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雍元
Yong-Yuan Huang
論文名稱: 使用修正干涉場自相關函數擷取偶次階相位頻譜
Even-order Spectral Phase Retrieval by Modified Interferometric Field Autocorrelation Trace
指導教授: 楊尚達
Shang-Da Ya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電機資訊學院 - 光電工程研究所
Institute of Photonics Technologies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5
中文關鍵詞: 修正干涉場自相關函數光強度自相關函數相位匹配頻寬半高全寬
外文關鍵詞: MIFA, IA, PMBW, FWHM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我們提出了一種全新的超短脈衝部分量測方法,在此方法裡面出現了一個以前不曾被使用過的函數,我們稱此函數為修正干涉場自相關函數(Modified Interferometric Field Autocorrelation or MIFA),我們發現修正干涉場自相關函數包含了偶次階相位頻譜的資訊。實驗裝置需要麥克森干涉儀、厚的窄頻非線性二倍頻晶體和功率量測器 (power meter)。相較於其他的超短脈衝量測方法,例如:frequency-resolved optical gating (FROG) [1]、Measurement of electric field by interferometric spectral trace observation (MEFISTO) [2]和Spectral phase interferometry for direct electric-field reconstruction of ultrashort optical pulses (SPIDER) [3]三種方法來做比較,其優點為不需要光譜儀 (spectrometer)、窄頻晶體其非線性能量轉換效率比較高。因此,此一全新的方法在超短脈衝量測技術方面來說是非常吸引人的。


    目錄 摘要 第一章 序言 1 1.1 何為超短光脈衝? 1 1.2 簡介量測超短光脈衝的方法 1 第二章 相關的實驗架構與原理 3 2.1 光強度自相關函數之實驗架構與原理 4 2.2 FROG的實驗架構與原理 6 2.3 修正干涉場自相關函數之實驗架構與原理 8 第三章 模擬的結果 12 3.1 完美情況下的模擬結果範例 12 3.2 討論相位匹配頻寬不完美的情況 13 3.3 討論高階之相位係數與所相對應的方均根相位誤差 16 3.4 討論不準確之延遲時間取樣的影響 18 3.5 討論麥克森干涉儀之二臂脈衝能量不相等的情況 19 第四章 結論與未來展望 20 4.1 結論 20 4.1 未來展望 21 參考文獻 & 附錄 窄頻二倍頻非線性晶體的特性 22 圖目錄 圖2.1 IA與MIFA的實驗架構 4 圖2.2 Frequency-resolved Optical Gating (FROG) 的實驗架構 6 圖2.3 由MIFA trace擷取偶次階相位頻譜流程圖 11 圖3.1 完美情況下之MIFA模擬結果範例 12 圖3.2 不同的二階相位係數之方均根誤差與相位匹配頻寬的關係圖 14 圖3.3 不同的二階相位係數之方均根誤差除以在FWHM裡面的相位差等於 0.03時所相對應的相位匹配頻寬PMBW除以相位頻寬之關係圖 15 圖3.4 定義的類似步階函數之相位的圖形 16 圖3.5 不同的相位斜率與所相對應的方均根誤差的關係圖 17 圖3.6 延遲不準確與所相對應的方均根誤差 18 圖A.1 溫度與bulk QPM PPLN相位匹配波長之關係圖 25

    [1]. R. Trebino,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Boston, MA, 2000.
    [2]. Ivan Amat-Roldán, Iain G. Cormack, Pablo Loza-Alvarez, David Artigas, Opt. Lett. , Vol. 30, No. 9, p1063 ~ p1065 (2005)
    [3]. C. Iaconis, I.A. Walmsley, Opt. Lett., Vol. 23, No. 10, p792 ~ p794 (1998)
    [4]. N. Dudovich, D. Oron, Y. Silberberg, Nature 418, p512 ~ p514 (2002).
    [5]. M. Yamashita, K. Yamane, R. Morita, IEEE J. Sel. Topics Quantum Electron., Vol. 12, p213 ~ p222 (2006).
    [6]. Shang-Da Yang, Andrew M. Weiner, Krishnan R. Parameswaran, Martin M. Fejer, Opt. Lett. Vol. 29, p2070 ~ p2072 (2004).
    [7]. Daniel A. Bender, Michael P. Hasselbeck, Mansoor Sheik-Bahae, Opt. Lett., Vol. 31, p122 ~ p124 (2006).
    [8]. Andrius Baltuška, Maxim S. Pshenichnikov, Douwe A. Wiersma, Opt. Lett., Vol. 23, No.18, p1474 ~ p1476 (1998)
    [9]. Shang-Da Yang, Andrew M. Weiner, Krishnan R. Parameswaran, Martin M. Fejer, Opt. Lett. Vol. 30, No.16, p2164 ~ p2166 (2004).
    [10]. D. H. Jundt, Opt. Lett., Vol. 22, p1553 ~ p1555, (1997)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