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明偉
Ming-wei Peng
論文名稱: 五四時期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之研究
Lu Xun and Zhou Zuo-Ren's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指導教授: 施淑
呂正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302
中文關鍵詞: 魯迅周作人翻譯文學人的文學域外小說集吶喊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周氏兄弟的文學生涯始於翻譯,也終於翻譯,他們是五四時期典型的翻譯與創作雙棲的作家,並且這兩方面都有傑出的表現。對他們而言,翻譯與創作之間有極為密切的關聯。

    在本論文,我從「翻譯文學」的角度來探討周氏兄弟在五四時期的文學思想和活動,以及他們對現代文學史的貢獻。在新文學運動興起之際,翻譯文學活動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不可以和我們現在同日而語。對當時的文壇而言,翻譯文學是引進外國文學、刺激本土文學思潮與文學創作革新的必要手段,翻譯文學有效促進了中國文學從思想內容到語言形式的全盤改造;對周氏兄弟個人而言,翻譯文學是與文學創作和批評相輔相成、並行不悖的,翻譯文學既是一種表現個性的形式,也是重要的創作靈感來源。

    在論文中,我主要處理以下幾個重點:一、以十九世紀末歐洲思潮東漸為背景,透過翻譯作品這個非透明的文化中介,釐清周氏兄弟所接受的西方思想淵源。二、考察周氏兄弟從晚清至五四時期對於翻譯文學作品的選擇和翻譯策略,並將翻譯作品當作獨立的文本,進一步就其思想主題和審美特質加以分析。三、藉由周氏兄弟的個案,具體探討五四新文學之興起和翻譯文學之間的密切關聯,尤其側重在周氏兄弟透過《新青年》及《小說月報》和當時文壇的交流關係。四、在以上的研究基礎上,進而對於周氏兄弟的作品與思想以及中國現代文學史提出一些新的詮釋。


    第一章 導論:從翻譯文學看周氏兄弟與新文學運動 第一節 一段感性的開場…………………………………………………………1 一、雲岡大佛與《魯迅全集》……………………………………………….1 二、自得其樂的境界………………………………………………………….2 第二節 研究背景概覽…………………………………………………………….4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評述………………………………………………………….8 第四節 周氏兄弟研究與翻譯研究………………………………………………13 一、結合魯迅與周作人的研究……………………………………………….13 二、周氏兄弟的翻譯作品研究……………………………………………….15 第二章 周氏兄弟的文學觀:晚清至五四時期 第一節 周氏兄弟的文學觀概說…………………….………………...…………..21 第二節 「新生時期」的自覺的文學……………………………………………..25 一、在摩羅詩人與群眾之間………………………………….………………..25 二、文學的「無用之用」………………………………………………………31 第三節 〈人的文學〉與人道主義…………………………………………………37 一、〈人的文學〉的歷史意義………………………………………………….37 二、以個人自覺為本的人道主義:從個人到人類…………….……………..39 第四節 「人生的文學」與情感感染力……………………………………………48 一、 人生的文學派……………………………………………………………..48 二、 托爾斯泰與情感感染力…………………………………………………..50 第五節 平民的文學與詩人的寂寞……………………………………………......55 一、 將貴族精神注入平民文學……………………….……………………….55 二、 詩人的寂寞………………………………………………………………..58 第六節 思想革命與國語改造……………………………………………………..61 一、 思想革命…………………………………………………………………..61 二、 國語改革…………………………………………………………………..64 第七節 結語………………………………………………………………………..66 第三章 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觀及其實踐 第一節 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理念………………………………………………..68 一、 翻譯是畢生的事業………………………………………………………..68 二、 翻譯作為一種表現自我的方式…………………………………………..73 第二節 直譯的主張與文學革命…………………………………………………..76 一、 直譯的主張………………………………………………………………..76 二、 直譯法與五四新文學運動………………………………………………..80 三、 改革文學思想和語言形式………………………………………………..86 第三節 周氏兄弟的翻譯活動概述……………………………………………..…90 第四節 結語…………………………………………………………...…………...95 第四章 周氏兄弟與五四文壇:從《新青年》到《小說月報》 第一節 周氏兄弟的翻譯與五四新文學運動……………………………..………97 第二節 周氏兄弟與北京大學、《新青年》……………………………………..101 一、 五四前夕的周氏兄弟……………………………………………………102 二、 周氏兄弟發表在《新青年》的譯作……………………………………105 第三節 周氏兄弟與「文學研究會」、《小說月報》…………….………………112 一、《新青年》與《小說月報》的傳承:周氏兄弟的關鍵角色…………..112 二、周作人與「文學研究會」的關係:以早年沈雁冰和鄭振鐸為例……115 三、周氏兄弟與《小說月報》的翻譯文學作品…………………………….123 第四節 結語…………………………………………………………...………….130 第五章 周氏兄弟的翻譯作品集 第一節 周氏兄弟的四部翻譯小說集及其他……………………………….…...131 一、 關於《域外小說集》……………………………………………….…...133 二、 關於《點滴》………………………………………………………….…140 三、 關於《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144 四、 關於《現代日本小說集》………………………………………………147 第二節 魯迅翻譯的四部著作…………………………………………………....152 一、 關於《一個青年的夢》…………………………………………………153 二、 關於《工人綏惠略夫》…………………………………………………156 三、 關於《愛羅先珂童話集》與《桃色的雲》……………………………159 第三節 結語…………………………………………………………….…..…….164 第六章 四部翻譯小說集的思想主題及審美特色 第一節 《域外小說集》的復古革新………………………..……………………166 一、復古與革命精神…………………….…………………………………….166 二、《域外小說集》開創的格局……………………………………………...170 第二節 《點滴》與「人的文學」………………..……………………………….175 一、戰爭的省思與個人的解放…………………………….………………….175 二、從《域外小說集》到《點滴》的傳承與發展………………………….179 第三節 《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與《現代日本小說集》……………..….183 一、《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的思想主題………………………….…….183 二、《現代日本小說集》的思想主題………………………………………...186 第四節 「一幹多枝」的審美趣味……………….………………………………189 一、 審美趣味的多元並存……………………………………………………189 二、 審美多元化的歷史啟示…………………………………………………194 第五節 結語………………………………………………………………………197 第七章 周氏兄弟的翻譯小說比較:兼論魯迅的創作 第一節 譯者個人矛盾意識的隱顯……………………………………………....200 一、《工人綏惠略夫》的愛憎矛盾………………………………………..…201 二、《瑪加爾的夢》的同情與救贖…….………………………………….…206 第二節 文學的審美趣味:深刻與平淡…………………………………………212 一、 深刻或平淡的偏好………………………………………………………213 二、 情感表現方式之曲折與平緩……………………………………………218 第三節 小說的主要題材:現實的與哲理的………………………………….…223 一、 現實的革命故事…………………………………………………………224 二、 哲理的人生關照…………………………………………………………228 第四節 兩種寓言故事:哲理寓言和歷史的小說………….…………………….230 一、 哲理寓言小品:兼論魯迅《野草》……..………………………………231 二、 歷史的小說:兼論魯迅《故事新編》………….……………………….236 第五節 結語………………………………………………………………………245 . 第八章 魯迅的小說創作與翻譯:從模仿到創造 第一節 小說創作與翻譯的交會過程……………………………………………247 第二節 《吶喊》與翻譯小說之一:1918-1919年…….……………………….252 一、 鮮明的自覺意識…………………………………………………………253 二、 隔閡與孤獨………………………………………………………………257 三、 恐怖與瘋狂…………………………………….………………………...262 第三節 《吶喊》與翻譯小說之二:1920-1921年……………………..………264 一、 群眾的奴隸性……………………………………………………………266 二、 革命者的犧牲與復讎……………………………………………………269 三、 革命者返鄉的觀感:關於希望………………………………………….276 第四節 《吶喊》與翻譯小說之三:1922年……….……………………………282 一、 知識份子的自我覺醒和懷疑,………………………………………...…283 二、 思索社會革命運動的哲理基礎…………………………………...…….289 第五節 結語………………………………………………………………………296 第九章 結論:大海似的冷靜…………………………………………….298 附錄一:周氏兄弟的翻譯文學作品篇目 附錄二:周氏兄弟翻譯之小說篇目、作家與國籍分佈表 附錄三:魯迅翻譯文學作品總目(晚清至五四時期) 參考書目 後記

    說明:由於相關資料龐雜,在此僅能列舉重要的著作。為了便於檢索,略依主題分類,並按照作者或編者的姓名筆畫排列。

    一、 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研究資料

    1、工具書

    北京圖書館書目編輯組編,《中國現代作家著譯書目》(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2年12月初版)
    北京圖書館書目編輯組編,《中國現代作家著譯書目(續編)》(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
    郭志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書目匯要(小說卷)》(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4年12月)
    賈植芳、俞元桂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總書目》(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初版)
    樽本照雄編,《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錄》(濟南:齊魯書社,2002年4月初版/2003年3月初版2刷)

    2、中國近現代文學史

    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年11月初版/2000年8月3刷)
    朱德發,《中國五四文學史》(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1986年11月初版)
    唐弢主編,《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2000年8月19刷)
    夏志清,《中國現代小說史》(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91年11月再版)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陳平原,《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初版/1997年2刷)
    陳平原、夏曉虹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郭延禮,《中西文化碰撞與近代文學》(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馮光廉、劉增人主編,《中國新文學發展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8月初版/1998年3刷)
    楊 義,《中國現代小說史》(全三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1998年3月)
    楊 義,《二十世紀中國小說與文化》(台北:業強出版社,1993年1月初版)
    〔斯洛伐克〕瑪利安˙高利克著,陳聖生等譯,《中國現代文學批評發生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7年11月初版)
    趙家璧主編,《中國新文學大系》(影印本)(全10卷)(上海:良友圖書公司,1935年初版/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錢理群等,《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修訂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7月初版/1998年12月2刷)
    嚴家炎編,《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二卷):1917-1927》(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2月初版)

    3、中國近現代文學史研究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一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0月初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二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初版)
    王曉明主編,《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第三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年11月初版)
    王曉明主編,《批評空間的開創: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7月初版)
    任訪秋,《中國近現代文學研究論集》(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8月初版)
    李歐梵,《上海摩登——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1930-1945》(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12月初版)
    李歐梵,《中國現代文學與現代性》(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10月初版/2003年3月2刷)
    林毓生,《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北京:三聯書店,1988年12月初版/1996年3月3刷)
    周昌龍,《新思潮與傳統——五四思想史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年2月初版)
    周策縱著,陳永明等譯,《五四運動史》(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8月初版/2001年4月3刷)
    馬永強,《文化傳播與現代中國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時 萌,《中國近代文學論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初版)
    袁 進,《近代文學的突圍》(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夏曉虹、王風等著,《文學語言與文章體式——從晚清到「五四」》(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
    陳方競,《多重對話:中國新文學的發生》(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陳平原,《陳平原小說史論集》(全3卷)(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初版)
    陳平原,《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陳平原、山口守編,《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1月初版)
    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1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2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3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5月初版)
    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4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陳平原主編,《現代中國》(第5輯)(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陳萬雄,《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源流》(北京:三聯書店,1997年1月初版)
    張新穎,《20世紀上半期中國文學的現代意識》(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12月初版)
    彭 明,《五四運動史(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2版/2000年3月3刷)
    鄭家建,《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起源語境》(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7月初版)
    鄭逸梅,《清末民初文壇軼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7月初版)
    楊聯芬,《晚清至五四:中國文學現代性的發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初版)
    蔣曉麗,《中國近代大眾傳媒與中國近代文學》(成都:巴蜀書社,2005年6月初版)
    欒梅健,《前工業文明與中國文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初版)

    4、文學社團流派研究

    《新青年》(1915-1921)部分
    《小說月報》(1920-1923)部分
    《東方雜誌》(1920-1923)部分
    《商務印書館九十年——我和商務印書館》(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1月初版)
    石曙萍,《知識份子的崗位與追求——文學研究會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初版)
    佐伯慶子、南雲智編,《小說月報(1920-1931):總目錄》(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昭和55年3月)附錄:著譯者別作品一覽、漢音譯外國人名索引。
    范泉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辭典》(上海:上海書店,1993年)
    吳中杰,《1900-1949:中國現代主義尋踪》,(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
    吳曉東,《象徵主義與中國現代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2001年4月2刷)
    莊 森,《飛揚跋扈為誰雄——作為文學社團的新青年社研究》(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6月初版)
    陳安湖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史》(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陳國恩,《浪漫主義語20世紀中國文學》(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2001年4月2刷)
    董麗敏,《想像現代性:革新時期的《小說月報》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8月初版)
    賈植芳等編,《文學研究會資料》(全3卷)(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初版)
    賈植芳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社團流派》(上下)(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9年5月初版)
    溫儒敏,《新文學現實主義的流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年6月初版)
    藤田正典等編,《新青年總目錄》、《五四運動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1977年3月)
    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5、綜合研究專書

    中國茅盾研究會編,《茅盾研究——第七屆年會論文集》(北京:新華出版社,2003年3月初版)
    王曉明,《潛流與漩渦——論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家的創作心理障礙》(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
    沈衛威,《艱辛的人生——茅盾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1997年4月2刷)
    汪 暉,《汪暉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初版)
    吳組緗,《中國小說研究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初版)
    吳曉東,《記憶的神話》(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茅盾研究》編輯部編,《茅論研究》第三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7月初版)
    姜德明,《新文學版本》(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3年8月2刷)
    夏濟安,《夏濟安選集》(台北:志文出版社,1971年3月初版)
    夏志清,《人的文學》(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77年3月初版/1979年3月再版)
    郭志剛,《中國現代小說論稿》(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5月初版)
    陳福康編著,《鄭振鐸年譜》(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3月初版)
    陳福康,《鄭振鐸論》(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初版)
    解志熙,《摩登與現代——中國現代文學的實存分析》(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初版)
    許 傑,《許傑文學論文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趙 園,《論小說十家》(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7年5月初版)
    趙 園,《艱難的選擇》(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6年9月初版/2001年1月2版4刷)
    趙 園,《趙園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趙 園,《北京:城與人》(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趙 園,《地之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趙景深著,陳子善編,《新文學過眼錄》(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1月初版)
    〔美〕葛浩文,《弄斧集》(台北:學英文化公司,1984年8月初版)
    樊 駿,《中國現代文學論集》(上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2月初版)
    鄭振偉,《鄭振鐸前期文學思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11月初版)
    嚴家炎,《求實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11月初版)
    嚴家炎,《五四的誤讀——嚴家炎學術隨筆自選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二、 作家作品集(包括譯作)

    1、魯迅

    《魯迅全集》(全20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初版)(此版本為1938年《魯迅全集》之簡體直排版,包括著作10卷,譯作10卷)
    《魯迅全集》(全1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初版/1996年4刷)
    《魯迅全集》(全6卷)(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此版本為1938年版簡體橫排版)
    劉運峰編,《魯迅佚文全集》(上、下)(北京:群言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2、周作人

    著作:

    王仲三箋注,《周作人詩全編箋注》(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年1月初版)
    周作人,《周作人日記》(影印本)(全3冊)(鄭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12月初版/1998年6月2刷)
    陳子善、張鐵榮編,《周作人集外文》(上下)(海口: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1995年9月初版)
    鍾叔河編,《周作人文類編》(全10卷)(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年9月初版)
    周作人,止庵校訂,《周作人自編文集》(全37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2003年6月2刷)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知堂序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周作人著、鍾叔河編,《知堂書話(上、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鮑耀明編,《周作人與鮑耀明通信集(1960-1966)》(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譯作:
    哈葛德、安度闌俱著,周作人譯,《紅星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14年4月)
    周作人輯譯,《點滴》(上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部,1920年8月初版)
    周作人、魯迅譯,《域外小說集》(上海:群益書社,1921年初版)
    伍國慶編,會稽周氏兄弟舊譯、巴金、汝龍等新譯,《域外小說集》(長沙:岳麓書社,1986年11月初版)
    周作人、魯迅、周建人譯,《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5月初版)
    周作人、魯迅編譯,《現代日本小說集》(上海:商務印書館,1923年6月初版,1925年12月3版)
    周作人譯,《陀螺》(北京:新潮社,1925年9月初版)
    顯克微支著,周作人譯,《炭畫》(上海:北新書局,1926年8月)
    路吉亞諾等著、周作人編譯,《冥土旅行及其他》(上海:北新書局,1927年2月再版)
    科羅連珂著、周作人譯,《瑪加爾的夢》(上海:北新書局,1927年3月初版)
    育珂摩耳著、周作人譯,《黃薔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27年8月初版,1933年4月國難後1版,1935年6月國難後2版)
    周作人譯,《希臘擬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1月初版)

    周作人譯,止庵主編,《苦雨齋譯叢》(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年1月初版/2002年2月2刷)
    〔希〕阿波羅多洛斯著,《希臘神話》
    《全譯伊索寓言集》
    〔希〕阿里斯托芬著,《財神》;〔希〕海羅達思、諦阿克列多思著,《希臘擬曲》

    周作人譯,止庵主編,《苦雨齋譯叢》(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年1月初版)
    〔日〕安萬侶著,《古事記》
    〔日〕清少納言著,《枕草子》
    《平家物語》
    《狂言選》
    〔日〕式亭三馬著,《浮世澡堂》
    〔日〕式亭三馬著,《浮世理髮館》

    周作人譯,止庵主編,《苦雨齋譯叢》(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周作人譯,《現代日本小說集》、《兩條血痕》(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日〕坂本文泉子著,周作人譯,《如夢記》;〔日〕石川啄木著,周作人譯,《石川啄木詩歌集》(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年1月初版)

    止庵主編,《周氏兄弟合譯文集》(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周作人、魯迅譯,《紅星佚史》
    周作人、魯迅譯,《域外小說集》
    周作人、魯迅、周建人譯,《現代小說譯叢》(第一集)
    周作人、魯迅譯,《現代日本小說集》

    3、其他作家

    王統照,《王統照文集》第6卷(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初版)
    任建樹、張統模、吳中信編,《陳獨秀著作選》(全3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初版)
    朱文通等整理編輯,《李大釗全集》第3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
    周錫山編校,《王國維文學美學論著集》(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1988年4月2刷)
    周瘦鵑輯譯,《歐美名家短篇小說叢刊》(上中下)(北京:中華書局,1917年3月初版/1931年8月4版)
    茅 盾,《茅盾雜文集》(北京:三聯書店,1996年5月初版)
    茅 盾,《茅盾全集》第31-33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3月初版)
    葉子銘、余斌編,《沈雁冰譯文集》(上下)(南京:譯林出版社,1999年8月初版)
    劉 麟編,《茅盾書信集》(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10月初版)
    季羨林主編,《胡適全集》第42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姜義華主編,《胡適學術文集˙新文學運動》(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初版/1998年2月2刷)
    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1-3卷(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郁達夫,《郁達夫譯文集》(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84年3月初版)
    郁達夫,《文藝私見》(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一卷)文學革命》(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二卷)隨感錄及其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三卷)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六卷)書信》(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鮑 晶編,《劉半農研究資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2月初版)
    鄭振鐸,《鄭振鐸全集》(第3、15、19卷)(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三、 魯迅研究

    1、傳記年譜

    王曉明,《無法直面的人生:魯迅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9年初版)
    林志浩,《魯迅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81年8月初版/2000年2月9刷)
    周作人著,止庵編,《關於魯迅》(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年4月初版)
    周建人(口述)、周曄(整理),《魯迅故家的敗落》(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周建人,《回憶大哥魯迅》(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周冠五(觀魚),《魯迅家庭家族和當年紹興民俗:魯迅堂叔周冠五憶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10月初版)
    孫伏園、孫福熙著,章征天等編,《孫氏兄弟談魯迅》(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
    曹聚仁,《魯迅的一生》(台北:新潮社,1987年12月初版)
    許欽文,《在老虎尾巴的魯迅先生:許欽文憶魯迅全編》(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編,《魯迅年譜(增訂本)》(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9月初版/2000年9月增訂版)
    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等選編,《魯迅回憶錄(專著)》(上中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等選編,《魯迅回憶錄(散篇)》(上中下)(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1月初版)
    鄭學稼,《魯迅正傳》(台北:時報文化,1978年7月初版/1985年11月6刷)

    2、研究專書

    研究資料彙編: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匯編(1913-1983)》(全6冊)(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年10月初版)
    北京魯迅博物館魯迅研究室編,《魯迅研究資料》(第10、11、12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陳漱渝主編,《魯迅論爭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魯迅研究月刊編輯部,《魯迅研究月刊》全文數據庫光盤(1980-2000)

    專書:

    王 瑤等著,《北京大學紀念魯迅百年誕辰論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2年4月初版)
    王瑤、李何林,《中國現代文學及《野草》《故事新編》的爭鳴》(上海:知識出版社,1990年6月)
    王宏志,《魯迅與「左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5月初版)
    王富仁,《中國魯迅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初版)
    王乾坤,《魯迅的生命哲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李希凡,《《吶喊》《徬徨》的思想與藝術》(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4月初版/1982年7月2刷)
    李希凡,《李希凡文藝論著選編(一)——論魯迅的五種創作》(北京:春秋出版社,1988年12月初版)
    李何林,《李何林全集》(全5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李長之,《魯迅批判》,收錄在郜元寶、李書編《李長之批評文集》(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年10月初版)
    李歐梵著,尹慧珉譯,《鐵屋中的吶喊》(台北:風雲時代出版社,1995年/長沙:岳麓書社,1999年9月初版)
    李繼凱,《魯迅與茅盾》(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初版)
    宋慶齡基金會、西北大學編,《魯迅研究年刊(1991˙1992年合刊)》(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吶喊》、《徬徨》研究》(台北:久大文化,1990年初版10月初版)
    汪衛東,《魯迅前期文本中的「個人」觀念》(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4月初版)
    吳中杰編著,《吳中杰評點魯迅小說》(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
    周振甫注,《魯迅詩歌注》(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唐 弢,《唐弢文集》(第6、7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5年3月初版)
    唐 弢,《晦庵書話》(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5月初版3刷)
    郜元寶,《魯迅六講》(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10月初版)
    孫 郁,《魯迅與周作人》(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初版)
    孫 郁,《魯迅與胡適》(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孫 郁,《魯迅書影錄》(北京:東方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孫 郁主編,《倒向魯迅的天平》(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孫玉石,《現實的與哲學的:魯迅《野草》重釋》(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孫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初版)
    徐鵬緒,《魯迅學文獻類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袁盛勇,《魯迅:從復古走向啟蒙》(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6年7月初版)
    閔開德、吳同瑞,《魯迅文藝思想概述》(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
    陳方競,《魯迅與浙東文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許壽裳,《魯迅的思想與生活》(臺北:臺灣文化協進會,1947年6月初版)(複印本)
    張杰、楊燕麗選編,《魯迅其人》(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張杰、楊燕麗選編,《魯迅其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程光煒,《文化的轉軌——「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1949-1976》(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馮光廉、劉增人、譚桂林主編,《多維視野中的魯迅》(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初版)
    彭安定,《突破與超越——論魯迅和他的同時代人》(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7月初版)
    彭安定,《魯迅學導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5月初版)
    楊 義,《魯迅作品綜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初版)
    鄧雲鄉,《魯迅與北京風土》(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
    劉中樹,《《吶喊》《彷徨》藝術論》(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
    劉揚烈、劉健芬,《魯迅詩歌簡論》(重慶:重慶出版社,1983年6月初版)
    鄭欣淼、孫郁、劉增人主編,《2002年魯迅研究年鑑》(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鄭家建,《歷史向自由的詩意敞開:《故事新編》詩學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8月初版)
    錢理群,《話說周氏兄弟》(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9年9月初版/2000年4月2刷)
    錢理群,《心靈的探索》(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2000年8月3刷)
    錢理群,《走進當代的魯迅》(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1月初版/2000年9月3刷)
    錢理群,《與魯迅相遇:北大演講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2004年2月2刷)
    錢理群,《魯迅作品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9月初版)
    蘇雪林,《我論魯迅》(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79年5月初版)
    嚴家炎,《論魯迅的複調小說》(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孫郁、黃喬生主編,《回望魯迅叢書》(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初版/2002年5月2刷)
    論文、專著:
    李長之、艾蕪等,《吃仁與禮教——論魯迅(一)》
    汪暉、錢理群等,《魯迅研究的歷史批判——論魯迅(二)》
    朱正、陳漱渝等,《魯迅史料考證》
    梁實秋等,《圍剿集》
    瞿秋白等,《紅色光環下的魯迅》
    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譯,《魯迅與日本人——亞洲的近代與「個」的思想》
    錢理群,《心靈的探尋》
    汪 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

    散篇、回憶:
    趙家璧等,《編輯生涯憶魯迅》
    史沫特萊等,《海外回響——國際友人憶魯迅》
    胡風、蕭軍等,《如果他現在還活著——後期弟子憶魯迅》
    馮雪峰,《馮雪峰憶魯迅》
    許壽裳著,馬會芹編,《摯友的懷念——許壽裳憶魯迅》

    3、單篇論文

    李文儒,〈創造者的收穫——魯迅藏書與中國現代文學〉,《新文學史料》,1996年第2期,頁151-163。
    馬蹄疾,〈一九二二年魯迅交往日人考〉,《新文學史料》,1996年第2期,頁164-175。
    袁良駿,〈台港作家心目中的魯迅〉,《新文學史料》,1993年第3期,頁214-224。
    欽文(許欽文),〈祝福書〉,《新文學史料》,1978年,頁210-216。
    馮文炳,〈魯迅對文學形式和文學語言的貢獻〉,《馮文炳選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3月),頁427-32。
    樂黛雲,〈「比較既周,爰生自覺」;「取今復古,別立新宗」——重讀魯迅在日本的四篇著作〉,《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8月,頁18-25。
    鮑國華,〈論魯迅的清末民初小說觀〉,《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3月,頁52-58。
    韓侍桁,〈我的經歷與交往〉,《新文學史料》,1987年第3期,頁72-84。

    四、 周作人研究

    1、傳記年譜

    倪墨炎,《苦雨齋主人周作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初版)
    耿傳明,《周作人的最後22年》(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5月初版)
    張菊香、張鐵榮編,《周作人年譜(1885-1967)》(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初版)
    雷啟立,《苦境的故事:周作人傳》(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6年4月初版)
    錢理群,《周作人傳》(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0年9月初版/2005年1月2版8刷)
    錢理群,《凡人的悲哀——周作人傳》(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0月初版/1995年12月2刷)

    2、研究專書

    止 庵,《苦雨齋識小》(北京:東方出版社,2002年3月初版)
    李景彬,《周作人評析》(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4月初版)
    徐舒虹,《五四時期周作人的文學理論》(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年4月初版)
    孫 郁,《周作人和他的苦雨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陳子善編,《閑話周作人》(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1996年)
    黃開發,《人在旅途——周作人的思想和文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7月初版)
    張鐵榮,《周作人平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2006年5月2版)
    舒 蕪,《周作人的是非功過(增訂本)》(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初版)
    程光煒編,《周作人評說80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0年1月初版)
    程光煒編,《周作人評說八十年》(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05年7月2版)
    趙京華,《尋找精神家園——周作人文化思想與審美追求》(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初版)
    劉緖源,《解讀周作人》(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4年8月初版)
    錢理群,《周作人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台北:萬象圖書公司,1994年1月初版)
    錢理群,《讀周作人》(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初版)
    關 峰,《周作人文學思想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初版)

    孫郁、黃喬生主編,《回望周作人叢書》(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知堂先生》
    《周氏兄弟》
    《國難聲中》
    《致周作人》
    《其文其書》
    《是非之間》
    《研究評述》
    《資料索引》

    3、單篇論文

    方長安,〈五四文學建構、發展中的周作人與日本文學〉,《選擇˙接受˙轉化:晚清至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文學流變與日本文學關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頁203-261。
    何 勇,〈從功利到審美:周作人早年文學功用觀新探〉,《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9月,頁63-67。
    廢名(馮文炳),〈《小河》及其他〉,《新詩十二講——廢名的老北大講義》(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初版),頁80-90。
    劉鋒杰,〈周作人——走向人的確立的艱難路途〉,《中國現代六大批評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頁45-99。
    羅 剛,〈周作人的文藝觀與西方人道主義思潮〉,《歷史匯流中的抉擇:中國現代文藝思想家與西方文學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10月初版),頁22-64。

    五、 比較文學與翻譯文學研究

    1、外國文學史

    中文部分:
    〔丹麥〕勃蘭兌斯著,成時譯,《十九世紀波蘭浪漫主義文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4月初版)
    〔丹麥〕勃蘭兌斯著,張道真等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全6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10月初版)
    〔英〕伊恩˙P˙瓦特著,高原、董紅鈞譯,《小說的興起》(北京:三聯書店,1992年6月初版)

    〔俄〕托洛茨基著,劉文飛等譯,《文學與革命》(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92年6月初版)
    馬克˙史朗寧著,湯新楣譯,《現代俄國文學史》(台北:遠景出版社1981年7月初版)
    〔俄〕克魯泡特金著,韓侍桁譯,《俄國文學史》(上海:北新書局,1930年12月初版)
    李輝凡,《二十世紀初俄蘇文學思潮》(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6月初版)
    李輝凡、張捷,《20世紀俄羅斯文學史》(青島:青島出版社,2004年1月初版)林精華主編,《西方視野中的白銀時代》(上下)(北京:東方出版社,2001年2月初版)
    〔俄〕弗˙阿格諾索夫主編,石國維、王加興譯,《白銀時代俄國文學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俄〕柯羅連科著,豐一吟譯,《文學回憶錄》(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俄羅斯科學院高爾基世界文學研究所編寫,谷羽、王亞民等譯,《俄羅斯白銀時代文學史(1890年代—1920年代初)》(全4卷)(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6年9月初版)
    〔俄〕高爾基,《論文學(續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9月初版)
    劉 寧主編,《俄國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年5月初版)
    瞿秋白,《俄國文學史及其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初版)

    〔日〕加藤周一著,葉渭渠、唐月梅譯,《日本文學史序說》(下)(北京:開明出版社,1995年9月初版)
    〔日〕柄谷行人著,趙京華譯,《現代日本文學起源》(北京:三聯書店,2003年1月初版)
    〔日〕坪內逍遙著,劉振瀛譯,《小說神髓》(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年6月初版)
    〔日〕長谷川泉著,鄭民欽譯,《近代日本文學思潮史》(南京:譯林出版社,1992年10月初版)

    英文部分:
    E. Auerbach, Mimes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eality in Western Literature, td. W. Trask, Pri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
    D. S. Mirsky, A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From Its Beginnings to 1900, ed. F. Whitfield,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58.
    T. Lindstrom, A Concis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Vol 2: From 190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78.
    C. Moser ed.,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R. Freeborn, The Russian Revolutionary Novel: Turgenev to Pasternak,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W. L. Phelps, Essays on Russian Novelists, New York: Nova Science Publishers, Inc., 2004.
    C. Milosz, The History of Polish Litera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3.
    S. Rossel, A History of Scandinavian Literature, 1870-1980, td., A. Ulmer,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2、中外比較文學史

    李岫、秦林芳主編,《二十世紀中外文學交流史》(全2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1月初版)
    范伯群、朱棟霖主編,《1898-1949中外文學比較史》(全2卷)(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初版)
    賈植芳、陳思和主編,《中外文學關係史資料匯編(1989-1937)》(全2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初版)
    楊義、陳聖生,《中國比較文學批評史綱》(台北:業強出版社,1998年6月初版)

    3、一般比較文學與翻譯研究

    比較文學研究:
    王錦厚,《五四新文學與外國文學》(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89年10月初版)

    汪介之,《回忘與沉思——俄蘇文論在20世紀中國文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初版)
    李 今,《三四十年代蘇俄漢譯文學論》(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年6月初版)
    林精華,《誤讀俄羅斯——中國現代性問題中的俄國因素》(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年3月初版)
    陳建華,《二十世紀中俄文學關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初版)

    方長安,《選擇˙接受˙轉化:晚清至20世紀30年代初中國文學流變與日本文學關係》(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6月初版)
    王中忱,《越界與想像——20世紀中國、日本文學比較研究論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8月初版)
    王向遠,《中日現代文學比較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初版)
    呂元明,《日本文學論釋——兼及中日比較文學》(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年11月初版)
    董炳月,《「國民作家」的立場:中日現代文學關係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5月初版)
    靳明全,《中國現代文學興起發展中的日本影響因素》(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劉振瀛,《日本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2月初版)
    蕭 霞,《浪漫主義:日本之橋與「五四」文學》(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

    翻譯研究:
    王宏志,《重釋「信、達、雅」——20世紀中國翻譯研究》(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初版)
    郭延禮,《中國近代翻譯文學概論》(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2刷)
    陳玉剛主編,《中國翻譯文學史稿》(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1989年8月初版)
    許寶強、袁偉選編,《語言與翻譯的政治》(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年1月初版)
    馮天瑜,《新語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動與近代漢字術語生成》(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初版)
    鄒振環,《20世紀上海翻譯出版與文化變遷》(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初版/2001年3月2刷)
    劉禾著,宋偉杰等譯,《跨語際實踐——文學,民族文化與被譯介的現代性(中國,1900-1937)》(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6月初版)

    4、魯迅、周作人與外國文學部分

    王友貴,《翻譯家周作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初版)
    王友貴,《翻譯家魯迅》(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王富仁,《魯迅前期小說與俄羅斯文學》(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10初版/1985年7月2刷)
    江蘇省魯迅研究學會編,《魯迅與中外文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88年8月初版)
    汪毅夫,《魯迅與新思潮——論魯迅留日時期的思想》(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高旭東,《魯迅與英國文學》(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張 杰,《魯迅:域外的接受與接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初版)
    張 芸,《別求新聲於異邦——魯迅與西方文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張鐵榮,《比較文化研究中的魯迅》(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初版)
    程 麻,《溝通與更新——魯迅與日本文學關係發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初版)
    程致中,《穿越時空的對話——魯迅的當代意義》(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初版)
    劉少勤,《盜火者的足跡與心跡——論魯迅與翻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4年4月初版)
    劉柏青,《魯迅與日本文學》(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1985年12月初版)

    5、海外魯迅、周作人研究

    〔日〕丸山昇著,王俊文譯,《魯迅˙革命˙歷史——丸山昇現代中國文學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1月初版)
    〔日〕丸尾常喜著,秦弓譯,《「人」與「鬼」的糾葛——魯迅小說論析》(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12月初版/2001年6月2刷)
    〔日〕木山英雄著,趙京華編譯,《文學復古與文學革命——木山英雄中國現代文學思想論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9月初版)
    〔日〕北岡正子著,何乃英譯,《摩羅詩力說源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5月初版)
    〔日〕竹內好著,孫歌等編譯,《近代的超克》(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3月初版)
    〔日〕吉田曠二著,村尾沙耶佳、李恆偉譯,《魯迅摯友內山完造的肖像》(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年9月初版)
    〔日〕伊藤虎丸著,孫猛等譯,《魯迅、創造社與日本文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2月初版)
    〔日〕伊藤漱平、中島利郎編,楊國華譯,《魯迅˙增田涉師弟問答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9年7月初版)
    〔日〕藤井省三著,陳福康編譯,《魯迅比較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初版)
    〔日〕藤井省三著,董炳月譯,《魯迅〈故鄉〉閱讀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6月初版)
    吳 俊編譯,《東洋文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初版)
    劉柏青等編,《日本學者中國文學研究譯叢˙第四輯》(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初版)

    魯迅博物館編,《韓國魯迅研究論文集》(鄭州:河南文藝出版社,2005年7月初版)

    〔英〕卜立德,陳廣宏譯,《一個中國人的文學觀——周作人的文藝思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初版)

    D. W. Fokkema, “Lu Xun: The Impact of Russian Literature”,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in the May Fourth Era, ed. Merly Goldman,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M. Galik, “Lu Xun’s Call to Arms: Creative Confrontation with Garshin, Andreev and Nietzsche”, Milestones in Sino-Western Literary Confrontation, Wiesbaden: Harrassowitz, 1986

    6、單篇論文

    李春林,〈兩位「人性的天才」的「吶喊」與「絕叫」——魯迅與迦爾洵的比較研究(上)〉,《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10月,頁46-52。
    李春林,〈兩位「人性的天才」的「吶喊」與「絕叫」——魯迅與迦爾洵的比較研究(下)〉,《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11月,頁26-33。
    袁荻湧,〈論魯迅的文學翻譯思想〉,《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8卷第5期,頁58-64。
    袁荻湧,〈魯迅留日時期的翻譯活動〉,《中國翻譯》,1995年第6期,頁47-48。
    黃開發,〈中外影響下的周氏兄弟留日時期的文學觀〉,《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1月,頁23-29。
    強英良,〈關於魯迅譯文《一個青年的夢》〉,《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10月,頁58-60。
    彭瑞琪,〈魯迅與伐佐夫〉,《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1月,頁55-57。
    勞 榮,〈世界語和中國新文學關係管窺〉,《新文學史料》,1982年第2期,頁203-214。
    楊英華,〈關於魯迅翻譯武者小路實篤劇作《一個青年的夢》的態度和特色〉,《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4月,頁66-71。
    趙龍江,〈《域外小說集》和它的早期日文廣告〉,《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2月,頁68。
    談鳳霞,〈魯迅與愛羅先珂童話〉,《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月,頁64-69。
    劉 軍,〈周作人與日本文學翻譯〉,《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6月,頁78-87。
    鄭海凌,〈關於「寧信而不順」的藝術法則——魯迅譯學思想探索之一〉,《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9月,頁80-84。
    鄭海凌,〈「凡是翻譯,必須兼顧著兩面」——魯迅譯學思想探索之二〉,《魯迅研究月刊》,2004年2月,頁85-89。
    顧 鈞,〈周氏兄弟與《域外小說集》〉,《魯迅研究月刊》,2005年5月,頁32-42。
    龍海平,〈周作人早期的翻譯理論〉,《魯迅研究月刊》,2001年5月,頁58-62。

    〔捷克〕普實克等,〈魯迅〉(原載捷克《東方文學辭典》),《魯迅研究年刊》,1979年第1期,頁571-3。
    〔日〕山田敬三,〈魯迅與儒勒˙凡爾納之間〉,《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6月,頁28-33。
    〔日〕丸川哲史,〈日中戰爭的文化空間——周作人與竹內好〉,《開放時代》,2006年第1期。
    〔日〕長堀祐造,〈試論魯迅托洛茨基觀的轉變——魯迅與瞿秋白〉,《魯迅研究月刊》,1996年3月,頁24-31。
    〔日〕長堀祐造,〈魯迅「革命人」的提出——魯迅接受托洛茨基文藝理論之一〉,《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0月,頁24-34。
    〔日〕神田一三著,許昌福譯,〈魯迅〈造人術〉的原作˙補遺——英文原作的秘密〉,《魯迅研究月刊》,2002年1月,頁27-31。

    六、 學位論文

    鄧慧恩,《日據時代外來思潮的譯介研究:以賴和、楊逵、張我軍為中心》(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6月)
    蘇敏逸,《「社會整體性」觀念與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的發生和形成》(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4年1月)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