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王珮真 Wang, Pei Chen |
---|---|
論文名稱: |
論鍾理和病體與書寫:以文類差異敘事為中心 |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
口試委員: |
黃惠禎
柳書琴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 Graduated Program of Taiwan Stud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1 |
中文關鍵詞: | 鍾理和 、疾病書寫 、文類 、日記 、書簡 、文友通訊 、散文 、小說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論鍾理和病體與書寫:以文類差異敘事為中心》,想要從文類差異分析鍾理和(1915─1960)病體與寫作之關聯,從而把握其作品意涵及精神世界。鍾理和卅二歲罹患肺結核,長期為病所苦,過世時僅四十六歲。然一生中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作品於病中寫就,故本研究欲探討鍾理和怎麼樣以不同的文類進行書寫,了解其人生與創作生涯如何受到疾病影響。
敘事或書寫乃經驗之重組,過程中作者會逐步勾勒出自己生命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因此欲了解鍾理和其人其作,必須特別留意「病人/作者」角色的相關書寫。本論文研究範圍包括鍾理和之小說、散文創作,以及日記、書簡等紀錄,以1946年病發後所寫的文字為文本,分析鍾理和在日記、書簡、散文及小說四種文類中有何不同表達方式。
鍾理和日記和書簡是過去研究者較少觸及的部分。日記真誠不做作,可從中一窺作者心靈,這是理解其生命與創作歷程的重要媒介,故以「疾病誌」和「創作誌」兩個角度去解讀鍾理和日記。再者,鍾理和以《笠山農場》獲獎後,廖清秀、鍾肇政等作家與之聯繫並有書信往來,鍾肇政更辦理《文友通訊》讓台籍作家以信函形式交流。鍾理和書簡中有著比日記更詳細的疾病書寫,有更多針對寫作不順遂所發的牢騷,是了解鍾理和病體與創作的重要參考。
散文和小說則是正式、求公開發表的文類。散文重在表達情思,以書寫自我為訴求,鍾理和以散文形式直抒疾病、寫作與生命意義三者間的關係,召回遺忘的身體敘事及生命敘事;亦以病中之眼觀察世界,用散文這種自由的文類敘寫周遭、觀照生命。小說允許虛構且重視結構,然鍾理和小說的自傳性極強,可說是以真誠的虛構演繹真實。創作內容則以疾病和情感的表現為主,包含情愛婚姻、友情、鄉情與世情,而這些情感表現皆與鍾理和以病體寫作大有關聯。本論文由日記、書簡、散文與小說四種書寫探究鍾理和疾病與創作經驗,目的在看出文類敘事之差異,以期更完整地體會鍾理和作品及寄託。
一、 主要引用文本
‧鍾理和,《新版鍾理和全集》1-8冊,鍾怡彥主編,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3。
二、 專書(依姓氏筆畫排列)
‧中國文藝協會編,《文協十年》,台北:中國文藝協會,1960.5。
‧王溢嘉,《古典今看──從孔明到潘金蓮》,台北:野鵝出版社,1989.9。
‧史鐵生,《命若琴弦──史鐵生小說精選集》,台北:木馬文化,2004.12。
‧向陽主編,《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日治時期》,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1。
‧李光連,《散文技巧》,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6.4。
‧李惠綿,《用手走路的人》,台北:九歌出版社,2005.12。
‧汪淑珍,《文學引渡者──林海音及其出版事業》,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8.2。
‧夏祖麗,《從城南走來──林海音傳》,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0.10。
‧曹又方,《淡定與積極》,台北:圓神出版社,1999.9。
‧彭瑞金,《鍾理和傳》,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6。
‧游喚、張鴻聲、徐華中著,《現代散文精讀》,台北:五南出版社,1998.8。
‧陳明柔,《我的勞動是寫作──葉石濤傳》,台北市:時報文化,2004.7。
‧楊昌年,《現代小說》,台北:三民書局,1997.5。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8.2。
‧葉石濤,《文學回憶錄》,台北:遠景事業公司,1983.12。
‧趙衛民,《散文啟蒙》,台北:名田出版社,2003.10。
‧蔡篤堅編著,《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台北:記憶工程,2007.1。
‧鄭清文,《台灣文學的基點》,高雄:派色文化,1992.7。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11。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3。
‧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1960-2000》,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4。
‧應鳳凰編,《台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11鍾理和》,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1.3。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草根出版社,1998.2。
‧鍾理和著,張良澤編,《鍾理和全集》,台北:遠行出版社,1976.11。
‧鍾肇政,《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3.10。
‧鍾肇政,《鍾肇政回憶錄(二)──文壇交遊錄》,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4。
‧鍾肇政講述,莊紫蓉筆錄,《台灣文學十講》,台北:前衛出版社,2000.11。
‧安那托‧卜若雅(Anatole Broyard)著、尹萍譯,《病人狂想曲》,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9.2。
‧凱博文(Arthur Kleiman)著,陳新綠譯,《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台北:桂冠出版社,1995.2。
‧佛斯特(E.M.Forster)著,蘇希亞譯,《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09.1。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大衛‧艾普斯頓(David Epston)著,廖世德譯,《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心靈工坊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4。
三、 單篇評論(依年代排列)
‧鍾理和,〈鍾理和自我介紹〉,《新版鍾理和全集8》,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3。
‧鍾鐵民,〈作家的心願〉,《新版鍾理和全集》序,高雄:高雄縣政府文化局,2009.3。
‧李宇宙,〈疾病的敘事與書寫〉,蔡篤堅編著,《人文、醫學與疾病敘事》,台北:記憶工程,2007.1。
‧陳昭如,〈突破同姓不婚的迷咒〉,《福爾摩沙愛情書》,台北:柿子文化,2005.5。
‧張良澤,〈從鍾理和的遺書談起──理和思想初探〉,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4。
‧應鳳凰,〈鍾理和文學發展史〉,應鳳凰編,《鍾理和論述》,高雄:春暉出版社,2004.4。
‧錢鴻鈞,〈論陳火泉、鍾肇政的戰後文學歷程〉,《台灣文學評論》第2卷第1期,2002.1。
‧王浩威,〈文學中的書寫自療〉,許耀雲編,《今夜,我們來談文學》,台北: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4。
‧鍾怡彥,〈關於祖父鍾理和〉,《國文天地》16卷11期,2001.4。
‧許雪姬,〈灌園先生日記的史料價值〉,《灌園先生日記》,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00.12。
‧簡媜,〈紅色的疼痛〉,《女兒紅》序,台北:洪範出版社,1996.9。
‧楊照,〈抱著愛與信念而枯萎的人──記鍾理和〉,《聯合文學》第11卷第2期,1994.12。
‧葉石濤,〈新文學傳統的承繼者──鍾理和〉,《展望台灣文學》,台北:九歌出版社,1994。
‧葉石濤,〈記李行的「原鄉人」〉,鍾肇政著,《原鄉人──作家鍾理和的故事》,高雄: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1993.10。
‧林央敏,〈散文出位〉,何寄澎主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卷》,台北:正中書局,1993.5。
‧彭瑞金,〈鍾理和的農民文學〉,《民眾日報》,1990.12.12-14。
‧彭瑞金,〈土地的歌‧生活的詩──鍾理和的《笠山農場》〉,《台灣春秋》第2卷第1期,1989.10。
‧繆國光,〈抗生藥物發展之經與緯〉,黃淑娟編,《抗生素全書》,台北:醫師的市場雜誌社,1988.2。
‧阿盛,〈胎生‧卵生‧蠶──向王鼎鈞先生請益〉,《散文阿盛》,台北:希代書版有限公司,1986.9。
‧林亨泰,〈跨越語言一代的詩人們──從《銀鈴會》談起〉,《笠》127期,1985.6。
‧郁達夫,〈日記文學〉,《郁達夫選集》,台北:黎明出版社,1977.1。
‧方以直,〈悼鍾理和〉,《徵信新聞報》第12版,1960.8.11。
四、學位論文(依年代排列)
‧陳聰明,《鍾理和及其散文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2009年。
‧吳雪連,《鍾理和小說研究》,宜蘭:佛光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年。
‧洪玉梅,《鍾理和疾病文學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論文,2007年。
‧林玲燕,《從書寫治療看鍾理和生命情結的反思與超越》,台中: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
‧黃怡菁,《《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年。
‧鄔孟慧,《戰後台灣的肺結核病防治(1950-1966)》,南投: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4年。
‧賴慧如,《現實與文學的糾纏──談鍾理和的貧與病》,台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2003年。
‧吳雅蓉,《超越悲劇的生命美學──鍾理和及其文學》,嘉義: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年。
‧李麗玲,《五0年代國家文藝體制下台籍作家的處境及其創作初探》,新竹:清華大學文學研究所,1995年。
‧陳玉玟,《教科書市場的多元化假象──以我國國中國文教科書為例》,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4年。
五、影音及網路資料
‧林生祥,〈大地書房-山歌.文學.鍾理和〉,財團法人鍾理和文教基金會、大大樹音樂圖像製作,2010.11。
‧國立編譯館網站教科書資料中心查詢http://www.nict.gov.tw/tc/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http://km.moc.gov.tw/zhonglihe/home.asp
‧鍾理和文教基金會http://www.chungliher.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