向度,鄭義愷譯。台北:群學出
版。
Hample, Zack
2009 [2007] 聰明看棒球。陳子軒、高堂堯、陳麒任譯。台北:書泉出版。
Schirato, Tony
2009 [2007] 運動的文化分析,何哲欣譯。台北:韋伯出版。
Blackwood, Thomas Stephen
2003 The Reproduction and Naturalization of Sex-Based Separate Spheres in
Japanese High Schools: The Role of Female ”Managers” of High School
Baseball Teams. Social Science Japan 2003.2: 22-26.
2005 Through Sweat and Tears: High School Baseball and The Socialization of
Japanese Boys. Ann Arbor, Michi.: UMI.
Bourdieu, Pierre
1978 Sport and Social Class. Social Science Information 17(6): 819-40.
1990 [1980] Structures, Habitus, Practice. In The Logic of Practice. Translated by Richard Nice. Pp. 52-65.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Brownell, Susan
1995 Training the Body for China: Sports in the Moral Order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an, Hong
2006 Innocence Lost: Child Athletes in China. In Sport, Civil Liberties and
Human Rights. Richard Ginlianotti and David McArdle, eds. Pp. 46-61.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ardiner,Greg
2003 Black Bodies-‘White’ Codes: Indigenous Footballers, Racism, and the
Australian Football League's Racial and Religious Vilification Code. In
Sport and Postcolonialsm. John Bale and Mike Cronin, eds. Pp. 29-43.
Oxford and New York: Berg.
Gmelch, George
2006a Inside Pitch: Life in Professional Baseball.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2006b Is Baseball Really Global? In Baseball Without Borders: The
International Pastime. George Gmelch, ed.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Gordon, Dan
2006 Japan: Changing of the Guard in High School Baseball. In Baseball
without Borders: The International Pastime. George Gmelch, ed. Pp.
3-21. Lincoln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Grasmuck, Sherri
2005 Protecting Home: Class, Race, and Masculinity in Boy’s Baseball. New
Brunswick, New Jersey and London: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Hartmann, Douglas
2000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port and Race in American
Culture: Golden Ghettos and Contested Terrain. 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 17: 229-253.
2003 Race, Culture, and the Revolt of the Black Athlete: The 1968 Olympic
Protests and Their Aftermat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lein, Alan M.
1991 Sugarball: The American Game, the Dominican Dream.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Growing the Game: The Globalization of Major League Baseball.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rogressive Ethnocentrism: Ideology and Understanding in Dominican
Baseball. Journal of Sport & Social Issues 32: 121-138.
Kusaka, Yuko
2006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Japanese School Sport. In Japan,
Sport and Society. Joseph Maguire and Masayoshi Nakayama, eds. Pp.
19-34.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Mauss, Marcel
1992 [1934] Techniques of the Body. In Zone 6: Incorporations. Jonathan Crary
and Sanford Kwinter, eds. Pp. 454-477. New York: Zone Books.
Sands, Robert R.
1999a Anthropology and Sport. In Anthropology, Sport, and Culture. Robert R.
Sands, ed. Pp: 3-13.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1999b Experiential Ethnography: playing with the Boys. In Anthropology,
Sport, and Culture. Robert R. Sands, ed. Pp: 15-37. Westport, CT: Bergin
& Garvey.
Yu, Junwei and Alan Bairner
2010 Schooling Taiwan’s aboriginal baseball players for the nation. 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 15(1): 61-82.
2011 Confucianism, baseball and ethnic stereotyping in Taiwan. International
Review for the Sociology of Sport, DOI: 10.1177/1012690211424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