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姍珊 |
---|---|
論文名稱: |
脫下孝女的麻衣~一段反思我與父親關係之敘說研究 |
指導教授: | 何秀珠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Counseling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喪親 、哀傷 、自我敘說 、書寫歷程 |
外文關鍵詞: | bereavement, sadness, self-narrative, the process of writing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篇敘說女兒思念過世父親的論文。我的論文主軸原先以研究他人的哀傷為主,最初我希望探訪禮儀樂師的經驗,接著我到新竹市生命紀念園區(新竹市殯葬管理所)擔任志工,擔任志工的期間我曾想訪談志工面對死亡與哀傷的經驗,我也想過研究哀傷家屬寫給過世親人的追思卡,也想過研究哀傷家屬如何面對親人的過世,最後尋覓了一圈之後,我回到自己身上,我發現原來我想探究的是自己面對父親過世的哀傷,由此開始我的論文敘說,這是一段我重新與父親的愛連結、找回與自己連結以及與周遭人重新連結的過程。
這篇論文採用自我敘說的方式來描寫自己面對喪親的經驗,論文中描寫了我與父親關係中的「分」與「合」,更看到了與父親的「死別」與「生離」。透過自我敘說中不斷書寫、反思與回顧,我有不同的視野重看我的故事,更看到原來我看到對母親的不諒解是因著我對父親深深的歉疚。藉由不同的視野我重新看父親與我的關係、看見哀傷會與過去的哀傷相連結,更由不同的看見帶出我的行動,包括我重新去建立與母親的關係、重新理解家的樣貌等等。
在書寫一段歷程後,我回頭整理自己這一路書寫的過程,看見自己書寫方式與內容的轉變、自己與眼淚的關係、回憶歷程的不同,以及發現原來在探索與書寫的過程中我一直有在找一個聽與說的空間,而也是這樣聽與說的空間讓我的敘說更被涵容與醞釀,更在整理至這個階段時讓我明白我選擇敘說做為研究方法的原因。這段經歷讓我深深感受到哀傷具有獨特性與渲染性,而如此的獨特性讓每個人哀傷的歷程、感受、步調不盡相同,由自己的哀傷經驗與這段書寫整理過程,有助於我對於自己與他人哀傷能有更多的彈性與包容。
The research is discussing about a process which a daughter missed her father. At the beginning, the topic of my research is talking about other’s sadness; like as a musician’s experience in funeral, to be a volunteer in Life Memorial Area ( Hsinchu City Mortuary Services Office), and to study the “missing card” which orphan wrote to their parents who have past away. I also study how orphan faced the truth of the dead of their parents. Finally, I found the only thing that I actually want to know is my sadness of my father’s dead. The narrative research is a process of connecting with my father’s love, and a process of connecting with myself and important others.
The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is self-narration. I describ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my father which included the “separation” and “encounter.” I found that the anger to my mother is not truly indignation, but the regret to my father. I refle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my father through different viewpoint, which not only drew forth my action to rebuil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my mother, but also to re-understand the style of my family.
I reviewed the process of my writing and figured ou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nt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 and my tear. All of these help me become more flexible to my sadness and other’s.
石世明(2008)。悲傷輔導新觀念-從心靈成長被悲傷轉換。腫瘤護理雜誌,8(1),27-33。
林姿慧(2011)。走在愛與療癒之路─真實面對妹妹去世後的失落與憤怒。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台北 : 麗文文化。
許佳文(2012)。百年流轉的邂逅:百歲台灣東洋畫女畫家與我生命故事的交織。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維基百科(無日期)。少年Pi的奇幻漂流。維基百科。2013年5月28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0%91%E5%B9%B4Pi%E7%9A%84%E5%A5%87%E5%B9%BB%E6%BC%82%E6%B5%81
劉梓潔(2010)。父後七日。台北 : 寶瓶文化。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一趟自我療癒之旅。台北 : 心靈工坊。
瀧田洋二郎(2009)。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台北:台聖影視。
蘇絢慧(2008)。於是,我可以說再見:悲傷療癒心靈地圖。台北 : 寶瓶文化。
蘇絢慧(2009)。因愛誕生,一段父親帶我回家的路。台北 : 寶瓶文化。
蘇絢慧(2013)。其實我們都受傷了-在關係中療癒傷痛,學習成長。台北 : 寶瓶文化。
史筱筠(2005)。靈域對話。台北:美商國家地理頻道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Jonathan, A. S. (2006).質性心理學(丁興祥、張慈宜、曾寶瑩、王勇智、李文玫譯)。台北:遠流(原著2003年出版)
Kübler-Ross, E. (1969). 當綠葉緩緩落下。(張美惠譯)。台北市:張老師文化(原著出版年:2005年)
Nathaniel, L. (2003)。當天使穿著黑衣出現(賴慈芸譯)。台北:大塊文化。
Yalom, I. D. (2003)。存在心理治療【上】-死亡(易之新譯)。台北市:張老師。(原著1980年出版)
Yalom, I. D. (2009)。凝視太陽:面對死亡恐懼(廖婉如譯)。台北市:心靈工坊。(原著200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