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秀華 |
---|---|
論文名稱: |
國小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覺知與參與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Research on the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Public Art |
指導教授: | 江怡瑩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0 |
中文關鍵詞: | 國小師生 、公共藝術 、校園公共藝術 、覺知 |
外文關鍵詞: |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public art, campus public art, Awaren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國小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覺知與參與之研究
-以高雄市為例
本研究旨在了解國小教師與學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覺知與參與之情形。研究以自編之「國小師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覺知與參與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以高雄市設置校園公共藝術的學校之教師與高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所得資料進行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Scheff ’e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處理,佐以開放性問題的答案相互印證。歸納研究結果如下:
一、 國小教師與學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感覺各有不同的重點,教師重視合適的設置地點、設置的安全性與周圍環境的整潔,學生重視合適的設置地點、作品的造形、配色、大小尺寸好不好看。在受試者背景方面以科任教師、沒有擔任美勞教學的教師、高年級的女學生、五年級的學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感覺較顯著。
二、 國小教師與學生多數認識公共藝術,也看過校內的公共藝術,但是對校內公共藝術的主題、內容、意義、材質不是很了解,對相關法令的認知最低。在受試者背景方面以45歲以上的教師、科任教師、高年級女學生、五年級學生、參加過校外美術才藝班的學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認知較顯著。
三、 國小教師肯定校園公共藝術能增進師生的美感經驗,學生則是認同校園公共藝術能表現學校特色。在受試者背景方面以國小男性教師、科任教師、高年級女學生、五年級學生、未參加過校外美術才藝班的學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角色功能有較高認同。
四、 國小教師對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度比學生低。在受試者背景方面以國小男性教師、科任教師、高年級女學生、五年級學生、參加過校外美術才藝班的學生對校園公共藝術的參與度較高。
五、 高雄市國小設置校園公共藝術的相關教育活動中,學生多是被動配合的角色;
學生比教師更贊同參加校園公共藝術的收穫。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本研究分別對相關主管機關,學校、教師及未來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關鍵字:國小師生、公共藝術、校園公共藝術、覺知
Research on the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Public Art
-Take Kaohsiung City as an Example
The study focuses on the teachers and senior students of Kaohsiung City primary schools where the campus public art is available to conduct research by means of the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 to survey into the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public art”, aiming to realize the awareness and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ampus public art. The study is designed to apply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one-way ANOVA and Scheff’e after-test comparison to all of the gathered data and verify with the solutions to the open questions. The results of research are concluded in the following:
1. There i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impression of campus public art on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teachers attach importance to exhibition location and security, and cleanliness of surroundings. The students put emphasis on exhibition location, formation, color matching and dimension. The impression of campus public art on subject teachers, non-drawing & manual work teachers, senior girls and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is more conspicuous.
2. The majority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ve understanding of public art and contact with intramural public art, are not clearly aware of subject, content, meaning and quality of intramural public art and have the least recognition in related laws and regulations. For the teachers aged above 45, subject teachers, senior girls,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attended the arts skills class outside the school, their recognition of campus public art is more conspicuous.
3. The teachers agree that the campus public art can promote the aesthetic experiences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students identify that the school is characterized by campus public art. For the primary school male teachers, subject teachers, senior girls,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didn’t attend the arts skills class outside the school, their identification toward the role function of campus public art is conspicuously higher.
4. The participation of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campus public art is lower than the students. For the primary school male teachers, subject teachers, senior girls, the fifth grade students and those who attended the arts skills class outside the school, their participation in campus public art is higher.
5. For Kaohsiung City primary schools where campus public art is available, the students always play a passive role in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The achievement arising from the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in campus public art is more than teachers.
Finally,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to set forth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competent authorities, schools, teachers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and students, public art, campus public art﹐
Awareness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分
王玉齡(2005)。玩藝學堂:校園公共藝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出版。
王昀(2010)。向世界聚落學習。臺北市:積木文化出版。
文建會(2006)。空間美學新發現。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2009)。公共藝術操作手冊。台北市:文建會。
文建會公共藝術官方網站。文化藝術獎助條。
http://publicart.cca.gov.tw/database/law_01.php。(2010年9月25日)
文建會公共藝術官方網站。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實行細則。
http://publicart.cca.gov.tw/database/law_1_1.php?id=17。(2010年9月25日)
文建會公共藝術官方網站。公共藝術設置辦法。
http://publicart.cca.gov.tw/downloads/index.php?id=35&file=1。(2010年9月25日)
古宴容(2003)。公共藝術運用在國小藝術教育課程模式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李俊賢(2005)。全民書寫:常民公共藝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出版。
何春寰(2001)。紐約市公立學校公共藝術的推手。藝術家310期。(296—302)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編(2007)。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臺北縣:加
樺國際。
林志銘(2009)。公共藝術的未來性Ι。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林志銘(2009)。公共藝術的未來性II。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林志銘(2009)。公共藝術故事漫遊。台北市:田園城市文化出版。
林熺俊(2001)。公共藝術的執行與理論的差距。美育120期。(34-39)
林保堯(1997)。公共藝術的文化觀。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邱永裕(2003)。兒童對校園公共藝術的美感判斷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視覺
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浩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
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胡寶林(2001)。邁向非傳統美學和生態文化遠景的公共藝術。美育120期。(9
-13)
胡寶林(2006)。公共藝術空間新美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倪再沁(1997)。台灣公共藝術的探索。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徐佳伶(2007)。今天不在教室上課—歡雅、東興、菁寮三小學參與式營建溶入教
育環境課程。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雄市教育局。99學年度教育現況統計。
http://www.kh.edu.tw/releaseRedirect.do?unitID=183,高雄市教育局全球資訊網,
(2010年10月23日)
高雄市公共藝術網。http://sub.khcc.gov.tw/public-art/DesktopDefault.aspx?TabID=9&tabindex=4
夏鑄久(1994)。公共空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夏鑄九(2001)。創作者如何讓使用者表達意見—公共藝術生產的使用者參與操作
模式及心法。美育120期。(25-31)
夏鑄九(2004)。爭論公共性-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李清志等作。解放公共藝
術:破與立之間。34-47。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畢恆達(2001)。空間就是權利。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出版。
陳瓊花(1996)。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出版。
陳惠婷(1997)。公共藝術在台灣。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陳惠清(2009)。探討校園公共藝術之視覺感知—以臺中市國小為例。逢甲大學建
築所碩士論文。
莊瑩琦(2008)。國小高年級公共藝術鑑賞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高雄捷運公共藝術
為教材。國立嘉義大學視覺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康禔今(2011)。站在彩虹的那一端-黃永阜先生的彩繪人生。美育182期。(80
-88)
康旻杰(2004)。認同的藝術-社區社群與公共藝術。李清志等作。解放公共藝
術:破與立之間。48-67。台北市:台北市文化局出版。
陸蓉芝(1994)。公共藝術的方位。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彭貞貞(2006)。公共藝術對城市空間美學的影響-以高雄市為例。南華大學環境
與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旭正(2005)。打造美樂地:社區公共藝術。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出版。
黃才郎(1994)。公共藝術與社會的互動。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建敏(1997)。生活中的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黃建敏(2001)。法制化的公共藝術—健診臺灣公共藝術相關法條。藝術家310
期。(268—295)
黃建敏主編(2009)。都市美學力:台灣.法國.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黃菁(2001)。創造綠色奇蹟的童話王國—菁桐國小師生互動經營的校園美化「公
共藝術」。美育120期。(17-23)
黃暐珉(2010)。用校園失落的一角,裁出不一樣的畫布。美育173期。(92-96)
湯志民(2002)。台灣的學校建築。台北市:五南出版。
游本寬(2011)。看見.台灣.公共.藝術。美育182期。(74-79)
程欽昌(2008)。台中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校園公共藝術的覺知與及其配套措施
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育行政與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楊宣勤,王玉齡策劃(2005)。公共藝術年鑑‧民國九十四年。台北市:文建會。
楊宣勤,王玉齡策劃(2006)。公共藝術年鑑‧民國九十五年。台北市:文建會。
黃才郎,王玉齡策劃(2007)。公共藝術年鑑‧民國九十六年。台北市:文建會。
許耿修,王玉齡策劃(2008)。公共藝術年鑑‧民國九十七年。台北市:文建會。
楊宣勤、黃健敏策劃(2006)。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
台北市:文建會。
熊鵬主編(2008)。體驗與思維:公共藝術新視界。台北市:文建會。
慕心等譯(1999)。美國公共藝術評論。台北市:遠流。Harriet F.Senie,Sally Webster
編(1992).Critical Issues in Public Art.
鄭乃銘(1997)。藝術家看公共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
劉瑞如(2001)。當藝術走向公眾—談公共藝術「公共性」之落實。美育120期。
(41-47)
顏明宏(2005)。場域游走 - 互動公共藝術。台北市:文建會。
蘇永森(2004)。校園公共藝術作為空間美感教育之媒介之研究-以台北市福星、
文昌及士東國小為例。中原大學室內設計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二、外文部分
Gloria Bornstein(2005)。Different Voices,One Community。
http://www.seattle.gov/arts/publicart/art_plans.asp,Public Art Program,Seattle
Arts Commissi,(2011年7月30日)。
Community Cultural Development(2010)。Annual Report 2009-2010。
http://www.calgary.ca/docgallery/bu/recreation/public_art/PublicArt_AnnualReport_2009-2010.pdf,Public Art Program,The City of Calgary,Canada,(2011年7月30
日)。
Philemona Williamson(2003)。Percent for Art Program。
http://www.nyc.gov/html/dcla/html/panyc/williamson.shtml,Percent for Art
Program,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2011年7月30
日)。
Mauricio Trenard(2009)。Percent for Art Program。
http://www.nyc.gov/html/dcla/html/panyc/williamson.shtml,Percent for Art
Program,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2011年7月30
日)。
Moses Ros(2005)。Percent for Art Program。
http://www.nyc.gov/html/dcla/html/panyc/williamson.shtml,Percent for Art
Program, 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2011年7月30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