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依鈴 Chen yi-ling |
---|---|
論文名稱: |
李白政治抒情詩研究 The Study of Li Bai’s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
指導教授: |
黃陶陶
Huang tau ta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0 |
畢業學年度: | 9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2 |
中文關鍵詞: | 李白 、政治抒情詩 |
外文關鍵詞: | Li Bai,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論文旨在研究李白政治抒情詩。政治抒情詩是以詩歌形式來表達或抒發詩人的政治抱負、懷才不遇的感慨、對黑暗時政的批判,以及對民生疾苦的關懷,充分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執著與追求。李白的政治抒情詩根據編年方式逐一探索。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介紹李白其人與其詩歌成就;第三章探索李白青壯年的政治抒情詩;第四章探索李白中年的政治抒情詩;第五章探索李白晚年的政治抒情詩;第六章為結論,總結李白三個時期的政治抒情詩,分別為英雄意識、從政熱情、抱負實踐及關注時政。李白的英雄意識使他的政治抒情詩呈現建功立業、功成身退的遠大抱負,以及懷才不遇的悲嘆。李白不同於常人之處在於他對才能的高度自信與樂觀積極的精神,因此能屢敗屢戰,對從政的抱負永不放棄。李白終身不悔的政治情懷,最能顯現他可貴的用世精神。
This paper is mainly studying the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of Li Bai.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are poetic forms of expression to express the poet’s political ambitions, frustrated feeling in the dark situation.The care toward the society fully expresses the ideal and pursuit of the poet.Politically lyric poems of Li Bai are explored one by one according to chronological manner. Chapter One is the introduction. Chapter Two describes Li Bai’s all life and his achievement of poems. Chapter Three is to explore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during his early adults. Chapter Four is to explore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of middle-aged Li Bai. Chapter Five is to explore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in Li Bai’s later years. Chapter Six is the conclusion. To summarize the politically lyric poems of Li Bai were heroes awareness , political passion, ambitional practice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politics.Sense of Li Bai’s hero made his political lyric poems presented successful careers, mission accomplished ambitions, as well as gifted and frustrated lament.Li Bai is different from ordinary people that he can be highly confident and optimistic and positive spirit. Therefore he can be able to keep on fighting and never give up aspirations for politicians.Li Bai’s life-long political sentiment without regret can fully express his precious pursuit toward politics.
引用書目
一、傳統文獻
1.漢‧司馬遷,《史記》,台南:綜合出版社,1974年12月。
2.《曹操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10月。
3.後魏‧酈道元,《水經注》全二冊,台北:世界書局,1983年。
4.唐‧杜佑,《通典》,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第605冊政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5.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
6.宋.計有功,《唐詩記事》,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7.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全二冊,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8.宋.嚴羽《滄浪詩話校釋》,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8 年5月。
9.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10.《李太白集分類補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1.明‧林兆珂,《李詩鈔述註》十六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6年6月。
12.明‧唐汝詢,《唐詩解》五十卷詩人爵里詳解一卷,收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369冊總集類,台南:莊嚴文化事業,1997年6月。
13.清‧王琦,《李太白全集》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10月六刷。
14.《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1960年。
15.清.方東樹,《昭昧詹言》,台北:漢京文化出版社,2004年。
16.清.趙翼,《甌北詩話》,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17.清.王先謙,《漢書補註》(一),台北:藝文印書館,1996年8月一版四刷。
18.《御選唐宋詩醇》,收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448冊總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二、近人論著(按作者姓氏首字筆劃順序排列)
1.王國瓔2006《中國文學史新講》,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2.王運熙、李寶均1991《李白》,台北:國文天地。
3.王運熙等2008《李白精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4.中國李白研究會編2008《中國李白研究》,合肥:黃山書社。
5.毛水清1993《俱懷逸興壯思飛:李白詩歌賞析》,台北:開今文化。
6.田藝議1984《李白傳》,台北:國際文化事業。
7.安旗1987《李白年譜》,台北:文津出版社。
8.安旗1992《李白研究》,台北:水牛出版社。
9.安旗2001《李白詩秘要》,西安:三秦出版社。
10.安旗2005《李太白別傳》,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
11.安旗1990《李白全集編年注釋》,成都:巴蜀書社。
12.安旗、閻琦2009《國學大講堂 李白詩集導讀》,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3.朱金城、朱易安1995《李白的價值重估》,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4.李長之1982《道教徒的詩人李白及其痛苦》,台北:長安出版社。
15.吳怡1994《老子解義》,台北:三民書局。
16.何美鈴編著1984《曠世謫仙李太白》,台北:莊嚴出版社。
17.孟瑤編著1976《中國文學史》,台北:大中國圖書公司。
18.周勛初2005《李白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周嘯天1997《楚辭鑑賞集成》,台北:五南出版社。
20.胡雲翼1975《李白詩選》,台北:河洛圖書。
21.施逢雨1991《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群玉堂出版社。
22.郁賢皓1997《天上謫仙人的秘密/李白考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23.郁賢皓等1991《謫仙詩豪李白》,台北:雲龍出版社。
24.郁賢浩主編1995《李白大辭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25.郁賢浩編2006《李白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26.俞長江、侯健主編1989《中國歷代詩歌名篇鑑賞辭典》,農林讀物出版社。
27.夏敬觀等編著1985《李太白研究》,台北:里仁書局。
28.袁行霈主編1993《歷代名篇鑑賞》,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29.高步瀛2004《唐宋詩舉要》,台北:里仁書局。
30.馬積高.黃鈞主編1998《中國古代文學史》,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31.張淑瓊主編1992《李白》,台北:地球出版社。
32.張瑞君解評2008《李白集》,太原:三晉出版社。
33.張仁青2003《李白詩醇》,台北:天工書局。
34陳宗賢1980《李太白詩評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35.郭沫若1985《李白與杜甫》,台北:帛書出版社。
36.郭紹虞編1981《中國歷代文論精選》,台北:木鐸出版社。
37.黃鼎康1999《李白詩自修讀本》,香港:綠洲書屋。
38.詹鍈主編1996《李白全集校注彙釋集評》,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39.葛景春1992《李白與中國傳統文化》,台北:大安出版社。
40.楊海波1997《李白思想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41.楊慧傑1988《詩中的李白》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2.聞一多等編1964《李白研究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43.裴斐1992《李白十論》,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
44.裴斐主編1992《李白詩歌賞析集》四川:巴蜀書社。
45.裴斐、劉善良主編1994《李白資料彙編》全三冊,北京:中華書局。
46.鄧小軍1993《唐代文學的文化精神》,台北:文津出版社。
47.劉維崇1970《李白評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48劉大杰2001《中國文學發展史》,台北:華正書局。
49.謝楚發1996《李白的人生哲學》,台北:揚志出版社。
50.瞿蛻園、朱金城校注1981《李白集校注》全二冊,台北:里仁書局。
三、論文(按時間順序排列)
(一)學報、期刊論文
1.黃海章1960〈試論構成李白詩歌積極浪漫主義的因素〉,《中山大學學報》,廣州:中山大學,1960年2月。
2.朱秋德1998〈論李白的宗室情結及對其人生諸要素的影響(下)〉,《兵團教育學院學報》,新疆:兵團教育學院,1998年。
3.姜光斗1998〈略論李白詩風蘊藉含蓄與任情率真的矛盾統一〉,《南通師專學報》,南通:南通大學,1998年12月。
4.杜景潔1999〈好夢難圓──從李白的詩看其矛盾心理〉,《遼寧師專學報》,遼寧:遼寧省教育廳,1999年5月。
5.馮利華2004〈李白詩中的哀愁探析〉,《天府新論》,四川:四川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04年12月。
6.吳河清2005〈命運與性格的對話方式——李白詩中的牢騷〉,《中國李白研究(2005年集)——中國李白研究會第十一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國李白研究會,2005年。
7.張麗鋒2006〈李白詩中的英雄意識〉,《當代經理人(下旬刊)》,上海: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06年12月。
8.白明琦2007〈管窺李白詩風轉變〉,《哈爾濱工業大學學報》,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7年5月。
9.石岩2008〈豪氣縱橫 堅守自我—論李白詩歌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綿陽:綿陽師範學院,2008年1月。
10.朱智明、朱丹陽2008〈略論李白的詩魂及現實意義〉,《理論界》,遼寧: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2008年4月。
11.霍志軍2008〈求仕與李白詩風的嬗變〉,《河西學院學報》,張掖:河西學院,2008年4月。
(二)碩、博士論文
1.何騏竹2001《李白「樂府詩」中的文學性》,南華大學文學碩論。
2.陳懷心2002《李白飲酒詩研究》,中山大學中國語文碩論。
3.洪啟智2005《論李白遊仙詩的文化心理與主題內容》,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論。
4.陳敬介2005《李白詩研究》,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論文。
5.陳黎玲2007《「南奔」與「北征」的生命際合─論李杜從盛唐的相似走向安史亂後的相異》,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碩論。
6.賴世福2008《聚散離合兩無常-李白送別詩研究》,玄奘大學中國語文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