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吳雨晏
Wu, Yu-Yen
論文名稱: 以語料庫為本的華語「而」教學語法研究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Pedagogical Grammar of ér
指導教授: 陳淑芬
Chen, Shu-Fen
口試委員: 鄭縈
Cheng, Ying
劉宜君
Liu, I-Chu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43
中文關鍵詞: 語料庫二語學習者偏誤分析教學語法
外文關鍵詞: corpus, er而, second language learners, pedagogical grammar, error analysis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之統計及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料庫詞頻排序,都顯示了「而」是一個高頻詞。許多研究者皆提及「而」是一個教學難點,但是哪些語意是難點是過去沒有討論過的問題。本文透過母語語料「COCT書面語語料庫2017」、學習者語料「TOCFL學習者語料庫」及兩岸華語教材分析「而」的教學語法作為研究。首先將「而」用法分為六類語意,從語料庫頻率看到母語者傾向用「無標」的「而」,也就是本研究所指出的第五類「語意相似」。「而」之所以複雜,在於「而」的語意是根據前後邏輯而定。另外,許多學者都提及學習者經常將 「而」與「而且」混用,因此本文試著梳理「而」與「而且」的差異,以相同的句子作為比較,發現兩者差別在於「而」的整體語意側重於後句,「而且」則是前後兩句並重。
    本文亦以「偏誤分析」理論討論學習者偏誤語料,研究結果看到偏誤類型集中在「冗贅」及「選用錯誤」。「冗贅」偏誤原因,主要發現學習者因漢語「意合法」特點,無法掌握「而」的可有可無。「選用錯誤」偏誤原因則是「相近意義關聯性詞語的混用」。除了偏誤語料也處理了學習者的正確語料,發現學習者受教材影響,大多使用「介詞/連詞+NP1/VP1+而+VP2」,而很少使用其他類別的用法。
    最後透過教學語法理論、語料庫頻率及教材中的語法點分析。本文將學習等級分為初級、中級、中高級和高級,為教師和華語教材編輯提供教學語法順序及建議。


    According to the word frequency statistics of the Modern Chinese Corpus 現代漢語語料庫詞頻 and the word frequency order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Corpus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料庫詞頻排序, er而 is a high-frequency word. Many scholars recognize that the grammar of er is difficult to be taught; however, which usages of er are the challenges for Mandarin teachers have never been discussed. This thesis analyzes er’s pedagogical grammar based on Mandarin corpora such as 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Corpus 2017 國家教育研究院書面語料庫2017, the TOCFL Learner Corpus TOCFL學習者語料庫 and four Chinese textbooks. First, the author divides er into six categories based on the usage frequenc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Academy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Corpus. It is found that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tend to use the unmarked er, the fifth category in this thesis. The reason why er is complicated is that the semantics of er depends on the logic of the context. Moreover, many scholars bring up that learners usually confuse erqie而且 with er. Therefore, this thesis trie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rqie and er, and finds that the entire semantics of er always focuses on the second sentence, while erqie is a conjunction which focuses on both sentences.
    Furthermore, the author adopts "error analysis" to discuss learners’ error corpora. The common types of errors are "redundancy" and "mis-selection." Redundancy stems from the fact that learners are unabl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s of er due to the "parataxis" feature of Chinese. Moreover, the reason for mis-selection errors is that students misuse words that have related meanings. In addition to error corpora, the author also deals with learners’ corpora of grammatically correct sentences. It is found that learners usually use "preposition/conjunction + VP + er + VP" which they learned from textbooks.
    Based on the pedagogical grammar theory, corpus frequency and grammar analysis in the textbooks, this study divides the learning levels into elementary, intermediate, high-intermediate and advanced. Lastly, the thesis provides pedagogical sequences of er as well as teaching suggestion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方向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4 第四節 研究方法及語料來源 6 第五節 論文架構 10 第二章 文獻回顧 11 第一節 第二語言習得相關理論 11 一、 中介語理論 11 二、 偏誤分析 12 三、 偏誤類型 13 第二節 教學語法理論 16 第三節 詞類區分:虛詞、連詞、關聯連詞與關聯副詞說明 17 一、虛詞 17 二、連詞、關聯連詞與關聯副詞 18 第四節 現代漢語「而」的研究 20 一、 「而」的本體研究 21 (一)呂叔湘 (1983/2002) 21 (二)張茉 (2011) 23 (三)李晉霞 (2015) 24 二、華語教學「而」的研究 27 (一)劉月華、潘文娛、故韡 (1996) 27 (二)洪慎杏 (2008) 28 三、回顧「而」的偏誤分析研究 32 四、「而」與其他詞的研究 37 (一)「和」、「並」、「而」偏誤分析及教學 37 (二)「而」與「而且」偏誤研究 38 五、二語學習者辭典的解釋 39 第五節 小結 42 第三章 「而」的語料歸納與句式 44 第一節 語料處理和篩選 44 第二節 母語者語料庫中的語意分類 45 一、第一類「內容更正」 45 二、第二類「語意對比」 47 三、第三類「語意對立」 49 四、第四類「表結果或目的」 50 五、第五類「相似語意」 53 六、第六類「切換話題」 56 第三節 「而」與「而且」比較 60 第四節 小結 64 第四章 學習者語料分析結果與討論 66 第一節 語料處理及篩選 67 第二節 「而」的偏誤類型及原因 68 一、A2基礎級 69 二、B1進階級 69 三、B2高階級 80 四、C1 流利級 92 第三節 「而」的偏誤總整理 93 第四節 學習者正確語料 97 第五節 小結 100 第五章 教學語法編排與建議 102 第一節 編排語法點的原則 102 第二節 教材分析 104 一、《當代中文課程》 104 二、《新版實用視聽華語》 108 三、《新實用漢語課本》 111 四、《博雅漢語》 114 第三節 以語料庫檢驗教材中出現的語法點頻率及語法點建議 120 第四節 教學語法建議 125 第六章 結論 132 第一節 研究綜述與價值 132 第二節 研究反思與檢討 137 第三節 未來研究議題 138 參考書目 139 一、期刊論文 139 二、碩博士論文 139 三、專書及專書論文 140 四、網路資源 143

    參考書目
    一、 期刊論文
    王忠玲,〈轉折複句語義分類的新嘗試〉,《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
    版),第5期,2001年。
    吳茗,〈關于中高級對外漢語教材語法點編排問題的思考〉,《語文學刊》,第10
    期,2007年。
    吳佩晏;鄭縈,〈從「依」、「據」與「依據」談華語近義詞教學〉,《台灣華語教
    學研究》,第2期,2011年。
    馬靜恒,〈「而」字的探討〉,《世界漢語教學》,第1期,1990年。
    陳麗君,〈當代口語「然後」的篇章銜接、言談標識功能和語法化〉,《語文學報》,
    第17期,2011年。
    高順全,〈多義副詞還的語法化順序和習得順序〉,《華語文教學研究》,第2期,
    2011年。
    張莉萍,〈不同母語背景華語學習者的用詞特徵:以語料庫為本的研究〉,《中文
    計算語言學期刊》第19卷第2期,2014年。
    陸儉明,〈對外漢語中的語法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第3期,2000年。
    章欣,〈華語篇章銜接手段教學初探〉,《華語文教學研究》,第2期,頁69-88,
    2008年。
    曾文璇,〈華語八千詞詞彙分級研究〉,《華語學刊》,第16期,2014年。
    歐德芬,〈多義詞義項區別性探究-以感官動詞「看」為例〉,《華語文教學研究》,
    第3期,2013年。
    魯健驥,〈中介語理論與外國人學習漢語的語音偏誤分析〉,《語言教學與研究》,
    第3期,1984年。
    顧曰國,〈語料庫與語言研究——兼編者的話〉,《外語教學與研究》,第1期,
    1989年。
    譚方方,〈廣義轉折關係的語義新分類與句法驗證:以漢英為例〉,《外語教學與
    研究》,第5期,2014年。
    Tseng, Yi-Chun and Hsieh, Miao-L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f Chinese
    Conjunction Er (‘And’): A Corpus-Based Study, 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1.1: 125-171, 2013.
    二、 碩博士論文
    王敘雅,《基于語料庫的「而」、「而且」對比研究》,西安:陝西師範大學碩士論
    文,2015年。
    沈怡君,《「然後」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口語之使用》,臺中:靜宜大學碩士論文,
    2009年。
    吳文利,《泰國學生對現代漢語連詞「而」的認知》,南寧:廣西民族大學碩士論
    文,2013年。
    林昱竹,《華語語氣副詞「也」在不同語體的語用篇章功能探析:以口語語料庫
    為本》,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7年。
    洪慎杏,《現代漢語複句分類與關聯詞語教學—以「而」為例》,臺北: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徐琰,《HSK動態作文語料庫「而」、「而且」、「並」、「並且」的偏誤分析及對策》,
    河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高喬喬,《對外漢語教學中連詞而、而且的偏誤分析》,湖南大學碩士論文,2017
    年。
    張丹,《基於中介語語料庫的聯合關係連詞偏誤分析〉,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
    論文,2010年。
    張茉,《現代漢語聯詞「而」的義項分析》,北京:北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
    張莉萍,《漢語詞彙語法的學習者特徵: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架構下的分級》,臺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13年。
    張嘉倫,《漢語「而且」與「再說」的語義、 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臺
    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謝辰旻,《連詞「和」、「並」、「而」的偏誤分析及其教學建議》,高雄:文藻外語
    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
    魏夢羽,《連詞「而」的習得順序及教學研究》,湖南:湖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2017年。
    酈超彧,《中高級階段漢語學習者連詞的使用情況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上海:
    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三、 專書及專書論文
    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漢語水平考試部編,《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
    等級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孔子學院總部編,《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北京:北京語言大月出版社,
    2014年。
    方淑華、王瓊淑、陳浩然,〈中介語語料庫之建置及應用語料庫於華語教學之實
    證研究〉,崔希亮、張寶林編《第二屆漢語中介語語料庫建設與應用國際學
    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頁107-11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毛悅主編,《新目標漢語口語課本》,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王力,《中國現代語法》,香港:中華書局,1959、2002年。
    王淑美主編,《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冊至第五冊,新北市:正中書局,2017
    年。
    朱德熈,《朱德熙文集》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
    朱麗雲主編,《實用對外漢語重點難點詞語教學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年。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香港:商務印書館,1983年。
    呂叔湘,《呂叔湘全集》,第一卷、第五卷,瀋陽市:遼寧教育出版社,2002年。
    呂叔湘,《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7年。
    呂叔湘,《語法學習》,上海市:復旦大學,2006年。
    李泉,《對外漢語教材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
    李晉霞,《相似複句關係詞語對比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
    李曉琪,《現代漢語虛詞講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李曉琪主編,《現代漢語虛詞手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李曉琪主編,《博雅漢語初級起步篇 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李曉琪主編,《博雅漢語中級衝刺篇I、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李曉琪主編,《博雅漢語高級飛翔篇I、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李曉琪主編,《博雅漢語準中級加速篇I、II》,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
    肖奚強等著,《外國學生漢語句式學習難度及分級排序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9年。
    邢福義,《漢語複句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何淑貞、王錦慧著,《華語教學語法》,臺北市:文鶴書局,2015年。
    周小兵、朱其智、鄧小寧著,《外國人學漢語語法偏誤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
    學出版社,2007年。
    周小兵主編,《對外漢語教學入門》,廣州:中山大學出版,2009年。
    周剛,《連詞與相關問題》,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祖人植、任雪梅編著,《高級漢語口語提高篇》,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年。
    張莉萍,〈TOCFL 作文語料庫的建置與應用〉,《北京語言大學第二屆漢語中介語
    語料庫建設與應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頁141-152,2012年。
    張莉萍,〈TOCFL學習者語料庫的偏誤標記〉(簡體版),《第三屆漢語中介語語
    料庫建設與應用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選集》,頁131-159,北京:北京語言大
    學出版社,2016年。
    張莉萍,〈TOCFL學習者語料庫的偏誤標記〉(繁體版),《語料庫與華語教學》,
    頁159-196,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張斌主編,《現代漢語虛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張誼生,《現代漢語虛詞》,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00年。
    趙元任著,呂叔湘譯,《漢語口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
    陸儉明,《現代漢語語法研究教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梁茂成、李文中、許家金,《語料庫應用教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9年。
    梅廣,《上古漢語語法綱要》,臺北:三民書局,2015年。
    陳俊光,《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7年。
    陳俊光,《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0年。
    陳浩然主編,《語料庫與華語教學》,臺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17年。
    舒兆民、蔡雅薰、陳立芬、張孝裕、何淑貞、賴明德,《華語文教學導論》,臺北:
    三民出版社,2009年。
    楊玉玲,《漢語語法答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道格拉斯・比伯;蘇珊・康拉德;蘭迪・瑞潘著,劉穎、胡海濤譯,《語料庫語
    言學》,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
    道格拉斯・布朗 (H.Douglas Brown) ,林俊宏、林宜樟譯,《第二語教學最高指
    導原則》,臺北:培生教育出版社,2016年。
    趙金銘,《對外漢語教學概論》,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09年。
    趙新、劉若云,《實用漢語近義虛詞辭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
    齊滬揚,《語氣詞與語氣系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齊滬揚主編,《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臺北:師大書苑,1996年。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年。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實用現代漢語語法》,第三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9
    年。
    劉英林,《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大綱》,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劉珣主編,《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冊至第六冊,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2年。
    蔡雅薰,《華語文教材分級研制原理之建構》,臺北:《正中書局》,2010年。
    鄧守信,〈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總則〉,《第七屆世界華語文教學研討會論文集》,頁
    177-183,臺北:世界華文出版社,2003年。
    鄧守信,《對外漢語教學語法》,修訂版,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2009年。
    鄧守信主編,《當代中文課程》,第一冊至第六冊,新北市:聯經出版社,2015-
    2018年。
    盧福波,《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
    盧福波,《漢語語法教學理論與方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
    鍾鎮城主編,《第二語言習得與教學》,臺北:新學林出版社,2015年。
    Brown, H. Douglas. Principle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4th ed.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2000.
    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 161-170, 1967.
    Douglas Biber , Susan Conrad & Randi Reppen. Corpus Linguistics. Investing
    Language Structure and Use. New York: Cambridge, 1998.
    Dulay, Heidi C., Marina K. Burt and Stephen D. Krashen. Language Two.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Granger, S. Learner English on Computer.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8.
    Halliday, M.A.K. An Introduction to Funtional Grammar. 2nd ed. London: E. Arnold, 1994.
    James, Carl. Error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Exploring Error Analysis.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8.
    Randi Reppen. Using Corpora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Language
    Education, 2010.
    Selinker, L. Interlanguag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0: 209-231,
    1972.
    四、 網路資源
    TOCFL學習者語料庫: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
    國教院語料庫索引典系統:https://coct.naer.edu.tw/cqpweb/
    張莉萍 (2014) ,〈偏誤標記更新版〉:http://tocfl.itc.ntnu.edu.tw:8080/doc/ErrorTag_201412.pdf。
    現代漢語詞頻統計:http://elearning.ling.sinica.edu.tw/CWordfreq.html\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