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益彰 |
---|---|
論文名稱: |
運用微視流技術觀測調變驅動脈衝與不同工作流體下之壓電噴墨液滴演化特性 Observation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iezoelectric inkjet droplets with various working fluids under modulated driving pulses by µ-FV technique |
指導教授: | 劉通敏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Department of Power Mechanical Engineering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1 |
中文關鍵詞: | 微視流技術 、壓電噴墨頭 、擠出 、脫離 、分離 、毛細數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主要以微視流(μ-FV)技術觀測微尺度下壓電式噴墨頭之外流場,從流體物性與驅動電壓波形來觀察相對應之墨滴特徵,並闡述相關之物理機制。檢視之工作流體包含商用墨水、去離子水、生物試劑與多種高分子溶液;噴墨頭之驅動電壓振幅變化範圍為20~29V,頻率為10~20kHz。實驗系統中藉由波形產生器輸入電壓使壓電薄膜形變進而推擠壓力腔噴射出墨滴,再利用光學CCD攝影機擷取墨滴生成及演化過程至個人電腦後進行數位化定量分析,即透過影像處理軟體計算出不同瞬時下之墨滴長度。墨滴之生成與演化主要包含擠出 (Extrusion)、脫離(Lift off)與分離(Break up)等過程。
於研究中發現分別增加電壓振幅與頻率時皆會使衛星液滴(Satellite Droplets)數目增加且墨滴飛行速度也會有加快的趨勢。然而,墨滴於分離過程中所產生的衛星液滴將會影響到列印解析度,使得噴墨品質下降。因此本文採用數值流體力學(CFD)所設計之消除衛星液滴及縮小液滴尺寸之電壓波形(操作電壓振幅/頻率分別為22.5V與10kHz)應用於檢視之工作流體,實驗結果都能達到預期之有效性。液滴直徑縮小後介於20~23μm(體積為4.2~6.4pl)之間,為噴嘴直徑(26μm)的78~88%;而衛星液滴消除後會使得墨滴飛行速度下降至2.1-3.3m/s之間。此外,使用毛細數(Ca)來探討工作流體物性與墨滴之特性。發現液滴脫離噴嘴時之長度和時間與Ca增加時成正比,而墨滴飛行速度卻與Ca增加時成反比。唯其中商用墨水、MEH-PPV與生物試劑為非牛頓與黏彈性流體呈現較不同的趨勢。因此,本研究中對於不同工作流體與驅動電壓之定量與定性之分析結果將可提供壓電噴墨之設計與相關產業之參考應用。
[1] 張俊凱、陳英棋、邱琬雯、王正苡、鄭兆凱、張惠珍,“噴墨印表機列印技術及設計原理”,機械工業學刊 第二七六期,pp.83-91
[2] 葉吉田,“噴墨列印技術在電子工業之應用”,電子與材料,
第二期,pp.52-55,1999
[3] 陳俊宏,“新世代顯示器OLED(有機電激發光體)”,生活科技教育月刊 三十七卷 第三期,119-126,2004
[4] 葉昆明、陳雲,“有機電激發光顯示技術”,科學發展 385期,pp.59-63,2005
[5] 呂志平、周柏甫、胡紀平,“應用熱氣泡式噴墨法開發PLED全彩顯示器之製程技術”,工業材料雜誌 194期,pp.140-146,2003
[6] 黃鈞銘,“彩色濾光片噴墨列印踏出第一步”,園區生活 pp.026-028
[7] 張棋榕、張信貞、吳鳳美、陳國裕、徐美雯、鄭煜芬,“顏料粒徑對噴墨法彩色濾光片色域之影響” ,工研院化工所 光電化學組 有機半導體電子計畫
[8] 沈聖智,“微霧化器於吸入式給藥之應用”,機械工業學刊 26期,pp.276-280,2005
[9] 徐炳森、項黎新、邵健忠,“生物晶片及其研究進展” ,浙江大學學報第28卷第4期,pp.440-449,2001
[10] 陳婉如,“光電在生物晶片檢測上的應用”,光連雙月刊第42期,pp.42-45,2002
[11] 曾繁根、柳克強、黃海美、錢景常、潘力誠,“生醫檢測的微技術”,科技發展371期,pp.67-73,2003
[12] 丁一,“噴墨印刷與印花”,中華印刷科技學會會訊72期
[13] 林宗新,“使用硝酸銀印墨及與導電性高分子行電接觸之銀導體噴墨印刷探討”,印刷科技 第二十一卷 第二期,pp.71-76
[14] Asai, A., Hara, T. and Endo, I., “One-Dimensional Model of Bubble Growth and Liquid Flow in Bubble Jet Printers, ”Jpn. J. Appl. Phys., Vol. 26, pp. 1794-1801,1987.
[15] Asai, A., “Three-Dimensional Calculation of Bubble Growth and Drop Ejection in aBubble Jet Printer, ”ASME J. Fluids Eng., Vol. 114, pp. 638-641,1992.
[16] Allen, R. R., Meyer, J. D., and Knight, W. R. “Thermodynamics and Hydrodynamics of Thermal Ink Jets, ”HEWLETT-PACKARD J., Vol. 36, pp.21-27,1985.
[17] Chen, P. H., Chan, W. C., and Chang, S. H., “Bubble Growth and Ink Ejection Process of A Thermal Bubble Ink Jet Printhead, ”Int. J. Mech. Sci. Vol. 39,pp.683-695,1997.
[18] Chen, W. C., Chen, P. H., and Chang, S. H., “Development of Droplet String Injected by Thermal Bubble Printhead,”Proceeding of 14th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R.O.C., pp.70-77,
1997.
[19] Tseng, F. G., Kim, C. J.,and HO, C. M., “A Microinjector Free of Satellite Drop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Ejected Droplets, ”ASME International Mechanical Engineering Congress and expositions,1998.
[20] 陳定璿,“微噴嘴之液滴演化過程視流觀測”,國立清華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學系 大學部專題研究,2002
[21] 陳炳煇、何正義,“墨滴噴射成形的模擬技術”,中華民國第十一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學術研討會,台東,2004
[22] 張枝成、王韋鈞、陳振華、盧久章,“噴射列印之精準定位性實驗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五屆燃燒科技應用研討會,嘉義,2005
[23] 楊進成、邱慶龍,“噴墨印頭噴射腔體設計及噴射特性模擬”,中華民國第十一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學術研討會,台東,2004
[24] 盧久章、張枝成、黃釗輝、王韋鈞、陳振華,“噴墨列印技術應用於高分子元件製作之實驗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燃燒科技應用研討會,基隆,2006
[25] 張枝成、盧久章、游登貴、黃釗輝,“高分子液滴撞擊玻璃基板交互作用之實驗研究”,中華民國第十六屆燃燒科技應用研討會,基隆,2006
[26] Fromm, J. E., “Numerical Calculation of the Fluid Dynamics of Drop-on Demand Jets,”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28, pp. 323-333, 1984.
[27] Shield, T. W. Bogy, D. B., and Talke, F. E., “Drop Formation by DOD Ink-Jet Nozzle : A Comparison of Experiment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Vol. 31, pp. 96-110, 1987.
[28] 劉欣怡,“壓電噴墨印頭液滴形成過程之研究”,國立台彎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7
[29] Chen, P. H., Peng, H. Y., Liu, H. Y. Chang, S. L., Wu, T. I., and Cheng, C. H., “Pressure Response and Droplet Ejection of a Piezoelectric Inkjet Printhea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ciences, Vol.41, No2, pp.235-248, 1999.
[30] Cheng, C. H. “Vibration Plate Design of a Piezoelectric Ink-Jet Print Head,” Journal of Da-Yeh University, Vol. 10, No. 1, pp. 21-27, 2001.
[31] 單子睿,“壓電式噴墨系統之液滴型態控制研究及其數值模擬”,國立成功大學 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所 碩士論文,2003
[32] 郭永吉,“壓電式噴墨系統之液滴噴射行為模擬”,國立東華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3
[33] 林見聰、楊安石、鄭江河、楊進成,“壓電式列印頭噴墨過程之數值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一屆全國計算流體力學學術研討會,台東,2004
[34] 陳政宏、吳鉉忠、黃文星,“微噴墨技術應用之模擬及實驗驗證”,CAE Molding Confernce,2005
[35] Wu, H. C., Liu, H. J., and Hwang, W. S., “A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Operating Parameters on Drop Formation in a squeeze Mode Inkjet Device,f ”
[36] 沈聖智、王郁仁、李聰瑞、潘正堂、陳易呈、蔡明杰,“MEMS/LIGA製程技術於微型噴孔片之應用”,機械工業雜誌 257期,pp. 175-184,2005
[37] 蔡煒銘,“擠壓式壓電噴頭噴墨行為之數值研究”,大葉大學 機械工程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
[38] 詹佳諺,“壓電式噴墨頭內外流場與微液滴生成特性之計算分析”,國立清華大學 動力機械工程研究所 博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