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育伶
Yu-Lin Lin
論文名稱: 運用Facebook於社區總體營造虛擬社群建構之研究
A Research of Using Facebook on Community Development and Virtual Community Construction
指導教授: 王鼎銘
Ding-Ming W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7
中文關鍵詞: Web2.0Facebook社區總體營造虛擬社群粉絲專頁科技接受模式
外文關鍵詞: Web2.0, Facebook, Community development, virtual community, Facebook Fan Page,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社區總體營造是指透過具有相同意識、彼此認同的社區居民,利用自發性的行動,建構出一個由下而上的社會體制,促進地區中社群居民彼此間的互動交流。本研究目的在於利用Web2.0 概念架設一個地方社區文化發展的Facebook粉絲專頁,探討如何建構一個虛擬社交網絡平台,尋求吸引粉絲加入的策略,分析粉絲參與虛擬活動的行為模式,進而探討粉絲參與活動後對社區總體營造意識的影響。

    研究對象為「峨眉鄉社區文化發展」粉絲專頁的成員,自2011年01 月26 日至2011 年05 月14 日止共有68 名粉絲加入。研究設計中,透過粉絲專頁的經營參與觀察、平台上提供的行銷數據分析以及深度質性訪談研究的方式,研究粉絲在專頁上的使用模式與參與後成長。

    根據研究結果發現,粉絲專頁上的內容主要以轉貼新聞與Blog 為主,訊息約四成是由粉絲發布,粉絲大多瀏覽但很少主動分享議題進行討論,會用讚來表達認同,粉絲最喜愛的為照片與影片功能。研究進一步發現利用網誌發布成立消息、轉貼名片貼、實體活動宣傳、利用投票吸引粉絲、發布實體活動消息、轉貼新聞消息、加入其他粉絲專頁中的「喜愛專頁」能有效提升粉絲專頁的曝光率。

    根據研究結果,粉絲參與粉絲專頁過後,產生網路使用型態的改變,並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透過虛擬平台建置社區的共同意識有明顯增加。發起在地推薦訊息,有效凝聚社區意識,有助於社區總體營造發展。研究最後提出比較虛擬社群與傳統社區總體營造方式的異同的後續研究建議。


    The community development was to construct a bottom-up society system via the same recogni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local group.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mploy the idea of Web2.0 to establish a Facebook Fan Page for
    loc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is study involved a group of 68 subjects who join the “Emei Township Community Culture Development” Facebook Fan Page from 26 January 2011 to 14 May 2011. The research methods included the establish the virtual platform system , the observation of the Facebook participant,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Facebook Fan Page, and the in-depth qualitative interview of fans to record the behavior patterns.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contents of the Facebook Fan Page was built primarily by news and blog. The study further found that using blog established news, shared the Facebook Fan Page’s badge, reality activity promotion, used
    voting to attract fans, released reality activity messages, reposted news, and joined other Facebook Fan Page’s favorite page could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exposure rate of the Facebook Fan Page.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fans had generated new network behavior model thorough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The virtual platform building a sense of community ha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itiating the recommend message was effectively promoting community awareness and help integrated community development.
    Further recommendation was made tha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virtual communities and traditional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uld be compared.
    Key words : Web2.0 、Facebook 、Community Development 、Virtual Community 、Facebook Fan Page、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目 次 誌 謝..................................................I 摘 要.................................................II Abstract.................................................III 表 目 次 ..................................................VI 圖 目 次 ..............................................V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2 第三節 名詞解釋.............................................3 第四節 研究範圍、限制與研究假定...............................5 第五節 研究流程.............................................6 第二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Web2.0的運用-社交網絡平台的崛起........................7 第二節 Facebook的源起與功能 .............................12 第三節 社群凝聚力及參與.....................................30 第四節 新竹縣峨眉鄉的背景介紹................................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40 第一節 研究設計............................................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41 第三節 研究步驟............................................42 第四節 研究工具............................................48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65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發現.......................................72 第一節 粉絲專頁經營狀況分析..................................72 第二節 粉絲行為模式分析.....................................88 第三節 粉絲行為之改變.......................................9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02 第一節 結論...............................................102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3 參考文獻..................................................104 一、中文部分..............................................104 二、英文部分..............................................109 附錄.....................................................112 一、「峨眉鄉社區文化發展」粉絲專頁頁面.......................112 二、質性訪談同意書與問題....................................113 三、逐字稿的範本...........................................115

    一、中文部分
    BloggerAds(2010)。臉書分享傳播力蓄勢待發。2011年04月23日。取自http://www.bloggerads.net/AdsPortal/BlogTell/32。
    Facebook(2011)。Facebook使用說明中心。2011年04月23日。取自http://www.facebook.com/help/?page=903。
    Pollster 波仕特線上市調網(2009) 。你「Facebook」了沒。波仕特線上市調網。2010 年10 月20 日,取自http://www.pollster.com.tw/report/578/index.htm。
    PC home(2010)。Facebook粉絲團 網路行銷新革命!。PC home雜誌,171,87-96。
    百度百科(2011)。內容分析法。2011年07月01日,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407623.htm
    鄧肯‧華茲(2009)。6個人的小世界。(傅士哲‧謝良瑜 譯)。臺北市:大塊文化。(原著出版年:2003)
    董彥欣(2009)。探討facebook粉絲專頁使用意圖及其對品牌形象、購買意願之影響:以KKBOX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董福興 (2009)。微網誌2.0的奇幻應用。PC home 雜誌,163,58-79。
    林銘峰(2009)。休閒虛擬社群網站之成功關鍵因素探討-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元智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桃園縣。
    林峰田(2002)。數位資訊的市民城市。2011年06月06日,取自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20345/1/23.pdf
    林振豐(2001)。社區總體營造在社區主義形成過程中的瓶頸與願景—以苗栗縣社區為觀察焦點。未出版碩士,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學程在職進修專班,台中市。
    廖俊順(2009)。影響社群成員實際使用微網誌社群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花蓮縣。
    盧盈伃(2009)。Facebook遊戲融入國小自然科學習成效。未出版碩士,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嘉義縣。
    賴冠名(2009)。使用者資訊隱私顧慮和網站隱私機制對信任的影響 ─ 以Facebook台灣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龔仁文(2006)。Web2.0創新應用案例集:科技服務新趨勢。台北市:資策會。
    谷玲玲、張惠蓉(2002)。網路社群的人際互動:以玉山虛擬航空公司為例。新聞學研究,第72期。
    柯斯特(2000)。網路社會之崛起。(夏鑄九、王志弘 譯)。台北:唐山。(原著出版年:1998)
    科學學習心理學(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 譯)(1995)。台北:心理。(原著出版年:1991)
    黃富順(1996)。推展社區成人教育,加強社區意識。成人教育雙月刊,30,5-11。
    胡幼慧(1996)。多元方法:三角交叉檢視法。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271-285。台北市:巨流。
    胡柏舟、黃章嘉(2009)。Facebook參與者之休閒效益初探。2009 年國際體育運動與健康休閒發展趨勢研討會專刊,324-334。
    黃榮華(2009)。Facebook行銷模式研究-以7-Eleven粉絲專頁個案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EMBA班,台北市。
    黃政傑、林珮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黃淩偉(2009)。上班族藉由社交社群進行社群聯繫對壓力調適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世新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市。
    洪麗萍(2009)。微網誌服務品質評估。未出版碩士,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賈辰勛(2009)。網路行銷在不同網路平台之運用-以旅行業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縣。
    簡士超(2009)。成年前期男性之寂寞因應行為研究-以Facebook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世新大學公共關係暨廣告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市。
    蔣昕(2009)。臉書上的一張臉譜:社交網站上的劃界與展演。未出版碩士,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新竹市。
    謝雅琪(2009)。影響Facebook使用意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中原大學國際貿易研究所,桃園縣。
    許玉潔(2009)。網路平台的參與度對學習成果及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新竹市。
    張春興(200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芳全(1997)。教學法的新典範:合作學習。國教月刊,44(3),7-16。
    張簡群哲(2009)。影響社交網站黏著度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中原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桃園縣。
    張純富(2009)。社交網站人際關係維繫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研究所(含碩專班),臺北市。
    張翠芬(2009)。連結強度與關係對Facebook台灣使用者的資訊交換行為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傳播英語碩士學程(IMICS),台北市。
    朱逸凡(2009)。運用社群網站行銷學校特色之研究。未出版碩士,亞洲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中縣。
    鄭飄(2001)。新竹縣國民中小學鄉土教育補充教材-峨眉鄉。新竹縣:新竹縣政府。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 譯)(1995)。台北縣:桂冠。(原著出版年:199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Facebook成功行銷關鍵大剖析。中央社訊息平台。2011年06月06日,取自http://www.cna.com.tw/Postwrite/NewsPrint.aspx?ID=00045606
    陳其南(民國85年04月04日)。社區總體營造應轉型。中國時報。
    陳家儀(2009)。Facebook使用者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南台科技大學資訊傳播系,台南縣。
    陳品宏(2009)。面對面與Facebook之人際互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研究所,台北市。
    陳建誌(2010)。Web2.0網站使用者之使用動機、行為與滿足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市。
    陳嘉添(2009)。以創新特性觀點探討影響社群網站使用意願相關因素之研究-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大葉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彰化縣。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229-230。台北市:五南。
    陳勇成(2009)。結合社交網路服務於激勵填字遊戲學習。未出版碩士,中國文化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台北市。
    陳貞年(2009)。探討使用者對網路社群沈浸因素-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樹德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高雄縣。
    陳玉婷(2009)。精品產業的Facebook行銷策略-個案研究:Louis Vuitton, Gucci, Burberry-。未出版碩士,臺灣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專班,台北市。
    陳仁輝(2008)。臺灣、美國與新加坡國中一年級代數教材內容之分析比較。未出版碩士,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嘉義市。
    曾振富(2000)。利用網路科技輔助國小自然科「教」與「學」之研究:以台北市中正河濱公園自然生態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台北市。
    曾憲雄、尹清海(1996)。資訊化社會的搖籃-E-MAIL到中學計畫。教育部電子計算中心簡訊,8512,3-14。
    蔡順慈、林雨慧(2009)。以Web2.0方式增進台灣藝術家數位典藏系統之研製。第二十屆國際資訊管理學術研討會。
    孫傳雄(2009)。孫傳雄的中時部落格:Facebook行銷大補帖。孫傳雄談科技。2011年06月06日,取自http://blog.chinatimes.com/tomsun/archive/2009/10/09/439653.html
    伊思哲(2007)。Web2.0大引爆。香港:天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亞卓市簡介(2011)。一個可以終生陪伴您的好網站-亞卓市 意義。2011年05月03日。取自http://admin.educities.edu.tw/intro/meaning.stml。
    顏慈炫(2009)。大型社交網絡服務網站的小世界現象及其影響因素: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數位知識管理碩士學位學程,花蓮縣。
    溫文君(2010)。高職生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行為之研究-以國立草屯商工進修學校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彰化縣。
    王詩齡(2009)。分析大型線上社交網絡之群集關係及個人與各群集建立關係的機率-以Facebook為例。未出版碩士,國立東華大學數位知識管理碩士學位學程,花蓮縣。
    王佳煌(2005)。都市社會學。臺北市:三民書局。
    吳富傑(2009)。企業利用FACEBOOK平台經營粉絲專頁社群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台北市。
    維基百科(2011)。六度分隔理論-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1年04月22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六度分隔理論。
    維基百科(2011)。社區總體營造-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1年05月0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社區總體營造。
    維基百科(2011)。Web2.0-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2011年05月0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Web2.0。
    維基百科(2011)。內容分析法。2011年07月01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內容分析法。
    月眉觀光休閒產業文化協會(2011)。關於我們。2011年04年30日。取自http://www.yesme.org.tw/。
    于國華(2002)。「社區總體營造」理念的探討:全球下趨勢下的一種地方文化運動。未出版碩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台北市。
    峨眉愛鄉協會(2011)。峨眉愛鄉協會沿革。2011年04月30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lo1688o/article?mid=31&prev=55&next=30&l=f&fid=1。
    峨眉鄉公所全球資訊網(2011)。社區園地。2011年04月30日。取自http://www.hcomt.gov.tw/web/03-4.asp。

    二、英文部分
    Abbott, J. (1995).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 30(2), 158-168.
    Bleecker, S. E. (1994). The virtual organization. The Futurist, 28(2), 9-14.
    Bell, C., & Newby, H. (1974). The sociology of community: A selection of readings. London: Frank Cass.
    Davis, F. D. (1986). A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for empirically testing new end-user information systems: Theory and resul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Davis, F. D., Bagozzi, R. P., & Warshaw, P. R. (1989).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 comparison of two theoretical models. Management Science, 35(8), 982-1003.
    Denzin, N. K. (1978). Sociological methods. New York: McGraw-Hill.
    Denis McQuail. (1994).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 introduction. (3rd ed.) London: Great Britain. The Cromwell Press.
    Dillenbourg, P. (1999). Introduction: What do you mean by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n P. Dillenbourg (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gnitive and computational approaches (pp. 1-19). Oxford, UK: Pergamon/ Elsevier Science.
    eMarketer (2009). Focusing on social networks. Retrieved June 06, 2011, from http://www.emarketer.com/Article.aspx?R=1007232
    Friedkin, N. E. (1980). A test of structure features of granovetter’s strength of weak ties theory. Social Networks, 22-41.
    Woodill, G. (2006). Emerging e-learning technologies: Tool for developing innovative online training. Brandon Hall Research.
    Granovetter, M. S.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 1360-80.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9).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5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Lin, C. B., Young, S. C., Chan, T. W. & Chen, Y. H.(2005). Teacher-oriented adaptive web-based environment for supporti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ls: A case study of “school for all”. Computers & Education, 44(2), pp. 155-172.
    Leah Fabel (2011). The business of facebook. Retrieved May 31, 2011, from http://www.fastcompany.com/magazine/154/numerology-the-business-of-facebook.html
    Lee, S. L., Vogel, D., & Limayem, M. (2002). Virtual community informatics: 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need to know?. In R. H. Sprague (Ed.), Proceedings of the 35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 (pp. 2863-2872). Los Alamitos, CA: IEEE Computer Society Press.
    Marsden, P., & Campbell, K. E. (1984). Measuring tie strength. Social Forces, 63, 482-501.
    McMillan, D. W., & Chavis, D. M. (1986). Sense of community: A definition and theory.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4(1), 6-23.
    Patton, M. Q. (1999). Enhancing the quality and credibility of qualitative analysis. HSR: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34(5) PartΠ. pp. 1189-1208.
    Robbins, S. P. (1998).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th ed).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Smith, M. K. (1994). Local education: community, conversation, and praxis. Buckingham, Engl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
    Schrage, M. (1990). Shared minds: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collaboration. New York: Random House.
    O’Reilly, T. (2007). Compete.com analyzes how Facebook users spend their time. Retrieved July 02, 2011, from http://radar.oreilly.com/archives/2007/10/competecom-anal.html
    Thompson, L., Kray, L., & Lind, E. A. (1998). Cohesion and respect: An examination of group decision making in social and escalation dilemma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4, 289-311.
    Wilson, G., & Baldassare, M. (1996). Overall “sense of community” in a suburban region: The effects of localism, privacy, and urbanizatio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28, 27-43.
    Wellman, B. (1992). Which types of ties and networks give what kinds of social support?. Advances in Group Processes, 9, 207-235.
    Wenger, E. (1998).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est, M. & Richards, T. (1999). Innovation. In M. Russo & S. Pritzker (Eds.) Encyclopedia of creativity (vol 2, pp. 45-55).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