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金天立
論文名稱: 菲律賓社群的形成
The Making of Filipino Community in Taiwan
指導教授: 李丁讚
宋文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1
中文關鍵詞: 外籍勞工社群菲律賓
外文關鍵詞: migrant worker, community, the Philippine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是在外勞體制的鉗制之下,在台菲律賓人如何透過各種不同的實踐形式,形成一個在特定時空下,可以集體分享、認同與互助的社會網絡,並將此社會網絡定義為菲律賓社群。由於組成份子的特殊性,外勞的身分被國家政策定位為暫時性契約勞工,否決了移民勞工在台灣長期居留與成為公民的管道,這個社群並非一般意義上以定居群聚作為基礎的社群,而是一個正在形成中的獨特歷史現象,菲律賓移工的能動性在此社群中得以展現。首先由鉅觀的結構面切入,以社會史的角度重現與解構1992年合法外勞體制成形的歷史轉折,並借用Foucault的規訓技術分析在國家制度之下資方與仲介如何發展出深入控制外勞日常生活的管理學。接著由結構轉入能動性的探討,以第一人稱微觀的角度書寫特定個案的生命故事,描述個別女性菲律賓移工在多重壓迫與自我生命結構的限制下努力找尋細小突破與逃逸路線。並且由De Certeau日常生活實踐的視角出發,探討菲律賓移民/工串聯社會網絡、發展社群的各種不同的戰術實踐方式、可能性與物質條件。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一、楔子-一個視角的轉換 1 二、「他們」是什麼?從「外國人」到「外勞」 3 三、文獻回顧:在結構與能動之間移工的生活處境和可能性 7 四、另一個視角與行動介面-從「外勞」到菲律賓社群 10 五、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12 六、研究方法與書寫策略 12 第二章 92體制與管理技術 一、 造奴之門:「外勞」的前史與92勞動-戒嚴體制的形成 19 二、 軍事化管理的起源 30 三、 軍事化的一體兩面-「人性化」 36 四、 刑罰之島 -宿舍/工作管理規則與結構性詐騙 40 1. 宿舍的監控-懲罰機制 41 2. 工作場域中的規訓權力 46 五、 家庭幫傭與看護的孤立化 48 六、小結 50 第三章 「非法外勞」的生命故事與日常生活的再生產 一、Joy :我和她的兩次生日派對 53 1. 我的生日派對 2005/4/20 53 2. 她的生日派對 2006/2/5 63 第四章 空間、社群與行動 一、空間與地方-都市的流動與教堂的聚集 73 1. 鄰居,宿舍,日常生活圈 73 2. 流動-藉大眾運輸架構全島的流動網 77 3. 教堂,社團,community 80 二、流通的空間-族裔經濟與媒體 85 1. 手機 85 2. ”The Migrants” 88 第五章 結語 一、 命名與故事 93 二、 社會空間的游擊戰與陣地戰 94 1. 地下空間-逃跑/非法 94 2. 地上空間-Invisible Broker 94 參考書目 96 附錄一 田野歷程 101 附錄二 管理規則範本 106

    參考書目

    方孝鼎,2001,《台灣底層階級研究:以台中市遊民、拾荒者、原住民勞工、外籍勞工為例》。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車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149-203。

    王高竹,2005,<自衛有理,抗暴無罪!——評泰勞821-823的抗暴事件>。《批判與再造》23:35-38。

    王淑芬,2005,<專案組形容高捷外勞中心無管理只有監禁處罰>。大紀元時報,8月24日。

    王愷寧,2005,<阿英在我家>。《人籟論辨月刊》9。台北:利氏文化。

    丘延亮,1995,<廣場漂鳥族>。《後現代政治》,台北:唐山。

    ──,2005,<質押(人質抵押)工、奴隸與泰勞抗暴——台灣仲介業返祖喪德的社會與歷史理脈>。論文發表於「新奴工制度!─台灣外勞政策研討會」,台北:公益信託法治斌教授學術基金,民國95年11月5日。

    朱明琴,1995,《台灣菲傭與雇主的互動關係》。台北: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比娜,2002,<比娜的外勞經驗>。頁134-137。收錄於陳永龍等編寫,《台北市外籍勞工休閒方式及消費形態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研究報告。

    ──, 2003,《ChungShan──台北市菲律賓外籍勞工社群空間的形成》。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挺鋒,1997,《”外勞”休閒生活的文化鬥爭》。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靜如,2005,<在公民權之前>。論文發表於「第二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民國94年12月9日至10日。

    吳靜如等,2007,《凝視驛鄉Voyage 15840:移工攝影集》。台北:台灣國際勞工協會。

    李易昆,1995,<他們為什麼不行動—外籍勞工行動策略差別之研究>。台北: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汪英達,2003,《去掉括號,還是再補上一個?台北地區菲律賓幫傭的生命經驗與生活策略》。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秀麗,2000,《來去台灣洗Benz:從台中地區菲籍女性家戶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實踐談起》。台中: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群,2005,《新應許之地?桃園地區跨國移工勞動力再生產之空間》。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育蓉,1986,<向亞洲富鄰傾訴的菲律賓女傭(一) 鄰人的女兒們>。《人間》12:52-65。

    林津如,2000,<”外傭政策”與女性之戰:女性主義策略再思考>,《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39:93-151。

    邱淑雯,1998,<外勞族群媒體研究初探:以台灣泰語廣播節目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1:169-193。

    金天立,2003,《中壢外勞空間的形成》。台北:台灣大學地理與環境資源學系學士論文。

    洪敏隆、劉力仁、陸敬民,2005,<泰勞暴動事件特別報導 北捷有撇步:搞定性、錢與休閒>。自由時報,8月23日。

    范裕康,2005,《誰可以成為外勞?移工的招募與篩選》。台北: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苦勞網,2005,<勞委會人權小組調查 信手拈來23項重大缺失-台權會會長:集中營、非常可恥!>。http://www.coolloud.org.tw/news/database/interface/detailstander.asp?ID=106752,取用日期:2007/2/3。

    高馥,1988,<引進外籍勞工系列之四 何不敞開女傭門?>。經濟日報,第23版,6月14日。

    張志清,1990,<非法外籍勞工想向上帝「請假」 避開內政部清查行動 往後教堂聚會不一定能參加>。中國時報,第48版,12月10日。

    張淑英,2005,<外勞與黑奴>。聯合報,9月19日。

    陳永龍等,2002,《台北市外籍勞工休閒方式及消費形態調查研究》。台北市政府勞工局委託研究報告。

    陶令文,1993,《在恐懼的陰影下工作》。台北:台灣大學新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嬿芬,2004,<引進外籍勞工的國族政治>。《台灣社會學刊》32: 1-58。

    黃秀義,1992,<外籍勞工問題系列報導(三) 外勞管理篇尊重各國風俗文化 學學中工經驗>。經濟日報,第3版,8月12日。

    詹霏雯,1988,<外籍勞工翻牆而來>。《管理雜誌》166:115。

    趙俊明,2003,<老虎鉗下的我國外籍家事工作者勞動人權>。台北: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正元,1991,《非正式經濟與外籍勞工-以北部地區為主之實證分析》。新竹: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伯芬,2002,<台北的經濟再結構與國際移民>。頁97-94,收錄於《全球化台北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

    ──,2005,<他者的都市文化地景建構:三種外籍勞工研究取徑下的地圖分析>。《中外文學》33 (9):53-78。

    聯合報社論,2005,<何忍台灣外勞宿舍變成了集中營?>,聯合報,8月24日。

    藍佩嘉,2000,<跨越國界的生命地圖:菲籍海外家務勞工的流動與認同>。《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11-59。

    顧玉玲,2006,<台灣的新奴工制度─高雄捷運泰勞抗暴事件調查報告>。論文發表於「第三屆「跨界流離」國際學術研討會:治理.生存.運動」,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民國95年10月7日至8日。

    龔尤倩,2002,《臺北!請再聽我說!》。台北:台北市政府勞工局。

    ──,2002,<外勞政策的利益結構與翻轉的行政實驗初探>。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8): 235-285。

    Braveman Harry著,古風出版社編輯部譯,1988,《勞動與壟斷資本》。台北:古風。

    De Certeau, Michel, 1984,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Khaled Hosseini著,李靜宜譯,2005,《追風箏的孩子》。頁135-136。台北:木馬文學。

    Pietra Rivoli著,洪世民譯,2006,《一件T恤的全球經濟之旅》。台北:日月文化。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