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莊連棚
論文名稱: 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研究
A Study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指導教授: 蔡長盛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26
中文關鍵詞: 變形書風表現形式造形醜怪美感表現
外文關鍵詞: the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artistic expression, form, eccentric aesthetic expression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研究
    本論文以晚明變形書風之表現形式為研究主題,藉由歷史及社會層面的析探,尋繹出晚明變形書風的成因及主要思想的蘊涵,透過傳統風格的分析並結合現代視覺心理學、美學和藝術社會學等觀點論析,歸結出共同及個別的表現風格和形式,探討晚明變形書風的藝術性,作為書法創作時的參考與借鏡。
    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文撰寫旨趣、研究範圍材料、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第二章 晚明變形書風的背景 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的觀點,以及書法史發展的軌跡,發現變形書風的形成與當時社會沉迷於尚奇求變的審美風尚息息相關。第三章 晚明變形書風多元構成之表現形式 藉由線條、結字、章法的探討,我們發現晚明書家的表現特色,在於大膽的用筆、用墨,以呈現雄強剛健的線質及濃淡乾溼強烈的色差,並敢於變更文字造形,以奇異詭譎的字態製造空間的動感,善用字密行寬的章法結合長立軸的書寫的形式展現超長的縱深,壁掛於廳堂上形成一種新的展現形式,使醜怪美學的表達成為一種藝術意涵的傳達。第四章 晚明變形書風之風格特色 就書家之師學淵源書體特色,及書體表現作一歸納性的分析。第五章 結論 就以變形書風的表現的時代意義,和對後世的影響給予客觀公允的論述。
    晚明變形書風普遍追求個性的解放,也對傳統桎梏束縛的反撲,以雄強的氣勢另闢蹊徑,突破靡弱的帖學書風,發展出另一種新的表現形態,提供清初求變的方向,和掀起中國及日本書壇對書法藝術的繼承與創新的熱潮。希望透過本文的研究,省思現今書法創作的方向,期盼書家能藉由歷史的啟示,營造屬於這個時代的書法表現形式,替沉寂多年的書法生命注入一股活力。


    Abstract
    A Study on the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Dynasty. The formation and ideology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are derived by looking into the history and examining various social layers at the time. Styles and forms of artistic expressions, in common and of individual, are concluded by means of analyzing traditional styles and combining the viewpoints from modern visual perception psychology, aesthetics and sociology of art. The artistry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s discussed for the referential and suggestive use of innovative calligraphy.
    There are five chapters in this paper. Chapter 1 --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ideas, scope, materials, methods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Chapter 2 -- The Background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angles from the viewpoints 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to trace back calligraphy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us discovers that there was a close 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and the eccentric aesthetic appreciations permeated in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Chapter 3 -- Artistic Expressions with Various Constituents in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by exploring stroke lines, 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s, and presentations, the unique features of late Ming calligraphers are located as: the daring use of stokes and ink to show stout line texture and vivid color contrast; taking no hesitation to transform characters for a spatial motion beauty out of the peculiar character appearances; making good use of the spatial layout between characters and lin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writing styles of long vertical scrolls to display super long depth. These scrolls, hung up in the ritual room, create a new form of presentation, making the expression of eccentric aesthetics a conveyance of artistic ideology. Chapter 4 -- the Features of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a conclusive analysis is made, with respect to calligraphic features and styles of different schools. Chapter 5 -- Conclusion: with respect to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an objective discussion about its temporal meaning and its influence on later generations is given.
    For the transformed calligraphic styles in late Ming, it seeks the liberat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it fights back to release traditional constraint. With vigor, it breaks the weakness of Tieh-Study calligraphic style and promotes a new trend which evolves a new expression form; thereafter, provides momentum for the change in early Chin Dynasty and heats up the wants and innovation for calligraphy in China and Japan. It is the hope of this paper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a new direction for innovative calligraphy is to be thought out, as well as calligraphers, enlightened by history, constructs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that belongs to the calligraphy of today, giving new vigor to the life of calligraphy which has been down for years.

    目 次 頁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研究方法……………………………………3 第三節 名辭釋義…………………………………………………5 第四節 文獻探討…………………………………………………8 第二章 晚明變形書法風格的背景……………………………………11 第一節 政治與經濟對社會的發展…………………………………12 一、專橫王朝致使文士對政治的游離心態………………12 (一)昏君無能宦官弄權………………………………12 (二)文士游離政治……………………………………14 二、經濟結構的變遷與社會逐奇風尚的盛行……………16 (一)經濟結構的變遷…………………………………16 (二)崇商僭奢的風氣促動思變求奇社會……………18 (三)經濟繁榮助益文化發展…………………………20 第二節 思想與文藝思潮的變革……………………………………21 一、心學思潮萌芽…………………………………………21 二、文藝浪漫思潮的興起…………………………………24 第三節 明代書風的遞嬗……………………………………………27 一、明代初中期書史的發展………………………………27 二、明代後期書史發展……………………………………31 第四節 晚明變形書風與書家個人審美意識………………………36 一、張瑞圗禪理的體現……………………………………36 二、黃道周、倪元璐對易學的啟發………………………39 三、王鐸帖學的創變………………………………………44 四、傅山醜學的開拓………………………………………48 第三章 晚明變形書風多元構成的表現形式 …………………………53 第一節 線條多樣性…………………………………………………54 一、線條的墨韻表現………………………………………56 (一)漲墨概念的興起…………………………………57 (二)晚明書家漲墨線條的表現………………………58 (三)漲墨線條的立體效果……………………………60 二、線條的質感表現………………………………………63 (一)用筆的技巧………………………………………64 (二)晚明書家線質表現………………………………66 (三)飛白線質的表現…………………………………68 三、線條的時空表現………………………………………72 (一)筆順的時間表現…………………………………72 (二)書家揮運的時間表現……………………………74 第二節 文字奇詭造形的體現………………………………………77 一、隱藏性的文字結構 ……………………………………78 二、文字結構的空間動感表現 ……………………………81 (一)造形動勢的學理依據……………………………81 (二)不完美形的空間表現……………………………85 (三)欹斜字形的空間表現……………………………88 (四)變形字形的動感表現……………………………90 第三節 詭譎多變的章法……………………………………………96 一、形狀空間的佈置 ………………………………………97 (一)形狀構成的聯繫要領……………………………97 (二)形狀構成群組的作用 …………………………101 (三)字組軸線連綴表現 ……………………………106 二、節奏韻律的表現………………………………………114 三、勢的表現………………………………………………118 (一)筆勢的產生 ……………………………………118 (二)形勢 ……………………………………………120 (三)氣勢 ……………………………………………123 四、計白當黑的空間表現…………………………………126 (一)圗與地的關係表現 ……………………………127 (二)黑白深度的層次表現 …………………………130 第四節 卷軸形式的作品表現………………………………………134 一、晚明長卷形式的表現…………………………………134 (一)長卷形式的興起 ………………………………134 (二)晚明變形書家的長卷表現 ……………………136 二、晚明立軸形式的表現…………………………………142 (一)立軸形式的興起…………………………………142 (二)長立軸對變形書家創作的心理影響……………143 (三)晚明書家立軸書法表現…………………………145 第五節 醜怪美學意象的表現………………………………………150 一、醜怪美學意識的形成…………………………………151 二、醜怪表現的精神意涵…………………………………152 三、醜怪變形的具體化表現………………………………156 第四章 晩明變形書風代表書家之風格特色………………………160 第一節 側鋒疾掃的張瑞圗 ………………………………………160 一、曠放散淡的小楷 ……………………………………160 二、欹側顧盼的行草書 …………………………………162 第二節 生拗橫肆的黃道周 ………………………………………165 一、質樸沉凝的楷書 ……………………………………165 二、挺健奇特的隸書 ……………………………………167 三、遒密酣暢的行草書 …………………………………168 第三節 凝澀激越的倪元璐 ………………………………………172 第四節 雄暢奇肆的王覺斯 ………………………………………178 一、遺貌取神臨書表現 …………………………………178 二、自書詩創作表現 ……………………………………184 第五節 宕意渾脫的傅青主 ………………………………………187 一、悠然自若的楷書 ……………………………………187 二、鎔鑄各體的篆隸表現 ………………………………190 三、酣暢自由的行草書 …………………………………194 第五章 結論 …………………………………………………………202 第一節 晚明變形書風的形貌特色 ………………………………202 第二節 晚明變形書風的時代意義 ………………………………204 第三節 晚明變形書風對後代的影響 ……………………………207 參考書目………………………………………………………………216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
    (一)一般書目
    丁正,《中國書法叢書˙行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年1999。
    大陸書店編,《書道全集.13卷》,台北市:大陸書店,年1989。
    王世貞,《弇州山人四部稿》,台北市:偉文圖書公司,年1976。
    王世貞,《弇州山人續稿》,台北市:偉文圖書公司,年1976。
    王鐸,《擬山園選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年1970。
    王鐸,《擬山園選集˙詩集》,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年1970。
    王秀雄,《美術心理學》,台北市,台北市立美術館,年1991。
    王秀雄譯,《造形藝術的基礎》,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年1976。
    王守仁,《王文成公全書》,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年1968。
    王琳,《美術形態學》,台北市:亞太圖書公司,年1993。
    丹納著 傅雷譯,《藝術哲學》,北京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年1963。
    文史哲編輯部,《畫史叢書》,第二冊,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年1974。
    瓦倫汀著 潘智彪譯,《實驗審美心理學》,台北市:商鼎文化出版社,年2000。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書法篇九》,台北市: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年1986。
    尹旭,《中國書法美學簡史》,北京市: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年2001。
    方聞,《傅青主先生大傳年譜》,台北市:中華書局,年1970。
    卞孝萱編,《鄭板橋全集》,山東:齊魯書社出版,年1985。
    左東嶺,《明代心學與詩學》,北京市:學苑出版社,年2002 。
    由智超著,《中國書法家全集—王鐸》,北京市,河北教育出版社,年2002。
    台灣商務印書編,《明濟南略》,臺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年1979。
    白砥,《書法空間論》,北京市:榮寶齋出版社,年2005。
    白謙慎,《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台北市:石頭出版社,年2004。
    包世臣,《藝舟雙楫》,台北市:華正書局,年1990。
    北京大學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年1980。
    司惠國 王玉孝編著,《草書章法精解》,北京市:北京體育大學出版,年2004。
    宇野雪村,《中國書法史》,北京市:人民美術出版社,年1972。
    成文編輯部,《中國方志叢書》224號,台北市:成文出版社。
    朱光潛,《西方美學史下冊》,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年1982。
    朱誠如 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一輯》,北京市:紫禁城出版社,年1999。
    朱仁夫,《中古代書法史》,台北:淑馨出版社,年1994。
    安海姆著 郭小平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北京市,商務印書管,年1999。
    安海姆著 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雄獅圖書公司,年1982。
    朵云編輯部,《董其昌研究論文集》,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8。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年1984。
    邱振中,《書法藝術與鑑賞》,台北市:亞太圖書有限公司,年1995。
    邱振中,《中國書法技法的分析與訓練》,台北市: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年1998。
    杜三鑫執行編輯,《明末清初書法展》,台北市:何創時書法藝術文教基金會出版,年1996。
    沈樂平,《草書研究班》,河北:花山文藝出版社,年2004。
    沈語冰,《歷代名帖風格賞析》,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年1999。
    沈尹默,《沈尹默論書叢稿-書法論》,香港,三聯書店,年1982。
    Bates Lowry著 杜若洲譯,《視覺經驗》,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年1990。
    何紹基《東洲草唐文鈔》,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店出版,年1971。
    呂清夫,《造形原理》,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年1998。
    呂紹綱,《周易闡微》,吉林:吉林大學出版社,年1990。
    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年2001。
    李樂,《見聞雜記》,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95。
    李贄,《藏書》,台北市:學生出版社,年1974。
    李贄,《焚書˙續焚書》,台北市:河洛出版社,年1974。
    李贄,《焚書》,台北市:河洛出版社,年1974。
    貝爾,《藝術》,台北市: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年1984。
    周鳳五,《書法》,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公司,年1992。
    周亮工,《印人傳》,杭州:西冷印社,年1940。
    阿多諾著 王柯平譯,《美學理論》,成都市:四川人民出版社,年1998。
    易杰雄,《康德》,台北市,書泉出版社,年1991。
    宗白華,《美從何處尋》,台北市,駱駝出版社,年1987。
    金開誠 王岳川,《中國書法文化大觀》,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年2003。
    金學智,《中國書法美學》,江蘇:江蘇文藝出版社,年1994。
    青山杉雨,《明清書道圖說》,東京市:東京二玄社,年1994。
    林崇宏,《造形原理》,台北市:藝風堂,年1995。
    侯文正,《傅山傳》,山西:古籍出版社,年2002。
    香港中文大學編,《中國書法國際學術會議》,年1997。
    姜一涵,《書道美學隨緣談二》,台北市:蕙風堂,年2001。
    洪思,《黃道周年譜附傳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年1999。
    柯漢琳《美的形態學》,廣州市:中山大學出版社,年1996,。
    高居翰,《氣勢撼人˙17世紀中國繪畫中的自然與風格》,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年2003。
    孫敏,《怎樣寫條幅》,上海市:上海書畫出版社年2000。
    徐利明,《中國書法風格史》,河南:美術出版社,年1997。
    馬宗霍,《書林藻鑑》,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年1982。
    唐順之:《荊川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年1975。
    袁宏道著 楊家駱主編,《袁中郎全集》,台北市:世界書局,年 1964。
    袁宏道:《袁宏道集箋校》,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81。
    倪文東,《行書章法》,西安市:陜西旅遊出版社,年2004。
    倪元璐:《兒易外儀》,台北市:中華書店,年1985。
    倪元璐,《鴻寶應本》,臺北市:台灣學生書局,年1970。
    孫過庭,《書譜》,東京市:株式會社二玄社,年1989。
    祝敏申,《大學書法》,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年1983。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台北市:聯經出版社,年1993。
    黃惇,《中國書法史元明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年2002。
    黃道周,《三易洞璣》,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95。
    黃道周,《黃漳浦文選》,台北市:大通書局,年1987。
    華東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79。
    崔爾平選編,《明清書法文選上下冊》,上海市:上海書店出版,年1994。
    康丁斯基著 呉瑪莉譯,《點線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年1990。
    莊天明,《書法的最高境界》,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年1996。
    陳振濂,《書法史學教》,杭州市:浙江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年1997。
    陳振濂主編,《中國書法發展史》。天津市:天津古籍出版社,年1998。
    陳振濂主編,《中國書法批評史》。杭州市: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年1997。
    陳振濂主編,《書法學》。台北市:建宏出版社,年1996。
    陳振濂,《歷代書法欣賞》,西安市: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年1988。
    陳振濂,《書法美學》,西安市: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年2002。
    陳振濂,《線條的世界》,杭州市:浙江大學出版社,年2002。
    陳欽忠,《書法格式與時代書風之研究》,台北市:華正書局,年1997。
    陳大中 來一石 呂金柱 汪永江,《隸書教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年1997。
    陳師道,《後山詩箋》,台北市:學海書局,年1980。
    陳萬益編撰,《明清小品》。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年1978。
    陳獻章,《白沙子》,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年1973。
    陳子龍 徐孚遠 宋徵璧等編,《皇明經世文編》,台北市:國聯圖書出版社,年1964。
    陳方既 雷志雄,《書法美學思想史》,鄭州市:河南美術出版社,年1994。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年1988。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輯,《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市: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年1977。
    張廷玉等撰,《明史》,台北市:鼎文出版社。
    張法著,《美學導論》,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2004。
    張瑞圖,《白豪菴集》,東京市:高橋情報社。
    張以國,《書法-心靈的藝術》,台北淑馨出版社,年1992。
    張耿光譯著,《莊子》,台北市:古籍出版社,年1996。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北京市:中華書店,年1985。
    梁揚 楊東甫,《宦官之禍》,台北市:牧村圖書有限公司,年1996。
    陸深,《陸儼山集》,台北市:台灣商務出版社,年1986。
    郭芳忠,《明代書法風格研究》,高雄:汶采有限公司,年2000。
    章利固,《造形藝術美學導論》,石家莊市:河北美術出版社,年1999。
    傅衣凌主編,《明史新編》,台北市:紅螞蟻圖書有限公司,年2003。
    傅樂成,《中國通史》。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年1978。
    傅山,《霜紅龕集》,台北市:漢華文化事業出版社,年1971。
    傅山,《傅山全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年1981。
    華正人編,《現代書法論文選》,台北市:華正書局,年1984。
    喻建十,《書法章法導引》,天津:天津楊柳青畫社出版,年1990。
    湯顯祖,《湯顯祖集》,上海市:中華書店,年1962。
    賈克˙瑪奎Jacques Maquet著 武珊珊 王慧姬譯,《美感經驗》,台北市: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年2003。
    楊成寅 林文霞,《潘天壽》,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年2003。
    楊清田,《構成(一)》,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年1997。
    楊辛 甘霖,《美學原理》,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年1983。
    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書店,年1987。
    董其昌,《容台別集》,台北市:國立中央圖書館,年1968。
    葉夢珠,《閱世編》,台北市:木鐸出版社,年1982。。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藝術與創造》,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年1992。
    劉綱紀,《周易美學史》,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年1992。
    劉守安主編,《中國書法家全集˙王鐸》,河北教育出版社,年2002。
    劉□,《中國書法史清代卷》,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年1999。
    劉□,《中國書法全集57˙倪元璐》,北京市:榮寶齋,年1999。
    劉其偉編,《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雄獅出版社,年1991。
    劉文潭,《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年2003。
    劉思量《藝術心理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年1992。
    劉叔成 夏之放 婁昔勇,《美學基本原理》,上海市:上海人民出版社,年2001。
    劉詩,《中國古代書法理論管窺》,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年2003。
    劉熙載,《書概》,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年1985。
    鄭曉華,《書法藝術欣賞》,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年2002。
    潘遠告,《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新華書店,年1994。
    潘遠告,《明代書論》,長沙市:湖南美術出版社,年2002。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年1996。
    錢謙益,《列朝詩集》,上海市:古籍出版社,年1959。
    蔡長盛,《書法空間之研究》,台北市:易明企業有限公司,年1990。
    鄭廉明 陳淑英編,《美學百題》,台北市:丹青圖書有限公司,年1987。
    臺靜農,《靜農書藝集》,台北:華正書局,年1987。
    鮑桑葵,《美學史》,北京市:商務印書館,年1985。
    蕙風堂編,《書法論文集》,台北市:蕙風堂筆墨有限公司,年2000。
    慧能,《六祖壇經˙般若品》,高雄市:佛光出版社,年1997。
    鍾惺,《問山亭詩序》,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年1997。
    謝林,《先驗唯心論體系》,北京:商務印書館,年1977。
    藤守堯,《審美心理描述》,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年1987。
    羅厚禮 姜壽田主編,《中國書法發展史》,天津市:古籍出版社出版年,年1996。
    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杭州市:杭州西冷印社出版,年1985。
    藍鐵 鄭明,《中國的書法藝術與技巧》,北京市:中國青年社出版,年1993。
    顧炎武,《日之錄》,台北市:明倫出版社,年1975。

    (二)論文
    白雪蘭,《傅山之書畫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82。
    汪麗玲,《陳洪綬人物畫的藝術形象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87。
    李秀華,《鄭板橋書法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91。
    李秀華,《晚明變形書風之研究》,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院藝術學部哲學博士論文,年1998。
    李秀英,《王鐸書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91。許麗蓉,《晚明變形畫風的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97
    許玉芳,《書法線條中的情緒表現-以顏真卿、蘇東坡、徐渭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年2002。
    張佳傑,《明末清初福建地區書風探究-以許友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年2002。
    程代勒,《狂草風格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84。
    廖益賢,《黃道周書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碩士論文,年2001。
    廖新田,《清代碑學書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92。
    劉家華:《金濃書法風格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進修暨推廣部教師在職進修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班碩士論文,年2003。
    鄭元惠:《傅山書風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年1995,頁136。
    賴文隆:《晚明張瑞圖書法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美術組碩士論文,年1995。

    (三)期刊
    王倚平,《王鐸及其行草書》,《書法叢刊》,2000年第一期,頁62~65。
    白謙慎,《明末清初中國書法的變遷》,《藝術家 第278期》,台北:藝術家,年1998。
    百川,《分解秩序與拓展空間-王鐸書法藝術談》,《書法研究》,總第四十五輯第五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3。
    朱惠良,《臨古之新路:董其昌以後學書發展研究之一》,《故宮學術季刊》,第10卷,第3期,(1993年春季),頁51-94。
    沈忱農,《晚明君臣之荒嬉》,《民主潮》,11卷14期,頁16。
    沈潔清,《樸拙美初探》,《書法研究》,總第四十八期,頁21~34。
    李惠正,《書法與書法表現》,省立新竹師院學報第三期抽印本,年1991。
    李東泉,《倪元璐早期書法研究》,《書法叢刊》,2000年第三期,頁33~45。
    李彤,《晚明心學與晚明書學》,《書法研究》,總100期2001年第二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2001。
    辛塵,《傅山書法美學觀的淵源》,《書法研究》,總第三十八輯第四期。,年1989
    林鵬,《王鐸與傅山》,《書法》,總188期,年2005。
    范建華,《略論倪元璐的藝術主張與書法藝術》,《書法研究》,總第五十四輯 第四期,年1993。
    茆帆,《書法風格的特徵及其形成》,《書法研究》,總第三十五輯第一期,年1989。
    徐利明,《中日書法的血緣關係與僧人書家》,《書譜》,總91期。
    陳宇,《晚明書法風格論》,《書法研究》,總100期2001年第二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2001。
    陸明君,《飛白書考說》,《書法研究》,總110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2002。
    張用博,《獨辟蹊徑,大器晚成-來楚生書法的成功之路》,《中國書法》, 1992年第4期。
    華人德,《清代碑學》,《書譜》,1985年第5期。
    商傳,《晚明社會轉型的畸形因子》,《歷史月刊》,1995年10月號,頁85~96。
    陳仲明,《論現代書法教育中的審美趨同心理》,《書法研究》,總第五十四輯 第四期,年1993。
    傅愛國,《知白守黑美學思想探源》,《書法研究》,總68期1995年第六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5。
    葉鵬飛,《晚明社會與浪漫書風》,《中國書法史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三屆,年1998。
    葉鵬飛,《關於書法的文字內容問題》,《書法研究》,總第四十五輯第三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1。
    傅申著 朱琦譯,《時代風格與大師間的相互關係》,《書法研究》,總第四十七輯第一期,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2。
    葛獻南,《獨闢蹊徑三大家-簡述倪元璐、黃道周張瑞圖人格及書風的形成》,《書法叢刊》,1998年第二期,頁35~41。
    楊國榮,《晚明心學的衍化》,《孔孟學報》,第七十五期,頁115~134。
    鄭曉華,《線條論:書法藝術構成分析(上)》,《藝壇雜誌第308卷》,年1993。
    潘知常,《美醜之間》,《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版》,鄭州大學,年19972。
    蔣天耕,《空白論》,《書法研究》,總第48輯第二期,年1992。
    蔡長盛,《中國書法的視覺與美感效果》,《新竹師專學報第十期》,年1984,頁183。
    蕭義玲,《李贄童心說的再詮釋及其在美學史上的意義》,《東華人文學報》,2000年第二期,頁169~187。

    (四)字帖
    二玄社編,《中国法書選43˙自敍帖》,東京市,二玄社,年1989。
    二玄社編,《中囯法書選31˙九成宮醴泉銘》,東京市:二玄社,年1987。
    二玄社編,《中國法書書選48˙米芾集》,東京市:二玄社,年1988。
    二玄社編,《中國法書選8˙˙曹全碑》,東京市:二玄社,年1988。
    二玄社編,《中國法書選4˙˙乙瑛碑》,東京市:二玄社,年1988。
    二玄社編,《中国法書選43˙˙自敍帖》,東京市:二玄社,年1989。
    于還素譯,《書道全集˙第十卷》,台北市:大陸書店,年1989。
    于還素譯,《書道全集˙第三卷》,台北市:大陸書店,年1989。
    小林斗盦編,《中國篆刻叢刊 第四卷 明4》,東京市:二玄社。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沈曾植書冊》,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9。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吳昌碩書札》,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9。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上海書畫家作品集》,上海書畫出版社,年1999。
    上海書畫出版社編,《草書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年2004。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法書篇十》,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年1986。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法書篇十二》,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年1986。
    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法書篇一》,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編輯委員會,年1986。
    中國書法叢帖粹編,《淳化閣帖》,天津古籍出版社,年1996。
    伊藤松濤編,《王鐸字典》,東京市:二玄社。 6
    西川寧 神田喜一郎監修,《明倪元璐集》,東京市:二玄社,年1975。
    西川寧 神田喜一郎監修,《明黃道周集》,東京市:二玄社,年1975。
    西川寧 神田喜一郎監修,《草書古詩四帖》,東京市:二玄社,年1971。
    村上三島,《王鐸ソ書法》,東京市:二玄社,年1987。
    村上三島,《王鐸ソ書法˙條幅軸》,東京市:二玄社,年1987。
    村上三島,《王鐸ソ書法˙卷子篇一》,東京市:二玄社,年1983。
    村上三島,《王鐸ソ書法˙卷子篇二》,東京市:二玄社,年1987。
    林鵬主編,《中國書法全集63˙傅山》,北京市:榮寶齋,年1996。
    河南美術編,《王鐸法帖墨跡珍品集》,河南:河南美術出版社,年1995。
    季伏昆 孫原平編,《金農書畫集下》,人民美術出版社,年1998。
    洪惟仁譯,《書道全集˙第九卷》,台北市:大陸書店,年1989。
    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二十五卷》,故宮博物院出版,年1978
    馬志實編,《傅山行草書墨跡》,河北美術出版社,年1997。
    國立故宮博物院編,《故宮歷代法書全集˙第二十五集》,國立故宮博物院出版年1978。
    許禮平 蘇士澍,《中國名家法書˙八大山人/法書集》,文物出版社,年1997。
    單國強編,《清代書法》,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年2001。
    廣津雲仙主編,《張瑞圖ソ書法》,東京市:二玄社,年1981。
    單國強 李桂海編,《清代篆書》,光明日報出版社,年1993。
    廣津雲仙主編,《張瑞圖ソ書法˙卷子篇一》,東京市:二玄社,年1981。
    漢華文化事業編輯部,《張黑女墓誌銘》,台北市:漢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年1973。
    漢華文化事業出版社編,《廉頗藺相如傳卷》,台北;漢華文化事業出版社,年1978。
    漢華文化事業出版社編,《黃庭堅草書諸上座真跡》,台北市:漢華文化事業出版,年1979。
    談錫永編,《潘天壽畫集》,藝術家出版社,年1980。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62˙王鐸》,北京市:榮寶齋,年1993。
    劉恆主編,《中國書法全集55˙張瑞圖》,北京市:榮寶齋,年1992。
    劉恆主編,《中國書法全集57˙倪元璐》,北京市:榮寶齋,年1999。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56˙黃道周》,北京市:榮寶齋,年1994。
    劉正成主編,《中國書法全集61˙王鐸卷》,北京市:榮寶齋,年1993。
    二、外文
    Olyanova,Nadya(1960),The psychology of Handwriting Califonia:Sterling publishing Co.,Inc.
    Chiang Yee(1973)Chinese Calligraphy-An Introduction to its Aesthetic and Techniqu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