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台灣近四十年的戒嚴體制之下,使得帶有批判社會色彩的雜文受到相當的壓抑,即使偶爾有批評家或雜文家秉持道德勇氣「言所當言」,正面迎擊統攝一切的壟斷性政治權力,卻會因此遭遇到被消音封鎖甚至被威脅折磨的苦難。八○年代初期,龍應台以投稿於《中國時報》的一篇〈中國人,你為什麼不生氣?〉打響了名氣,並進而在報上開闢【野火集】專欄,而結集成書的《野火集》更是一上市就竄升為暢銷書的排行榜首,盤據在金石堂暢銷書榜一年以上,造就了台灣出版史上的空前記錄,論者名之為「龍應台旋風」或「野火現象」。
綜合來說,龍應台的《野火集》之所以造成轟動,有其「天時」、「地利」、「人為」等多方條件所構成:在台灣的八○年代初期,整個大環境仍十分封閉,政治敏感的餘悸猶存,加上報禁尚未解除,多數人在這種情勢底下,並不敢多「講話」,即便有意見想發表,也沒有媒體場域可供其發揮,而龍應台值此「民眾民智已開,大環境仍有禁忌」的時機返台,以自由主義者的觀點來審視台灣,敢言直說,在道德勇氣、環保、教育、人權、政治議題等題材上做了一番反思,文章邏輯說理清晰,批判弊病時痛快淋漓,《野火集》因此造成旋風,席捲台灣的輿論市場。
從創作的角度來說,龍應台的「野火」多半站在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角度來發聲,她既具有美式自由主義觀念上的認知,也承襲了中國知識份子「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的精神;然而《野火集》之所以被稱之為台灣批判雜文的濫觴,其實是基於兩個原因:其一、她不同於以往許多只專注於批判或嘲諷的雜文家,刻意將雜文藝術性提高,使雜文本身具有流傳的藝術性價值。其二、是《野火集》所出現在一個時代大潮轉折的關口,言論自由的日趨開放使得之後的雜文如雨後春筍般的竄起,《野火集》成為一個導向風潮的起點。
本論文以縱、橫的方式研究龍應台的《野火集》,從雜文的定義和發展,《野火集》的創作背景、內容題材和書寫特色,並特別就討論《野火集》的讀者回應做一番歸納和分析,以突顯《野火集》的文章意涵和獨特性,說明龍應台的《野火集》不僅是台灣雜文群書中的晶鑽,也是台灣文學史上不容忽視的一本作品。
參考資料:(按照出版、發表順序排列)
一、龍應台作品書目:
《龍應台評小說》,評論,台北:爾雅出版社,1985年6月。
《野火集》,台北,雜文,台北:圓神出版社,1985年12月。
《野火集外集》,雜文,台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
《人在歐洲》,雜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88年。
《龍應台雜文精品》,雜文,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
《從東歐看臺灣》,社會大學文教基金會,1990年。
《龍應台評小說》,評論,北京:作家出版社,1991年。
《寫給台灣的信》,散文,台北:圓神出版社,1992年元月。
《孩子你慢慢來》,散文,台北:皇冠出版社,1994年3月25日。
《看世紀末向你走來》,雜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4年3月28日。
《美麗的權利》,雜文,台北,台北:圓神出版社,1994年4月。
《在海德堡墜入情網》,小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4年。
《人在歐洲》,雜文,北京:三聯書店,1994年。
《乾杯吧,托瑪斯曼》,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6年4月9日。
《龍應台自選集卷一:野火集》,雜文,上上海藝文出版社,1996年5月。
《龍應台自選集卷二:龍應台評小說》,評論,上海藝文出版社,1996年5月。
《龍應台自選集卷三:女子與小人》,散文,上海藝文出版社,1996年5月。
《龍應台自選集卷四: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散文,上海藝文出版社,1996年5月。
《龍應台自選集卷五:在海德堡墜入情網》,短篇小說,上海藝文出版社,1996年5月。
《牽魂》,散文,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年9月。
《我的不安》,雜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7年9月。
《未完成的革命-戊戍百年紀》,龔自珍、康有為、梁啟超著,龍應台、朱維錚編注,
台北:臺灣商務出版社,1998年。
《啊!上海男人》,散文,學林出版社,1998年10月。
《這個動盪的世界》,雜文,汕頭大學,1998年10月1日。
《百年思索》,散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8月23日。
《銀色仙人掌》,短篇小說,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3年12月。
《面對大海的時候》,雜文,台北:時報文化出版,2003年12月22日。
二、參考書目:
楊牧,《交流道》,台北:洪範書店,1985年7月。
蘇不纏,《龍應台風暴》,台北:林白出版社,1986年5月1日。
托斯基,《我愛托斯基》,台北:自由時代系列叢書,1986年。
現代散文研究小組編,《中國現代散文理論》,台北:蘭亭書店,1986年10月31日。
李筱峰,《台灣民主運動四十年》,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9月。
楊昌年,《現代散文新風貌》,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89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89年3月。
公仲、汪義生,《 台灣新文學史初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8月。
杭之,《邁向後美麗島的民間社會》,台北:唐山出版社,1990年4月30日。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公司編,《都是醜陋中國人惹的禍》,台北:林白出版社,1990年7月5日。
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0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0年12月15日。
樓肇明編,《八十年代台灣散文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1991年2月。
黎運漢、張維耿編著,《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書林出版,1991年9月。
鄭明娳 編選,《大學散文選》,台北:業強出版社,1991年10月。
黃重添等著,《台灣新文學概觀》,廈門:鷺江出版社授權,台北:稻江出版社發行,1992年3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5月。
張大春,《張大春的文學意見》,台北:遠流出版社,1992年5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年8月。
李旺台,《台灣的反對勢力》,五千年出版社,1993年。
劉登翰等編,《臺灣文學史(下卷)》,海峽文藝出版社,1993年1月。
何寄澎編,《散文批評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5,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
林燿德編,《文學現象卷》,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2,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5月。
許極燉主編,《尋找台灣新座標》,台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年7月。
劉思謙,《娜拉言說-中國現代女作家心路紀程》,上海文藝,1993年12月。
汪文頂,《現代散文史論》,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
古遠清,《臺灣當代文學理論批評史》,武漢出版社,1994年8月。
盛英著,《二十世紀女性文學史》,大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
包澹寧著,李連江譯,《筆桿裡出民主-論新聞媒介對台灣民主化的貢獻》,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5年。
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6年11月。
鄭明娳,《現代散文》,台北:三民書局,1999年3月。
楊澤主編,《狂飆的八O年代》,台北:時報文化出版,1999年11月22日。
龍應台等著,陳祖彥主編,《賞心悅讀》,楷達出版社,2000年。
張苙雲主編,《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1月。
江宜樺,《自由民主的理路》,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1年。
張春榮,《現代散文廣角鏡》,台北爾雅出版社,2001年5月1日。
楊素芬,《台灣報導文學概論》,台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9月。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出版社,2002年6月。
周芬伶、鍾怡雯主編,《台灣現代文學教程—散文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8月。
趙衛民,《散文啟蒙》,台北:名田文化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三、期刊論文與報章單篇
林貞羊,〈維護女權不遺餘力〉,《中華日報》,1982年4月6日。
田新彬,〈文壇女「鬥士」龍應台和她的心路歷程〉,《我們的》雜誌,1985年5月。
江靜芳,〈另一面的盲點-讀龍應台評《千江有水千江月》有感〉,《新書月刊》,1985年8月。
羊牧,〈龍應台為我們做了什麼?〉,《臺灣時報》,1985年8月16日。
胡美麗,〈龍應台這個人〉,《新書月刊》,24期,1985年9月。
楊宗潤,〈多來幾個龍應台〉,《新書月刊》,24期,1985年9月。
吳重達,〈請將炮口掉頭轉向-提醒龍應台〉,《新歸線》,13期,1985年9月21日。
洪淑苓,〈文學批評的時代來臨〉,《文訊》,20期,1985年10月。
書宇,〈野地裡的一把火-推介《龍應台評小說》〉,《育達週刊》,1985年10月17日。
書宇,〈野地裡的一把火-推介《龍應台評小說》〉,《爾雅人》,1987年9月30日。
王德威,〈考蒂莉亞公主傳奇-評《龍應台評小說》〉,《中外文學》,4卷6期,1985年11月。
余懷璘,〈請澆滅火把吧!-讀龍應台大作感言〉,《青年日報》,1985年11月19日。
言正,〈批評者應有的態度〉,《青年日報》,1985年11月27日。
林柏燕,〈評《龍應台評小說》〉,《中華日報》,11版,1985年11月28日。
又生,〈從「又是公假」談起〉,《臺灣日報》,「春雨集」特輯,1985年12月13日。
李正寰,〈「火把」與「火災」〉,《青年日報》,1985年12月14日。
余懷璘,〈亮出中國魂〉,《青年日報》,1985年12月16日。
唐震寰,〈也聽聽我們的!〉,《臺灣日報》,「春雨集」特輯,1985年12月16日。
又生,〈平心靜氣話「野火」〉,《臺灣日報》,「春雨集」特輯,1985年12月16日。
文言正,〈野火!野火!我賣……醜陋的推銷術〉,《青年日報》,「春風集」特輯,1985年12月17日。
東海,〈臺灣是我的家!〉,《臺灣日報》,「春雨集」特輯,1985年12月18日。
余西蘭,〈踩熄這一點「野火」〉,《青年日報》,11版,1985年12月19日。
余懷璘,〈「二毛子」心態〉,《青年日報》,1985年12月20日。
郭子祥,〈澆熄那把「野火」〉,《臺灣日報》,「春雨集」特輯,1985年12月21日。
羅佛,〈評燒自己家門的「野火」〉,《臺灣日報》,「春雨集」特輯,1985年12月22日。
陳明,〈寵取狹激、辯而偽言、驕而險行〉,《臺灣日報》,1985年12月23日。
曦光,〈一本說謊、不負責任、純粹攬鏡自慰的書〉,《臺灣日報》,1985年12月24日。
李正寰,〈不能再「放野火」了!〉,《青年日報》,「春風集」特輯,1985年12月27日。
蘇不纏,〈「野火」燒不盡,「敵人」認不清〉,《第一線》創刊號,1985年12月27日。
楊和哲,〈野火不足以燎原〉,《掃蕩週刊》,1986年1月15日。
張大春,〈做「指引」?還是做「知音」?〉,《自立晚報》,10版,1986年1月30日∼2月1日。
黃瑞田,〈野火˙野火-讀龍應台《野火集》有感〉,《臺灣時報》,8版,1986年2月21日。
陳幸蕙,〈鮮花與粗磚-龍應台學批評活動的省思〉,《中華日報》,11版,1986年3月25日。
劉觴,〈這是一把怎樣的「野火」?〉,《文學家》,5期,1986年3月。
陳幸蕙等,〈會談龍應台〉,《文學家》,5期,1986年3月。
林若塵,〈粗磚與野火-專訪龍應台的出版人〉,《文學家》,5期,1986年3月。
天下雜誌編輯部,〈龍應台談「野火集」-把面具撕破來看〉,《天下》雜誌,1986年3月。
夏河洛,〈期待一個更有良知的知識界-敬致龍應台〉,《在野報導》,1986年4月19日。
皮介行,〈別澆熄那把野火〉,《在野報導》,1986年4月19日。
張國財,〈評龍應台的社會批評-野火集〉,《民眾日報》,1986年5月24日。
季季,〈燃起美麗的野火〉,《希望我能有條船》,1986年6月1日。
張世民,〈我看「龍評」與「評龍」〉,《民眾日報》,1986年6月6日。
苦苓,〈評「龍應台風暴」〉,《文藝》,1986年8月。
孟浪,〈讀「野火集」〉,《臺灣新聞報》,1986年9月24日。
杭之,〈大眾市場中的「野火現象」〉,《中國時報》,1987年6月19日。
劉春城,〈送龍應台序〉,《自立晚報》,10版,1986年7月27日。
符芝瑛,〈龍應台離台前夕的批評與辯護-期待一個健康蓬勃批評的社會〉,《中國論壇》,22卷9期,
1986年8月。
何聖芬,〈期待一個華文文學競技場-訪龍應台解嚴後的文學發展〉,自立晚報,1986年8月31日。
陳翠蓮,〈人們已成熟到不能接受欺騙-專訪龍應台〉,《自立晚報》,1987年8月28日。
趙麟,〈又見「野火」亂燒!〉,《臺灣日報》,1987年8月30日。
書宇,〈野地裡的一把火〉,《爾雅人》,1987年9月30日。
許水綠,〈臺灣意識和龍應台評小說〉,《新文化》,1期,1989年2月。
黃碧端,〈銳利的觀察者〉,《聯合文學》,1992年5月13日。
蕭蔓,〈龍應台,你的名字是女人〉,《光華》雜誌,19卷6期,1994年6月。
劉瑞芬,〈從「野火」的辛辣到母性的包容-闊別十年的龍應台〉,《光華》雜誌,19卷6期,1994年6月。
王之嬿記錄,〈木材商與牙籤販-李敖談「野火集」〉,《中國時報》,1994年8月21日。
王德威,〈海德堡之死-評龍應台「在海德堡墜入情網」〉,《聯合文學》,1994年9月。
劉紹銘,〈水至清則無魚-看龍應台在新加坡點火〉,《中國時報》,23版,1994年12月16日。
舒非,〈知性有餘感性不足-龍應台最在乎的一本書〉,《明報月刊》,1995年。
許添瑞,〈野火女子點燃情火〉,《自立早報》,23版,1995年4月9日。
楊棄,〈評論的求全與創作的示範《在海德堡墜入情網》〉,《中國時報》,42版,1995年4月20日。
羅金義,〈溫柔而堅定地把心靈開放-讀「乾杯吧!托瑪斯曼」〉,《讀書人》,1996年。
胡梓,〈打破禁忌的「野火現象」〉,《書香月刊》,1996年。
薛化元,〈從「反共擁蔣」掛帥到人權意識的抬頭-《自由中國》與執政當局互動的一個歷史考察〉,
《法政學報》,第五期,1996年1月。
邱婷,〈龍應台印證不確定的年代〉,《民生報》,15版,1996年4月14日。
董青牧,〈龍應台出新書想找新的起點〉,《民眾日報》,1996年4月27日。
廖輝英,〈八○年代女性創作與社會文化之關係〉,《文訊》雜誌,1996年5月。
鹿憶鹿,〈野火以後的春風-讀龍應台「乾杯吧!托瑪斯曼」〉,《文訊》,1996年7月。
李芳蓓,〈女人美麗的權利〉,《青年日報》,1997年3月26日。
徐開塵報導,〈看臺灣的變,談台灣的變〉,《民生報》,1997年9月14日。
〈龍應台冷眼看《不安》〉,《中國時報》,43版,1997年9月18日。
鄭一青,〈打破忍不住的沈默-龍應台〉,《天下》雜誌,200期,1998年1月。
楊照,〈批判旋風-龍應台的《野火集》〉,《中國時報》,1998年2月3日。
孫康宜,〈龍應台的不安和她的上海男人〉,《中國時報》,1998年12月31日。
王敏,〈關於龍應台的創作思考〉,《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5卷6期,1998年。
郭士榛報導,〈龍應台出書,強調人本關懷〉,《中央時報》,1999年9月4日。
陳文芬報導,〈龍應台百年思索難掩疑惑〉,《中國時報》,1999年9月4日。
楊照,〈率直與憨膽〉,《中國時報》,1999年9月7日。
楊照採訪龍應台,王妙如記錄整理,〈不安的野火〉,《中國時報》,1999年9月28∼30日。
李欣倫記錄,龍應台、楊澤、楊照等出席,〈來自地球村的憨因仔〉,《中國時報》〈人間〉副刊,
1999年10月3日。
彭蕙仙報導,〈從野火集到百年思索〉,《中央日報》,1999年11月1日。
方美芬,〈點燃批評野火的鬥士-龍應台〉,《全國新書資訊月刊》,1999年12月。
李瑞騰,〈不妥協的身姿〉,《聯合報》,1999年12月20日。
楊照,〈李敖與文學〉,《中國時報》,2000年2月17日∼18日。
朱嘉雯,〈龍應台「百年思索」〉,《文訊》,2000年10月。
黃曜隆,〈南海血書與電影「英雄」〉,《自由時報》,2003年2月7日。
五、學位論文
許瑩月,《從臺灣報紙副刊探索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關懷及其困境》,輔仁大學,
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80學年度。
賴永忠,《臺灣地區雜誌發展研究-從日據時代到民國八十一年(上、下冊)》,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81學年度。
秦鳳英,《知識菁英對威權體制民主化之影響研究-台灣「大學雜誌」個案分析》,台灣師範大學,
公民訓育研究所碩士論文,81學年。
施惇怡,《從報紙副刊的內容看副刊的功能-以解嚴後四家報紙副刊為例》,國立政治大學,
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86學年度。
張靜倫,《顛簸躓仆來時路----論戰後台灣的女人、婦運與國家》,國立臺灣大學,
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87學年度。
鍾怡雯,《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1949—1999》,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88學年度。
林雯,《黨外雜誌與民族主義-七、八○年代台灣的民族主義論述》,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89學年。
曾遊娜,《李氏春秋:李敖的文字世界》,臺北市立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90學年度。
林惠萱,《臺灣黨外雜誌之研究-以「蓬萊島」系列為例》,國立中興大學,歷史研究所,90學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