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溫清欽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學童與本籍配偶家庭學童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以新竹縣為例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and Life Adaptation Between Immigrant-Spouse Families and Native-Spouse Families—A Case Study of Hsinchu County |
指導教授: | 高淑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50 |
中文關鍵詞: | 外籍配偶家庭 、國小學童 、行為困擾 、生活適應 |
外文關鍵詞: | immigrant-spouse familie, native-spouse families, behavior problems, life adapt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檢視新竹縣外籍配偶家庭國小子女與一般家庭國小子女的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差異情形,以特別深入瞭解新竹縣這一特定區域之外籍配偶家庭子女的成長、行為與適應問題。本研究以新竹縣外籍配偶家庭子女人數較多的七所國民小學460名學生為受試樣本,其中230名為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另有230名同年級、同班、同性別的本籍配偶家庭子女做為對照。每位學生都填答一份含「自我關懷」、「身心發展」、「家庭生活」、「學校生活」以及「人際關係」等五個層面的「行為困擾量表」,以及一份含「個人適應」、「家庭適應」、「學校適應」以及「人際適應」等四個向度的「生活適應量表」。
本研究除了比較外籍與本籍配偶子女的行為困擾差異與生活適應差異外,同時也檢驗年級與性別的差異效果,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外籍與本籍配偶家庭之國小子女在五個行為困擾層面都沒有顯著差異存在,但是卻發現顯著性別差異效果,平均數顯示男學童在「身心發展」、「家庭生活」與「學校生活」等三個層面的困擾程度顯著高於女學童。(二)外籍配偶家庭子女在「家庭適應」上顯著低於本籍配偶家庭子女;而男學童在「家庭適應」上也顯著低於女學童;六年級學童在「個人適應」上顯著低於四年級學童,而六年級學童與五年級學童在「學校適應」上皆顯著低於四年級學童。(三)外籍配偶家庭的男學童在「學校適應」與在「人際適應」上都顯著低於本籍配偶家庭的男學童;但對女學童來說則沒有此差異存在。(四)外籍配偶家庭國小子女的五個「行為困擾」層面與四個「生活適應」向度兩兩之間皆有顯著負相關存在;而,本籍配偶家庭國小子女除了在「人際適應」與「自我關懷困擾」、「身心發展困擾」、「家庭生活困擾」之間無顯著關係外,其餘的「行為困擾」層面與「生活適應」向度之間的兩兩關係也同樣存有顯著負向關係。(五)本研究亦對外籍與本籍配偶家庭國小子女分別檢視其五個「行為困擾」層面變數與四個「生活適應」向度變數以典型相關分析來說明兩者之間的可能關聯模式。
關鍵詞:外籍配偶家庭、國小學童、行為困擾、生活適應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immigrant-spouse families and native-spouse families on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and life adaptation. In addition, grade differences and gender differences were also examined in the study. A total of 460 students from seven elementary schools in Hsinchu County were sampled as subjects, in that there were 230 students lived in immigrant-spouse family (ISF) paired with 230 students lived in native-spouse family. All subjects were asked to answer the Behavior Problems Scale consisted of self-concern, mental development, family life, school life,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answer the Life Adaptation Scale consisted of personal adaptation, family adaptation, school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Firs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ny of five aspects of behavior problems between immigrant-spouse families and native-spouse families children, yet males had higher behavior problems than females in mental development, family life and school life aspects of the Behavior Problems Scale. Second, children from ISF had lower family adaptation than those from NSF. Males had lower family adaptation than females. And, 6th grades students had lower personal adaptation than 4th grades students; 5th and 6th grades students had lower school adaptation than 4th grades students. Third, males from ISF had lower school adaptation and interpersonal adaptation than those from NSF, yet no such differences wre found for females. Forth,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aspects of behavior problems and life adaptation for ISF students. Yet, only parts of negative correlations existed between aspects of behavior problems and life adaptation for NSF students. Finally,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es were used to test possible path-correlations between five aspects of behavior problems and four aspects of life adaptation for students of both Family types.
Keywords: immigrant-spouse families; native-spouse families; behavior problems;
life adaptation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內政統計資訊服務網(2004)。93年(底)外籍與大陸配偶人數統計。內政統計通報,93年第六週。
王光宗(2003)。台南縣東南亞外籍母親在子女入學後母職經驗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永慈(2001)「社會排除」:貧窮概念的再詮釋。社區發展季刊,95,72-74。
王柏元(1999)。台中縣國小原住民學童家庭因素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宏仁(2001)。社會階級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英珠(1998)。阿德勒學派遊戲治療團體對國小兒童行為困擾適應之輔導效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
王蓁蓁(2000)。台北縣國中生之壓力源、因應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淑俐(1990)。國中階段青少年情緒的發展與問題及輔導。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所碩士論文。
甘夢龍(1987)。南區國民小學中高年級學童自我觀念與行為困擾之研究。台南市:台南師範學院附設實驗國民小學。
甘夢龍(1990)。國小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25-52。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4)。大陸及外籍子女學校適應狀況調查報告。台北縣:台灣省教師研習會。
台南縣教育局(2002)。台南縣91學年度外籍新娘子女就學問題統計。台南:台南縣政府。
江金貴、高宏煙、劉勝年、陳國田、許利禎(1988)。單親家庭兒童的調查與輔導。輔導月刊,24,36-40。
江亮演、陳燕貞、黃稚純(2004)。大陸與外籍配偶生活適應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5,66-89。
何英奇(1977)。成敗經驗對自我評價與抱負水準之影響。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9,75。
何榮桂(1980)。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認知能力、學習成就與生活適應之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福田(1969)。國民中學(一年級)行為困擾的調查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芝儀、劉秀燕(2004)。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就。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17-148,國立嘉義大學。
吳意玲(1993)。國中學生的困擾問題、因應策略與求助行為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武典(1985)。青少年問題與對策。張老師月刊,7,9-13。
吳清山(2004)。外籍新娘子女教育問題及其因應策略。師友月刊,441,6-12。
吳新華(1991)。國小學童生活適應問題之研究。初等教育學報,4,199-253。
吳新華(1988)。資賦優異學童之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台南師院學報,21,1-70。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吳耀明(1998)。現實治療取向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活適應及生活態度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文欽(2003)。國民小學單親兒童與雙親兒童行為困擾及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坤崇、歐慧敏(1993)。國中學生行為困擾相關因素之調查研究。台南師院學報,26,109-137。
李美枝(1984)。社會心理學。台北市:大洋。
李嵩柏(1984)。藥物濫用少年行為困擾與生活適應之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蕙美(1992)。父母教養方式對其子女情緒穩定及行為困擾影響之比較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忠仁、賴金河(2004)。台北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就讀國小時語文程度調查研究報告。北縣成教,24,31-53。
林昭賢(1970)。初中學生生活適應問題與輔導。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12,
451-577。
林清江(1983)。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林美吟(1989)。國小單親兒童自我概念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台北:文景。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邱成穩、溫清欽等(2005)。新竹縣大隘地區國民小學外籍配偶子女行為與情緒困擾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發展暨網路中心,未出版。
周美珍(2001)。新竹外籍新娘生育狀況探討。公共衛生,28(3),255-265。
柯淑慧(2004)。外籍母親與本籍母親之子女學業成就之比較研究—以基隆市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族群關係與性別分析。騷動季刊,4,10-21。
洪冬桂(1986)。我國大學生適應問題、因應行為、求助偏好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洪有義(1977)。國中學生內外制控和適應問題的相關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0,107-122。
胡斐斐(1986)。家庭穩定性、母親教育程度及子女性別對母親教養態度與兒童生活適應影響之比較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
凌平(2001)。原住民國小學生族群認同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地區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綺櫻(1993)。父母管教態度與學齡兒童行為困擾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私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慕蓮(1987)。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春興(1976)。國小男女兒童學習行為的差異與其教師性別的關係。師大心理學報,9
,1-20。
張春興、陳李綢(1977)。國小男女生學業成績的性別差異與其教師性別差異的關係。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0,21-34。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2004a)。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學生人數分析。教育部統計處專題報告,93年12月。
教育部(2004b)。教育政策白皮書(初稿)。教育部電子報第十七期/93年4月2日,檢索日期2005-8-19,取自http://epaper.edu.tw/017/。
郭生玉(1973)。國民中學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5
,451-534。
郭明堂(1998)。理情團體諮商對離婚家庭之兒童情緒適應與人際關係效果之研究。海峽兩岸兒童發展與適應問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E1:1-22。
郭春在(1991)。不同教育安置下國小輕度智障兒童自我觀念與適應行為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小紅(1997)。大陸地區配偶來台居留、定居問題調查訮究—兼論如何訂定其居留數額。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專題研究報告。
陳守國(2003)。高縣外籍配偶婚生子女增加縣府建議普查。檢索日期2005-8-23,取自http://www1.chinesenewsnet.com/MainNews/EntDigest/Life/cna-373ed934-4426757.html。
陳東陞(1980)。台閩地區國民小學辦理資賦優異兒童教育實驗意見調查及兒童生活適應比較研究論資賦優異兒童的輔導。台北:常松出版社。
陳烘玉、劉能榮、周遠祁、黃秉勝、黃雅芳(2004)。台北縣新移民女性子女教育發展關注之研究。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66-91,國立嘉義大學。
陳庭芸(2001)。澎湖地區國際婚姻調適之研究:以印尼與越南新娘為例之比較。國立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英豪、林正文、李坤崇(1988)。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之評量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案研究報告。
陳英豪、汪榮才、李坤崇(1991)。國中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
陳密桃(1992)。師範生批判思考的相關因素及其教學效果之分析研究。高雄:高雄文化出版社。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表現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娟(2000)。國中學生行為困擾、求助態度與求助偏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陸匡遠(2003)。「外籍新娘」大舉登台。檢索日期2005年8月23日,取自http://209.246.126.241/MainNews/SinoNews/Taiwan/2003_7_30_15_53_14_747.htm
曾廣森(1983)。國民中學及其家長、教師對學生行為困擾知覺差異之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肇文(1996)。國小學童學校壓力、因應方式、社會支持與學校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黃堅厚(1976)。青年的心理健康。台北:中華。
黃冠盈(2001)。從文化差異面向探討原住民國中新生之學校適應---以三位泰雅族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102。
楊淑朱、邢青青、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149-178,國立嘉義大學。
楊宗仁(2000)。行為與情緒困擾評量表。台北:心理出版社。
楊國樞(1978)。中學生的問題行為及其學校影響因素。載於陳英豪主編,青少年問題與輔導。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楊國樞(1983)。從互動論觀點談青少年的問題與輔導。台北市少年輔導工作研討會專題演講講稿。
楊馥綸(1985)。南區國中學生資賦優異學生與一般學生行為困擾影響因素之比較。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馨(1984)。適應的性質初探。國教世紀,20(6),6-7。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調查研究。教育學刊,23,231-258。。
簡茂發(1986)。大學生活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簡春安(2004)。外籍配偶的婚姻生活適應。社會福利論壇線上論文集。檢索日期2005年10月25日取自:http://www.cares.org.tw/。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三民。
蔡春美(1975)。兒童智慧心理學。台北:文景。
蔡俊傑(1999)。父母參與及教師參與對學生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地區南部國二學生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蔡榮貴、楊淑朱、賴翠媛、黃月純、余坤煌、周立勳(2004)。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民中小學學習表現與學校輔導措施現況調查。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208-239,國立嘉義大學。
歐慧敏(1996)。國小學生因應策略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永元(1988)。單親兒童與正常家庭兒童人際關係、行為困擾及自我觀念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碩士論文。
劉焜輝(1975)。情緒困擾學生的輔導。測驗與輔導,10,145-146。
劉秀燕(2002)。跨文化衝擊下外籍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秀芳(2004)。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婉麗(2001)。國中小學生生活適應之訪談、評量與調查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建文(1975)。母親育兒方式與兒童攻擊行為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0,25-42。
蘇建文(1979)。兒童及青少年基本情緒之發展。教育心理學報,12,99-144。
蘇建文(1980)。兒童及青少年焦慮情緒之發展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3,85-94。
蘇慧玲(2004)。外籍配偶教育在屏東縣推動現況。檢索日期2005-9-22日,取自http://epaper.edu.tw/020/school.htm
二、外文部份
Adams, H. E.(1972).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York:The Roland press Compancy.
Allen, B.P.(1990). Personality Soci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Personal Adjustment. California:Wadsworth
Arkoff, A.(1968). Adjustment and Mental Health. New York:McGraw-Hill.
Atwater, E.(1979).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New Jersey:Prentice-Hall, Inc.
Beck, J. S.(1995). Cognitive Therapy: Basic and Beyond. New York: The Guiford press.
Brophy, I. E. & Good, T. L.(1970). Teachers’ communicational of items in a Study habits Invent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36, 257-270.
Doris, W. C.(2004). Multiracial children: practical Suggestion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Kansas State University,NASP Communiqué, Vol. 32.
Erickson, E. H.(1968). Identity:Youth & Crisis. New York:W. W.Norton.
Francis, W.(2000). Meeting the Needs of Multiracial and Multiethnic Children. http://www.earlychildhood.com/Article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A=124
Harris, H. L(2003). Multiracial Students: What School Counselors Need To Know. ERIC Digest. ERIC Counseling and Student Services Clearinghouse,ED479354.
Harper, J. F. & Marshall, E.(1991). Adolescents’ problem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self-esteem.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6(104), 79-808.
Hollander, E. p.(1971).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Social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Karen, L. Maxine, B. Z.(1993). Education, Race, and Family: Issues for the 1990s. Working paper No. 16,August 1993 Annotated Bibliography.
Kaplan, L.(1951). The annoyance of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45, 649-665.
Killon, J.(1983).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ntellectually gifed secondary students. Roeper Review, 5(3), 39-42.
Kodman, F.(1984). Some personality traits of superior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12(2), 39-42.
Lazarus, R. S.(1969). Patterns of Adjustment and Human Effectiveness. New York:McGraw-Hill.
Maslow, A. H.(1954).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ew York:Harper & Bros.
Mckim, B. J. & Cowen, E. L.(1987). Multiplier assessment of young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16, 370-381.
Nicholson, S. I. & Antill, J. K.(1981). Personal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peer acceptance and sex-role identity. Journal of Youth and dolescence, 10, 309-325.
Safara, F.(2000). Lessons on Tolerance from a Multiracial perspective. multiracial.com, http://multiracial.com/content/view/340/27/
Schwartz, W.(1998). The Identity Development of Multiracial Youth. ERIC Clearinghouse on Urban Education New York NY..
Tallent, N.(1978). psychology of Adjustment. Van Nostrand Co.
Worchel, S. & Goethals, G. R.(1989). Adjustment:Pathways to personal growth. New Jersey: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