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思妤
論文名稱: 一年級初任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
An Action Research of A First-grade Beginning Teacher Developing Mathematics Class Disscussin
指導教授: 蔡文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數理教育研究所
Graduat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5
畢業學年度: 10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7
中文關鍵詞: 數學課室討論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
外文關鍵詞: mathematical class discussion, social norms,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一位國小初任教師如何利用策略發展一年級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包含行動中所遭遇的困境以及解決的策略。行動過程,透過課堂上的錄影錄音資料、學生解題紀錄,諍友的意見作為研究資料,以促進課室討論的進行。
    本行動研究發展的五個社會規範為:(一)不打斷,並舉手發言、(二)清楚並大聲發表、(三)學生能專心聆聽、(四)聽(看)不懂可以問、(五)小組輪流制形成。社會數學規範有四個:(一)多元的解題方式、(二)用數學語言說明清楚、(三)回到題目說明、(四)比較有效率的解題記錄。且社會規範是促進課室討論文化的基礎。
    本研究對未來欲進行課室討論文化的教師提出以下建議:
    壹、數學課室討論教學
    一、策略的實施要經過班級共識而使用才得以順利深植人心;
    二、策略的運用,並非一成不變,老師仍須適時適性的調整。
    三、教師好的引導,才能讓學生長出討論的能力。
    貳、初任教師教師教學專業知識
    一、必須參與教師成長團體,觀摩課室討論進行。
    二、應妥善安排級務處理與備課。
    三、應該尋求多位諍友協助,刺激想法、發現盲點。
    四、應積極參加教師在職進修。
    叁、未來研究的建議
    一、學生能力各區、各校、各班不一;
    二、行動研究是一時的,形塑數學課室討論文化是長久的。


    The purpose of this action research is exploring what strategy a begining elementary teacher use to develope the cultutre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in the first-grade, including the diffculities encountered and the strategies to solve in the process.With help of video recording data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problem-solving record, and the opinions from research friends to facilitate classroom discussions.
    The five social norm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ction research: (a) is not interrupted, and raise your hand to speak, (b) speak clearly and loudly, (c) concentrate on listening, (d) Ask when you don’t understand in listening or seeing, (e) group rotation forming.
    sociomathematical norms has four: (a) the diverse ways of solving problems, (b) using mathematical language to explain clearly, (c) back to the description of the topic, (d) more efficient problem-solving records. In addition the social rules are the basis of facilitating cultural of classroom discussions.
    The following recommendations are proposed to the teachers who willing to conduct classroom discussions culture in the furure:
    First, mathmatical classroom discussions, (a) policy implementation take class consensus and use to smooth deep rooted; (b) strategies using is not static, teacher need to adjust timely and appropriate. (c) with the good guidence from teacher, allow students to grow the ability of discussion.
    Second, beginning teaching expertise, (a) have to participate in teacher groups, enhance the experience of classroom discussion. (b) properly arrange the class affairs and preparation for class . (c) more discussions with friends to stimulate ideas. (d),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in-service training of teachers.
    Thir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 student ability varies in each district, each school, each class. (b), action research is temporary but creating culture of mathematics classroom discussions is permanent.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7 第一節 課室討論文化之理論基礎 7 第二節 初任教師 12 第三節 課室討論文化 14 第四節 數學課室討論文化教學實證研究2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9 第一節 研究情境與研究對象 39 第二節 研究期程與行動策略 41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整理分析的方法 46 第四節 研究驗證 48 第四章 實施歷程與研究結果 第一節 行動前課堂樣貌 50 第二節 培養社會規範歷程 59 第三節 培養社會數學規範歷程 10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7 第一節 行動後結果 137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3 中文部分 143 外文部分 146 附錄一 本校一年級數學教材分析 147

    一、 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王春展(1996)。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在國小教育的應用。國教學報 國教學報,第
    8期,53-67頁。
    吳吟雪(2013)。帶著繪本來敲國小三年級數學課室討論的門。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幸宜(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北:心理。
    佐藤學(2012)。學習的革命。台北:天下。
    房昔梅、翁嘉聲(2001)。學生喜歡上的數學課-談數學教室的班級經營。國民教
    育,第41卷第6期,44-48頁。
    房昔梅(2003)。動口也動手-說數學與做數學。國民教育,第44卷第2期,42-44
    頁。
    房昔梅(2004)。小學高年級教師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
    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房昔梅、鍾靜(2005)。國小教師在高年級實施討論式數學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
    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2卷第18期,33-64頁。
    翁嘉聲(2001)。國小數學教學形成群體討論文化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
    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書局。
    陳宜君(2013)。教師發展二年級學童社會規範、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
    立新竹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素貞(2011)。協同一位國小教師發展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淑娟、劉祥通(2001)。國小教師進行數學討論活動困難之探討。教育研究資訊,第2卷第9期,125-146頁。
    陳淑娟、劉祥通(2002)。國小班級數學討論活動可行方案之探討。科學教育學
    刊,第1卷第 10期,87-107頁。
    教育部(201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及其對教學研究的意涵。情境理論與教學研究。
    台北市:心理。
    黃政傑(1998)。教學原理。台北:師大書苑。
    游麗卿(1999a)。Vygosky社會文化歷史理論:蒐集和分析教室社會溝通活動對
    話及其脈絡探究概念發展。國教學報,11,204-258。
    游麗卿(1999b)。教師溝通活動的實施-教師如何運用小組成員的互動培養學生溝通知能。班級經營,4(3),10-21。
    游麗卿(2002)。從分析學生爭論解題記錄的合理性探討社會數學規範的內涵。第六屆課程與教學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1~1-21。
    楊雅心(2010)。國小教師培養學生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以一年級為
    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師在職進修應用數學系數學教
    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楊茂秀(2006)。好老師是自己找的。台北:遠流。
    廖怡甄(2009)。一位一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教師在職進修應用數學系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
    文。
    劉錫麟(1994)。從國小新數學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談討論活動的重要。國教園
    地,50,4-7。
    劉錫麒(1993)。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煥、林碧珍(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國科
    會教科處九十二年度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能力指標詮釋計畫成果
    發表會,187-199,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
    蔡文煥(2004)。協同教師發展有利數學意義產出之課室討論文化之研究。北京
    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辦,新竹師範學院協辦。行政院國家科學
    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NSC-90-2521-S-134-001;
    NSC-91-2521-S-134-004)。
    蔡文煥(2004)。九年一貫數學能力指標之詮釋:國小連結部分。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九十二專案計畫(NSC92-2522-S-134-001)。
    蔡文煥(2001b)。兒童每日數學中之數學文化之發展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
    會九十學年度專題研究計畫(NSC91-2521-S-134-004)。
    蔡文煥(2001a)。數學、文化和活動之整合教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蔡文煥(2000)。數學之學習乃是一種意義促成的過程。國教世紀,189,15-20。
    蔡文煥(1991)。小組在數學解題活動中運作的探討。國教世紀,27(3)。
    蔡志超(2002)。一位低年級教師促進全班數學討論活動之探討。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謝如玉(2013)。一位二年級教師發展數學課室討論文化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靜、房昔梅(2007)。數學教室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溝通與討論之研究。國教
    學報,19,79-105。
    鍾靜、李佳陵(2004)。建構導向教學和學生數學學習的關係。國立台北師範學
    院學報,17(2),53-82。
    戴絹穎(2006)。一位二年級教師促進社會數學規範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
    大學人資處數學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

    二、 西文部分
    Blumer, H. (1969). Symbolic Interactionism: Perapective and Metho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ll, D. L.,& Bass, H. (2003) . Making reasonable in school. In J.Kilpatrick, W. G. Martin, & D. Schifter(Eds.)A research companion to principal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pp.27-44.)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Brown, J. S., Collins,A.,& Duguid,P.(1989)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8(1). 32-42.
    Cobb, P., Yackel, E.,& Wood, T. (1992). A constructivist to representational view of
    mind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 123(1),2-33.
    Cobb,McClain,Whitenack(1997).Reflective Disourse and CollectiveReflection.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28,258-277.
    Phillips, T.(1985). Discourse development after the age of nine. In G. Wells, & J.
    Nicholls(Eds.). Language and learning an interactional perspective. London : Falmer press.
    Yackel, E., Cobb, P. & Wood, T.(1990).Learning through interaction:A case study.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27,16-20.
    Yackel,E.,Cobb,P.,&Wood,T.(1991).Small-group interactions as a source of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second-grade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2(5),390-408.
    Yackel,Cobb(1996).Sociomathematical Norms, Argumentation,And Autonomy in
    Mathematics.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27, 458-47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