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薏菁
論文名稱: 清前期江蘇青浦縣圓津禪院與士人網絡的關係
指導教授: 黃敏枝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6
中文關鍵詞: 明清圓津禪院朱家角王昶覺銘慧照士僧交游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根據圓津禪院第九代住持覺銘慧照編輯的《圓津禪院小志》,對照地方志與文人詩文集,試圖呈現圓津禪院自清初順治年間至嘉慶年間的遞嬗。藉由追索禪院志中部分詩人的身份,討論圓津禪院形成的人際網絡可以具有何種意義?其中,寺方住持與地方文人如何互動,又如何營造禪院為「文士往來之所」?以期在圓津禪院七代傳承中,因士僧形象的轉變與地方聯繫的疏密,見出時代變遷的意義。
    本文研究顯示,清初的圓津禪院之所以能成功立院,原因在其佔有絕佳的地緣位置,其住持善畫篆藝事,並與太倉、崑山等明清遺老、新臣友好,進而使圓津禪院成為清初江南士子的往來之所。康熙末期與雍正朝,圓津禪院一度衰微無聲,幸賴優異的住持起振,終能在乾隆晚期,由第九代住持覺銘慧照創造圓津禪院內士僧交遊盛況的顛峰,並出版《圓津禪院小志》。圓津禪院在覺銘任內的成功與《圓津禪院小志》的出版,實與朱家角出現第一位具全國知名度的大官員──王昶關係密切。休致於乾隆晚年、乾嘉學風流行時期的王昶,深有搜集整理一代、一地文獻的自我期許、抱負;覺銘作為王昶的陪侍弟子之一,《圓津禪院小志》高比例地收錄朱家角當地詩人詩作,或可視作王昶自認身當盛世,意欲總結前代的意志的延伸。


    第一章、緒論…………………………………………………………….1 第二章、順治、康熙時期的圓津禪院……………………………...….10 第一節 通證初建圓津禪院..................................................................... .10 第二節 圓津禪院在太倉、崑山的士人網絡………………………………...14 第三節 圓津禪院與朱家角、青浦當地士人……………………………..….26 第四節 流寓文人…………………………………………….……...…….33 第三章、通證、覺銘之間………………………………………...….…36 第一節 續栴在揚州:雍、乾之際的復甦………….…………...........…….37 第二節 續行《墨華禪印譜》:乾隆三十年之前…………..…….………….41 第三節 本曜立下的基礎…………………….…………...........……….....43 第四章、覺銘接任圓津禪院第九代住持…………………………...….46 第一節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至四十八年二月…………..…….………...……47 第二節 覺銘北上乞銘一事……….………………….…....……… ...…...49 第五章、王昶與圓津禪院……………………………………….……...58 第一節 乾隆五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的東佘之游…..……………………….58 第二節 王昶致仕歸里之後,錢大昕、王鳴盛來到圓津禪院………………..…66 第三節 圓津禪院的常客,生員層…………………………………..….…71 第四節 覺銘的地方號召力…………………..……………………….......83 第五節 餘論:覺銘之後的圓津禪院 ……..…...…………………….……86 第六章、結論…………………………………………………………....88 徵引書目…………………………………………………………..…….91

    古典文獻:
    《聖祖仁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編,《上海鄉鎮舊志叢書》,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2006。
    于定 等修,金咏榴 等纂,《民國青浦縣續志》民國二十三年(1934)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6。
    小林斗盦 編集,《飛鴻堂印譜鈔》,收入《中國篆刻叢刊》,冊12。東京:二玄社,1982。
    不著編纂,《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王鍾翰點校)。
    中國古代書畫鑑定組編,《中國古代書畫圖目》,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方濬師,《蕉軒隨錄》,北京:中華書局,1995(盛冬鈴點校)。
    王昊,《碩園編年詩選》,上海圖書館藏抄本
    王昶,《明詞綜》,續修四庫,冊1730。
    王昶,《金石萃編》續修四庫,冊886。
    王昶,《春融堂集》,續修四庫,冊1437、1438。
    王昶,《國朝詞綜》續修四庫,冊1731。
    王昶,《湖海文傳》續修四庫,冊1668~1669。
    王昶,《湖海詩人小傳》,清代傳記叢刊;24,臺北:明文書局,1985。
    王昶,《湖海詩傳》續修四庫,冊1625-1626。
    王昶等纂修,《嘉慶江蘇直隸太倉州志》,續修四庫,冊697~698。
    王原,《喜雨詩》,上海圖書館藏雍正二年(1724)知天草堂刻本
    王原,《學菴類稿》,上海圖書館藏康熙刻本
    王時敏,《王奉常書畫題跋》,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王時敏,《王煙客仿古山水冊》,台北:台灣商務書局,1974。
    王時敏,《王煙客先生集》,上海圖書館藏民國五年上海蘇新書社鉛印本
    王時敏,《西廬家書》,四部分類叢書集成;丙子叢編;6,臺北:藝文印書館,1971。
    王祖畬纂修,《宣統太倉州鎮洋縣志》民國八年(1919) 中國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8。
    王鳴盛,《西莊始存稿》,續修四庫,冊1434。
    王鳴盛,《蛾術編》,續修四庫,冊1150-1151。
    田茂遇,《水西近詠》、《紅鶴軒詩草》、,四庫未收第七輯,冊23。
    朱彝尊,《江湖載酒集》,臺北:文海書局,1974。
    朱彝尊,《明詩綜》,臺北:世界書局,1989。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臺北:明文書局,1991。
    朱彝尊,《曝書亭集》,臺北:商務印書館,1975。
    朱彝尊編,王昶續編,《詞綜》,續修四庫,冊1730~1731。
    朱彝尊編,汪森輯,《詞綜》,北京:中華書局,1975。
    江昱,《松泉詩集》,四庫存目集部,冊280。
    余懷,《余懷集》,揚州:廣陵書社,2005。
    吳省欽,《白華前稿》,續修四庫,冊1448。
    吳省欽,《白華後稿》,續修四庫,冊1448。
    吳偉業著,《吳梅村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評校本)。
    吳偉業編,《太倉十子詩選十卷》,四庫存目集部,冊384。
    吳敬樞,《(吳省欽)年譜》,續修四庫,冊1448。
    宋如林 等修,孫衍星 等纂,《江蘇省松江府志》嘉慶二十二(1817);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1-2。
    李斗,《揚州畫舫錄》(中華書局點校本)。
    李桓輯,《國朝耆獻類徵初編》,清代傳記叢刊;181,臺北:明文書局,1985。
    李根源、曹允源纂,《民國吳縣志》,民國二十二年(1933) 中國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1-12。
    杜登春,《社事始末》,叢書集成新編,冊26,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沈德潛編,《七子詩選》,收入《和刻本漢詩集成第八輯》,東京:汲古書院,1978。
    汪大經,《借秋山居詩鈔》八卷(附《吹竹詞》一卷),上海圖書館藏嘉慶九年(1804)刻本
    汪坤厚 等修,張雲望 纂,《光緒婁縣續志》光緒五年(1879) 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5。
    汪祖綬 等修,熊其英 等纂,《光緒青浦縣志》光緒五年(1879)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6。
    汪啟淑,《飛鴻堂印人傳》,叢書集成續編,冊94,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汪學金輯,《婁東詩派二十八卷》,四庫未收,第九輯,冊30。
    周郁濱纂,《珠里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周郁濱纂,《珠里小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周郁濱纂,《珠里小志》嘉慶二十年(1815),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2。
    周肇,《東岡詩鈔》,上海圖書館藏抄本(道光十七1837周杰刻)
    邵玘輯,《辛丑詞稿》,上海圖書館藏乾隆四十六年(1781)刻本
    邵玘輯,《寶樹堂雜集》,上海圖書館藏乾隆二十五(1760)澂懷閣刻本
    金吳瀾 等修、汪堃 等纂,《光緒崑新兩縣續修合志》光緒七年(1881) 中國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6-17。
    金學蓮,《三李堂集》,上海圖書館藏嘉慶十一年(1806)秋七月刻本
    俞天倬,《太倉州儒學志》, 四庫未收,第二輯,冊26。
    姚宏緒 編,《松風餘韻》(乾隆九年寶善堂刻本),四庫存目補編, 冊37。
    孫鋐 輯評,《皇清詩選》,四庫存目集部,冊398。
    徐元文,《含經堂集》,續修四庫,冊1413。
    徐珂,《清稗類鈔》,北京,中華書局,1984。
    徐釚,《本事詩》,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徐釚,《南州草堂集》,續修四庫,冊1415。
    徐釚,《南州草堂話》,台北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徐釚著,王百里校箋,《詞苑叢談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
    徐乾學,《憺園文集》,臺北: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1。
    張祥河,《關隴輿中偶憶編》,叢書集成三編,冊68,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張慧劍 編,《明清江蘇文人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張興鏞,《遠春詞》(附《遠春賦鈔》),上海圖書館藏嘉慶四年(1799)紅椒山館刻本
    張鴻 等修,王學浩 等纂,《道光崑新兩縣志》,道光六年(1826) 中國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5。
    梁同書,《頻羅庵遺集》,續修四庫,冊1445。
    連德英修,李傳元纂,《民國崑新兩縣續補合志》,民國十二年(1923) 中國方志集成;江蘇府縣志輯;17。
    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陳逵,《墨蘭譜》,上海圖書館藏嘉慶三年(1798)讀畫齋刻本,水鏡山房藏板
    陸守先、陸純熙纂,《雲間珠溪陸氏譜牒》,上海圖書館藏民國十五年石印本。
    陸樹聲,《陸學士雜著》,四庫存目,子部163。
    陸錫熊,《篁村集》,續修四庫,冊1451。
    陸錫熊,《寶奎堂集》,續修四庫,冊1451。
    章有謨,《景船齋雜記》收入《清人神怪文錄選輯》,臺北:文海出版社,1985 。
    博潤 等修,姚光發 等纂,《江蘇省松江府續志》光緒九年(1883)中國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3。
    彭定求,《南畇文稿》,四庫存目,第四輯,冊246。
    程其珏修,楊震福 等纂,《光緒嘉定縣志》,光緒八年(1882) 中國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8。
    程夢星,《今有堂詩集》、《今有堂詩集後集》、《茗柯詞一卷》,四庫存目集部,冊42 。
    閔爾昌 纂錄,《碑傳集補》(二),清代傳記叢刊;121,臺北:明文書局,1985。
    閔爾昌 纂錄,《碑傳集補》(三),清代傳記叢刊;122,臺北:明文書局,1985。
    馮金伯,《國朝畫識》,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馮金伯,《詞苑萃編》,續修四庫,冊1733。
    馮金伯,《墨香居畫識》,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楊開第修,姚光發 等纂,《光緒重修華亭縣志》,光緒五年(1879)中國地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4。
    葉方藹,《讀書齋偶存稿》,四庫全書,冊1316。
    葉方靄,《葉文敏公集》,續修四庫,冊1410。
    葉夢珠,《閱世編》,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趙之璧,《平山堂圖志》,臺北:明文書局,1980。
    趙爾巽 等撰、楊家駱校,《清史稿》,臺北:鼎文書局,1981。
    蔣烈編,《南吳舊話錄》,台北:廣文書局,1971。
    蔣寶齡,《墨林今話》,清代傳記叢刊;73,臺北:明文書局,1985。
    諸自穀 修,程瑜 等纂,《浙江省義烏縣志》嘉慶七年(1802)中國方志叢書;華中地區;82。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諸聯,《明齋小識》,筆記小說大觀二十一編,冊10,臺北:新興書局,1962。
    鄭爕,《板橋集》,(清清暉書屋刻本影印),續修四庫,冊1425。
    盧見曾,《雅雨堂詩集》、《雅雨堂文集》、《雅雨山人出塞集》,續修四庫,冊1423。
    蕭詩,《釋柯集》,收入《明清上海稀見文獻五種》,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謝庭薰 修,陸錫雄 纂,《乾隆婁縣志》乾隆五十三年(1788) 中國方志集成;上海府縣志輯;5。
    嚴榮,《述庵先生年譜二卷》,續修四庫,冊1438。
    竇鎮 輯,《國朝書畫家筆錄》,臺北:明文書局,1985。
    釋覺銘,《靜遠小草》,上海圖書館藏嘉慶二十年(1815)刻本,
    釋覺銘、王昶編,《圓津禪院小志》,揚州:廣陵書社,2006(中國佛寺志叢, 冊56)。
    釋覺銘輯,《圓津禪院小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戴揚本標點)。
    釋覺銘輯,《圓津禪院小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戴揚本標點)。

    現代文獻:
    上海師範大學圖書館編,《上海方志資料考錄》,上海巿:上海書店,1987。
    上海通志編纂委員會編,《上海通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
    文化部文物局主編,《中國名勝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
    王汎森,〈清初的下層經世思想:陳瑚、陸世儀與蔚村〉,《大陸雜誌》98.1 (1999),頁1-21
    王逸明,《崑山徐乾學年譜稿》,北京:學苑出版社,2000。
    王德昭,《清代科舉制度研究》,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82。
    王鍾翰,〈清朝前期的黨爭問題〉,《歷史月刊》70(1993),頁62-67。
    朵云編輯部編,《清初四王畫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何孝榮,《明代南京寺院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2000。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天津:南開大學,2003。
    佐藤一郎著 趙善嘉譯,《中國文章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988]。
    李忠明,(吳偉業與王時敏父子交游考論),《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2006),頁132~136。
    李詳著、李稚甫編校,《李審言文集》,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周可真,《顧炎武年譜》,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
    孟森,《明清史論著集刊》,北京:中華書局,1984。
    岸本美緒著,何淑宜譯,〈明清地域社會論的反思——「明清交替と江南社會」新書序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0(2000)。岸本美緒著,朱慶薇紀錄整理,〈「秩序問題」與明清江南社會〉,《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32(2001)。
    林友良,《王昶詞學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林慶彰,〈實證精神的尋求——明清考據學的發展〉,《港台及海外學者論中國文化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
    青木正兒著 楊鐵嬰譯,《清代文學評論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2。
    張育英,《禪與藝術》,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
    張惠貞,《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研究》收入潘美月 編《古典文獻研究輯刊》冊22,台北永和:花木蘭文化工作坊,2005。
    張舜徽,《清人文集別錄》,臺北:明文書局,1982。
    郭紹林,《唐代士大夫與佛教》,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87。
    郭紹虞,(明代的文人集團),收入《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5。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4[1935]。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臺北:大安出版社,1988。
    陳寶良,〈明代的宗教旅遊〉,《中州學刊》155,2006/09,頁199~203。
    陳寶良,《明代儒學生員與地方社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傅抱石 編譯,《明末民族藝人傳》,清代傳記叢刊;68,台北:明文書局,1985
    程君顒,(清初山水正統畫派的形成),《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32(2000),頁77~118。
    馮其庸、葉君遠,《吳梅村年譜》,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
    黃文相 編撰,《清王西莊先生鳴盛年譜》,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
    黃嘗銘,《篆刻年歷1051-1911》,臺北:真微書屋,2001。
    黃賓虹,〈王煙客與復社之齟齬〉,《黃賓虹畫語錄》,台北:華正書局,1986。
    葉曄,〈清代詞選集中的擅改原作現象──以《明詞綜》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化研究》2006.1,頁109-116。
    鈴木大拙 等著,劉大悲譯,《禪與藝術》,臺北:天華出版社,1979
    鄔國平、王鎮遠,《清代文學批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蔣寅,〈明清之際知識分子的命運與選擇——從侯朝宗的變節問題談起〉,收入張岱年 等著《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文精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頁443~456。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清代傳記叢刊;20,台北:明文書局,1985。
    鄧洪波,《中國書院史》,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賴惠敏,〈明清浙西士紳家族婚姻的研究──以海寧陳氏為例〉,《第四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記錄》,臺北: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國學文獻館,1989,頁121~177。〈明末清初士族的形成與興衰──若干個案的研究〉,《明清之際中國文化的轉變與延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377~438頁。
    錢穆,《國史大綱》,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1965]。
    謝正光、范金民 編,《明遺民錄彙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臺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1934]。
    韓天衡,《中國印學年表》,上海:書畫出版社,1987。
    羅炳錦,〈清代考據學之淵源和發展之社會史的考察〉,《新亞學術集刊》2,1979,頁75~93。
    譚其驤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上海:地圖出版社,1982。
    顧文彬、顧麟士,《過雲樓書畫記》,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0(顧榮木點校本)。
    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 第六卷明清》,北京:中華書局,1993。

    英文外文文獻:
    Brook, Timothy (卜正民),Praying for power :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1993。中譯本:卜正民著,張華譯,《為權力祈禱:佛教與晚明中國士紳社會的形成》,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
    Meyer-Fong, Tobie S.(Tobie Sarah)(梅爾清),Building culture in early Qing Yangzhou,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梅爾清著,朱修春譯,《清初揚州文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