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胡惠君 |
---|---|
論文名稱: |
具象與抽象之間-保羅.克利的繪畫表現形式研究 Between Embodiment and Abstract Research of the expressive form of paintings Paul Klee |
指導教授: | 高榮禧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80 |
中文關鍵詞: | 繪畫形式 、抽象藝術 、藝術風格 、保羅.克利 |
外文關鍵詞: | painting form, Abstract Art, Art style, Paul Kle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以保羅.克利的繪畫表現形式為探討的主軸。以保羅.克利的繪畫分期作品為例來探討保羅.克利抽象繪畫的形成與轉變。
保羅.克利在現代繪畫藝術上的地位相當獨特。尤其是他那具有兒童天真的塗鴉繪畫形式卻表現出「諷刺性」「戲謔性」和「隱喻性」的表現風格,他的抽象繪畫是具有哲學意味的。當代許多對保羅.克利的繪畫研究都僅是些許邊緣的解釋,對於他的創作心理過程和美學思想卻甚少提及重點。他於1912年以前的作品中繪畫的形式與媒材的運用相當廣泛,1920之後除了形式純化及圖案簡單化外,更將畫面圖形加以字體和象形似的黑線作變化,在他加入包浩斯任職時,以熟練繪畫和線條的演變技法,並加入許多繪畫理論,實現包浩斯當時以設計為重要課程的教育方案。他對於繪畫技法和媒材的多變嘗試,除了作品數量驚世之外,在他的繪畫過程中的色彩和形式的突變更使他成為當時受到注目的藝術家,他在具象和非具象之間游走的形式成為他作品的最大特色。
為了能更有系統與整體性的探討保羅.克利之藝術風格、內涵與美學理念,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保羅.克利藝術創作背景及分析保羅.克利的繪畫心理表現和創作過程的演變,進一步剖析保羅.克利繪畫造形元素的運用和技法表現,最後再綜合前述之研究分析,做成總結。
Abstract
As main discussion of this research is the expressive form of paintings of Swiss artist Paul Klee. Discussions of the form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 abstract paintings are based on his art works throng various stages.
In Modern Art, Paul Klee occupies a quite unique position. His childlike naive works actually display the satirical, playful and metaphorical styles in his particular expressive works. His abstract painting also has greet philosophical concern.
Many researches and studies of Paul Klee nowaday are interpretations of his works in a peripheral way. They hardly mention the key point regarding to his creative process and his esthetic thought. Before1912, his works were verified both in art form and the materiel adopted but after 1920, his works showed some form purified and graphics simplified , together with some pictorial figures modified in heavy line with the typeface and hieroglyph-like symbols. When he taught in Bauhaus, he used his skilled drawing and line evolution technique to realize some Bauhaus educational program by taking design as its special method at that time. His painting technique and the attempt to try changeable could contribute the quantity of his work that startled the world. Variations of color and form in his works make him good reception of the time .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of his art works is some form that between the embodiment and the abstract.
In order to systematic discussion of his artistic style, connotation and esthetic motif ,the aims of this research may mainly concentrate as follows:
First, the Discussion of the creative background Paul Klee.
Second, Analyzes the psychology and expression of the creationism process evolution of Paul Klee.
Third, Analyzes the utilization shape elements and the related autistic technique of Paul Klee.
Fourth,a summary and Synthesis of previous discussion and analysis of this research.
一、中文書籍
方祖燊《西方繪畫史》,出版社:國家,台北,2005。
方傑,《藝術風格的構成模式–以巴色利茲繪畫發展為例的分析》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王玉齡、黃海鳴譯《藝術解讀》,出版社:遠流,台北,1996。
王秀雄主編《西洋美術辭典》,出版社:雄獅,台北,1982。
王秀雄著《美術心理學》,出版社: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1。
王玫譯《巨匠美術週刊-克利》,出版社:錦繡,台北,1992。
王建柱著,《包浩斯》,藝風堂,台北,2003。
王寶蓮譯《西洋藝術史》,出版社:幼獅,台北,1980。
田青、聞斌編譯,「西洋繪畫2000年-6」,錦繡出版社,台北,1999。
朱光潛著《西方學者論美與美感》,出版社:丹青,台北,1993。
何政廣主編 《世界名畫全集-保羅克利》出版社:藝術圖書公司,台北,1996。
何政廣主編 《世界名畫全集-康丁斯基》出版社:藝術圖書公司,台北,1996。
何政廣主編 《世界名畫全集-蒙德利安》出版社:藝術圖書公司,台北,1996。
何政廣主編 《克利-詩意的造型大師》出版社:藝術家出版社,台北,1999
何政廣著《歐美現代美術》出版社:、藝術家出版社,台北,2002。
何新著《藝術的現象的符號-文化學闡釋》,出版社:人民文化,北京,1987。
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Ι》,出版社:遠流,台北,1995。
余珊珊譯《現代藝術理論Π》,出版社:遠流,台北,1995。
余秋雨著《藝術創造工程》,出版社:允晨文化,台北,1900。
吳介祯、吳介祥譯 Wolf-Dieter Dube《表現主義》,出版社:遠流,台北,1999。
吳建銘,《委拉斯蓋茲繪畫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吳瑪悧譯《保羅.克利》,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87。
吳瑪悧譯《藝術的精神性》,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85。
吳瑪悧譯《藝術與藝術家論》,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95。
李長俊著《西洋美術史綱要》,出版社:雄獅美術,台北,2001。
李長俊譯《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出版社:雄獅美術,台北,1984。
李美蓉著《視覺藝術概論》,出版社:雄獅美術,台北,1997。
李醒塵著《西方美學史教程》,出版社:淑馨,台北,1996。
杜美著《德國文化史》,出版社:揚智,台北,1997。
辛達謨譯《德國史》下冊,出版社:國立編譯館,台北,1999。
佟景韓、易英主編 《造型藝術美學》,洪葉文化,台北,1994。
周純淑譯,《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近代歐洲》,台灣麥克,台北,1991。
周純淑譯《大都會博物館美術全集-歐洲啟蒙和革命時期》,出版社:台灣麥克,
台北,1991。
周超群譯《保羅克利教學手記》,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99。
居延安譯 阿諾德.豪澤著《藝術社會學》,出版社:雅典,台北,1988。
林和譯,《渾沌-不測風雲的背後》,天下遠見,台北,1998。
林亭儒,《從符號學角度詮釋傳統吉祥圖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書堯著《視覺藝術》,出版社:維新書局,台北,1984。
邱彰譯,亞諾.豪斯著《西洋社會藝術進化論》,出版社:雄獅美術,台北,1997。
雨云譯《克利的日記》,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97。
雨云譯《藝術的故事》,出版社:聯經,台北,1998。
姚一葦著《藝術批評》,三民書局發行,台北,1996。
姚一葦著《藝術的奧密》,臺灣開明書店發行,台北,1968。
孫旗譯 SIR HERDERT READ著《現代藝術哲學》,出版社:東大,台北,1967。
高千惠著《百年世界美術圖像》,出版社:藝術家,台北,2000。
康美鳳譯《對位法》,出版社:大陸書店,台北,1988。
張心龍譯《新世界的震撼》,出版社:遠流,台北,1996。
張心龍譯《藝術與文化》,出版社:遠流,台北,1993。
張正仁譯 Riva Castleman著《二十世紀版畫藝術史》,出版社:遠流,台北,2001。
張法著《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出版社:淑馨,台北,1998。
張芳慈,《李澤藩繪畫的空間表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郭小平、翟燦譯《藝術心理學新論》,出版社:台灣商務,台北,1992。
郭長揚譯《音樂美學》,出版社:大陸書店,台北,1981。
郭恆鈺、許琳菲等著《德國在哪裡》,出版社:三民,台北,1991。
陳佳慧,《克利在包浩斯》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陳玫琦,《保羅.克利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993。
陳玫琦,「理性與感性並容的畫家-談保羅.克利的創作」,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美勞系講師。
陳秉璋、陳信木合著《藝術社會學》,巨流圖書出版,台北,1993
陳秋瑾著《現代西洋繪畫的空間表現》,藝風堂,台北,1989
陳從周等著《美學與藝術》,出版社:木鐸,台北,1985。
陳景容著《構圖與繪畫分析》,武陵出版,台北,1991
陳朝平著《藝術槪論》,出版社:五南,台北,2000。
曾堉,葉劉天增譯 Giulio Carlo Argau,Mauizio Fagiolo著 《藝術史學的基礎》,出版社:東大,台北,1992。
曾雅雲譯 韓瑞屈.沃夫林Heinrich Wolfflin著 《藝術史的原則》,出版社:雄獅,台北,1987。
黃麗絹譯《抽象藝術》,出版社:遠流出版社,1999。
楊富裕著 《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方法概論與方法》出版社:田園城市,台北,2000。
楊震譯《克利》,出版社:錦繡,台北,1993。
粱春生譯 斐利蘭德著《藝術與鑑賞》,出版社:吳氏基金會,台北,1989。
葉航著《美的探索》,出版社:新潮文庫,台北,1992。
趙雅博著《中外藝術創作心理學》、中央文物供應社發行、1983。
劉小明著《德意志的智慧》,出版社:新潮社,台北,2004。
劉文潭著《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環宇出版社,台北,1984。
劉文潭著《現代美學》,台灣商務印行,台北,1984。
劉光明著《藝術、科學與詮釋》,出版社:台北市立美術館,台北,1993。
劉其偉著《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出版社:雄獅美術,台北,1991。
劉其偉著《藝術人類學》,出版社:雄獅美術,台北,2002。
劉其偉著《藝術與人類學》,出版社:台灣省立美術館,台北,1992。
劉思量著《藝術與創造》,出版社:藝術家,台北,1989。
滕守堯著《藝術社會學描述》、出版社:生智文化,台北、1999。
蘇珊娜.帕區,《克利》,班納迪克‧塔森,德國,1997。
羅靜蘭等著《西方文化之路》,出版社:楊智,台北,1994。
學術論文
蕭銘芚著《造形發想法之理論與實務》,出版社:五南書局,台北,2000。
謝里法著《藝術的冒險》,出版社:吳氏基金會,台北,1989。
謝國昱,《法蘭克.史特拉(Frank Stella,1936~)藝術風格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魏伶容等譯《德國表現藝術》,出版社:藝術家,台北,2004。
蔣曉儀,《試析繪畫中植物之光影表現--我與植物和光影之對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2005。
鄭素勤,《探討透視的空間表現繪畫動力結構:以達文西與克利的作品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二、西文書籍
Güse Ernst-Gerhard《PAUL KELL》Geneva,1991。
Comte Philippe《Klee》Paris,Casterman,1991。
Grohmann Will《Paul Klee》London,Thames and Hudson,1987。
Lanchner Edited by Carolyn《Paul Klee》Boston,Distributed by New York Graphic Society Books,Little Brown,1987。
Spiller Jurg《Paul Klee Notebooks Volume 1》London,Lund Humphries,1992。
Spiller Jurg《Paul Klee Notebooks Volume 2》London,Lund Humphries,1992。
Kersten Wolfgang und Osamu Okuda《Paul Klee/Im Zeichen der Teilung》Stuttgart,Hatje,1995。
三、線上資料
《藝術品的三要素》
http://art.network.com.tw/01learn/ArtAppreciate/01Basic/005.asp 2006/6/12
《靈魂的中庸——論保羅‧克利的繪畫風格》
http://blog.yam.com/aliceforgood/archives/314372.html 2006/6/11
《繪畫中的音樂–保羅.克利的《複音繪畫》》周怡秀
http://www.ttsh.tp.edu.tw/~t450/year01.htm 2006/6/04
《抽象藝術》
http://www.aerc.nhctc.edu.tw/2-0-1/A/a2-index.htm 2005/10/28
《有機物體》
http://aerosol.as.ntu.edu.tw/earth/ch1/sec1-5.htm 2005/10/28
《swissinfo》
http://www.swissinfo.org/specials/klee/paul_klee_index.html 2005/7/15
《WebMuseum,paul klee》
http://www.ibiblio.org/wm/paint/auth/klee/ 2005/7/15
《Questia librarians》
http://www.questia.com/library/art-and-architecture/artists/paul-klee.jsp?CRID=paul_klee&OFFID=se2&KEY=paul_klee&LID=14733003 2005/7/20
《Paul Klee posters at AllPosters》
http://results.searchscout.com/content/429/34857-1/content26771-0.html?b=23306&m=Mzg2NDI2ODY5&t=1000099385&d=1000099385&k=paul+klee&c=34857 2005/7/20
《DAVE》
http://www.arthistory.cc/index_ns.html 2005/7/20
《ArtCheckOut》
http://www.artcheckout.com/PictureGroup.asp?ArtistID=4430 2005/7/20
《Prints》
http://prints.com/prints.php/Paul_Klee/Mazzaro/?artist_id=2731&print_id=5101199 2005/7/22
( 藝術天堂)林怡君《死亡天使 (Angles ofDeath)--象徵主義之中的死神形象》
http://life.fhl.net/Art/main02/03.htm 2005/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