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淑齡
Shu-Lin Huang
論文名稱: 台灣區縣市徽識別性之研究
A Study of Identification of City Emblem in Taiwan Area
指導教授: 葉忠達
Chung-Ta Yeh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1
中文關鍵詞: 縣市徽識別性意象
外文關鍵詞: City emblem, Identification, Imag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瞭解大眾對於台灣各縣市徽的喜好度、視認性及其意象,以做為縣市政府機構了解其縣市徽的識別性情形。分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文獻蒐集整理分析:就台灣地區縣市政府標誌進行蒐集與整理,並對其由來、設計表現手法加以分析。第二階段為問卷調查:分別使用喜好選擇法、選擇率百分比、語意分析法,以了解縣市徽造形對於識別性彼此之間的影響與關係。第三階段為綜合分析:將第一階段所蒐集之縣市徽造形加以分類整理,並與第二階段調查結果之相關影響因素綜合探討。研究結果如下:
    1.受測者最喜愛的縣市徽依序為:台北市、台東縣、花蓮縣、高雄市、高雄縣之縣市徽標誌。受測者最不喜愛的縣市徽依序為:新竹市、雲林縣、連江縣、台中縣、台中市之縣市徽標誌。以英文字、具體、不規則形、用或變形的縣市徽設計,獲得較多正面偏好評價,而運用抽象、中文字、傳統梅花圖案為表現形式的縣市徽設計,則獲得較多負面偏好評價。
    2.正確答對率排序為:台北市、桃園縣、基隆市、雲林縣、連江縣、金門縣。見過率排序為:台北市、桃園縣、高雄市、花蓮縣、雲林縣、台中縣。具象造形配合加上文字的呈現,可獲得較高正確認知。
    3.全體受測者對縣市徽造形意象認知是受「流行性因素」與「理解性因素」所影響,而「流行性因素」則是評估受測縣市徽最主要的因素。具體明確的縣市徽,可以獲得較高的認知率,即使偏向傳統本土感,只要明確的給予訊息,同樣可以獲得高度的信任感。過於幾何抽象或者或者沿用傳統梅花圖案、過於複雜者,由於訊息無法確實傳達,並給人老舊感,比較無法被正確的認知,同時也失去喜好度。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comprehend the preference, recognition and image from the public to city emblem so as to make the governmental apparatus appreciating the situat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city emblem. It has proceeded for three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compiling and analysis of the document which is the signs of the cities and the counties in Taiwan area, in addition, to analyze the origin and the expression way of design of those signs. The second stage is making public opinion poll; using the means of preference choice, the percentage of choice rate, and method of semantic differential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emblem and the sense of recognition. The third stage is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hich is classifying and organizing the collected city emblem models from the first stage, and combined the effect factors of the survey result from the second stage and having comprehensive discussion. The researching results are as fellows,
    1. The favor sequences from the survey responser to the city emblem are, Taipei, Taitung County, Hualien County, Kaohsiung, the Kaohsiung County of city emblem. The disfavor sequences from the survey responser to the city emblem are, Hsinchu, Yunlin County, Lienchiang County, Taichung County, the Taichung of city emblem. The design of city emblem using English characters, specified, irregular or transforming shape has much favor credits; on the contrary, that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abstract shape, and traditional quincunx design has much dislike credits.
    2. The sequences of accuracy rate of answers are, Taipei, Taoyuan County, Keelung, Yunlin County, Lienchiang County, Kinmen County. The sequences of the familiarity rate are, Taipei, Taoyuan County, Kaohsiung, Hualien County, Yunlin County, Taichung County. Those have models with characters convey can be obtained highly sense of accuracy recognition.
    3.The sense of imagine of all survey responsers to city emblem form is influenced by “Currency factors” and “comprehensive factors”, moreover, “Currency factors “is the main factor of city emblem while it is under surveying. The specified city emblem can be obtained higher sense of recognition; even it tends to the sense of traditional localization. However, giving specific messages can be obtained highly sense of reliability. The excessive geometric abstract or continue using the traditional quincunx design, and to be extremely complicated one cannot exactly convey the messages. It might give people clapped-out sense and to not be accurately recognized, meanwhile it could fall from the preferences of majority.

    台灣區縣市徽識別性之研究 目錄 頁次 表次 VI 圖次 VIII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流程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企業識別系統與標誌相關研究概述 11 第二節 標誌相關名稱研究 25 第三節 標誌造形與意義的相關性 39 第四節 縣市徽與標誌識別相關研究 45 第五節 縣市徽使用現況與設計理念 49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5 第一節 研究設計 55 第二節 問卷設計 60 第三節 預備測試討論 68 第四節 正式測試施行 69 第五節 測試結果資料處理 73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 75 第一節 縣市徽標誌造形與色彩分類分析 75 第二節 喜好度與視認性研究結果分析 77 第三節 意象測試結果分析 92 第四節 縣市徽標誌意象之因素分析 10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14 第二節 建 議 117 附錄 122

    王無邪(1988)。平面設計原理。台北:雄獅。
    余旻禎(2004)。國內各縣市政府標誌造形意象探討。大同大學第十屆2005中華民國設計學會學術研討會。
    李琮泊(1990)。商業設計概論,商業設計,第13期。台中商專。
    林磐聳(1994)。企業識別系統,台北市:藝風堂出版社。
    林磐聳(1988)。企業形象戰略。台北:藝風堂出版社。
    林慶利(1996)。服務標章與行業屬性相關之認知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榮泰(1997)。公共圖形標誌符號的認知研究—圖形符號主觀估計認識率的探討。87-92。台北:第二屆設計學會學術研究成果論文集。
    林英貴(1985)。企業識別系統之研究-分析層級序法之應用。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江山(1991)。CI 與展示 商標與CI。台北:新形象。
    郭姿杏(2005)。臺灣大專院校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銘傳大學商業設計學系碩士論文。
    邱迺懿(1995)。企業識別系統中標誌意象之造形特徵的探討。國立新竹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橋正人(1991)。視覺設計概論。藝風堂編輯部譯。台北:藝風堂。
    姚朝茂(2005)。政府機關標誌造形意象認知之研究—以地方縣市政府標誌為例。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習嘉(1992)。商標設計1000。台北市:臺灣珠海出版有限公司。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東華圖書公司。台北。
    張文龍(2001)。台灣技職校院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繼文(1995)。從認知心理學觀點探討記號設計。屏東:屏東師院學報第八期。
    陳孝銘(1990)。企業識別設計與製作。台南市:久洋出版社。
    陳俊宏,楊東民編(1998)。視覺傳達設計概論。台北:全華科技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陳雅凡(2005)。國內新設大學校徽造形意象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瑾(1975)。商標設計全集。台北市:五洲出版社。
    黃希庭等譯(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
    靳埭強(1987)。商業設計藝術。台北市:雄獅圖書。
    靳埭強(1993)。商標與機構形象。台北市:台灣珠海。
    黃鈴池(1996)。標誌設計中傳達行業特性之色彩與造形要素之探討。國立新竹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清旗(2003)。銀行企業品牌商標感性語彙意象認知與設計決策建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朝倉直巳(1990)。藝術‧設計的平面構成。台北市:北星圖書公司。
    廖秀貞(1993)。商標的認知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龍冬陽(1994)。長話短說談CI-企業識別體系簡介。印刷與設計97期。
    謝承勳(2003)。資訊科技產業商標感性意象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研究所論文。
    蘇大典(2000)。台灣地區「證明標章」造形認知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碩士班論文。
    嚴月秀(1993)。台灣企業商標設計風格的比較與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