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胡梅霖
Hu Mei Lin
論文名稱: 由句式導入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小學五年級一個班級為例
The Research of Teaching Composition through Sentence Structure
指導教授: 李麗霞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8
中文關鍵詞: 句式寫作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Syntax, Writing Teaching,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由句式導入寫作教學的實施及成效。嘗試以句式選用的觀點導入寫作教學,應用造句練習、句式辨析等相關寫作教學策略,引導學童鍛鍊寫作中的文句,提升學童的寫作能力。期盼教師(研究者)及協同夥伴亦能在此寫作教學活動中教學相長,相對受惠。
    研究方法乃採取「行動研究」之循環歷程,藉由觀察、學習單作品蒐集、訪談、量表與問卷、錄音錄影等方式,進行資料的分析與描述,透過教學歷程中訊息的綜合詮釋,歸納架構教學行動的方案及結果。研究對象為國小五年級的33名學生,上下學期共進行12個單元的寫作教學。研究者透過教學省思,不斷改進教學,提出以下的研究發現:
    一、根據教學實施結果分析得知,由句式導入寫作的教學,確實可以增進學生文句應用的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相對得到增強,文句表達的能力更趨精準流暢,有助於內容節奏性的規劃。
    二、從資料分析得知,八成以上的學生認為句式選用的教學可以使文章內容較有變化。學生的寫作態度獲得正向的轉變,更加肯定作文課程的價值,對於自己寫作技能亦有所認定,不再視寫作為畏途。
    三、寫作教學也得適性,教師在教材設計及教學活動的安排,必須針對學生的寫作能力和生活經驗,靈活運用多樣的教學策略,編制實用的創思寫作教材,給予積極明確的引導。
    四、寫作教學中師生同樣面臨接踵而至的考驗,諸如課程設計的壓縮、教學時間的限制、教學態度的堅持、專業知能的提升、寫作材料的蓄積、閱讀習慣的培成、生活閱歷的擴充等變項,盡皆關乎寫作的成敗,挑戰變因成為目標達成與否的關鍵。
    五、由句式導入寫作教學可行之策略有:造句練習、句式解析、句式比較、句式圈點、句式說話、句式變換、修正病句、句式概念圖、句式評議等,若與各種寫作技巧指導同步實施,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合而言之,句式選用的訓練,起初雖經歷「被動的」修飾而達成,但行之久長,即可內化為寫作瞬間「主動的」□熟習慣。研究最後對寫作教學所提出的心得與建議,期勉匯入寫作教學研究的長河,讓研究在教學中蔚為泉湧。


    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effects to teach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entence structure. We tried to lead our students into the world of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selection of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sentences. Sentence making and analysis are used as a strategy to lead the students to write, to upgrade their abilities. And therefore, the researcher here hopes that teachers and all the partners can be benefited from this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applied in this research is a recycle of the steps of action research. Through the collection of writings, interviews, scales and questionnaires, audio and video tapings, we analyze and describe these data and make conclusions. The object of this research is 33 fifth grader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During these two semesters, we conducted twelve units. Through all the reflections and improvements, we have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teaching results, the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 can help to build up students’ writing abilities and therefore, enhancing thei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The fluenc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heir writings are also improved.
    2.From data analysis, 80% students think that the analysis of sentence structure help to give more contents to their writings and therefore help them to adopt a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writing. Students tend to recognize the value of composition class; their confidence in their own skills also make them not afraid of composition class any more.
    3.Writing teaching should also put personal characters into consideration. While designing teaching materials and arranging instruction activities, teachers must consider students’ ability and life experience in order to adopt a more flexible strategy, to use more creative materials and to give more specific instructions.
    4.During this research, both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s have been facing continuous challenges – such as the condensation of curriculum, limits of teaching time, insistence in teaching attitude, upgrading of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kills. The accumu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the cultivation of reading habits, the expansion of life experience – 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ffects. Therefore, how to include all these factors has become a key point to a successful teaching.
    5.The syntax-led writing teaching has 9 feasible strategies: sentence forming, sentence analysis, sentence comparison, mark of sentence, syntax speaking, sentence change, correction of improper sentence, sentence conceptual chart and syntax comment. If they can be instructed together with other writing skills, the effects will be multiplied.
    In conclusion, the ability to select different sentences, though achieved through passive polishing, however, when it has been trained for long, it will be internalized into an initiative habit. The researcher’s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hoped to become a part of the resource for writing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限制……………………………………7 第二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句式的選擇與寫作的關係…………………10 第二節 小學常用的基本句式………………………14 第三節 由句式導入寫作教學的途徑………………19 第四節 句式選用的前導概念………………………21 第五節 從小學國語課文中的句式看句式選用與寫作的關 係……………………………………………………………22 第三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研究場域)…………3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設計(課程規劃)…………………35 第三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2 第四章 背起寫作的行囊…………………………………46 第一節 從陌生到相識………………………………47 第二節 寫作魚骨圖:從譬喻句式開始─「我最得意的一件事」………………………………………………………………55 第三節 修辭句式的擴充-「假如我是董事長」、「助人為快樂之本」………………………………………………………64 第四節 句式變裝秀-「論交友」、「走向大自然」………………………………………………………………76 第五節 汆燙句式-「寒假生活記趣」、「心情隨想」、「□□的啟示」……………………………………………………85 第六節 句式織錦-「談反省」、「陸上龍舟競賽」、「暑假生活計畫」……………………………………………………97 第五章 撿拾走過的最美…………………………………110 第一節 學童寫作成長素描…………………………110 第二節 句式導入寫作三部曲──做過、想過、改過…117 第三節 特寫鏡頭──「句式的圖騰」……………123 第四節 寫作風向球………………………………………126 第五節 回顧與前瞻………………………………………129 第六章 結論………………………………………………134 第一節 在教學歷程中繼往開來……………………134 第二節 教學研究本一家……………………………138 第三節 另一個起點…………………………………138 參考文獻……………………………………………………143 附錄…………………………………………………………147

    一、中文部份
    【書籍】
    王力 (1985)。中國現代語法。上海,商務印書館。
    王玉川 (1977)。國語三百個句型這本書的用法。台北,國語日報附設出版部。
    王必輝(1998)。學生作文80法。台北縣:稻田。
    王更生注譯(1983)文心雕龍讀本。台北市:文史哲。
    王家珍(2000)。修辭學習單。台北縣:螢火蟲。
    王家珍、王美玲(2003)。修辭學習單2。台北縣:螢火蟲。
    王國維(1987)。人間詞話。台北市:金楓。
    王萬清(1997)。國語科教學理論與實際。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曉輝、周娜、嚴虹焰、何平、嚴先元(2003)。新課程:語文教育怎樣改革。成都: 四川大學出版社。
    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2001)。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創新。台北市:揚智文化。
    江惜美(1998)。國語文教學論集。台北市:萬卷樓。
    何三本(2001)。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吳正吉(1986)。怎樣寫好作文。台北市:文津出版社。
    呂宗昕(2005)。學校沒有教的K書秘訣。台北市:時報文化。
    李建榮、陳吉林(2002)。小學作文教學大全(上、下)。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
    李慶榮(2002)。現代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臨定(1986)。現代漢語句型。北平:商務。
    杜淑貞(1997)。小學生寫作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高雄:復文。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市:學生書局。
    汪麗炎(1998)。漢語修辭。上海市,上海大學出版社。
    林清標(1993)。怎樣作文。台北市:文經出版社。
    林義烈(1990)。細說作文。台北市:幼獅。
    林慶昭(2005)。作文拿高分。臺北縣:出色文化。
    林寶山(1988)。教學原理。台北市:五南。
    卓明誠編(1975)。格言的花束。長春樹書坊。
    板坂元(1993)。思考與寫作技巧。(林慧玲譯)台北市:書泉出版社。
    姚殿芳、潘兆明。(2001)實用漢語修辭。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
    胡幼慧(1996)。質性研究。台北市,巨流。
    張玉成(1984)。教師發問技巧。台北:心理。
    張志公(1997)。修辭概要。台北市:書林出版社。
    張春榮(2003)。創意造句的火花。臺北縣:螢火蟲出版社。
    張新仁(1992)。寫作教學研究:認知心理學取向。高雄:復文。
    張壽山主編,張酒雄、張新仁、邱上真合著(1991)。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台灣省政府教育廳印行。
    許世瑛(1990)。中國文法講話。台北市:開明書店。
    郭生玉(1991)。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市:精華書局。
    郭靜嫻(1985)。如何教作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印行。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品卿(1988)。中學作文教學指導。台北市:師大中等教育輔導委員會。
    陳英豪、吳鐵雄、簡真真(1994)。創造思考與情意的教學。高雄:復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龍安(1988)。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心理。
    陳龍安(1997)。創造思考教學的理論與實際(第五版)。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龍安(1998)。創造思考教學。台北:師苑。
    曾坤暘(1988)。怎樣教好作文。台北市:水牛圖書。
    湯廷池(1981)。語言學與語文教學。台北:臺灣學生書局。
    程法泌(1954)。怎樣教學作文。台北市:復興書局。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秋芳(2005)。作文老師備忘錄。台北縣:富春。
    黃潔如(1988)。文法與作文。台北市:開明書店。
    雷實、張勇、夏雄峰(2003)。小學語文教學評價。常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趙昇衍(2004)。給下一個資優生的7個秘訣。台北市:平安文化。
    劉靜敏(2003)。實用漢語修辭。 合肥市:安徽教育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原著(2002)。實用現代漢與語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歐鴻章(1990)。英文造句與作文。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賴慶雄(2002)。句子柔軟操。臺北縣:螢火蟲出版社。
    賴慶雄(2000)。關聯詞造句手冊。台北縣:螢火蟲。
    蔣建文(1967)。從作文原則談作文方法。台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蔡文儀編(1987)。晨鐘小語。中央日報編印。
    羅肇錦(1990)。國語學。台北市:五南。
    譚達士(1975)。作文教學方法革新。台灣省教育廳編印。
    蘇石山、蘇石平(1984)。如何訓練作文。高雄:復文。
    戴寶雲(2004)。新課程小學語文實用教學90法。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
    Drucker, PF等著(2000)。知識管理(張玉文譯)。台北市:天下遠見。
    James G. Henderson等著(2000)。反思教學(李慕華譯)。台北:心理。
    【期刊】
    王玉川(1971)。國語的核心句型與變換句型(上、中、下)。中國語文,28.1,55-91。
    林武憲(1973)。怎樣教句型和句子的轉換。中國語文,32.5,10-15。
    祁致賢(1965)。改進國語教學的第二條路(下)。中國語文,17.5。
    胡瑞萍、林陳涌(2002)。寫作與科學學習。科學教育月刊,253,2-18。
    張光宇(1987)。我們迫切需要一部「學校文法」。華文世界,46,10-16。
    姚榮松(1987)。語法在小學華語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華文世界,46,18-28。
    歐用生(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1∼6。
    鍾露昇(1971)。國語基本句型練習。中國語文,29.2,75-91。
    靈小光(1969)。句型與句式。中國語文,25.5,4-7。
    【論文】
    白麗娜(2000)。國小低年級國語教材句型教學之探討。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市,未出版。
    邱良慈(2000)。描繪一幅自主學習的圖像--種籽學苑六年級畢業製作課程之研究。
    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孫麗翎(1987)。國小兒童作文常犯錯誤分析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教育部(1995)。第一屆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台東師範學院。
    教育部(1998)。國小作文教學與文化互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
    教育部(1999)。民國以來國民小學語文課程教材教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系。
    謝錫津(1995)。中國語文教學論文集。頁39-42。香港。
    【網路資料】
    謝錫金、岑偉宗(2000)。寫作思維過程模式與寫作教學。資料來源:香港大學教育學院中文教育網。網址:
    http://www.chineseedu.hku.hk/edu/sec_writing2.html。
    魏金財(1998)。國小兒童句子學習的層次和內容劃分。載於網路:
    http://residence.educities.edu.tw/wei3128/paper/clauteachcont.htm。
    羅清水(1999)。過程模式的寫作教學。載於網路:
    http://www.naer.edu.tw/study/chinese/process/。
    二、西文部份
    Flower, L., & Hayes, J. R. (1981). A cognitive process theory of writing. 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2, 365-387.
    Miles,M.B.,& Huberman,A.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2nd ed.).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
    Reason,P.(1994).Three approaches to Participatory Inquiry.In N.K.Denzin & Y.S.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pp.324-339)NewYork:SACE.
    Somekh, B. (1995). The contribution of action research to development in social endeavours:A position paper on action research methodology. British Educational Journal, 21(3), 339-35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