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思璇 Chen, Ssu-Hsuan |
---|---|
論文名稱: |
漂泊江湖:心水、潘宙的越華船民創傷記憶書寫 Traumatic Memories in the Writings of Lawrence Wong and Phan Tru about Ethnic Chinese "Boat People" from Vietnam |
指導教授: |
林佳儀
Lin, Chia-Yi |
口試委員: |
陳惠齡
Chen, Wei-Lin 何金蘭 Ha, Kim-La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華文文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inophone Studies |
論文出版年: | 2023 |
畢業學年度: | 11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3 |
中文關鍵詞: | 船民 、心水 、潘宙 、創傷記憶 、離散 、越華文學 |
外文關鍵詞: | boat people, Lawrence Wong, Phan Tru, traumatic memory, diaspora, Sinophone Vietnamese literatur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1975年4月30日,越戰隨著南越投降宣告終結,越南全面赤化,開啟了20世紀末著名的印度支那難民潮(The Indochina Refugee Crisis)。許多越南華人也加入投奔怒海的行列,並提筆寫下這場浩劫中的創傷經歷。本文梳理1975以來越華船民的華文作品,兼及1970-80年代臺灣與香港創作的文學及影視文本,作為討論船民潮書寫的起點。第一個時期(1975-1985),大約在冷戰軍備競賽達到高峰之際,作家們高舉反共旗幟;第二個時期(1985-2000),正逢蘇聯解體、共產國家紛紛改革開放的時期,作家們以文學揭露歷史真相與不同於官方的敘事,而心水寫下青年經歷船民潮的故事,為此一時期受到矚目的作家;第三個時期則是2000年以後,由於網路的發展打破了地域的限制,擴展越華作家的發表空間並有更緊密的接觸,潘宙藉由重返少年時的歷史現場,在船民潮書寫中獨樹一幟。
本文選擇以心水及潘宙的小說作品為例,討論文本中重塑船民的創傷記憶與離散意識。心水,本名黃玉液(Larence Wong),1944年出生於南越蓄臻省,1978年帶著一家人投奔怒海,登上了著名的難民船「南極星號」,輾轉定居澳洲墨爾本後,根據自身在船民潮與逃難的經歷,寫作長篇小說《沉城驚夢》與《怒海驚魂》。潘宙(Phan Trụ),1965年出生於南越西貢,1987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將書寫船民潮的短篇小說收入《烽火越南》與《船上的人》。兩個世代的作家,同是書寫南越淪亡與船民離散,取材與敘事有其相同與相異之處。筆者以「創傷記憶」與「離散」為思考主軸,探討心水與潘宙高舉「在場性」寫作船民潮中的族群衝突,以及在不同世代間目睹船民潮的創傷。通過分析心水與潘宙兩位作家的作品,可見兩個世代的作家分別透過寫作,試圖喚起船民潮的創傷記憶以力抗社會集體的遺忘。而雙重離散意識在不同世代作品中迴盪,也將隨著時間的流逝與時代的轉變,陷入中國、越南與現居地之間複雜的認同糾葛之中。
越戰後的記憶與船民書寫,兼具歧出的私人記憶與重合的集體記憶。面對越南華人的再次遷徙,作家身在異域的視角,豐富多樣的敘事,是為越華現代文學書寫離散與記憶、思索身份認同、對抗官方遺忘的重要作品。
In 1975, the communist unification of Vietnam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the Indochina Refugee Crisis. Many ethnic Chinese joined the ranks of those seeking refuge overseas and recorded their traumatic experiences during this catastroph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ks of ethnic Chines boat people from Vietnam since 1975, along with literature and film texts from the 1970s and 1980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as a starting point for discussing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boat people crisis in literature.
During the initial period (1975-1985), roughly coinciding with the peak of the Cold War arms race, writers raised the anti-communist banner. In the following period (1985-2000), during which communist countries began to open up, writers used literature to expose historical truths. The third period began after 2000,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expanding the platform for the writers and fostering closer connections.
This article selects works by Lawrence Wong and Phan Tru as illustrative examples of how these texts reshape the boat people's traumatic memories and diasporic consciousness. Lawrence Wong, born in 1944 in South Vietnam, fled with his family in 1978 and settled in Australia. Drawing on his own experiences during the boat people crisis and escape, he wrote the novels City of the Sinking Dream and The Stormy Sea. Phan Trụ, born in 1965 in South Vietnam, moved to Canada in 1987 and compiled his short stories about the boat people in Vietnam In the Flames of War and The People On the Boats. These two generational writers portray the fall of South Vietnam and the boat people's diaspora with som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ir narrativ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Lawrence Wong and Phan Tru, from their respective viewpoints, wrote about the ethnic conflicts within the boat people crisis and bore witness to its traumas over the years. The dual sense of diasporic consciousness resonates through the works of different generations, entangling in complex identity struggles among the Chinese, Vietnamese, and their current places of residence.
The post-Vietnam War memories and boat people writings combine individual and collective memories. Writers, with their perspectives from foreign lands, enrich the narratives with diverse viewpoints, making these literary work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Sinophone Vietnamese literature. They address themes of migration and memory, contemplate identity, and resist official obliv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boat people crisis.
參考文獻
一、 中文文獻(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
(一) 船民文學著作
1. 心水著作
心水,《沉城驚夢》,香港:大地出版社,1988年,初版。
___,《怒海驚魂》,美國:新大陸詩刊,1994年,初版。
___,《我用寫作驅魔》,美國:新大陸詩刊,1995年。
___,《怒海驚魂30日》,臺北:釀出版,2011年。
___,《柳絮飛來片片紅》,臺北:要有光,2013年。
___,《沉城驚夢》,臺北:釀出版,2014年。
___,《福山福水故鄉情》,臺北:秀威資訊,2018年。
___,《與到黃昏花易落》,臺北:秀威資訊,2019年。
2. 潘宙著作
潘宙,《烽火越南:越南大時代小說集》,臺北:釀出版,2014年。
___,《船上的人:越南大時代小說集》,臺北:釀出版,2016年。
___,《四十年來家國:關於越南的記憶》,臺北:獵海人,2017年。
___,《螳螂:咖啡店的故事》,臺北:釀出版,2023年。
___,潘宙,〈亂世導遊〉,未發表。
___,潘宙,〈南柯記〉,「世界新聞網」藝文/小說世界,網址:https://www.worldjournal.com/search/word/8877/%E5%8D%97%E6%9F%AF%E8%A8%98%20%E6%BD%98%E5%AE%99。(已於網站中下架)
3. 1975-1985
何燕生,《共黨治下四年的越南》,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吳望堯,《自由的悲劇:寫給年輕的一代》,臺北:民意月刊社,1978年。
___,《為年輕的一代而寫的:阮氏娥》,臺北:民意月刊社,1978年。
___,《越南淪亡瑣記》,臺北:中華日報社,1978年。
___,《越南煉獄九百天》,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7年。
___,《寫給青年們:共黨的旗幟為什麼是紅的》,臺北:民意月刊社,1978年。
阮樂化,《海角丹心》,臺北:海燕國際企業公司經銷,1975年。
___,《越南淪亡的前因後果》,臺北:海燕國際企業公司經銷,1979年。
黃廣基,〈大火〉,《當代文藝》第147期,1978年,頁80-89。
___,〈美蘭〉,「風笛詩社網站」,2008年,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hthuynh/hthuyng-g003.html。
___,〈最後一架班機〉,《當代文藝》第115期,1975年,頁26-34。
歐清河,《再見西貢》,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___,《西貢淪亡記》,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8年。
___,《劫後西貢:越南淪亡記續集》,臺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79年。
___,《鐵蹄下的西貢》,臺北:福聲出版社,1981年。
鄺魯久,《越南煉獄》,臺北:中華日報出版,1981年。
4. 1986-2000
吳鈞,《九龍江悲歌》,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
___,《西貢沉淪後》,臺北:自由僑聲雜誌社,1987年。
陳大哲,《西貢煙雨中》,臺北:僑聯出版社,1986年。
___,《湄江淚》,臺北:僑聯出版社,1989年。
陶里,《春風誤》,北平:中國友誼出版社,1987年。
氣如虹,《無奈》,「風笛詩社網站」,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tochau/tochau-n001.htm。
5. 2000-至今
山中來人,《何處是吾家:越南逃離330天紀實》,臺北:新銳文創,2012年。
尹玲,〈【追憶似水年華.二則】 金色年華〉,《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8年6月30日。
___,〈【追憶似水年華.二則】無悔執著〉,《自由時報》自由副刊,2008年6月30日。
___,〈何處某處 6之1 漂流心河〉,《自由時報》,第E5版(自由副刊),2007年09月24日。
___,〈何處某處 6之2 水逝恆永〉,《自由時報》第E5版 (自由副刊),2007年10月01日。
___,〈何處某處 6之3 塵世非屬〉,《自由時報》第E5版 (自由副刊),2007年10月01日。
___,〈何處某處 6之4 某種瞬間〉,《自由時報》第E5版 (自由副刊),2007年10月15日。
___,〈何處某處 6之5 幻影明鏡〉,《自由時報》第E5版 (自由副刊),2007年10月22日。
___,〈何處某處 6之6 虛實之間〉,《自由時報》第E5版 (自由副刊),2007年10月29日。
余滿華,梁立安,《盲少爺歷險三千日》,香港:阿湯圖書,2001年。
余滿華,楊中芳,《多元文化的自我認同——一個生於越南的家籍華人之自敘 附加與文化心理學家楊忠芳的對話》,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3。
郭乃雄,《南城瑣夢》,臺中:白象文化,2021年。
___,《南城舊夢》,臺北:城邦原創,2016年。
___,《南城驚夢》,臺中:白象文化,2021年。
黃寶芝,《隨海飄零》,美國:美商EHGBooks微出版公司,2016年。
吳懷楚,《明日又天涯》,「風笛詩社網站」,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book/HwoaiTsu_1/menu.html。
(二) 中文專著
〔清〕陳恭尹,《獨漉堂詩集》,收入《續修四庫全書》1413冊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也斯、四方田,《守望香港:香港——東京往復書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廣州:世界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
方明,《越南華文現代詩的發展:兼論越華戰爭詩作(1960年-1975年)》,臺北:唐山出版,2014年。
尹玲,《那一傘的圓:尹玲散文選》,臺北:釀出版,2015年。
王德威,《後遺民寫作》,臺北市:麥田出版社,2007年。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的場域》,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17年。
危令敦,《〈當代文藝〉研究:以香港、馬新、南越的文藝創作為中心的考察》,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9年。
朱天心,《古都》,臺北市:麥田出版社,1997年。
朱天文,《最想念的季節》,臺北:三三書坊,1984年。
李文慶主編,《湄江新潮 第二輯》,臺北市 : 亞洲華文作家協會越棉寮海外分會,1999年。
李有成,《離散》,臺北:允晨出版社,2013年。
___,《記憶》,臺北:允晨出版社,2016年。
李有成、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編,《記憶政治》,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20年。
李君哲,《海外華文文學札記》,香港:南島出版社,2000年。
阮天仇、溫良恭、薛翔川,《南海血書》,臺北:中央日報,1979年。
卓男、吳月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編,《許鞍華・電影四十》,香港:三聯書店,2018年。
涂文暉,《越華文學的整理與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2年2月。
馬雲,《逃出西貢》,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82年。
___,《烽火情》,香港:博益出版集團有限公司,1982年。
許定銘,《創作:生命之源》,香港: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2020年。
陳大哲,《西貢煙雨中》,臺北:僑聯出版社,1986年。
陳鴻瑜,《越南史:史記概要》,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2019。
黃心雅、阮秀莉,《匯勘北美原住民文學:多元文化的省思》,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09年。
黃雋慧,《不漏洞拉:越南船民的故事》,新北:衛城出版,2017年。
趙衛防,《香港電影史》,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年。
賴慈芸,《翻譯偵探事務所:偽譯解密!台灣戒嚴時期翻譯怪象大公開》,臺北市:蔚藍文化出版社,2017年。
魏時煜,《東西方電影(增訂版)》,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16年。
羅景文,《憂國之嘆與興國之想--潘佩珠漢文小說研究》,臺北: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20年。
(三) 單篇文獻
王安憶,〈虛構與非虛構〉,《天涯》2007年第5期,頁51-63。
王德威,〈文學地理與國族想像:臺灣的魯迅,南洋的張愛玲〉,《中國現代文學》第22期,2012年12月,頁11-37。
___,〈戰爭敘事與敘事戰爭:延安,金門,及其以外〉,《中國現代文學》第27期,2015年06月,頁1-26。
古大勇、賴思榕,〈澳華作家心水小說中的「中華文化母題」〉,《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4卷第1期,2015年02月,頁103-107。
古遠清,〈世界華文微型小說閱讀札記〉,《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8卷第6期,2014年12月,頁1-6、32。
平路,〈看好小說〉,《聯合文學》,總第97期,1992年11月,頁40-41。
西西,〈虎地〉,《八方文藝叢刊》第5輯,1987年04月,頁3-11。
何金蘭,〈讀看得見的明天——試探戰火紋身後創作心靈之死亡與復活〉,收錄《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臺北:釀出版,2016年。
___,〈從文字演繹走進越南文化〉,《應華學報》第22期,2020年6月,頁1-22。
吳義勤,〈移民世界與商戰——陶然小說的世界圖式和藝術圖式(之一)〉,《香港文學》第141期,1996年09月,頁78-81。
李秀娟,〈歷史記憶與創傷時間:敘述日裔美國遷徒營〉,《中外文學》第41卷第1期,2012年03月,頁7-43。
李敬,〈阿金婆〉,《香港文學》第146期,1997年02月,頁84-85。
阮有絜,〈越南區——詩——第六名〉,《亞洲詩壇》港版第三集,1965年11月12日,頁10。
阮廷草,〈越南南方華文文學的舊貌新顏〉,《香港文學》,第84期,1991年12月,頁4-10。
周怡,〈諾貝爾奬關注的文學母題:流亡與回鄉〉,《文史哲》,2005年1期,2005年01月,頁117-122。
周紅莉,〈「非虛構」與在場主義散文敘述——以石臼不在場主義散文獎著作爲話語中心〉,《東吳學術》,2017年第4期,2017年04月,頁13-25。
林明賢,〈盛開于烽火硝煙中的奇葩——論越戰時期(1961~1975)的越南南方華文新詩〉,《華文文學》,總第109期,2012年02月,頁102-103。
___,〈舊枝綻新蕾——論新時期越南華文文學的發展〉,《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第33卷第6期,2012年06月,頁50,84-87。
___,〈一座帶挖掘的寶庫——談越南華文文學〉,《新大陸詩刊》第132期,2012年10月,頁27-28。
林建國,〈為什麼馬華文學?〉,《中外文學》,第21卷第10期,1993年03月,頁89-126。
林濁水,〈拙劣的越南寓言——剖析「南海血書」的真相〉,《八十年代》(1979年),頁45-49。
邱家宜,〈臺灣戒嚴時期的「假新聞」:《南海血書》案例〉,《傳播文化與政治》第九期,2019年06月,頁1-30。
姚朝文,〈澳華作家黃玉液小說的文化蘊涵〉,《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6年第1期,2006年03月,頁22-26。
秋夢,〈越南中國現代詩壇走向〉,《笠》,第50期,1972年08月,頁69-81。
飛刀,〈風笛詩社的燃燒歲月〉,刊於《新大陸詩刊》第125期(2011年08),頁32。
涂文暉,〈人性的解剖、靈魂的震撼——評心水的長篇小說《怒海驚魂》〉,《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2年第3期,2012年09月,頁68-70。
___,〈試論中國抗戰時期文學對初期越南華文新文學的影響——以西南聯大詩人葉傳華為例〉,《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3年第3期,2013年09月,頁9-13。
___,〈硝煙下的戀愛與生存——評尹玲的作品集《那一散的圓》〉,《華文文學》,2016年第4期,2016年08月,頁112-116。
___,〈越南華文新文學概況及研究述評〉,《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15年第1期,2015年03月,頁100-107。
___,〈論心水的長篇小說《怒海驚魂》在越南華文新文學史上的地位(上)〉,《看中國》(悉尼)第717期,2020年10月17日,頁17。
___,〈論心水的長篇小說《怒海驚魂》在越南華文新文學史上的地位(下)〉,《看中國》(悉尼)第717期,2020年10月24日,頁17。
馬峰,〈《香港文學》對東南亞華文文學的學理建構〉,《香港文學》,第430期,2020年01月,頁54-86。
___,〈陶然的流散懷舊與香港在地審視〉,《香港文學》總第423期,2020年03月,頁62-71。
張錦忠,〈一九八九:移民論述/愛情絮語〉,《中外文學》第22卷第1期,1993年06月,頁23-24。
張龍海、張英雪,〈從邊緣到主流:美國的越裔文學〉,《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3期,2019年09月,頁79-89。
莊勇,〈風雨人生〉,《香港文學》第66期,1990年06月,頁88-91。
許文堂,〈越南華人在戰爭期間的損失(1941-1947)〉,《臺灣東南亞學刊》,2011年第8卷第1期,2011年04月。
陳大哲,〈中華文化與越南華文文藝〉,《香港文學》,第81期,1991年09月,頁33-35。
___,〈根苗和花果——中華文化與越南華文文藝〉,《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1年第2期,1991年12月,頁13-15
陳文斌,〈非虛構小說中的真實與虛構:一個符號敘述學解讀〉,《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6年第9期,2016年,頁184-188。
陳伯軒,〈逸出大紀年:讀潘宙《四十年來家國》〉,《全國新書資訊月刊》,第227期,2017年11月,頁28-30。
陳肖英,〈印支難民與香港「第一收容港」政策〉,《南洋問題研究》2007年第4期,2007年12月,頁43-48。
陳勇,〈澳大利亞華文作家心水訪談錄〉,《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11年第2期,2011年02月,頁79-80。
陳相因,〈愛情不用翻譯?父權話語下「一杯水主義」的誤讀、誤解與誤用〉,《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第50期,2022年06月,頁1-41。
陳國正,〈談越華詩壇三十年來的嬗遞〉,《華文文學》,1998年03期,1998年08月,頁27-29。
___,〈停刊告別書〉,《越南華文文學季刊》第48期,2020年04月,頁4。
陳碧純,〈胡志明市立美術館原屋主黃文華家族越南發展史初探〉,《田野與文獻: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82期,2016年01月,頁1-10。
陳銘華,〈《新大陸》感覺〉,收錄於陳銘華主編《新大陸詩雙月刊》,創刊號,1990年12月,頁1。
___,〈編輯筆記〉,收錄於陳銘華主編《新大陸詩雙月刊》,第63期,2001年02月,頁3。
陳劍暉,〈越華詩歌的歷史回顧及發展方向〉,《華文文學》,1998年03期,1998年08月,頁21-26。
陶里,〈越南華文文學的發展、擴散及現狀〉,《華文文學》,1995年02期,1995年12月,頁8-14。
陶然,〈窺〉,《臺港文學選刊》第9期,1993年09月,頁33-35。
___,〈小說《海的子民》的寫作〉,《香江文壇》總第26期,2004年02,頁61。
黃心雅,〈廣島的創傷:災難、記憶與文學的見證〉,《中外文學》第30卷第9期,2002年02月,頁86-117。
黃文輝,〈超越:從文化到文學——越華新詩淺論〉,《澳門筆匯》,第11期,1997年09月,頁151-162。
黃宗鼎,〈1945-70年代初南越華人之政治景況〉,《南方華裔研究雜誌》,2010年第4卷,2010年,頁202-214。
黃碧雲,〈1994年4月7日白石船民遷營報告(小說版)〉,《明報周刊》第1337期,1994年06月26日,頁?-?。
楊佳嫻,〈記憶・啟蒙・溫州街——論李渝的「台北人」書寫〉,《中國文學研究》第十七期,2003年06月,頁199-224。
瘂弦,〈新詩運動一甲子導言〉,收錄瘂弦主編,《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詩》,臺北:天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
詹閔旭,〈多地共構的華語語系文學:以馬華文學的台灣境遇為例〉,《台灣文學學報》第30期,2017年06月,頁81-110。
裴晉年,〈越南區——詩——不分次序佳卷〉,《亞洲詩壇》港版第三集,1965年11月12日,頁10-11。
劉吉雄,〈例外之人・陌生人〉,《文化研究》第17期(2013年09),頁222-223。
劉帥一,〈論創傷記憶及其文學呈現〉,《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第28卷第3期,2017年05月,頁94-98。
潘怡帆,〈見證,或文學的任務〉,《中國現代文學》,第39期,2021年06月,7-24。
蔡建鑫,〈再論後遺民〉,《臺灣文學研究雧刊》第19期,2016年02月,頁83-116。
蔣興儀,〈不可能的見證:從「創傷敘事」到「敘事的創傷」〉,《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第64期,2018年03月,頁113-179。
戴麗娟,〈法國史家的記憶課題——近三十年的重要著作與討論〉,收錄於王曉玲等人著,《思想史3:盧梭與早期中國共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頁191-240。
謝永新,〈論越南華文文學的創作成就〉,《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36卷第1期,2015年01月,頁24-28。
謝振煜,〈越華文學三十五年〉,《華文文學》,總第104期,2011年03月,頁76-78。
鍾漢城,〈頭頓旅行記〉,《新兒童》,總號第118期,1948年07月,頁43。
(四) 研討會發表論文
何金蘭,〈南方之「內」與之「外」:試探戰火文身後創作心靈之死亡與復活〉,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全球化的南方書寫:文化場域與書寫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0月13日,頁147-162。
馮品佳,〈自傳書/畫:《越南美國》中的家族歷史記憶〉,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主辦,「全球化的南方書寫:文化場域與書寫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2013年10月13日,頁232-241。
(五) 報刊
英德,〈煙霧〉,《文匯報》,文藝版,1965年6月2日、9日。
吳望堯,〈越南煉獄九百天 一個現代詩人的見證〉,《聯合報》第3版,1977年10月16日-10月18日、《聯合報》第9版,1977年10月22日-1977年11月1日、11月4日-11月6日。
胡汝森,〈西貢淪亡的歷史意義〉,《中國時報》第12版,1978年07月13-14日。
王定和:〈又一艘越南難民船在馬外海不幸翻覆 巨浪捲走一百四十餘人〉,《聯合報》第四版,1978年12月3日。
佚名,〈北市各校必讀南海血書〉,《民生報》第7版,1979年01月05。〈「南海血書」揭發共黨罪行 各校紛彩作教材〉,《中央日報》第6版,1979年01月09日。
___,〈中影赴澎湖訪問越南難民 籌拍「南海血書」影片〉,《中央日報》第6版,1979年01月10。〈張英籌拍「南海血書」赴港收穫豐 三千難民「登陸」鏡頭全錄下〉,《中國時報》第22版,1979年01月25日。
___,〈三家電視台將聯播 連續劇南海血淚 跟據本報刊載「南海血書」編劇〉,《中央日報》第6版,1979年02月10日。
___,〈南海血淚 電視劇集 劉維斌導演四月初開拍〉,《民生報》第9版,1979年3月18日。
___,〈大好題材被人粗亂拍 南海血書作者表惋惜〉,《中國時報》第23版,1979年05月28日。
___,〈南海血書極具價值 可否列入教材看法不同 林主席說應由中央決定〉,《中國時報》第3版,1979年06月21日。
___,〈中廣泰語播出「南海血書」 海外聽眾來信讚許〉,《民生報》第9版,1979年08月05日。
___,〈女越南難民難拒金錢誘惑 不少已墮身歡場 黑社會勢力乘時滲入引誘〉,《工商晚報》第1版,1979年08月15日。
傅崑成:〈當為鬥士‧毋為難民——越南難民營訪問錄〉,《中國時報》第三版,1979年1月20日-27日。
本報訊,〈何燕生之喪 廿五日公祭〉,《中國時報》第19版,1990年04月15日。
李瑞騰,〈文壇行走 我的朋友尹玲要退休〉,《人間福報》,副刊,2015年12月30日。
陳宇昕,〈越南大時代的哀歌——《船上的人》〉,《聯合早報》,生活版,2016年11月14日。
陳家倫:〈越南網友看阿富汗 喚起美軍撤離西貢回憶〉,「中央社」國際版,2021年8月16日。
湯梅笑,〈那十六期《澳門筆匯》〉,《澳門日報》第C08版:鏡海,2022年4月6日。
大公報訊:〈塔利班攻入首都 阿富汗總統出逃:美軍直升機撤僑 重演恥辱「西貢時刻」〉,《大公報》A23版,2021年8月16日。
陳家倫:〈越南網友看阿富汗 喚起美軍撤離西貢回憶〉,「中央社」國際版,2021年8月16日。網址: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8160169.aspx。
(六) 學位論文
余欣蓓,《從戰火紋身道鏡中之花——尹玲書寫析論》,新北:淡江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7年。
陳肖英,《香港的越南難民和船民問題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黃永福,《從「儒學」到「現代」:越南的新文學/文化運動及其與中國現代文學/文化的關係》,上海: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10年。
黃宗鼎,《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南之華人政策(1945-2003)》,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2006年。
黎蘭香,《越南華文報紙發展歷史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新聞學博士學位論文,2017年。
(七) 翻譯著作
1. 專書
(加)金翠(Kim Thúy)著,梁彥譯,《漂》,廣東:海天出版社,2018年。
(法)阿斯特莉特.埃爾(Astrid Erll)、安斯加爾・紐寧(Ansgar Nünning)主編,李恭中、李霞譯:《文化記憶記憶研究指南》,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
(俄)巴赫金(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 Бахтин)著,錢中文主編,白春仁、曉河譯,《巴赫金全集:第三卷》,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年。
(美)克里斯多佛.高夏(Christopher Goscha)著,譚天譯,《越南:世界史的失語者》,新北:聯經,2018年。
(美)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著,胡宗香譯,《一切未曾逝去:越南與戰爭記憶》,臺北: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2年。
(美)阮越清(Viet Thanh Nguyen)著,顏湘如譯,《同情者》,臺北:馬可孛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
(美)段義孚著,志丞、劉蘇譯,《戀地情結》,北京:商務印書館,2018年。
(美)段義孚著,周尚意、張春梅譯,《逃避主義》,新北:立緒文化,2006年。
(美)班乃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臺北:時報文化,2010年。
(英)Tim Cresswell所著,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
(英)葉慈(Yates, Frances A)著,薛絢譯,《記憶之術》,臺北: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7。
(越)阮天仇撰,朱桂中譯,陳福添英譯,《南海血書》,臺中:逢甲大學,1979年。
2. 單篇論文
(美)司徒琳(Lynn A. Struve)著,王成勉譯:〈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臺師大歷史學報》第39期,2008年06月,頁1-16。
(美)安華(Anh Hua)著,蘇擘譯,徐果穎主編:〈離散與文化記憶〉,《離散族裔批評讀本:理論研究與文本分析》,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2年03月,頁33-50。
二、 外文文獻(按作者姓名)
1. 專書
Caplan, N., Whitmore, J. K., & Choy, M. H, The Boat People and achievement in America: A study of family life, hard work, and cultural value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89.
Cathy Caruth,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Bah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6.
Georgina Ashworth, The Boat People and the Road People: Refugees from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Quartermaine House Limited, 1979.
Nathan Caplan, Marcella H. Choy, John K. Whitmore, Children of the Boat People: A Study of Educational Success,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1.
Roger Luckhurst, The Trauma Question, New York, NY : Routledge, 2008.
United Nations High Commissioner for Refugees,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Refugees 2000: Fifty Years of Humanitarian A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Vo, Nghia M, The Vietnamese boat people, 1954 and 1975-1992,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05.
2. 單篇文獻
Chantavanich, S; Rabe, P., ‘Thailand and the Indochinese Refugees: Fifteen Years of Compromise and Uncertainty’, Southeast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18(1) ,1990.1, pp.66-80.
Jason Lim, ‘Confucianism as a Symbol of Solidarity: 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Republic of Vietnam, 1955-1963’, Issues & Studies , 50(4), 2014.11, pp.119-156.
Richard Ho, “Refugee ship ‘is in danger’”, New Nation, 1978.9.30, p.2.
Imai, Masami, and Tuan Anh Nguyen. “The Effects of Ethnic Chinese Minority on Vietnam‘s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Post-Vietnam War Period.” Tokyo Center for Economic Research (TCER) Paper No. E-111 , 2017.3, pp.1-55.
Xiaorong Han, ‘Exiled to the Ancestral Land: the Resettlement, Stratific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the Refucgees from Vietnam in Chin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10(1), 2013, pp.25-46.
三、 參考網址
Janet Phillips, Harriet Spinks, ‘Boat arrivals in Australia since 1976.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Parliamentary Services’, PARLIAMENT of AUSTRALIA: https://www.aph.gov.au/about_parliament/parliamentary_departments/parliamentary_library/pubs/bn/2012-2013/boatarrivals.
心水,〈天涯錦書不可寄〉,風笛詩社網站: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ndwong/ndwong-b004.htm。
心水,〈兵荒青澀的歲月〉,風笛詩社網站,: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ndwong/ndwong-e115.html。
心水,〈我的第一本書 長篇小說《沉城驚夢》〉: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ndwong/ndwong-e111.html。
心水,〈禍兮福所至〉,「澳華文學網」:http://47.244.182.11/article_1516.htm。
何與懷,〈怒海倖存者的家國情懷與人生感悟(4)〉,「獨立中文筆會」:https://www.chinesepen.org/blog/archives/160652。
吳懷楚,《明日又天涯》,風笛詩社網站:www.fengtipoeticclub.com/book/HwoaiTsu_1/ch00.html。
佚名,〈吳懷楚小傳〉,風笛詩社網站: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HwoaiTsuWu/HwoaiTsuWui-0000.html。
香港特區政府,〈世界最後一個越南難民中心關閉飆至歷史新紀元〉,《新聞公報》2000.07.17:https://www.info.gov.hk/gia/general/200007/17/0717289.htm。
氣如虹,〈我亦談文壇健將〉,風笛詩社網站: 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tochau/tochau-f080_99.htm。
氣如虹,〈細說《無奈》〉,風笛詩社網站:www.fengtipoeticclub.com/tochau/tochau-e001.htm。
陳伯軒,〈遠去的中國:讀潘宙《船上的人》〉:https://showwe.tw/blog/article.aspx?a=6398。
越南歸僑協會曁自由僑生雜誌社:https://voca-vfoc.ezsino.org/。
榮惠倫,〈原越南風笛詩社革沿手札〉,「風笛詩社・關於風笛」: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wvinh/wvinh-j006.html。
劉吉雄,〈【難民船上的人】我們的人類啊,最後生死之間的那種抉擇〉,關鍵評論網:https://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345/article/5061#%5B4%5D。
蘇碩斌、莊瑞琳、富察,〈座談記錄― 非虛構寫作在台灣意味著什麼?〉,「重大歷史懸疑案件調查辦公室」: https://ohsir.tw/632/。
柳青青,〈尋聲80後新生代八家詩賞析〉,收錄於冬夢主編,《尋聲詩文選 尋聲詩社六週年慶特刊(電子書)》:http://www.shyun-sheng.com/images/ebook.pdf。
UNHCR, The History of Resettlement – Celebrating 25 years of the ATCR, Retrieved from: https://www.unhcr.org/media/37990.
四、 影片
高人傑、李惠仁導演,《南海神話》,《民視異言堂》2001年9月3日播出,台北:民間全民電視公司。
新唐人,〈「名人訪談傳奇故事」怒海餘生的華文作家:黃玉液(上)〉,「老金話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Yoe_SMIdvk&t=96s&ab_channel=NTDpeoplestory。
新唐人,〈「名人訪談傳奇故事」怒海餘生的華文作家:黃玉液(下)〉,「老金話館」: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Pye8FPVA8k&t=23s&ab_channel=NTDpeoplestory
State Dining Room, “Remarks by President Biden on the End of the War in Afghanistan”, The White Hous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hitehouse.gov/briefing-room/speeches-remarks/2021/08/31/remarks-by-president-biden-on-the-end-of-the-war-in-afghanistan/, August 31, 2021.
Channel 4 News, “Afghanistan: Taliban promises peace in first press conference but what comes nex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zfxZeuSl68&t=16s&ab_channel=Channel4News, Auguest 18, 2021.
CGTN, “Taliban brief press after U.S. troops leave, promise peac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cFChTrFxFg&ab_channel=CGTN, Auguest 31, 2021.
CBC News: The National, “Desperate Afghans flock to Kabul airport in attempts to fle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9Vg0iB4JRU&ab_channel=ABCNews, Auguest 17, 2021.
五、 未正式出版著作
黃廣基,〈《紅毛丹》的秘密心事〉,收錄於《有臉為證》,作者自印。
潘宙,〈亂世導遊〉,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