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蔡秉倫 Ping-Lun Tsai |
---|---|
論文名稱: |
外國學生華語詞彙聲調的發音與感知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Chinese Lexical Tone by Adult English Speaking Learners |
指導教授: |
王旭
Hsu Samuel Wang 黃慧娟 Hui-Chuan J. Hu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75 |
中文關鍵詞: | 外國學生 、華語聲調 、雙字調 、偏誤分析 、中介語 、華語教學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聲調是華語語音的基本韻律特徵,具有詞彙上語義對比的功能,也是語音感知上相當重要的訊息之一。然而,對於外國學生,尤其是母語非聲調語言的學生,華語聲調常常是一個學習的難點。本論文的研究對象為20位在台灣學習華語並以英語為母語的學生,並且以14位台灣學生的發音音檔作為對照,受試者男性與女性各半,測試語料包含單字詞以及雙字詞。本研究過程為(1)熟悉度調查:在實驗的開始前請受試者針對發音測驗的所有詞彙,在問卷上作出是否熟悉的回答;(2)發音測驗:以聲學分析和對語音較為敏銳的台灣學生聽辨為依據,判斷每個發音人的聲調錯誤率,分析外國學生華語聲調的聲學特性;(3)聽辨測驗:外國學生對於華語聲調之聽辨的正確度。以中介語理論出發,對外國學生學習華語時的聲調偏誤產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並提出教學建議。外國學生的華語中介語系統中,聲調偏誤幾乎是一開始就發生。因此,如何有效減少學生偏誤的發生,則是後續研究的重點。本研究的發現如下:(1)單音節四聲難易度順序,在聲調發音及聲調聽辨的表現,都是二聲最困難、三聲次之、四聲再次之、一聲為最容易。(2)雙音節難易度。(3)四聲調域:外國學生的四聲調域沒有比母語者的四聲調域來的狹窄。同時也發現在外籍學生初次學華語時,華語聲調的基礎就不甚穩固,因而出現了僵化(化石化)現象。雖然學生最早接觸到華語的部份是聲調,可是學到某種程度之後,對華語聲調仍未能完全地掌握。
關鍵詞:外國學生,華語聲調,雙字調,偏誤分析,中介語,華語教學。
參考書目(中文)
毛世楨,2002。〈關於對外漢語語音教學的反思〉。《對外漢語教研論叢》,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王力,1979。〈現代漢語語音分析中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第4期。
王又民,1998。〈匈牙利學生漢語雙音詞聲調標注量化分析〉。《世界漢語教學》1998第2期。
王安紅,2006。〈漢語聲調特徵教學探討〉。《語言教學與研究》,70-75頁。
王韞佳,1995。〈也談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語言教學與研究》,126-140頁。
石鋒,1986。〈天津方言雙字組聲調分析〉。《語音學探微》,84-100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石鋒,1990。〈論五度值記調法〉。《語音學探微》。北京大學出版社。27-52頁。
石鋒,1994。〈北京話的聲調格局〉。《語音叢稿》。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石鋒、王萍,2006。〈北京話單字音聲調的統計分析〉。《中國語文》2006第1期。
白滌洲,1934。〈關中聲調實驗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4本。
朱川 主編,1997。《外國學生漢語語音學習對策》。北京:語文出版社。
朱曉農,2004。〈基頻歸一化──如何處理聲調的隨機差異〉。《語言科學》第3卷第2期 3-19頁。
李明,1986。〈對外漢語教學中難音辨析〉。《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議文選》, 210-218頁。北京:北京語言院出版社。
李明、石佩雯,1999。《漢語普通話語音辨正》。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出版社。
李宗慬,2005。《實用華語》Practical Chinese。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李東輝,1997。〈美國大學生對華語聲調習得順序初探〉。《第五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123-134頁。
吳宗濟,1982。〈普通話語句中的聲調變化〉。《中國語文》,第6期。
吳宗濟,1992。《現代漢語語音概要》。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
吳宗濟,2004。《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商務印書館。
呂必松,1992。《華語教學講習》。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3。〈論漢語中介語的研究〉。《語言文字應用》,第2期,23-31頁。
沈炯,1985。〈北京話聲調的音域和語調〉。林燾、王理嘉等,《北京語音實驗錄》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73-130頁。
沈曉楠,1989。〈關於美國人學習漢語聲調〉。《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51-54頁。
余藹芹,1988。〈聲調教法的商榷〉。《第一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229-235頁。
金東垠,1995。《韓籍學生華語聲調錯誤分析與教學研究-以雙音節以上詞彙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茂燦,1965。〈音高顯示器與普通話聲調音高特性〉。《聲學學報》第1期。
林茂燦、林聯合、夏光榮、曹雨生,1980。〈普通話二字詞變調的實驗研究〉。《中國語文》,第1期。
林茂燦,1988。〈普通話聲調的聲學特性和知覺徵兆〉。《中國語文》,第3期。
林玲英,2006。《華語教師對外籍學生發音正確性的評分標準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燾、王理嘉,1985。《北京語音實驗錄》北京大學出版社。
林燾,1990。〈北京話的連讀音變〉。《語音探索集稿》。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林燾,1996。〈語音研究和對外漢語教學〉。《世界漢語教學》,第3期。
林燾、王理嘉,2000。《語音學課程》。台北:五南。
胡炳忠,1985。〈基礎漢語教學中的四聲連讀練習〉。《對外漢語教學討論》。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胡裕樹,1979。《現代漢語》。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世榮,1980。《普通話語音常識》。北京:語文出版社。
孫德坤,1993。〈中介語理論與漢語習得研究〉。《語言教學與應用》,第4期,82-92,頁。
曹文 編著。2001。《漢語發音與糾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可家,2006。《華語教學語音容錯度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彧,2006。〈蘇格蘭留學生漢語普通話單字音聲調音高的實驗研究---以兩名發音人的語音樣本為例〉。《世界漢語教學》第2期。
陳氏金鸞,1995。〈越南學生漢語聲調偏誤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郭錦桴,1993。《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葉軍,2002。〈容錯度與口語語音測試〉。毛世楨主編,《對外漢語語音教學測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葉德明,1991。〈美日學生中國語音差異研究〉。《第三屆 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 理論與分析篇 下冊》。
曹劍芬,1995。〈連讀變調與輕重對立〉。《中國語文》第4期。
馮怡蓁,1996。〈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金銘,1987。〈從一些聲調語言的聲調說到漢語聲調〉。《第二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議文選》,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趙金銘,1997。《語音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
劉俐李,2004。《漢語聲調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劉俐李,2006。〈基頻歸一和調系歸整的方言實驗〉。第七屆中國語音學學術會議暨語音學前沿問題國際論壇
劉復,1924。《四聲實驗錄》,上海群益書社。
鄭秋豫,2006。〈台灣語音學及相關研究近況〉。第七屆中國語言學會議。
魯健驥,1984。〈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第44-56頁。
魯健驥,1999。〈對外漢語教學思考集〉。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羅常培、王均,1981。《普通語音學綱要》。商務印書館。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編,2004。《實用視聽華語I-III》。臺北:正中出版社。
關鍵,2000。〈聲調教學改革初探〉。《語言教學與研究》,第4期,51-54頁。
參考書目(英文)
Bolinger, D. L. 1958. A theory of pitch accent in English. Word, 14, 109-149.
Brown, A. (Ed.). 1991. 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 a book of readings. New York : Routledge.
Celce-Murcia, M., Brinton, M. D., & Goodwin, M. J. 1996. Teaching pronunciation :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of English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en, Guang-Tsai.1974. Pitch rang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speaker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2(2): 159-171.
Chen, Guang-Tsai. 1997. Toward a sequential approach for tone error analysis.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32(1), 21-39.
Cheng. C-C. 1973. A quantative study of Chinese tones.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93-110.
Elliot, C. E. 199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ndarin tones: An exploratory study. University of Hawaii Working papers in ESL, 10 (2), 177-204.
Fry, D. B. 1955. Duration and intensity as physical correlates of linguistic stres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27. 765-768.
Fry, D. B. 1958. Experiments in the perception of stress. Language and Speech. 1, 126-152.
Gandour, J. 1994. Phonetics of tone. In: R. Asher and J. Simpson (ed.), The 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Vol. 6,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3116-3123.
Hombert, J. M. 1977. A model of tone systems. UCLA Working Papers in Phonetics 36: 20-32.
Kelly, G. (2000). How to teach pronunciation. England : Longman.
Kenworthy, J. (1987). Teaching English pronunciation. New York: Longman.
Kiriloff, C. 1969. On the auditory perception of tones in Mandarin. Phonetica, 20, 63-67.
Lehiste, Ilse. 1970. Suprasegmentals. MIT Press.
Leather, J. 1990.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learning of Chinese lexical tone by Dutch and English speakers. In J. Leather and A. James (Eds.), New Sounds 90: Speech. Amsterdam: University of Amsterdam.
Li, Charles N. and Thompson Sandra A. 1977. The acquisition of tone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4(2):185-199.
Lieberman, P. 1960. Some acoustic correlates of word st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32:451-454.
Lu, Jya-Mei. 1992. On the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of Mandarin tones by adult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McGinnis, S. 1996. Tonal distinction errors by beginning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American English and Japanese native speakers. In S. McGinnis (ed.), Chinese Pedagogy: An Emerging Field (pp.81-91). Columbus, OH: Foreign Language Publication.
Miralcle, W. Charles. 1989. Tone production of American students of Chinese: A preliminary acoustic study. 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24(3):49-65.
Ohala, J.J. 1977. The physiology of stress. In: L. m. Hyman (ed.), Studies in stress and accent.
Rose. Phil. 1987. Considerations in the norm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frequency of linguistic tone. Speech Communication 6: 343-51.
Schachter, J. 1974. An error in error analysis. Language Learning, 24: 205-214.
Selinker. L. 1972.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Shen, Xiaonan Susan and Lin Maocan. 1991. A perceptual study of Mandarin tone 2 and 3. Language and Speech, 34(2):145-156.
Sun, S-H.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a Lexical Tone Phonology in American Adult Learners of Standard Mandarin Chines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Yue-Hashimoto, A.O. 1980. Word pla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 Mandarin case study.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8: 18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