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劉子菱
Liu, Tzu-Ling
論文名稱: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發展──以我國與美國違反公共政策之案例為中心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 Analyzing Cases of Violations of Public Policy in Taiwan and the U.S.
指導教授: 李紀寬
Li, Gi-Kuen
口試委員: 王銘勇
Wong, Ming-Young
蘇倚德
Su, Yii-Der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科技管理學院 - 科技法律研究所
Institute of Law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5
畢業學年度: 11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2
中文關鍵詞: 著作權濫用原則公共政策權利濫用民法第148條實證研究比較法
外文關鍵詞: 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 Public policy, Abuse of Rights, Article 148 of the Civil Code, Empirical Research, Comparative Law
相關次數: 點閱:48下載:3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著作權法除了保障著作權人的權益之外,尚有調和私權與公共利益之功能。在數位時代的現今,著作利用方式更為多元且往往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對公共利益可能產生更加密切、廣泛的影響。為防止著作權人行使其著作權法上權利時,將其權利範圍擴張到著作權法所賦予的權利範圍以外,而導致危及公益,美國發展出「著作權濫用原則」(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來因應此類行為。
      自1990年美國第四巡迴上訴法院於Lasercomb一案首度承認著作權濫用原則以來,大部分巡迴上訴法院已明確承認被指控侵權者得援引該原則,作為著作權侵權訴訟中一種不成文的積極抗辯權(affirmative defense)。近年來,著作權濫用原則的發展則傾向於透過著作權的公共政策(public policy),來判斷著作權人是否構成著作權濫用。
      有鑑於此,本文擬聚焦於著作權人因違反公共政策,而構成著作權濫用之相關案件,探討美國著作權公共政策之內涵,以及各巡迴上訴法院如何應用公共政策的概念,判斷著作權人是否構成著作權濫用。此外,為求論述完整,本文亦將輔以些許「違反公共政策」以外的案件進行說明。
      接著,本文透過實證研究之方式檢視我國實務,發現我國多以民法第148條權利濫用之規範,來處理著作權人濫用其著作權或訴訟權的行為。惟由於該條的構成要件較為嚴格,法院往往認為著作權人係依法正當行使其權利,而不構成權利濫用。對此,本文以比較法的角度切入,試圖尋找更為合適的處理方式。期盼能在保護著作權人的辛勤創作,以及促進公益與文化發展的目標之間,尋找一個更為完善的平衡機制。


      The Copyright law serves not only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of copyright holders but also to reconcile the tension between private right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 In the digital era, copyright is utilized in more diverse ways and often involves large economic interests, which may have a closer and broader impact on the public interest. In order to prevent copyright holders from expanding their rights beyond the scope of copyright, the “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 was developed in the U.S. to address such behavior.
    Since the Fourth Circuit Court of Appeals first recognized the 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 in Lasercomb case in 1990, most circuit courts have explicitly acknowledged this doctrine as an affirmative defense. In recent years, the doctrine ha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evaluating whether the copyright holder's actions violate the public policy underlying copyright law, thereby constituting copyright misuse.
      This study focuses on cases where copyright holders are deemed to have committed copyright misuse by violating public policy, exploring the meaning of the public policy in U.S. copyright law and how various circuit courts apply the concept of public policy. Additionally, a few cases other than the “public policy violation” cases will be illustrated.
      Subsequently, this study finds that Taiwan mostly uses Article 148 of the Civil Code to deal with misuses of copyright or litigation rights by copyright holders. However, due to the Article is relatively strict, courts often conclude that copyright holders are lawfully exercising their rights. To address this issue, this article uses a comparative approach to try to find a feasible solution. The aim is to establish a better balance between protecting the hard work of copyright holders and promoting the public good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與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論文架構----- 4 第貳章 著作權濫用與權利濫用----- 6 第一節 專利濫用原則簡介----- 6 第一項 專利濫用原則之內涵與發展----- 6 第二項 確立專利濫用原則之案件:Morton Salt案----- 8 第三項 構成專利濫用之法律效果----- 9 第二節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發展與內涵----- 9 第一項 建立著作權濫用原則的里程碑:Lasercomb案----- 9 第一款 案件事實----- 9 第二款 法律爭點:著作權濫用部分----- 10 第三款 法院見解----- 10 第一目 公共政策是保護著作權之基礎----- 10 第二目 濫用抗辯亦應適用於著作權:因公共政策相同----- 11 第三目 原告因違反公共政策而構成著作權濫用----- 11 第二項 Lasercomb案的後續影響----- 12 第三項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意義----- 14 第四項 構成著作權濫用之法律效果----- 15 第五項 美國著作權濫用原則之發展趨勢----- 16 第三節 著作權公共政策之內涵----- 17 第一項 美國----- 17 第一款 美國著作權法之立法目的與憲法基礎----- 17 第二款 美國著作權法之公共政策----- 19 第二項 我國----- 22 第四節 權利濫用概念之簡介----- 25 第一項 權利濫用之基本理論及其發展----- 25 第一款 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起源:羅馬法 ----- 26 第二款 歐洲各國之規範----- 26 第三款 日本法之規範----- 27 第二項 我國權利濫用之發展----- 28 第一款 立法沿革----- 28 第二款 權利濫用的上位概念:誠實信用原則----- 28 第三款 我國權利濫用之規範意義及適用關係----- 29 第四款 構成權利濫用之要件----- 29 第一目 需有權利存在----- 29 第二目 權利人有行使權利之行為----- 29 第三目 行使權利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之判斷方法----- 30 第四目 行使權利不得違反公共利益----- 30 第五款 權利濫用之法律效果----- 31 第一目 構成「以損害他人為主要目的」之法律效果----- 31 第二目 構成「違反公共利益」之法律效果----- 31 第五節 依誠信原則與權利濫用法理形成之法則----- 32 第一項 潔手原則----- 32 第二項 權利失效----- 33 第六節 小結----- 34 第參章 美國著作權濫用之相關案例----- 36 第一節 涉及「違反公共政策」之案例----- 36 第一項 與授權契約相關----- 36 第一款 雙方存在授權契約----- 37 第一目 Video Pipeline v. Buena Vista (2003)----- 37 第二款 與訴外人存在授權契約----- 39 第一目 Practice Management v. AMA (1997)----- 39 第二目 Alcatel v. DGI (1999)----- 40 第三款 評論與小結----- 42 第二項 原告無著作權----- 43 第一款 qad v. ALN (1991)----- 43 第二款 AT v. WIREdata (2003)----- 44 第三款 評論與小結----- 45 第三項 試圖阻礙批判性言論----- 45 第一款 OPG v. Diebold (2004)----- 45 第二款 評論與小結----- 47 第四項 拒絕授權其產品給競爭對手----- 47 第一款 In re Independent Service (2000)----- 48 第二款 評論與小結----- 49 第二節 其他情形----- 49 第一項 被告有不潔之手----- 49 第一款 Atari Games v. Nintendo (1992)----- 49 第二款 評論與小結----- 50 第二項 著作權人「密切關注」並寄警告信----- 50 第一款 Janel Russell v. Mendelson (2000)----- 51 第二款 Harrington v. 360 ABQ (2022)----- 52 第三款 評論與小結----- 54 第三項 與反競爭行為相關----- 54 第一款 著作權人將其作品作為反競爭之工具----- 55 第一目 Omega v. Costco (2015)----- 55 第二款 被告無法證明著作權人有反競爭之行為----- 56 第一目 Microsoft v. CSS (2000)----- 56 第二目 Softketeers v. Regal (2022)----- 58 第三目 評論與小結----- 59 第四項 著作權濫用原則並非獨立的訴訟原因----- 59 第一款 Lava Records v. Amurao (2009)----- 60 第二款 評論與小結----- 60 第三節 案件整理----- 60 第四節 小結----- 67 第肆章 我國著作權侵權案件中「權利濫用」之情形----- 68 第一節 我國以權利濫用處理相關案件----- 68 第二節 「似有權利濫用之虞」的案件----- 69 第一款 任由出租店將到期之光碟賣給第三人----- 70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主要法律爭點----- 70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0 第三目 評論與小結----- 71 第二款 存在契約關係卻逕自提出刑事告訴 ----- 71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主要法律爭點----- 71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2 第二目 評論與小結----- 72 第三款 取得和解金即撤回告訴----- 72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主要法律爭點----- 72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3 第三目 評論與小結----- 73 第三節 不構成權利濫用的案件----- 73 第一項 逾越授權契約之範圍----- 74 第一目 案件事實與主要法律爭點----- 74 第二目 法院見解----- 75 第三目 評論與小結----- 76 第二項 著作權人係正當行使其權利----- 76 第一款 伴唱帶授權案----- 76 第二款 李相台相關案件----- 78 第一目 訴天成醫院案----- 78 第二目 訴臺中醫院案----- 80 第三目 評論與小結----- 81 第三款 雲端點歌機案----- 81 第四款 鏡週刊照片案----- 82 第四節 與權利濫用無涉之案件──林義傑案----- 83 第五節 案件整理----- 85 第六節 小結----- 91 第伍章 美國法比較暨綜合觀察----- 92 第一節 著作權濫用原則之應然理論分析----- 92 第一項 實質價值----- 92 第二項 該理論價值可為我國採納----- 93 第二節 著作權濫用原則於美國之適用情形----- 94 第三節 關於我國實務之討論----- 95 第一項 我國之現況----- 95 第二項 綜合觀察與比較----- 96 第一款 著作權公共政策----- 96 第二款 請求權基礎與性質----- 97 第三款 構成要件----- 97 第四款 法律效果----- 98 第四節 小結----- 99 第陸章 結論----- 101 參考文獻----- 105

    中文文獻
    專書
    王泰升(2020),《臺灣法律史概論》,元照,6版。
    王澤鑑(2014),《民法總則》,自刊,3版。
    楊智傑(2018),《美國著作權法──理論與重要判決》,元照,初版。
    鄧衍森、陳清秀、張嘉尹、李春福(主編),張文郁、黃源盛、高文琦、蔡志方、楊奕華、陳清秀、陳愛娥、陳淑芳、鄧衍森、吳從周、簡資修、張嘉尹、莊世同、許士宦、柯格鐘、李建良、黃錦堂(著)(2020),《法理學》,元照,初版。
    謝銘洋(2021),《智慧財產權法》,元照,增修11版。
    羅明通(2014),《著作權法論 Ⅰ》,三民,第8版。

    期刊論文
    王立達(2020),〈售後市場拒絕授權之競爭法評價與誠實信用原則:智慧財產法院賓士車燈設計專利侵害案一審判決評析〉,《公平交易季刊》,28卷4期,頁1-42。
    李素華(2016),〈從專利授權契約之本質論專利法相關規範之解釋與適用〉,《政大法學評論》,第 144 期,頁1-80。
    李素華(2021),〈設計專利權保護與權利行使-從維修免責條款之立法提案與新近訴訟案談起〉,《公平交易季刊》,28卷4期,頁96-121。
    林利芝(2012),〈論著作權法之輸入權與散布權規定重疊適用上的衝突──以美國最高法院確認聯邦第九巡迴上訴法院Omega S.A. v. Costco Wholesale Corporation案之判決為中心〉,《智慧財產權月刊》,165期,頁62-87。
    林利芝(2013),〈著作權濫用-以利用商品標籤或包裝之著作權禁止真品平行輸  入一般商品為例〉,《智慧財產評論》,第10卷第2期,頁33-72。
    林國棟(1997),〈廠商搭售行為的經濟分析〉,公平交易季刊,第5卷第4期,頁79-136。
    林誠二(2001),〈再論誠實信用原則與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機能──最高法院八十八年度臺上字第二八一九號判決評釋〉,《臺灣本土法學雜誌》,第22期,頁36-61。
    邱聰智(2009),〈私法上公共利益的概念與適用〉,《中華法學》,第13期,頁5-34。
    許忠信(2008),〈智慧財產權之濫用與限制競爭防止法之適用-由美國法與日本 法看我國公平交易法第四十五條〉,《全國律師》,第12卷第10期,頁5-26。
    陳冠廷、張永健(2024),〈法律解釋中的比較法論證:方法論的反省與重構〉,《臺大法學論叢》,第53卷第2期,頁293-361。
    馮震宇(2005),〈臺灣智慧財產權法制之發展與重要爭議問題探討〉,《月旦民商法雜誌》,第9卷,頁62-88。
    黃越欽(1980),〈權利濫用與惡意抗辯權〉,《政大法學評論》,第7期,頁99-124。
    黃銘傑(2010),〈從專利授權之法律性質與定位論專利法修正草案授權規範之問題點與盲點〉,《月旦法學雜誌》,第 176 期,頁97-118。
    楊仁壽(1990),〈論權利濫用禁止原則之適用〉,《法令月刊》,第41卷第2期,頁41-44。
    楊智傑(2012),〈著作權濫用與不當使用之研究〉,《公平交易季刊》,第20卷第2期,頁1-64。

    學位論文
    陳正和(2005),《「智慧」是憲法所保障的財產權嗎?以著作權法為中心論智慧  財產權之憲法基礎》,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
    董建廷(2021),《權利濫用之具體化:以拆屋還地案件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系系碩士論文。
    劉彥汶(2006),《著作權濫用(copyright misuse)原則之討論──以美國法發展為 例》,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科技法律組碩士論文。
    鄭又華(2023),《著作權判決案例研究──以林英典攝影著作案為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判決
    最高法院69年度台上字第1079號民事判決。
    高等法院100年度上易字第265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111年度台上字第5457號刑事判決。
    高等法院臺中分院96年度上訴字第2208號刑事判決。
    高等法院臺南分院96年度上易字第181號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專上字第20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著上易字第6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著上字第2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7年度民著訴字第2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刑智上易字第32號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上字第14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2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36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8年度民著訴字第45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99年度民著上易字第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著上易字第10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0年度民著訴字第56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行著訴字第10號行政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2年度民著訴字第54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著上字第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著上字第7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4年度民著上字第18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民專訴字第34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6年度民著上更(一)字第1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7年度民著訴字第34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8年度行著訴字第5號行政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09年度刑智上易字第70號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10年度民著上字第28號民事判決。
    智慧財產法院111年度民著上易字第10號民事判決。
    臺中地方法院94年度易字第445號刑事判決。
    臺中地方法院96年度智字第44號民事判決。
    臺中地方法院103年度智訴字第12號刑事判決。
    新北地方法院105年度智易字第8號刑事判決。
    板橋地方法院100年度簡上字第166號民事判決。
    臺北地方法院111年度易字第630號刑事判決。
    臺北地方法院112年度易字第350號刑事判決。

    報告
    林芝郁(2015),〈各國如何將假性財產犯罪(以刑逼民)案件排除或減少利用刑事訴訟程序之法制與實務研究〉,高雄地方檢察署出國報告。
    賴淑青(2007),〈美國競爭法對專利授權行為之規範〉,行政院及所屬各機關出國報告出國報告。

    網頁
    自由時報(08/27/2024),〈涉當「著作權蟑螂」告人賺錢 超馬好手林義傑判刑10月〉,https://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4781152。
    聯合報(08/27/2024),〈超馬好手林義傑扮「著作權蟑螂」向網友索和解金 判刑10月〉,https://udn.com/news/story/7321/8187795。
    鏡週刊(06/14/2022),〈年提告逾800案被盯上 林義傑從受害者淪著作權蟑螂〉,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20613soc001。

    英文文獻
    Books
    BOWKER, ROGERS RICHARD, COPYRIGHT, ITS HISTORY AND ITS LAW, 28 (2020).
    BROWN ABBE, KHERIA SMITA, CORNWELL JANE, AND ILJADICA MARTA,   CONTEMPORARY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AND POLICY (6 th ed. 2023).

    Periodicals
    Anenson, T. Leigh, Announcing the “Clean Hands” Doctrine, 51 U.C. DAVIS L. REV. 1827-1890 (2018).
    Balganesh, Shyamkrishna, Copyright as Legal Process: The Transformation of American Copyright Law, 168 U. PA. L. REV. 1101-1180 (2020).
    Barr, Camille, License To Collude: Patent Pools, The Patent Misuse Doctrine, and Princo, 45 U.C. DAVIS L. REV. 629-660 (2011).
    Bracha, Oren, The Adventures of the Statute of Anne in the Land of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The Life of a Legal Transplant, 25 BERKELEY TECH. L.J. 1427-1473 (2010).
    Charnelle, Ilan, The Justification and Scope of the 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 and Its Independence of the Antitrust Laws, 9 UCLA ENT. L. REV. 167-199 (2002).
    Ekstrand, Victoria Smith, Protecting the Public Policy Rationale of Copyright: Reconsidering Copyright Misuse, 11 COMM. L. & POL'Y 565-588 (2006).
    Fromer, Jeanne C.,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ause’s External Limitations, 61 DUKE L.J. 1329-1414 (2012).
    Hartzog, Neal, Gaining Momentum: A Review of Recent Developments Surrounding the Expansion of the Copyright Misuse Doctrine and Analysis of the Doctrine in Its Current Form, 10 MICH. TELECOMM. & TECH. L. REV. 373-406 (2004).
    Judge, Kathryn, Rethinking Copyright Misuse, 57 Stan. L. Rev. 901-952 (2004).
    Kennedy, Kevin C., Equitable Remedies and Principled Discretion: The Michigan Experience, 74 U. DET. MERCY L. REV. 609-656 (1997).Nachbar, Thomas B., 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Constitutional Norms, 104 COLUM. L. REV. 272-362 (2004).
    Oliar, Dotan, Making Sense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ause: Promotion of Progress as a Limitation on Congress's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wer, 94 GEO. L.J. 1771-1845 (2006).
    Shechtman, Jessica, No Bulling Allowed Here: Adopting a Misuse Doctrine to Defeat Trademark Bullies, 45 CARDOZO L. REV. 685-716 (2023).
    Sundin, Rebecca, Next Generation Copyright Misuse, 13 CHI.-KENT J. INTELL. PROP. 279-297 (2013).
    Varadarajan, Deepa, The Uses of IP Misuse, 68 EMORY L.J. 739-799(2019).

    Cases
    Alcatel USA, Inc. v. DGI Techs., Inc., 166 F.3d 772 (5th Cir. 1999).
    Assessment Techs. of WI, LLC v. WIREdata, Inc., 350 F.3d 640 (7th Cir. 2003).
    Atari Games Corp. v. Nintendo of Am. Inc., 975 F.2d 832 (Fed. Cir. 1992).
    Bldg. Offs. & Code Adm. v. Code Tech., Inc., 628 F.2d 730 (1st Cir. 1980).
    Broad. Music, Inc. v. Columbia Broad. Sys., Inc., 441 U.S. 1, 99 S. Ct. 1551, 60 L. Ed. 2d 1 (1979).
    Coca-Cola Co. v. Howard Johnson Co., 386 F. Supp. 330 (N.D. Ga. 1974).
    Columbia Broad. Sys., Inc. v. Am. Soc. of Composers, Authors & Publishers, 562 F.2d 130 (2d Cir. 1977), rev'd sub nom. Broad. Music, Inc. v. Columbia Broad. Sys., Inc., 441 U.S. 1, 99 S. Ct. 1551, 60 L. Ed. 2d 1 (1979).
    Eldred v. Ashcroft, 537 U.S. 186, 123 S. Ct. 769, 154 L. Ed. 2d 683 (2003).
    Feist Publications, Inc. v. Rural Tel. Serv. Co., 499 U.S. 340, 111 S. Ct. 1282, 113 L. Ed. 2d 358 (1991).
    Harrington v. 360 ABQ, LLC, No. 1:22-CV-00063-KWR-JHR, 2022 WL 1567094 (D.N.M. May 18, 2022).
    In re Indep. Serv. Organizations Antitrust Litig., 85 F. Supp. 2d 1130 (D. Kan. 2000).
    Janel Russell Designs, Inc. v. Mendelson & Assocs., Inc., 114 F. Supp. 2d 856 (D. Minn. 2000).
    Kirtsaeng v. John Wiley & Sons, Inc., 568 U.S. 519, 133 S. Ct. 1351, 185 L. Ed. 2d 392 (2013).
    Lasercomb Am., Inc. v. Reynolds, 911 F.2d 970 (4th Cir. 1990).
    Lava Recs., LLC v. Amurao, 354 F. App'x 461 (2d Cir. 2009).
    Microsoft Corp. v. Computer Support Servs. of Carolina, Inc., 123 F. Supp. 2d 945 (W.D.N.C. 2000).
    Morton Salt Co. v. G. S. Suppiger Co., 314 U.S. 488, 62 S. Ct. 402, 86 L. Ed. 363 (1942), abrogated by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v. Indep. Ink, Inc., 547 U.S. 28, 126 S. Ct. 1281, 164 L. Ed. 2d 26 (2006).
    Motion Picture Pats. Co. v. Universal Film Mfg. Co., 243 U.S. 502, 37 S. Ct. 416, 61 L. Ed. 871 (1917).
    Omega S.A. v. Costco Wholesale Corp., 776 F.3d 692 (9th Cir. 2015).
    Online Pol'y Grp. v. Diebold, Inc., 337 F. Supp. 2d 1195 (N.D. Cal. 2004).
    Prac. Mgmt. Info. Corp. v. Am. Med. Ass'n, 121 F.3d 516 (9th Cir. 1997), amended, 133 F.3d 1140 (9th Cir. 1998).qad. inc. v. ALN Associates, Inc., 974 F.2d 834 (1992).
    Saks Inc. v. Attachmate Corp., No. 14 CIV. 4902 CM, 2015 WL 1841136 (S.D.N.Y. Apr. 17, 2015).
    Softketeers, Inc. v. Regal W. Corp., No. 819CV00519JWHJDEX, 2022 WL 17968835 (C.D. Cal. Dec. 22, 2022).
    United States v. Loew's, Inc., 371 U.S. 38, 83 S. Ct. 97, 9 L. Ed. 2d 11 (1962), abrogated by Illinois Tool Works Inc. v. Indep. Ink, Inc., 547 U.S. 28, 126 S. Ct. 1281, 164 L. Ed. 2d 26 (2006).
    Video Pipeline, Inc. v. Buena Vista Home Ent., Inc., 342 F.3d 191 (3d Cir. 2003), as amended (Sept. 19, 2003).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