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嘉群 Teo, Chia Chin |
---|---|
論文名稱: |
濱華獨中生命關懷課程實施成效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Effect of Life Care Course in Pin Hwa High School |
指導教授: |
何秀珠
Ho, Hsiu Chu |
口試委員: |
黃素惠
Huang, Su-Hui 古明峰 Guu, Ming F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馬來西亞境外碩士在職專班 Overseas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in Malays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0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關懷 、課程設計 、行動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life care, course design, action research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研擬一套適用於濱華獨中學生的生命關懷課程,透過諾丁所提出的關懷倫理課程中“關懷自我、關懷陌生人、關懷動植物、關懷周遭物品以及關懷理念”的六個面向進行整合,並延伸出本研究課程設計所涉及的三個面向“對自我的關懷、對他人的關懷、對周遭環境的關懷”。
研究者將教學實務與研究結合,藉由生命關懷的教育理念延伸出“對自我的關懷、對他人的關懷、對周遭環境的關懷”三個主題單元與活動體驗,課程總計15節課(每節35分鐘)。主題單元結束後,研究者將引導學生在校園內組織關懷實踐活動。課程實施期間,經由觀察、訪談、焦點學生、課程學習單、省思札記等資料蒐集,從而進行分析與探討本生命關懷課程之成效、困難及解決之道。
本研究對象為濱華獨中會心團體,會心團體為校內原有的社團之一,學生人數共36名,除了觀察並記錄36名團員的學習歷程與表現以外,並從中挑選出2名的焦點學生進行進一步追踪、觀察與訪談。
研究結果發現生命關懷課程方案設計同樣適用於一般學生,課程中透過大量的活動體驗、小組討論與對話,引發同儕之間的共鳴從而建立正向的關懷網絡。同時,生命關懷教育既是一門生活教育,因此課程內容需要與生命情景相結合,並讓學生能將課堂所學落實與生活中,藉由實踐不斷精進與內化。
生命關懷是一個易懂卻又無比抽象的概念,透過生命關懷課程方案的事實歷程,讓學生能夠在有系統及脈絡下,循序漸進的認識生命關懷,同時藉由單元後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做中學”中實踐關懷。學生從認識關懷直至實踐關懷的過程中,促進了彼此的凝聚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同理與覺察能力。
This study aims to research and develop a set of life-care course that is applicable to Binhua Secodary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extended on Nel Noddings’ “Ethics of Care”, which originally integrated six facets, namely care for self, care for strangers, care for animals and plants, care for things and the notion of care to three facets, namely care for self, care for others and care for the surroundings.
The researchers combine teaching practice with research. The researchers design a course comprises of three themes unit and experience-based activities regarding the three facets namely care for self, care for others and care for the surroundings under the concept of life-care education. The course is constituted of 15 lessons (35 minutes each). After all the theme units are carried out, students will be requested to organize care activities in the school with the guidance from the researchers. D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effectiveness,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of the course will be analyzed through observation, interviews, focus students, course study sheets, and provincial notes.
The subjects in this study are the members of Binhua Secondary School Hui Xin society. Hui Xin society is one of the original societies in the school. The society comprises 36 students. Other than observe and record the learning process and performance of the 36 students, interview and observation will be conducted on two specifically selected student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ubjects.
The study found that life care course design is also applicable to the other students.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experience-based activities and group discussions has triggered peer resonance that in turn established a positive care network among the students. Moreover, by incorporating life experience in the content, the students is able to apply the life care knowledge in their daily life and subsequently internalize the knowledge by practicing.
Life care is easy to understand yet an extremely abstract concept.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ourse, the students progressively understand about life care education under a systematic context. Furthermore, the experience-based life care activities allow students to practice life care in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by doing”. In addition, it also foster mutual cohesion among the students, as well as enhance their empathy and awareness.
壹、中文部分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臺北:洪葉。
王美靜(2012)。諾丁斯關懷倫理學與其在國小生命教育的意義(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天主教輔仁大學,臺北縣。
生命教育課程研編小組(1998a)。人活在關係中。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得榮社會福利
基金會。
生命教育課程研編小組(1998b)。社會關懷與社會正義。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得榮社
會福利基金會。
史蒂芬.柯維(2016)。7個習慣教出優秀的孩子─教育現場篇:自我領導力教育的奇
蹟。臺北:天下文化出版社。
林志成(2015)。教育行動研究計劃思考與報告書寫。未出版。
林明和(2003)。高中生命教育實施現況之分析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致遠管理學院,臺南縣。
林昀蓁(2016)。以「行善關懷方案」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關懷表現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縣。
林孟穎(2009)。關懷網絡的開展:國小高年級關懷教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杜美慧(2010)。國小五年級學童對校園流浪犬生命關懷行動之教育介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嘉義縣。
林碧珍(2008)。促進關懷關係之生命教育行動研究—以一班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吳月霞(2006)。國小生命教育課程的設計與實施之研究~以四年級關懷與尊重教學方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秀碧(2006)。生命教育理論與教學方案。臺北:心理出版社。
吳武雄(1999)。推著生命教育回歸教育本質。教育部生命教育學習網站http://life.edu.tw/
何政光,戴文珠(2011)。服務學習融入生命關懷課程之成效探討。仁德學報,8,95-113。
吳清山、林天佑(2000)。生命教育。教育質量與研究,37,98。
李偉文(2010)。電影裡的生命教育。親子天下六月號,90。
吳勢方(2010)。傳承在愛與關懷之間-國小福智教師生命意義感與關懷實踐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瑞娥(2010)。生命教育:探索人生歷程的學習。臺北市,麗文文化。
吳榮鎮(2001)。生命教育年:談重建生命教育為核心的師生關係。師說,151,25-31。
吳榮鎮(2008)。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何福田主編之生命教育,9-21。臺北:心理。
陳立言(2004)。生命教育在台灣之發展概況。哲學與文化,21-46。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 29-34。
翁志銘(2011)。生命教育的九堂課:建構生命的安全防護網。臺北:魔豆文化。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理念與實踐。臺北:師大書苑。
陳美如(2000)。從社會正義談多元文化課程的實踐。國民教育,62-69。
張春興(1992)。青年的認同與迷失。臺北: 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訂二版)。臺北市:東華。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張美蘭(2000)。國民中學生命教育課程目標之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內涵與哲學基礎。臺北:輔仁大學。
孫效智(2009)。台灣什麼教育的挑戰與願景。課程與教學季刊,12,1-26。
徐敏雄(2007)。台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mmheim 社會知識學的分析。台北:師大書苑。
格斯·范·桑特(1997)。 電影《心靈捕手》。A Band Apart Lawrence Bender Productions。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張湘君(2000)。兒童圖畫書—推行幼兒生命教育的好幫手。臺北:教育局。
莊斐雯(2013)。高職生關懷教育活動課程方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派楚斯卡·克拉克森&珍妮佛·邁肯溫(2000)。皮爾斯—完形治療之父。臺北:生命潛能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陳復(2013)。大學生們教育的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通識教育學刊,39,48-53。
張碧如、孟祥仁 (2014)。生命教育。臺北:洪葉。
唐嘒彣(2010)。生命教育課程實踐,改變時間的種子—愛與關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德銳、簡賢昌、李建民、丁一顧、李俊達、高紅英、林芳如、高敏麗、張淑娟、鄒小蘭、蔡美錦、王永進(2007)。教育行動研究—實物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
等。
黃天中(1988)。臨終關懷:死亡態度之研究。臺北:業強。
鄔昆如(1999)。宗教與人生。臺北:五南。
得榮生命教育課程研編小組(2011)。享受豐盛的生命。財團法人臺北市私立得榮社會福利基金會。
黃德祥(1998)。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質。輔導通訊,55,6-10。
黃德祥(2000)。小學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臺北:寰宇。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聯合報4版,1月3日。
曾煥棠(2001)。社會關懷教育與生命教育。教育資料集刊,26,131-152。
曾煥棠(2008)。臨終與後續關懷。臺北:市立空中大學。
楊竹君(2011)。從諾丁斯的關懷倫理探討國小高年級生的人際關係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華梵大學,新北市。
楊忠斌、林素卿、劉芳綺(2011)。N. Noddings 關懷倫理學之課程設計與實施。彰化師大教育學報,20,47-72。
楊莉華(2012)。天主教正心中學生命關懷教育實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詹棟樑(2004)。生命教育。臺北:師大書苑。
鄭石岩(2006)。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臺北:心理。
廖慧茹(2008)。幼兒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餘佳貞(2010)。存在主義在生命教育之啟示。嘉大國民教育所。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64-12.htm 。
盧美貴(2000)。來自童書的生命之歌。臺北:教育局。
黎建球(2000)。生命教育的意義價值及其內容。臺北:心理。
錢永鎮(1998)。談生命教育。台灣省中等學校倫理教育通訊,15,23-30。
錢永鎮(2000)。中等學校生命教育課程內涵初探。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輔仁大學。
貳、英文部分
Crumbaugh, J. C. (1973). Everything to gain: a guide to self-fulfillment through logo analysis. Chicago: Nelson-Hall Company.
Frankl, V. E. (1986). The doctor and the soul: from psychotherapy to logotherapy. New York: Vintage Books.
Gerald Corey, Marianne Schneider Corey(2006).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黃慧真、簡麗姿、陳嘉鳳譯)。台北:雙葉書廊。
Nel Noddings(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mia Press.
Noddings, Nel(2003)。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於天龍譯)。北京:北京教育科學。
Noddings, Nel(2008)。道德教育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朱美珍等合譯)。臺北:巨流。
N.Whitehead (1929). The aims of education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Tronto,J. C.(1993). Moral boundaries: a politics argument for ethic of care. New Yock & London: Rountled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