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幸慧
Lin, Xing-Hui
論文名稱: 《申報》戲曲廣告所反映的上海京劇發展脈絡:1872-1899
指導教授: 王安祈
Wang, An-Ch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37
中文關鍵詞: 上海京劇上海京劇申報戲曲廣告晚清海派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京劇形成於十九世紀的北京,而後流佈各地,在京劇發展史上,唯一堪與北京相提並論的京劇重鎮,就是上海。

    時至今日,上海京劇仍與北京京劇有著極為不同的面貌,甚至上海京劇的活力較之北京京劇有過之而無不及,對此,筆者深感興趣。經過深入考察,筆者認為,其根本的差別在於上海京劇的「當代性」遠甚於北京京劇,而上海京劇的「當代性」建立於十九世紀下半葉,因此,要探討上海京劇,首先必須觸及其於十九世紀下半葉的發展。

    到目前為止,對京劇的研究多集中在北京京劇(亦稱「京朝派」),上海京劇並未受到應有的關注,這主要有兩個因素。

    一、「京朝派」一貫排斥上海京劇。

    北京是京劇的發源地,「京朝派」素來被視為正統,就歷史發展而言,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但此種信念之堅定無可避免地影響了研究者對「北京以外地區」的京劇之認識。

    由於歷史的因素,在1920年代,上海本地出現的第一批京劇研究者幾乎也都深受「北京正統觀念」的薰染。在1920至40年代那個報章雜誌盛況空前的時代,他們為上海京劇留下無數或有所偏、或有所限的追憶、評論與報導,而這批史料又被當代深受「北京正統觀念」影響的京劇史家援引,致使現行京劇史志對上海京劇的討論受到先天與後天的雙重限制。

    二、是由於上海京劇的資料不足。

    研究任何一個戲劇種類,都必須分從以下兩大面向來做研究:

    (一)內部研究:
    (1)劇本文學:劇目類型、劇作家、編劇技法
    (2)表演藝術:演員、表演藝術(唱做唸打)
    (3)演出環境及劇壇生態:劇團、劇院、觀眾、評論
    (二)外部研究:
    (1)時代背景:社會環境、政治氣氛、經濟發展(劇種發展的客觀條件)
    (2)文化教育:文化積累、教育水準(影響劇種審美觀的建立)

    在外部研究方面,北京京劇與上海京劇的條件相當,都有充足的資料可資依憑。但在內部研究方面,兩者卻有天壤之別。

    北京京劇重視傳統,嚴守家法,變異性弱,因而留下非常完整的資料。就以前述分類而言:
    (1)劇本文學:十九世紀的演出文本至今不僅有大量書面資料留傳,當代舞台
    演出也依然以古為法,劇目與劇本保存完好,傳承非常穩固。
    (2)表演藝術:演員表演以模擬為主,力求神似前輩藝術家,不僅模仿其表演
    的一招一式,就連演唱時的換氣、嘴形都力求相同。因此,儘
    管十九世紀藝術家並未留下錄音或錄影資料,但因為傳承非常
    固定,其表演藝術仍然有跡可循。
    (3)演出環境及劇壇生態:由於一切都重視傳統,講究師承,劇團與劇院的組
    織營運變動較少,演出環境與劇壇生態較為固定。
    且因為北京大量文人仕紳高度介入劇壇,從十九世
    紀起即有許多相關的筆記、日記、專著;二十世紀以降,又出現更多期刊、回憶錄等書面資料,提供十九世紀北京劇壇研究相當充分的資源。

    因此,今人欲研究北京原生京劇並非難事。

    然而,上海京劇由於具有強烈的「當代性」,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從劇目到表演方式都在時時變化更新,變異性強,資料不易留存。同樣以前述的分類來看:
    (1)劇本文學:由於具有強烈的「當代性」,與現實世界緊密結合,上海京劇的
    劇目經常更新,即使同一個劇目,演出劇本也會隨時代不同而
    有大幅度的變動,因此,時至今日,十九世紀的劇目與劇本資
    料嚴重缺乏。
    (2)表演藝術:同樣由於重視「當代性」,演員表演以創新為尚,不能以師承自
    限,因此無法以代代相承的方式上溯其根源;此外,上海京劇
    以武戲見長,但十九世紀沒有錄影技術,欲保存「重武打場面、
    不重唱腔」的武戲極為困難。因此,十九世紀上海京劇藝術家
    的表演藝術於今幾乎不可得見。
    (3)演出環境與劇壇生態:這部分的困難來自三個方面:
    (a)上海京劇自始就與商業經濟緊密結合,隨著十九世紀上海經濟規模
    的迅速膨脹,京劇界的生態也日新月異,變動不居。
    (b)上海文人仕紳數量遠低於商賈,十九世紀留下的書面資料為數極少,
    而且都很零散。
    (c)二十世紀後的期刊、回憶錄等數量雖多,但上海是個移民城市,居
    民皆來自外地,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的上海居民重疊性並不高,故
    其種種追憶的可信度也隨之降低。
    縱上所述,對十九世紀上海劇壇生態的研究雖不至於如劇本文學與表演藝術、有無從著手之苦,但難度仍然高於研究北京京劇;而且,「劇壇生態」畢竟屬於「週邊環境」,「劇本」、「演員」與「表演」才是戲劇的根本。

    因此,今人欲研究上海京劇,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資料嚴重不足的困境。

    職是之故,筆者雖因對當代上海京劇深感興趣,而欲追本溯源、探討上海京劇形成時期(亦即十九世紀)發展的軌跡,但本論文之題目委實無法定為「十九世紀海派京劇研究」。

    面對資料嚴重不足的困難,本論文另闢蹊徑,由《申報》戲曲廣告(類似今天的節目單)著手。

    《申報》是近代中國第一份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日報,也是發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一份報紙。當時戲曲廣告刊載方式有如今日之電影廣告,而內容則與今日的節目單相似,逐日刊登當日演出訊息,同時也刊載預告。所提供的資訊包括:「劇團」和「劇院」的名稱與地址、「演員」名及其特色、演出「劇目」及其特色、有時也包含票價。若以前述戲劇內部研究的三項分類來看:
    (1)劇本文學:在缺乏劇本的前提之下,報紙廣告至少提供了詳盡具體的劇目、
    以及情節關鍵。
    (2)表演藝術:在缺乏表演傳承的情況下,報紙廣告至少詳述演員的表演特色。
    (3)演出環境及劇壇生態:廣告內容必然具備劇團與劇院的名稱地點,也提供
    大量院團營運、行銷的具體情況,可補現有資料之
    不足。
    通過逐日閱讀戲曲廣告,十九世紀各劇團的擅演劇目、著名演員的表演特色乃至劇團與劇院的經營手段均可勾勒成型。儘管廣告的宣傳詞經常誇大不實,在運用時必須極為小心,而且只通過廣告還是無法全面研究上海京劇,但在資料缺乏的無奈狀態下,這就是今日我們所能得到的、關於十九世紀上海京劇相對具體而完整的一份材料,以此為切入點,當足以為京劇史的書寫補充具體資料。

    本論文撰寫之目的,並不在為上海京劇翻案,而是希望站在上海當地的角度正視京劇在上海的發展。透過審視當年劇團逐日提供的資料——《申報》戲曲廣告,試圖將詮釋歷史的權利交還給「在過去和現在都缺少發言權」的劇團本身,並經由這種瑣碎卻具體的史料探討上海京劇在中國京劇史上的真正定位,期能彌補現行京劇史對上海京劇研究之不足。

    本論文有兩項主要研究成績:

    (一) 透過《申報》戲曲廣告勾勒出1872至1899年上海劇壇概況,從而歸納出十九世紀上海京劇發展的三個階段,這三個時期正是上海京劇由確立形成到發展成熟的關鍵時期,由此可見出十九世紀上海京劇發展之具體脈絡。

    (二) 二是「時事新戲」是上海京劇確立形成的具體標誌。在目前的上海京劇研究中,並未意識到「時事新戲」的重要性,而根據筆者的研究,此種劇作類型之成立意味著上海京劇開始建立專屬劇目,從而與北京京劇分殊,故「時事新戲」在上海京劇發展史上實具有關鍵地位。

    以下即針對此二項目分別說明。

    一、 《申報》戲曲廣告中呈現的1872至1899年上海劇壇概況與上海京劇發展分期

    (1)十九世紀下半葉京劇、崑劇與廣東戲在上海的消長

    京劇初入上海時,能與其並峙者是崑劇與後起的廣東戲。不過,相對於崑劇的清雅細緻,京劇雅俗共賞;相對於廣東戲在語言與劇目上的雙重陌生,京劇容易為人熟知。更重要的是,京劇的包容性強,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它是上海劇壇表演藝術發展得最為全面的劇種。因此,儘管崑劇票友量少質精,經濟與表演實力都極為堅強;而廣東戲更有為數龐大的廣幫商人作為後盾,但始終佔據著商業劇場盟主寶座的仍然只有京劇,並且日漸成熟,發展出獨具一格的「上海京劇」。

    (2)十九世紀下半葉京劇在上海的發展歷程

    經過仔細研讀《申報》的戲曲廣告,筆者認為,十九世紀下半葉,京劇在上海的發展可概分為三個階段:

    1. 奠基期:1867-1887(同治六年至光緒十三年):
    移植北京原生京劇與融合其他地方劇種時期

    本時期上海觀眾的品賞標準深受北京原生京劇影響,本地意識尚未抬頭。儘管當時最負盛名的「金桂軒」與「丹桂茶園」兩家戲園已初步形成不同的表演風格,但佔據發言位置的文士階層仍將北京原生京劇的審美標準奉為圭臬,認為「金桂何如丹桂優」,並未意識到上海的主體性。

    2. 發展期:1887-1893(光緒十三年至光緒十九年):
    上海本地意識抬頭,但尚未具有充分編演與製作實力,主體性醞釀時期

    逮及1887年(光緒十三年),「丹桂茶園」推出以上海著名茶樓「閬苑第一樓」為題材的《火燒第一樓》,帶動了中國京劇史上全新的劇作類型——「時事新戲」。「時事新戲」取材自當時、當地的人、事、物,具有強烈的時效性與濃厚的本地色彩。由於大環境尚未成熟,第一波時事新戲僅持續兩月隨即消退,但新編戲開始大行其道。

    本時期上海京劇最重要的成就,在於透過密集而頻繁地製作、編演眾多新戲積累豐厚的創作實力,為下一時期獨立創編新戲做好充分的準備。而大量湧現的、以展現各色時興玩意為重的「時式新戲」看似不具價值,但其在當時能夠盛行,卻清楚說明本時期上海觀眾與戲園業者已然脫離北京原生京劇的羈絆,開始摸索自己的方向。

    3. 成熟期:1893-1899(光緒十九年至光緒廿五年):
    主體性顯現,審美觀確立,代表劇目完成,上海京劇成熟時期

    1893年(光緒十九年)年底,上海京劇在「天仙茶園」《鐵公雞》的帶領下進入了成熟期。

    《鐵公雞》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為背景,演繹雙方將領向榮、張家祥與鐵金翅、鐵公雞纏鬥多年的故事,劇作以人名為題,故名《鐵公雞》。

    此劇大受歡迎,一年之內連演十二本,帶動大量長篇新編戲的出現,而上海京劇最具特色的劇作體制「連檯本戲」(連續多日搬演的長篇劇作,類似今天的連續劇)亦於焉誕生。1899年(光緒廿五年),「丹桂茶園」以五十三天時間密集推出十二本《湘軍平逆傳》,是為本時期「湘軍戲」壓卷之作。至此,京劇在上海確立了新的審美觀、建構了獨特的思想內涵、並完成一定數量的代表劇目,京劇史上出現全新的、以地為名的支派——「上海京劇」。

    (3)上海京劇的特徵

    上海京劇之基本特徵,在於極其貼近時代脈動,本論文對此以「當代性」稱之。其成因為上海之商業城市本質,觀眾(消費者)與戲園業者(生產者)皆為商業經濟體制之一環,致使雙方皆必須重視實際。

    「當代性」反映在上海京劇的形式上,其具體表現為「寫實審美觀」;而思想內涵則因受晚清開明知識份子影響,具體表現為「改良思想」。二者雖同出一源,但改良思想因切合時代潮流而得到讚賞,寫實審美觀卻因背離傳統戲曲之寫意審美觀而深受詬病。然而,上海京劇在形式與內涵上與北京原生京劇之所以有別,實為劇種流布至外地後、在當地成功地「本土化」所顯現之成果,此一成果應當受到重視,而非一味訾議。

    (4)上海京劇的形成在京劇史上的意義

    從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徽班進京開始,京劇在形成期就是「以地立派」的,但京劇在上海的發展卻提供了另一種「以地立派」的模式。

    北京原生京劇在形成期的「以地立派」,係肇因於京劇形成期的演員皆出自其他劇種。因此,當時「演員出身劇種之特色」即為影響其個人風格之主要因素,在他們身上體現的是「原屬劇種演化為京劇之一部份」的歷史進程,開宗立派的基礎是其「人」所具備的、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表演藝術。

    「上海京劇」這個新的「以地立派」模式的出現,則源於上海這個獨一無二的特殊環境,開宗立派的基礎是其「地」所具備的、與他處殊異的人文風貌。在這裡發生的並不是「新舊劇種之間的演化遞嬗」,而是「劇種因應各地風土民情而產生變化」這項京劇史上首度出現的重要改變,前者是劇種形成初期必經的過程,後者則是劇種成熟後向外流布所產生的演化現象。

    二、 「時事新戲」對上海京劇發展的影響

    (1)「時裝京戲」與「時事新戲」

    在現行京劇史中,以「時裝京戲」為「京劇改良運動」 的最高成就,由於「京劇改良運動」被視為方向正確,「時裝京戲」亦隨之備受重視。馬少波等人的《中國京劇史》將「時裝京戲」分為三種類型:「洋裝京戲」、「時事新戲」與「清代戲」。這樣的分類其實是歸納北京經驗而得的結果。因為,以當代服裝(無論清裝或洋裝)入戲在上海舞台是司空見慣之事,「時裝京戲」在上海無法單獨成為賣點,唯有在堅守傳統的北京,「以時裝入戲」才會成為一種必須特別命名的特異現象。

    (2)「時事新戲」的真正價值

    仔細檢視《申報》戲曲廣告之後,筆者認為,「時裝京戲」這個名詞在上海京劇史上並沒有太大意義。對上海京劇而言,真正有意義的是「時事新戲」,「時事新戲」大於「時裝京戲」,「時裝京戲」應該是「時事新戲」的一類,使這個劇作類型能夠風起雲湧、沛然莫之能禦的根本原因,是「時事新戲」的時代意義,而不是「時裝京戲」的各色時裝。

    「京劇改良運動」是上海京劇史上的一個片段,是一段充滿理想與美好憧憬的時光;而「時事新戲」不同,它是持續推動上海京劇發展,使之從北京原生京劇的軌跡中另闢蹊徑、自成一家的重要力量。「時事新戲」對上海京劇的意義不僅止於將「京劇改良運動」帶上高潮,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與蓬勃發展深切影響了上海京劇的發展方向。「時事新戲」並非因為「京劇改良運動」才得以興起,正確地說,是「京劇改良運動」搭上了「時事新戲」的列車,這一點,是所有關注上海京劇的研究者必須認清的事實。

    ※※※※※※※※※※

    在勾勒出十九世紀上海京劇發展脈絡、開掘出「時事新戲」在上海京劇發展歷程上的重要性之後,再回頭比對上海京劇在二十世紀的發展及其當代呈現,筆者可以確定:上海京劇在十九世紀形成並確立的特質一直延續至今,是今日上海京劇的基礎。因此,本論文具有為上海京劇追本溯源的作用。此外,本論文提出「戲曲廣告」此一新的切入點,為上海京劇研究提供了新的可能,由此出發,或可彌補當前京劇史之不足。


    目 錄 前 言...1 一、研究動機 二、研究範圍與前人成果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申報》戲曲廣告及其意義...13 前言 第一節 《申報》的重要性 一、《申報》是中國第一份以華人為對象的中文日報 二、《申報》是近代中國發行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報紙 第二節 《申報》戲曲廣告的種類與出現的時間 一、《申報》戲曲廣告的種類 二、《申報》戲曲廣告刊登的時間 第三節 《申報》戲曲廣告的流變 一、形式與內容的改變 二、四個表現層次:告知、宣傳、吹噓、攻擊 三、戲曲廣告與其他宣傳方式的異同 第四節 上海京劇發展歷史分期 結語 本章附圖 第二章 上海京劇奠基期:1867-1886...71 前言 第一節 劇壇概況 一、京劇進入上海時的滬上劇壇 二、戲迷的一日 三、京劇演出成為上海社會的重要文化活動 第二節 劇院的軟硬體設施 一、硬體設備:先進的人工照明與消防設施 二、經營管理:茶房與案目分司招待與票務 第三節 劇院與劇團的關係:「班園合一制」的形成 一、兩種不同的「班園合一制」 二、京劇市場繁榮使演員可流動性日增,從而促成「班園合一制」的演變 三、多軌並行的班園關係 第四節 劇院與演員的關係 一、外地演員不斷湧入上海 二、以王洪壽(三麻子)與孫菊仙為例看演員與劇院的關係 三、勞資糾紛的解決:從訴諸武力到登報聲明 第五節 劇院對劇目的影響 一、武生戲的迅速積累——王洪壽的建樹 二、粉戲盛行 三、新戲初現 第六節 劇院運用的行銷方式 一、「看戲贈物」:戲園的「來店禮」 二、價格戰:戲價日低使看戲得以成為平民化的娛樂活動 三、買一送一:附帶提供其他娛樂形式以吸引觀眾 第七節 觀眾組成 一、財力雄厚的商人是京劇進入上海後的第一群觀眾 二、競爭導致戲價下降,平民百姓亦將觀劇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 結語 第三章 上海京劇發展期:1887-1893...139 前言 第一節 1887年第一波「時事新戲」鬆動梨園舊制 一、《火燒第一樓》點燃「時事新戲」的星星之火 二、非戲劇因素對「時事新戲」的干擾 三、《夢遊上海》所反映的戲園業者心態 第二節 「時式新戲」的積累為「時事新戲」蘊積了充分能量 一、從「時事新戲」轉向「時式新戲 二、「新戲預告」隨著新戲增多而大量出現 第三節 「時式新戲」呈現的上海劇壇 一、「時式」大盛 二、在有限中追求無限:劇作題材日趨多樣化 三、舞台美術的重要性迅速提高 四、審美觀由寫意向寫實逐漸傾斜 五、開放的觀眾心態引導上海京劇開始塑造自身特色 六、在競編新戲風潮下,日趨式微的崑班力圖振作 結語 第四章 上海京劇成熟期:1893-1899...191 前言 第一節 民間與清廷官方對《鐵公雞》的不同反應 一、一聲雞鳴天下白:《鐵公雞》帶動湘軍戲熱潮 二、大受歡迎,諸園競演:滬上戲園競相推出類似作品 三、風雨欲來,雷聲隱隱:「時事新戲」屢屢遭禁 四、有褻名臣,奉諭停演:讞員更易導致文化政策改變 第二節 租界官方的曖昧態度使新編戲獲得生機 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時移勢易,越禁越盛 二、一呼百應,八方景從:出自說部與時事的新編戲大量出現 三、《鐵公雞》等湘軍戲與出自說部的新戲催生了「連檯本戲」 四、「時事新戲」與「時式新戲」在本時期的發展 第三節 新編戲風潮中的其他聲音 一、藝勝於戲 二、對傳統的堅持 結語 第五章 在成熟期趨於定型的上海京劇特徵...289 前言 第一節 對舞台美術的極度重視 一、觀眾特質使業者必須重視舞台美術 二、「時事新戲」使舞台美術成為新的製作重點 三、「時式新戲」將舞台美術的重要性推展到極致 第二節 寫實風格的確立 一、娛樂活動多元化致使觀眾與業者心態日益開放 二、貼近生活、追新尚奇的審美標準與寫實風格的確立 三、獨特審美標準的深層意涵 第三節 「當代性」的逐步浮現 一、大清帝國與上海城市的消長 二、上海居民的集體意識與主體意識逐漸形成 ——從「上海居民」到「上海人 三、「上海人」對京劇在上海發展的影響 結語 結 論...391 前言 一、《申報》戲曲廣告中呈現的1872至1899年上海劇壇概況 (1)十九世紀下半葉京劇、崑劇與廣東戲在上海的消長 (2)十九世紀下半葉京劇在上海的發展歷程 (3)上海京劇的特徵 (4)上海京劇的形成在京劇史上的意義 二、被「時裝京戲」掩蓋的「時事新戲」對上海京劇發展的影響 (1)「時裝京戲」的出現 (2)現行京劇史對「時裝京戲」的定義 (3)將「北京經驗」套用到「上海現象」的結果 (4)「時事新戲」的真正價值 三、餘音:1900年之後的上海京劇發展趨勢 附錄一:1887年9月至1893年上海戲園新編劇目表...411 附錄二:1894至1899年上海戲園新編劇目表...441 附錄三:1900至1905年上海戲園新編劇目表...509 附錄四:1840至1900年大事年表...583 參考書目...629

    參考書目

    一、專書
    (一)戲曲類
    (1)戲曲史
    1.波多野乾一著 鹿原學人譯 《京劇二百年歷史》《平劇史料叢刊》 台北:傳記文學,據1926年上海啟智印務公司版重印,1974。
    2.王國維 《宋元戲曲史》 北京:東方,據1934年商務版編校排印,1996。
    3.青木正兒著 王古魯譯 《中國近世戲曲史》 台北:台灣商務,台四版,據1936年初版重印,1982。
    4.周貽白 《中國戲曲發展史綱要》 上海:上海古籍,初版二印,1984。
    5.葉長海 《中國戲劇學史稿》 上海:上海文藝,1986
    6.顧篤璜 《崑劇史補論》 蘇州:江蘇古籍,1987。
    7.胡忌、劉致中 《崑劇發展史》 北京:中國戲劇,1989。
    8.馬少波等 《中國京劇史》 北京:中國戲劇,1999。
    9.張庚、郭漢城主編《中國戲曲通史》 北京:中國戲劇,1992。
    10.于質彬 《南北皮黃戲史述》 合肥:黃山書社,1994。
    11.陸萼庭《崑劇演出史稿(修訂本)》 台北:國家,2002。
    (2)戲曲研究(此類書目數量繁多,此處僅列主要參考書目)
    1.陶雄《紅氍毹上》 北京:中國戲劇,1987。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 三編》 北京:北京,1990。
    3.王安祈 《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 台北:里仁,1996。
    4.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北京市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京劇談往錄 四編》 北京:北京,1998。
    5.曾永義《從腔調說到崑劇》 台北:國家,2002。
    6.陳芳《清代戲曲研究五題》 台北:里仁,2002。
    7.曾永義《俗文學概論》 台北:三民,2003。
    (二)上海研究
    (1)上海史
    1.蒯世勛《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史資料叢刊》 上海:上海人民,1980。
    2.唐振常《上海史》 上海:上海人民,1989初版,1991初版二印。
    3.熊月之主編《上海通史》 上海:上海人民,1999。
    4.上海藝術研究所編《上海藝術史圖志》 上海:上海文化,1999。
    5.高春明主編《上海藝術史》 上海:上海人民美術,2002。
    (2)上海研究
    1.清 楊逸等《海上墨林 廣方言館全案 粉墨叢談》《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 上海:上海古籍,1989。
    2.清 胡祥翰等《上海小誌 上海鄉土誌 夷患備嘗記》《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 上海:上海古籍,1989。
    3.清 姚公鶴《上海閒話》《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 上海:上海古籍,1989。
    4.清 王韜《瀛「土需」雜志》《上海灘與上海人叢書》 上海:上海古籍,1989。
    5.夏晉麟編著《上海租界問題》(1932) 上海:上海書店,據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1932年版影印,1992。
    6.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1935),《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四十九冊。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通志館1935年版影印,1990。
    7.阮篤成編著《租界制度與上海公共租界》(1936) 上海:上海書店,據法雲書屋1936年版影印,1992。
    8.上海市社科院歷史所編譯《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史資料叢刊》 上海:上海人民,1986。
    9.張仲禮《近代上海城市研究》 上海:上海人民,1990。
    10.樂正《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 上海:上海人民,1991。
    11.柯文著、雷頤等譯《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 南京:江蘇人民,1998。
    12.霍塞(Ernest O. Hauser)著、越裔譯《出賣上海灘》(Shanghai: City for Sale) 上海:上海書店,2000。
    13.沈宗洲、傅勤《上海舊事》 北京:學苑,2000。
    14.葉文心等《上海百年風華》 台北:躍昇,2001。
    15.胡根喜《四馬路》 上海:學林,2001。
    16.上海市黃浦區檔案局編《福州路文化街》 上海:文匯,2001。
    17.王立民《上海法租界法制史話》 上海:上海教育,2001。
    18.陳其國《畸形的繁榮:租界時期的上海》 上海:百家,2001。
    19.魯迅等《北京人 上海人》 香港:三聯,2002。
    20.沈寂《上海大班哈同外傳》 上海:學林,2002。
    21.張偉《滬瀆舊影》 上海:上海辭書,2002。
    22.李康化《漫話老上海知識階層》 上海:上海人民,2003。
    23.姚旭峰《梨園海上花》 上海:上海人民,2003。
    24.小濱正子著、葛濤譯《近代上海的公共性與國家》 上海:上海古籍,2003。
    25.熊月之等選編《上海的外國人》 上海:上海古籍,2003。
    26.梁元生著、陳同譯《上海道台研究——轉變社會中之聯繫人物,1843-1890》 上海:上海古籍,2003。
    27.顧德曼著、宋鑽友譯《家鄉、城市與國家——上海的區域網絡與認同,1853-1937》 上海:上海古籍,2004。
    (三)新聞報業類
    1.申報館《最近之五十年――申報館五十週年紀念特刊》(1922) 微縮影片 政大社資中心藏。
    2.戈公振《中國報學史》(1926),《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四十九冊。上海:上海書店,據商務印書館1928年版影印,1990。
    3.蔣國珍《中國新聞發達史》(1927),《民國叢書》第四編第四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據世界書局1927年版影印,1991。
    4.黃天鵬《中國新聞事業》(1930),《民國叢書》第四編第四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聯合書店1930年版影印,1991。
    5.張靜廬《中國的新聞記者與新聞紙》(1930),《民國叢書》第四編第四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據現代書局1932年版影印,1991。
    6.趙君豪《中國近代之報業》(1938),《民國叢書》第二編第四十九冊。上海:上海書店,據申報館1938年版影印,1990。
    7.胡道靜《新聞史上的新時代》(1946),《民國叢書》第四編第四十一冊。上海:上海書店,據世界書局1946年版影印,1991。
    8.賴光臨《中國近代報人與報業》 台北:台灣商務,1980。
    9.上海書店《申報》影印小組編《《申報》介紹》 上海市文化局內部資料。
    10.徐載平等《清末四十年申報史料》 北京:新華,1988。
    11.宋軍 《申報的興衰》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96。
    (四)其他
    1.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編《抗戰十年前之中國(1927-1936)》,沈雲龍主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九輯。台北:文海,1974。
    2.王輝強《青幫大亨黃金榮》 蘭州:蘭州大學,1996。
    3.費成康《中國租界史》 上海:上海社科院,1998。
    4.吳仁安《明清江南望族社會經濟文化》 上海:上海人民,2001。
    5.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著、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1800-1985年)》 北京:世界知識,2001。
    6.焦潤明、蘇曉軒編著《晚清生活略影》 瀋陽:瀋陽,2002。

    二、報紙、期刊
    (以創刊年代為序。除《申報》縮印本外,皆藏上海圖書館)
    1. 《申報》縮印本 上海:上海書店,據上海圖書館所藏全套原報縮小二分之一影印,1983-1987。上海:申報館,1872年4月30日創刊,至1949年5月27日止,縮印本共400冊。
    2. 《新聞報》 微縮影片 上海:新聞報社,1893年2月17日創刊,至1949年5月27日止,微卷共526卷。
    3. 《二十世紀大舞台》 上海:在舞台叢報社,1904。
    4. 《歌場新月》 上海:民友社,1913。
    5. 《劇場月報》 上海:民友社,1914。
    6. 《七襄》 上海:七襄社,1914。
    7. 《繁華雜誌》 上海:錦章圖書局,1914至1915。
    8. 《俳優雜誌》 上海:民友社,1915。
    9. 《戲劇叢報》 上海:新劇小說社,1915。
    10.《梨影雜誌》 廣州:梨影雜誌社,1918。
    11.《春柳》 天津:春柳雜誌事務所,1918至1919。
    12.《戲劇週報》 上海:戲劇週報社,1922。
    13.《戲雜誌》 上海:戲社營業部,1922。
    14.《世界小報》 上海:世界小報社,1923。
    15.《雅歌集特刊》 上海:雅歌集,1925。
    16.《律和》 上海:律和社,1928。
    17.《戲劇月刊》 上海:戲劇月刊社,1928至1932。
    18.《梨園公報》 上海:上海梨園公會,1928至1931。

    三、工具書/資料彙編
    (一)戲曲類
    1.王利器輯錄《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 上海:上海古籍,1981。
    2.徐珂《清稗類鈔》第十一冊 北京:中華,1986。
    3.鈍根編輯《戲考大全》 上海:上海書店,1989。
    4.曾白融主編《京劇劇目辭典》 北京:中國戲劇,1989。
    5.阿英《晚清文學叢鈔 小說戲曲研究卷》 台北:新文豐,1989。
    6.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編《上海戲曲史料薈萃》 上海:中國戲曲志上海卷編輯部,1990。
    7.蔡世成等編 《”申報”京劇資料選編》 上海市文化局內部資料,1994。
    8.張庚、黃菊盛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 戲劇集》 上海:上海書店,1995。
    9.魏紹昌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大系 史料索引集》 上海:上海書店,1996。
    10.中國戲曲志編輯委員會 《中國戲曲志 上海卷》 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6。
    11.徐幸捷、蔡世成主編 《上海京劇志》 上海:上海文化,1999。
    12.黃鈞、徐希博主編《京劇文化辭典》 上海:漢語大辭典,2001。
    13.洪惟助主編《崑曲辭典》 台北:文建會,2002。
    14.吳新雷主編《中國崑劇大辭典》 南京:南京大學,2002。
    15.胡曉明主編《近代上海戲曲繫年初編》 上海:上海教育,2003。
    (二)上海研究
    1.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上海地方史資料(五)》 上海:上海社科院,1986。
    2.上海市文史館、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文史資料工作委員會編《歷史文化名城——上海——上海地方史資料(六)》 上海:上海社科院,1988。
    3.唐振常、沈恆春編《上海史研究二編》 上海:學林,1988。
    4.馬學新等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辭典》 上海:上海社科院,1992。
    5.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 上海:上海書店,據1936年上海通社版影印,1992。
    6.上海通社編《上海研究資料續集》 上海:上海書店,據1937年上海通社版影印,1992。
    7.顧炳權編著《上海洋場竹枝詞》 上海:上海書店,1996。
    8.汪仲賢、許曉霞《上海俗語圖說》 上海:上海書店,1999。
    9.薛理勇主編《上海掌故辭典》 上海:上海辭書,2000。
    10.顧炳權編著《上海歷代竹枝詞》 上海:上海書店,2001。

    四、日記、小說
    (一)日記(以始作年代為序)
    1.清 張德彝《航海述奇》(1866)《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稿本 藏上海圖書館。
    2.清 絳芸館主人《絳芸館日記》(1871-1881) 稿本 藏上海圖書館。
    3.清 姚覲元《弓齋日記》(1874-1890) 稿本 藏上海圖書館。
    4.清 王錫祺《北行日記》(1879)《小方壺齋輿地叢鈔》 鉛印本 藏上海圖書館。
    5.清 無名氏《得少佳趣日記》(1886-1889) 稿本 藏上海圖書館。
    6.清 何蔭「木冉」《鉏月館日記》(1888-1911) 稿本 藏上海圖書館。
    7.清 孫寶瑄《忘山廬日記》(1893-1908)《續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1995。
    8.《清代日記匯抄》《上海史資料叢刊》 上海:上海人民,1982。
    (二)小說(以完成年代為序)
    1.清 二如亭主人《綠牡丹》(《宏碧緣》)(1831) 上海:上海古籍,據1847年道光廿七年本為底本,1995,第二印。
    2.清 韓邦慶《海上花列傳》(1894) 上海:上海古籍,以1894年光緒甲午本為底本,2001。
    3.清 李伯元《官場現形記》(1903) 上海:上海古籍,以1903年光緒癸卯本為底本,2000。
    4.清 李伯元《文明小史》(1905) 上海:上海古籍,以1903至1905年《繡像小說》連載稿為底本,1997。
    5.清 吳沃堯《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1905) 上海:上海古籍,以1906至1910年上海廣智書局排印本為底本,1997。
    6.清 張春帆《宦海》(1909) 上海:上海古籍,以《晚清文學叢鈔》本為底本,1997。
    7.清 彭養鷗《黑籍冤魂》(1909) 上海:上海古籍,以《晚清文學叢鈔》本為底本,1997。
    8.清 張春帆《九尾龜》(1910) 上海:上海古籍,以1911年點石齋合刊本為底本,1994。
    9.馬長林《上海歷史演義》 杭州:浙江人民,1999。

    五、論文
    (一)單篇論文
    1.王爾敏〈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點石齋畫報例〉《明清社會文化生態》 台北:商務,1997。
    2.陳平原、夏曉虹〈《圖像晚清》導論——以「圖像」解說「晚清」〉《圖像晚清》 天津:百花文藝,2001。
    3.陶雄〈南派京劇略影〉、〈略論海派京劇〉《菊圃擷英——陶雄戲劇論文集》 上海:上海新聞出版局內部資料,2001。
    4.葉凱蒂〈文化記憶的負擔——晚清上海文人對晚明理想的建構〉、陳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李孝悌〈中國近代大眾文化中的娛樂與啟蒙——以改良戲曲為例〉陳平原、王德威、商偉編《晚明與晚清:歷史傳承與文化創新》 武漢:湖北教育,2001。
    (二)學位論文
    1.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會生活及社會觀念變遷》李雲峰指導 西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碩士論文,2001。
    2.劉鐵群《現代都市未成型時期的市民文學》 吳福輝、關愛和指導 河南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博士論文,2002。
    3.劉影《九十年代以來城市文學中的「上海懷舊」現象研究》 沈義貞指導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現當代文學碩士論文,2003。
    4.呂文翠《現代性與情色烏托邦: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研究》 劉紀蕙、陳平原指導 台北: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