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雪欣
Lee, Suit-Yan
論文名稱: 從返家到離家:一位遊子的敘說探究
From Back Home to Leave Home : A Narrative of a Wandering
指導教授: 劉淑瀅
Liu, Shu-Ying
口試委員: 何秀珠
Ho, Xiu-Zhu
童淑琴
Tung, Shu-Chi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論文出版年: 2017
畢業學年度: 10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自我敘說自我認同親子關係
外文關鍵詞: self-narrative, self-identificat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關於我與原生家庭不斷拉扯與拔河的故事,透過生命敘說的書寫,面對在生命經驗中所經歷的關係轉變。從訴說家庭與成長過程中,發現自己困在過往經驗與老么角色中,持續憤怒與低自尊的心理狀態,試圖透過與原生家庭產生衝突, 而獲得情緒的緩解與自信。
      「我」作為故事的主軸,探究親子關係從討好到攻擊經驗,背負原生家庭期待以及帶著自我認同的包袱,不斷思索如何讓生命能活出自己的樣子,藉由書寫重新關注「自我」以及對於「親子關係」的詮釋。透過自我敘說的書寫,嘗試從父母的原生家庭、文化脈絡與視角去理解他們,且發現在兒時經驗受到的創傷與失落,並承認自己在原生家庭中所經驗到的負向情緒,伴隨著我成長。
      透過回顧自己的生命故事,發現在過程中慢慢的長出自己的樣子,漸漸的認回每個階段的自己,誠實面對與接受在原生家庭中的關係,看見在家庭雖讓人受傷卻堅韌留守在位置上的自己,走了一回,從熱切想要返家,到離家的歷程。


    This is a self- narrative story about my family, through the self- narrative writing,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change in my life experience. While writing my growth process, I found out that I was trapped in the past and in the role of youngest child, which made me anger and cause me low self-esteem, trying to conflict with my original family for emotional relief and self-confidence.
    In this story I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 from pleasing my parents to arguing with my parents, I reflect on how life can live on my own way and refrain my identity and my relationship with my parents.Try to understand my par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r original family and their cultural context, and accepted the trauma and loss of experience in my childhood and admitted the negative emotions in my original family where I grew up.
    I became who I am gradually and recognize every stage of me through the review of my own life story. I honestly faced and accepted the relationship with my family, and met the past me who had been hurt but still stuck with the place I was in. It’s a journey in which I was eager to go home , and I left.

    第一章 源起..............1 第一節  為何說.............1 第二節  說的目的...........4 第三節  如何說.............6 第二章 我是這樣長大.......8 第一節  家.................8 第二節  父母的重量.........11 第三節  手足關係...........16 第三章 羽翼的養成........22 第一節  兒童期生活.........22 第二節 青少年的視野.......27 第三節  成年期看世界.......31 第四節  研究所............37 第五節 死亡樂章..........43 第四章 家人關係的存在.....56 第一節 家在何處..........56 第二節 母愛的糾葛........62 第三節 關係拔河..........65 第四節 尋求真義..........71 第五章 生命缺口..........77 第一節 關係的樣貌........77 第二節 凝視自我..........89 第三節 重新定位.........106 第六章 回顧與展望.......114 第一節 回首敘說歷程.....114 第二節 專業與未來.......117 參考文獻..................121

    中澤敏明(製作人)、瀧田洋二郎(導演)(2008)。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日本劇情片】。日本國:東京放送控股。
    李政賢(譯)(2006)。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原作者:C.Marshall & B.R Gretchen)。台北市:五南圖書。
    易之新(譯)(2003a)。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原作者:I.D.Yalom)。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
    易之新(譯)(2003b)。存在心理治療(下)自由、孤獨、無意義(原作者:I.D.Yalom)。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1980)
    周志建(2012)。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台北市:心靈工坊。
    周志建(2013)。擁抱不完美。台北市:心靈工坊。
    范瑞玟(譯)(2016)。假性孤兒(原作者:Lindsay C. Gibson)。台北市:小樹文化。
    莊雅琇(譯)(2016)。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原作者:特掃隊長)。台北市:時報文化。
    袁海嬰(譯)(2014)。幸福童年的秘密(原作者:愛麗絲.米勒)。台北市:心靈工坊。
    張美惠(譯)(2006)。當綠葉緩緩落下(原作者:E.K.Ross & D.Kessler)。台北市:心靈工坊。
    紐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鴻彬(2016)。鋼索上的家庭。台北市:寶瓶文化。
    許皓宜(2015)。人生不能沒有伴。台北市:如何出版社。
    堂子俊(譯)(2004)。青少年與家族治療(原作者:Joseph A. Micucci)。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程景琳、林慧姿、胡肇勳(譯)(2008)。發展心理學理論(原作者:Patricia H. Miller)。台北市:學富文化。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市:心靈工坊。
    隱地(2004)。十年詩選:自選與他選。台北市:爾雅。
    廖綉玉(譯)(2016)。煙霧迷漫你的眼(原作者:凱特琳.道堤)。台北市:平安文化。
    蘇絢慧(201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台北市:寶瓶文化。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2020/08/23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