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慧佳
論文名稱: 傅林統的生命樂章---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之迴旋曲
指導教授: 李麗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2
中文關鍵詞: 傅林統兒童文學小學語文教育生命史
外文關鍵詞: Lin-Tong Fu, children literature,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life histor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傅林統先生是國內少數兼擅兒童文學創作與理論論述的作家之一,對兒童文學的推展始終不遺餘力。因任職小學校長的緣故,令他得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的信念落實於學校教育行動中,啟蒙眾多學童。如以其生命為樂章,那麼「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就是迴旋曲中的兩大主題。
    本研究採生命史取向之質性研究方法,藉由文獻分析、論述分析與焦點式生活史訪談,逐步解讀傅林統的兒童文學創作與論述理念,與其致力於小學語文教育之信念與行動。
    研究結果分為兩大面向:
    其一,傅林統的創作類型以少年小說與童話為主。少年小說之創作主題趨向理想性、情節掌握生活現實、人物角色個性多面而鮮明,內容意涵則引人深思,交融為其內容特色;而淺近、平易明快的語言、靈活美妙的修辭、巧妙的結構與組織,則展現其少年小說的形式風華。再則,其童話內容特色包含生動的素材、豐富的主題、多變的構想方式與飛揚的幻想;尤其是三段式反覆的架構、緊湊的情節、擬人化的世界和自然具體的描寫技巧,則交織為童話創作特質。基於傅林統長期鑽研日本兒童文學發展史,從而開啟恢宏的世界觀,更於兒童文學創作與論述中展現寬廣、深邃的視野。
    其二,傅林統將「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理念交融,衍生「兒童文學教育觀」的繁複意涵。此理念中,含蘊了運用兒童文學以改善語文教育困境的新意與創見;他並以此出發,展開「童詩教學」、「母子共同作文」、「家長批改日記」等多重「兒童文學教育行動」,努力於理想與現實間尋求平衡,在各校間發揮其深淺不一的影響力。
    而在經歷各項語文教育實踐行動之後,傅林統的兒童文學教育理念,呈現出深具延展性的時代意涵。他不僅清楚界定小學教師在兒童文學教育中的角色定位,更強力主張:在現今的教育現場裡,國語文教學應貫穿豐富的文學性,應強化兒童文學作品導讀的力量,並善用兒童文學心理輔導的功能。
    藉由研究成果,研究者期能牽引同樣關注兒童文學教育的讀者,能應用兒童文學的花朵,使小學語文教育散放更芬芳的氣息;對於教學生命的運轉,教師角色的功能與價值,也能產生新的領悟,以創發抒解語文教學困境的行動,也為眾多的莘莘學子,找回閱讀與寫作的樂趣和自信。


    Abstract
    Lin-Tong Fu is one of few Taiwanese authors who h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in creation and theory of children literature. He devotes himself in promoting children literature. As a principal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Lin-Tong Fu implements his belief about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in the campus, and many students are benefited. If a person’s life is a musical composition,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are certainly two major themes for Lin-Tong Fu.

    The study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is qualitative, based on the life history methodology. Using literature review, analysing discourse and expressive-autobiographical interviews, the study explores Lin-Tong Fu‘s ideology, belief and actions toward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consist of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First, the majority of Lin-Tong Fu‘s works are youngster’s novels and fairy stor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oungster’s novels include: realistic plots; distinct characters; ponderable implications; understandable and concise wording; elegant rhetoric; and well-structured compositions. In contrast, fairy stories characterize lively materials, abundant topics, diverse story line and unrestricted fantasy, particularly three-repetitive structure, intensified plot, vivid personification and natural narratives. The works of Lin-Tong Fu not only reveal his expertise in Japanese children literature, but also his great picture about the world and his visions for children literature.

    Second, Lin-Tong Fu combines concepts of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elementary school language education” and derives an ideological system of children literature education. The ideological system contains creative ideas and approaches towar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ldre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teaching – children literature can overcome language-teaching difficulties. Lin-Tong Fu‘s initiatives – children poems teaching, collaborative authoring of mother and children, and parent’s review of children’s diary – partially mirror his multiple actions in children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have significant impacts on schools.

    A review of language-teaching history shows the significance of Lin-Tong Fu‘s beliefs in children literature education. He clearly defines the roles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children literature education and emphasizes a truth: Chinese-teaching should cover various styles of literature works, promote children’s ability to read literature works and fully take advantage of children literature’s mental influences.

    It is expected this study can call up the readers and teachers that has the same enthusiasts about children literature education. To apply the flower of children literature’s achievement, help our elementary schools’ language education to get the more perfume form it. And face to the teaching-life’s changes, the character and value of teachers’ role, the study can help them to get some new insight, show a roadmap to a writing paradise for them. Then they will help many students to get their interest and self-belief of reading and writing back.

    第一章 序曲--------------------------------------------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9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歷程----------------------------------10 第四節 資料蒐集、檢證與分析----------------------------21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30 第六節 論文的寫作方式----------------------------------32 第二章 文獻探討---------------------------------------35 第一節 文人筆下的傅林統--------------------------------35 第二節 我的研究參照------------------------------------43 第三節 兒童文學真善美的圖像----------------------------48 第四節 小學語文教育的理念與內涵------------------------57 第五節 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教育之關聯--------------------62 第三章 從閱讀、實作建構兒童文學理念-------------------70 第一節 兒童文學創作發展背景----------------------------70 第二節 少年小說創作理念與內涵--------------------------83 第三節 童話創作理念與內涵-----------------------------106 第四節 從日本兒童文學開啟世界觀-----------------------125 第四章 從反思、實踐推展小學語文教育行動--------------144 第一節 兒童文學教育觀的衍生---------------------------145 第二節 涵養詩心---------------------------------------154 第三節 登錄對話---------------------------------------161 第四節 先求放心---------------------------------------172 第五節 捕捉文學美-------------------------------------179 第五章 兒童文學教育的時代意涵------------------------188 第一節 兒童文學教育觀的延展---------------------------188 第二節 教師在兒童文學教育的角色定位-------------------201 第三節 迴旋與振動-------------------------------------207 第六章 後記------------------------------------------216 第一節 弦音繚繞處-------------------------------------216 第二節 心的出發---------------------------------------220 參考文獻-------------------------------------------------225 附錄 附錄一:傅林統寫作年表-----------------------------------232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237 附錄三:訪談歷程紀錄表-----------------------------------238 附錄四:訪談指引-----------------------------------------240 附錄五:訪談札記-----------------------------------------241 附錄六:資料方塊-----------------------------------------243 附錄七:傅林統教育服務經歷表-----------------------------244 附錄八:傅林統童話創作題材性質分類比例表-----------------245 附錄九:大華童詩教學相關事例-----------------------------246 附錄十:瑞豐、龜山童詩教學相關事例-----------------------247 附錄十一:母子共同作文設計實例---------------------------249 附錄十二:學生作品集示例---------------------------------250 附錄十三:作文教學研究主題分析---------------------------251 附錄十四:傅林統手稿-------------------------------------252 表 目 次 表2-1兒童文學作家相關研究方法對照表-----------------------44 表2-2兒童文學作家相關研究面向比較表-----------------------46 圖 目 次 圖1-1 人種誌的研究週期圖----------------------------------12 圖1-2 研究設計流程圖--------------------------------------16 圖1-3 資料蒐集和分析之間的時間關係圖----------------------28 圖4-1 詩田墾荒圖-----------------------------------------156 圖4-2 詩國的階梯圖---------------------------------------160 圖4-3「母子共同作文」推展步驟圖--------------------------165 圖4-4「過程性協助」導向圖--------------------------------168 圖4-5「家長批改日記」方案作品修正步驟圖------------------175 圖4-6 新全語文的寫作題目圖-------------------------------183 圖5-1 兒童文學課程概念圖---------------------------------206

    參考文獻

    一、評述傅林統兒童文學創作暨語文教育專業歷程發展之相關研究
    林麗如(2000)。兒童文學苗圃的園丁。文訊雜誌,12,106-109。
    邱各容(1990)。兒童文學史料初稿。台北市:富春文化。
    邱各容(2002)。播種希望的人們:敦厚樸實的桃園人。台北市:富春。
    徐錦成(民93年 7月25日)。台灣小說---少棒賽。中國時報,E3版:開卷讀物文化。
    高麗敏(2003)。桃園縣文學史料之分析與研究。私立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專班碩士論文。
    許建崑(1999)。1999好書指南。文建會、民生報、國語日報、台北市立圖書館、幼獅少年共同製作推薦。
    郭鈴惠(2000)。兒童文學工作者訪問稿:兒童文學的教育尖兵。台北市:萬卷樓。
    劉敬洲(2001)。萌芽到成長:1945-1979早期台灣少年小說初探。民93年10月13日,取自:葛拉堡網站http://www.gelabao.idv.tw/
    劉敬洲(2002)。六0年代台灣少年小說作品初探。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鳳鸞、楊熾均(2001)。從兒童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華文世界的兒童文學創作。兒童文學學刊,6(下冊)。
    謝鴻文(2002)。一籃鮮美的桃子---桃園縣兒童文學發展史概述(1945-2002)。民93年8月20日,取自:桃園文化城網站http://home.kimo.com.tw/tyc_city/report-ch-letters.htm

    二、傅林統兒童文學創作作品與語文教育相關論述
    傅林統(1970)。友情的光輝。台北市:永安。
    傅林統(1976)。海棠公園。台北市:永安。
    傅林統(1976)。作文指導。台北市:永安。
    傅林統(1976)。小朋友的日記。台北市:永安。
    傅林統(1979)。兒童文學的認識與鑑賞。台北市:作文。
    傅林統(1979)。風雨同舟。台北市:成文。
    傅林統(1979)。秋風姊姊。台北市:成文。
    傅林統(1981)。奇異的鳳凰。台北市:黎明。
    傅林統(1981)。洞庭湖上的奇遇。台北市:黎明。
    傅林統(1981)。一百零一個兒子。台北市:黎明。
    傅林統(1981)。機智捉賊十三郎。台北市:黎明。
    傅林統(1981)。童詩教室。台北市:作文。
    傅林統(1981)。印度中東的傳說。台北市:永安。
    傅林統(1982)。小龍的勇氣。台北市:樹人。
    傅林統(1983)。中華兒童叢書:小獵人。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傅林統(1984)。蘇俄東歐民間故事。台北市:永安。
    傅林統(1984)。世界兒童傳記文學全集(1、2):法布爾、萊特兄弟。台北市:光復。
    傅林統(1989)。世界童話百科全集(第12集):小矮人與鞋匠。台北市:光復。
    傅林統(1989)。世界童話百科全集(第6集):雪女王。台北市:光復。
    傅林統(1990)。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台北市:富春文化。
    傅林統(1991)。童話的趣味。研習資訊,8(5)。
    傅林統(1993)。鶴舞。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傅林統(1994)。少年小說初探。台北市:富春文化。
    傅林統(1995)。從教育觀點看童話的演變。中國語文,77(1),77-81。
    傅林統(1995)。國小教科書所選童話面面觀。中師語文,8,139-168。
    傅林統(1996)。圍著青籬的屋子。王泉根(主編),世界華文兒童文學大系(下冊)(.655-661頁)。北京:開明。
    傅林統(1996)。為兒童鑄造純粹的龍銀---小學國語課本的文學性淺談。台灣區兒童文學與國小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p.401-412)。
    傅林統(1996)。美麗的水鏡:從多方位深究童話的創作和改寫。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
    傅林統等(1997)。校長的溫馨故事。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傅林統(1999)。以兒童文學觀點探索《城南舊事》的童趣。台北市: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
    傅林統(1999)。偵探班出擊。台北市:富春文化。
    傅林統(1999)。豐收的期待:少年小說、童話評論集。台北市:富春文化。
    歡欣歲月(1999)。(傅林統編譯)。台北市:富春文化。(原著出版年:1953年)
    書、兒童、成人(1999)。(傅林統譯)。台北市:富春文化。(原著出版年:1932年)。
    傅林統(2001)。唱起凱歌。台北市:富春文化。
    傅林統(2003)。智商180小獼猴。桃園:桃園縣政府。
    追尋夢與希望的天才漫畫家:手塚治蟲(2003)。(傅林統譯)。台北市:小魯。(原著出版年:1991年)。
    波多叔叔和蚯蚓弟弟(2004)。(傅林統譯)。台北市:信誼。(原著出版年:2003年)。
    傅林統(2004)。銀河鐵路之夜的思想源頭。
    傅林統(2004)。日本經典幻想童話作家:宮澤賢治。
    銀河鐵路之夜:宮澤賢治(2004)。(傅林統譯)。
    傅林統(2004)。深邃宏觀的童話經典:銀河鐵路之夜。國語日報。
    傅林統(2005)。螞蟻38---童詩創作集。作者文友輯錄詩作代編合集。
    傅林統(2005)。兒童文學如何運用於語文教學。文訊雜誌,239,66-69。
    傅林統(n.d.)。天才兒童作文集(三上至六下共八集)。桃園市:尼山。
    傅林統(n.d.)。日本兒童文學的發展與趨向。東海大學通識教育講義。
    傅林統(n.d.)。作家作品論。作者輯錄期刊論述自編合集。
    傅林統(n.d.)。兒童小說的導讀。兒童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講義。
    傅林統(n.d.)。兒童文學教育管見。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4),197-205。
    傅林統(n.d.)。幼年文學導讀探討。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2(1),213-222。
    傅林統 (n.d.)。少年小說的選擇與導讀。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3),205-215。
    傅林統(n.d.)。兒童文學論文集。作者輯錄剪報與期刊論述自編合集。
    傅林統(n.d.)。國語文教學研究。作者輯錄剪報與期刊論述自編合集。

    三、國內外兒童文學相關論叢
    王秀芝(1989)。中國兒童文學。台北市:雙葉。
    吳當(1987)。兒童文學的天空。台東市。
    吳鼎(1989)。兒童文學研究。台北市:遠流。
    李慕如(1989)。兒童文學綜論。高雄:復文。
    杜淑貞(1994)。兒童文學析論(上)。台北市:五南。
    林文寶(1989)。兒童文學論述選集。台北市:幼獅。
    林文寶(1995)。論兒童文學與教育之關係---兒童文學特性之一。東師語文學刊,8(8),1-33。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6)。兒童文學。台北市:五南。
    林良(1985)。淺語的藝術。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政華(1991)。兒童少年文學。台北市:富春文化。
    洪迅濤(1989)。童話學。台北市:富春文化。
    祝士媛(1989)。兒童文學。台北市:新學識。
    馮輝岳(1982)。兒童文學評論集。中山學術文化基金董事會。
    楊孝榮(1985)。認識兒童文學:兒童文學的社會功能。江惜美(主編),國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市:萬卷樓。
    葉詠琍(1990)。兒童文學。台北市:東大。
    藍祥雲(1987)。兒童文學漫談。宜蘭:北成國小。
    譚小媛(2002)。第六屆「兒童文學與兒童語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富春文化。

    四、國民小學語文教育相關論叢
    王基倫(1998)。開放與革新---現階段台灣地區小學國語語文教育政策之省思。載於謝錫金、馮瑞龍、李銳清(主編),優質教育:中文教育新趨勢(67-84頁)。香港:香港大學課程學系。
    王均(2001)。《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叢書》評介(續)。民94年12月09日,取自:中華文史網http://66.102.7.104/
    司琦(1971)。小學課程演進。台北市:正中。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市:萬卷樓。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敏而(1994)。從兒童語文教育趨向看注音教材。載於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主編),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50頁)。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吳清基等合著(1995)。國民小學新課程標準的精神與特色。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淑媛(1999)。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我國小學識字教育的現狀、分類與科學化問題(1995)。現代小學識字教育科學化。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快速高效識字,儘早閱讀就是一切(1997)。韻語識字教與學。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
    林若男、李錦英(1996)。小學語文教育研究。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林國樑(1980)。語文教學研究。台北市:童年書店。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1994)。海峽兩岸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1997)。兒童文學與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範學院語教系。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市:教育部。
    陳弘昌(1991)。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市:五南。
    專家:打破幼兒教育舊格局(2001)。民94年12月09日,取自: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網絡中心http://www.edu.cn/20011101/3007766.shtml
    葉興華(2002)。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國民小學語文科教材教法」課程之改進。初等教育學刊,12,87-107。
    雷僑雲(2002)。中國兒童文學教育理論與輔導教學。高雄:復文。
    閻立欽(1998)。我國語文教育與近代以來社會變遷的關係及啟示。載於謝錫金、馮瑞龍、李銳清(主編),優質教育:中文教育新趨勢(46-56頁)。香港:香港大學課程學系。
    謝錫金、馮瑞龍、李銳清(1998)。優質教育:中文教育新趨勢。香港:香港大學課程學系。
    謝錫金(2000)。高效漢字教與學。香港:香港大學課程學系。
    戴汝潛(1999)。中國內地兒童識字教育。漢字教與學。濟南:山東教育。
    羅秋昭(2000)。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蘇軍(2004)。兩歲就識字好不好。民94年12月09日,取自:新華網http://big5.xinhuanet.com/

    五、國民小學作文、閱讀教學理論與實務相關論述
    王鼎鈞(1988)。作文七巧。台北市:吳氏圖書。
    吳淑玲(2003)。何謂「讀書治療」?民94年09月23日,取自:莊敬國小網站http://newcounsel.shsps.kh.edu.tw
    吳當(1990)。作文種子(二)。高雄:愛智。
    車向明(2002)。文字與言語都是人靈魂的展現---談閱讀治療。民94年09月23日,取自:King Net國家網路醫院http://www.webhospital.org.tw/essay/essay.html
    林政華(1991)。文章寫作與教學。台北市:富春文化。
    林清標、張玉英、賴慶雄(1995)。聯考作文講話(指導篇)。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林鍾隆(1977)。愉快的作文課。台北市:益智。
    孫晴峰(1999)。炒一盤作文的好菜。台北市:東方。
    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2000)。童書演奏:兒童讀物如何進入教學現場。台北縣: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正治、顏炳耀、鄭發明(1979)。作文引導(一)。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陳正治、顏炳耀、鄭發明(1979)。作文引導(二)。台北市:國語日報社。
    陳素燕網路工作坊(2001-2002)。以兒童讀物進行跨學科統整課程之設計。民93年10月11日,取自:國科會計畫http://mx.nthu.edu.tw/%7esuyc. hen/index.html
    黃秋芳(1999)。親愛的,我們把作文變快樂了!。台北:螢火蟲。
    黃登漢(1993)。作文小百科(童話篇)。台北市:正生。
    劉玉琛(1990)。寫作指導。台北市:富春文化。
    蔡清波(1985)。作文小博士。高雄:愛智。
    鄭淑芬(2003)。圖畫書閱讀活動探究:以東師實小四年級美術班學童為例。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蕭奇元(1991)。作文的好導師(下)。台北市:富春文化。
    蕭奇元(1991)。作文的好導師(上)。台北市:富春文化。
    賴慶雄(2001)。新型作文贏家。台北:螢火蟲。
    謝錫金、關之英(2000)。新全語文寫作教學理論。民94年08月02日,取自:中文教育網站http://www.chineseedu.hku.hk
    鐘文出版社(1998)。學生作文典範。台北:鐘文出版社。

    六、國民小學有效作文教學方法之相關研究
    周坤財(2004)。感官觸發導入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連淑鈴(2002)。電腦看圖故事寫作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尤君(1996)。台灣地區國小作文教學觀念演變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明松(2001)。寫作認知策略教學(CSIW)對國小學童寫作品質影響之研究。台東師院學報,12(上),88-113。
    蔡雅泰(無日期.)。有效的作文教學。民93年10月13日,取自:高雄市華山國小網頁http://mail.hshanps.kh.edu.tw
    鄭博真(2003)。寫作修改:模式、教學與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7(2),245-261。

    七、國內兒童文學作家之相關研究
    王貞芳(2001)。沈石溪動物小說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吳嘉惠(2002)。杜榮琛教師專業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吳聲淼(2001)。周伯陽與兒童文學。新竹市政府文化局。
    林文寶(1996)。楊喚與兒童文學。台北市:萬卷樓。
    邵雅倩(2003)。林鍾隆與童詩。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胡怡君(2002)。曹俊彥與台灣圖畫書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志哲(2002)。林良的兒童文學理念在小學語文教材上的運用。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陳瀅如(2003)。琦君兒童散文的傳記性。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絢(2000)。林海音與兒童文學。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八、教育研究方法之相關著述
    大家來做口述歷史(2002)。(王芝芝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5年)
    生命史與心理傳記學:理論與方法的探索(2002)。(丁興祥、張慈宜、賴誠斌等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2年)
    吳明清(1998)。教育研究。台北市:五南。
    李麗霞(2000)。一位小學教師寫作課程與教學的信念。八十九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434-469。
    胡幼慧(1997)。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市:巨流。
    張慶勳(2002)。論文寫作手冊。台北市:心理。
    許傳德(1999)。一位國小校長的生命史。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九、其他參考文獻
    王萬清(1999)。寫作教學師資培育及思考模式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2,91-134。
    吳家瑩(2005)。優質活動型課程設計之道的追尋與發現。桃園縣九十四年度國民教育輔導團國中小輔導員聯席會議手冊,42-83。
    李麗霞(1988)。新竹縣國小教師實施作文教學之現況調查。國教世紀,25(4),11-18。
    宜蘭縣政府文化局(2001)。作家的蘭陽探索。宜蘭縣政府文化局。
    黃永武(2002)。字句鍛鍊法。台北市:洪範。
    黃昆輝(1979)。國民小學國語文教學績效之調查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1,193-250。
    黃慶萱(2000)。修辭學。台北市:三民。
    劉慧珍(1998)。作文教學師資養成策略探討。載於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主編),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究會論文集。花蓮市: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
    鄭博真(1995)。台南市國民小學國語科作文教學現況調查研究。國語文教育通訊,10,48-62。
    謝春聘(1995)。作文教學現況的檢討與改進建議。國文天地,10(12),68-7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