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吳書綾 Shu-Ling Wu |
---|---|
論文名稱: |
數位學習應用於擊樂教學之實驗研究—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SmartMusic之可行性與成效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e-Learning on Percussion Teaching-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Computer-Aided Music Training with Software SmartMusic |
指導教授: |
蘇郁惠
Yu-Huei S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9 |
中文關鍵詞: | 數位學習 、打擊樂器 、電腦輔助音樂教學 、SmartMuisc |
外文關鍵詞: | e-Learning, Percussion Instrument, CAMI, SmartMusic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數位學習模式應用於擊樂教學之實驗研究—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軟體SmartMusic之可行性與成效」。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國小中、高年級40位學童,實驗組與控制組各20人為樣本。實驗組進行八週之「數位學習模式應用於擊樂教學」,控制組進行八週之「傳統擊樂教學」。本研究實驗組以「國小學童擊樂能力專家評定表」、「SmartMusic滿意度調查表」作成效檢核工具,並透過「擊樂背景檢核表」、「資訊背景調查表」探討影響實驗成效之相關因素。本研究以「SmartMusic9.1版」為主要實驗工具,進行學生擊樂練習之自動伴奏與演奏錄音,並利用「新竹市教學網信箱」與「奇摩網站信箱」,進行該演奏錄音檔之學生作業繳交與教師意見回覆。本研究發現:(一)「SmartMusic」的曲庫、自動伴奏系統與錄音等功能有助於學生擊樂技巧的學習,並有效提升學生擊樂能力。(二)「SmartMusic輔助擊樂教學」不因性別與年段而有差異。(三) 「SmartMsuic輔助擊樂教學」有助於擊樂背景較佳之學生擊樂能力提昇較多。(四)學生先備的家庭電腦設備及音樂軟體操作與資訊相關能力,是影響「SmartMusic輔助擊樂教學」實驗成效的相關因素。
The main objective for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e-Learning on Percussion Teaching by using the instrumental training software-SmartMusic”.The experiment of this study is empirically based. Forty students from grade 3 to grade 6 are chosen as samples for the study, and they a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efore conducting the experiment in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For eight weeks of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e-Learning on Percussion Teaching”, one group participates in the “Traditional Percussion Teaching” while the other group participates in the “Technology Assisted Percussion Teaching.” “The Expert Investigation Sheet of Elementary Students’ Percussion Ability” and “SmartMusic Satisfaction Questionnaires” are used as study tools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Moreover, “Self-examined Form of Percussion Ability and Practicing Methods” and “Evaluation Sheet of Basic Information Ability” reveal the relevant factors that have an effect on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martMusic 9.1 edition” is a major experimental tool for the students in percussion training, providing auto-accompaniment and recordings of performances. In addition, “HsinChu Teaching Website Mail” and “Yahoo Electronic Mail” are used to collect the recordings of performances from the students and to send comments to the student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The library of compositions, auto-accompaniment system, and recording ability in SmartMusic can assist in the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 percussion skills, effectively increasing their percussion abilities. (2)“SmartMusic Assisted Percussion Teaching” is indifferent to the sex and the age of a student. (3) “SmartMusic Assisted Percussion Teaching” has a greater improvement with students already having a percussion background. (4)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with “SmartMusic Assisted Percussion Teaching” can be affected by the student’s familiarity with the computer equipment and the operations of the music software and by the student’s technology aptitude.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人文藝術學習網(2003~2006)。2007年8月8日,取自
http://arts.edu.tw/intro/index.html
王全世(200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教育,80,23-31。
王沛綸(1987)。指揮學。台北市:全音。
王姝瓔(2005)。國小打擊樂團組訓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音樂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王裕鈜(2007)。數位學習(e-Learning)之內涵、應用與發展。人事月刊,44(3),36-41。
王曉璿(1999)。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探究。菁莪季刊,10(4),18-24。
朱宗慶(1984)。節奏樂器基礎。台中市:藝青。
朱宗慶(1988)。淺談打擊樂器。幼獅月刊,424,28-29。
朱宗慶(1988)。鼓系樂器貴族。幼獅月刊,423,50-53。
朱宗慶(1997)。別讓比賽影響音樂教育。音樂教育季刊。5,20-22。
朱宗慶打擊教學系統(無日期)。2006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jpg.org.tw/newschool/index.html
艾瑟頓(2002)。指揮手冊(呂淑玲、蘇所戟譯)。台北市:揚智。
行政院(2002)。挑戰二00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e世代人才培育計畫)。行政院:挑戰二00八~92年6月新版宣導手冊。
何克抗(2003)。數位學習與高教改革。載於邁向數位學習社會(頁172-201)。台北市:遠流。
何貴良(1996)。電腦科技在音樂教育之應用研究。台北市:旗標。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五南:台北市。
吳青蓉(1999)。跨世紀的教學革命:資訊科技融入學科教學。竹縣文教,19,16-26。
吳清山、林天祐(2001)。電子學習。教育研究月刊,91,119-120 。
吳清山、林天祐(2006)。教育新辭書。高等:台北市。
吳榮桂(1997)。國小音樂教學的新機。國教輔導,25(1),5755-5758。
吳慧文(2000)。朱宗慶打擊教學系統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音樂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靜宜(2001)。指揮棒之發展與指揮史關係之研究。景女學報,1,165-182。
李友文(2003)。資訊科技融入音樂教學。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學報,15,567-592。
李怡蓉(2003)。互動式樂理教學系統。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李抱忱(1980)。合唱指揮。台北市:天同。
李茂興(譯)(1998)。Charles R.Hoffer著。音樂教育概論。台北市,揚智。
李哲洋(譯)(1985)。菅原明朗著。樂器圖解。台北市:全音。
沈敬惠(2003)。國中直笛合奏團組訓參賽之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周文欽(2002)。研究方法實徵性研究方法取向(第二版)。台北市:心理。
林小玉(2005)。「邁向藝術」課程模式應用於國小五年級學童編曲創作知能研究。藝術教育研究,10,87-126。
林幼雄(2000)。合作生活電腦輔助音樂教學網行動研究。台南師院學報,33,429-451。
林光餘(1987)。漫談指揮基本原理(一)。音樂教育,7,16-21。
林佩儒(2000)。現代科技運用於音樂教育。國教世紀,190,27-32 。
林清山(1992)。心理教育與統計學。台北市:東華。
邱如升(1981)。西洋樂器圖解。台北市:淡江書局。
姚世澤(2002)。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台北市:師大書苑。
施珊佑(200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弦樂團組訓之探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施富有(2005)。提供鷹架對不同學習成就學生數位學習成效之探討-以高年級水的三態教學活動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洪燕竹(2005)。網路學習—新一代教學輔助模式。教師之友,45(4),8-13。
胡寶林、周結文(1986)。音樂韻律與身心平衡。台北市:遠流。
徐松榮(1988)。認識節奏樂隊的「旋律樂器」。研習資訊,38,33-41。
徐頌仁(1983)。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市:全音。
徐龍輝(1983)。國民學音樂教育教學設施現況與器樂指導。師友,187,62-65。
秦禎(1998)。幼兒音樂與律動。台北市:五南。
高秀玲(2007)。建構「幼兒音樂教師網路學習平台」之發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康謳(譯)(1982)。戈登傑柯著。簡明管弦樂器配器法。台北市:全音。
康謳主編(1990)。大陸音樂辭典。台北市:大陸。
張大勝(2004)。合唱指揮研究(第九版)。台北市:全音。
張吟宇(2005)。當代常見的打擊樂記譜。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管弦與擊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俊賢(2003)。指揮者左手功能及其應用研究。嘉義大學學報,75,1-20。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台北:東華。
張家倩(1998)應用全球資訊網發展成人字自學式教材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張國恩(1999)。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統星(1986)。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市:全音。
張渝役(1995)。國小音樂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
張蕙慧(1996)。從生理觀點探討兒童音樂教育。新竹師院學報,9,339-361。
教育部(1998)。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1)。中小資訊教育總藍圖。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音樂學習加油站(1997~2003)。2007年8月8日取自
http://content.edu.tw/primary/music/tp_ck/2003/default.htm
梁廣程、潘永璋編著(1994)。樂器法手冊。台北市:世界文物。
梅苓全人音樂教學系統(無日期)。2006年11月30日,取自
http://www.mei-ling.com.tw/main.htm
許卓婭、薛瑜(1993)。幼兒打擊樂教學集。上海:教育出版社。
許恭誠(2005)。互動多媒體教學網站應用於節奏教學的發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許雙亮(1989)。從節奏樂隊到器樂合奏。音樂教育,14,15-17。
連玟雯(2005)。電腦輔助國小音樂班音感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連雅文打擊教學系統(無日期)。2006年11月30日,取http://www.kigo.com.tw/
郭生玉(2002)。心理與教育研究法(第十八版)。台北縣:精華。
郭侑玫(2007)。打擊樂學習經驗對於低成就國中生學習態度影響之行動研究。新竹教育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郭惠嫻(1997)。國民小學音樂課程實施演奏教學的重要性。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8,419-434。
陳文婉(1986)。幼兒音樂節奏教學。台北市:信誼基金
陳玉玫(2001)。應用電腦輔助國小音樂教學探討。國立新竹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陳茂萱、王穎(1993)。複節拍教學策略之發展/電腦輔助教學軟體之設計(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 NSC82-0111-S003-001)。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系。
陳哲輝(1998)。兒童樂隊中敲擊樂器之運用與常見的問題。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121-130。
陳惠貞(1996)。電腦輔助音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教學對不同學習型態的國小學生音樂學習成效之探討。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陳雅如(2006)。知識管理導向數位學習系統架構設計。私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學謙(1997)。國小兒童合唱指揮研究。台北師院學報,10,533-584。
曾佩宜(2004)。應用資訊科技融入音樂科教學設計之實證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士騰(2005)。網路教學課程實做之行動研究—以國小數學科因數單元補救教學為例。國立嘉義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黃正治(1990)。國民小學兒童樂隊教育與研究。台北市:佰楓。
黃國禎(2006)。數位時代的學習契機與要素。研習論壇,71,5-10。
黃淑貞(2004)。開放網路教學平台模式於國中音樂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麗卿(1998)。創意的音樂律動遊戲。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楊文碩(2003)。器樂教學提升國小五年級學童音感及節奏能力—以直笛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楊孟麗、謝水南(譯)(2003)。Jack.R.Fraenkel & Norman.E.Wallen著。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心理。
楊家興(1992)。視聽教育與我國隔空教學的發展。教育資料集刊,17,197-208。
楊淑茹(2002)。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國中音樂直笛教學自製教具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雅惠(1993)。運用電腦輔助之曲調創作教學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楊麗雪(2004)。運用電腦輔助直笛合奏教學之實徵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葉振綱(1991)。古典音樂與樂器。台北市:三暉。
廖年賦(1989)。管弦樂指揮研究。台北市:全音。
廖樹浯(1977)。小鼓奏法研究。台北市:廖樹浯。
廖樹浯(1983)。敲擊樂器奏法研究。台北市:廖樹浯。
廖樹浯(1987)。如何選購節奏樂隊使用的樂器。音樂教育,5,11-19。
廖樹浯(1997)。我對器樂合奏教育的管見。國民教育。37(3),59-61。
劉英淑(1994)。國民小學音樂科新舊課程標準比較。研習資訊,11(2),28-41。
劉添珍(1982)。鼓號樂隊組與表演。台北市:天同。
蔣理容(2000)。古典樂欣賞——樂器篇。台北市:揚智。
蔡俊男(2000)。高雄市立國小教師運用資訊設施教學意願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蔡盛通(1982)。漫談敲擊樂器。國教園地,6,9-15。
蔡盛通(2003)。音樂欣賞新論。台北市:五南。
鄭方靖(1997)。樂教深耕文集。高雄市:復文書局。
蕭炬明(1984)。台灣區音樂比賽中樂曲處理與指揮之探討及其績效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貓頭鷹編譯小組(譯)(2001)。Christine Ammer著。音樂辭典。台北市:貓頭鷹。
賴玫伶(2005)。國小三年級網頁輔助認譜教學系統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音樂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美玲(1992)。電腦輔助音感教學軟體之設計與發展。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0-0301-H152-003)。台北市: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教育學系。
賴美玲(1997)。電腦在國小音樂教學的應用。邁向二十一世紀音樂教學之藝術—合唱合奏教學研討會論文集,63-74。
賴連貴(2005)。嵌入式診斷試題在多媒體適性化數位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錢萬輝(1979)。西洋樂器研究(樂器法)。台北市:天同。
謝苑玫(2002)。國小四年級直笛教學評量的設計與實施。台南師院學報,35,389-412。
蘇郁惠(1993)。敲出生命—響亮樂章的人。國教世紀,28(4),15-19。
蘇郁惠(1997)。中小學音樂科基本學力指標之概述。國教世紀,174,8-14。
貳、 西文部分
Ally, M. (2004). Toward a theory of online learning. In , T.Anderson& F.Elloumi(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online learning, 3-31. Canada,Athabasca:Athabasca University.
Belli, R. D. (2001). Drumming:The future is in your hands. Teaching Music , 9(3), 48-51.
Conway, C. (2003).Good rhythm and intonation from day one in beginning instrumental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9(5) , 26-31.
Davis, A. (2004). Better xylophone technique through relaxed movement.Teaching Music, 13(5) , 38- 42.
Diehl, N. C. (1971).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and instrumental music: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research.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 19(3) , 299- 306.
Distefano, D. (2005). Flamboyancy in percussion class. Tecahing Music, 13(2) , 4044.
Dunnigan, P. (1993).The computer in instrumental music.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0(1), 32-37.
Hermanson, C. & Kerfort, J. (1994). Technology assisted teaching:is it getting result?
The American Music Teacher, 43(6), 20-28.
Inks, K. B. (2005). Standard 3 is risky business: Practical ideas for improvising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Music, 13(5) , 22-26.
Jackie Chooi, T. L.,& Patricia, S. C. (2005). Children's natural and necessary musical play:Global contexts,local application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91(5), 57-62.
Khan, B. H. (1997).Web-based instruction: What is it and why is it? In B. H. Khan(Ed.),
Web-Based Instruction, 5-18. Englewood Cliffs,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Machover, W. & Uszler, M (1996). Sound choices: Guiding your childs musical experienc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kel, R. (1983). Music for your child: A complete guide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New York: Facts On File .
Marles, A. (2007). Conn-Selmer/Make Music! initative encourages and motivates.
Linking Research &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 , 48(5) , 82.
Marsalis, W. (2007). Hobbyists. SmartMusic. Retrieved April 30, 2007, from http://www.smartmusic.com.
McGee, T. J. (2002). Timpani and percussion/ the flute. Library Journal , 127(11) , 68.
Mixon, K. (2005). Including expectional students in your instrumental music program. Teaching Music, 13(3) , 30-35.
Mixton, K. A. (2002). Helping percussionists play musically.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88(4) ,53.
Mursell, J. L. (1937). The Psychology of Music. New York: W. W. Norton.
Peter, G.D.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materials for use in the teaching of instrumental music via PLATO Ⅳ final report. Undergraduate Instructional Awar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vel, M. (1982). The development of open drill in the context of computer-based ear training . Journal of Computer-Based Instruction, 9(2), 74-77.
Richard, S. R. (2000). The internet,auto-accompaniment software ,and spectral analysis in undergraduate voice lesson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 2000)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60(11), 3947.
Rosenberg, M. J. (2001). E-learning:strategies for delivering knowledge in the digital
Training , Periodical, 55 (8) ,82-85.
Sadie, S. (2001). 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 London: Macmillan.
Schachter, B. N. (1999). The use of new technology for piano instruction in a structured learning environment(UNIVERSITY COLUMBIA, 1999).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60(07),2422A.
Serrano, C. (2006). 10 Tips for wind players who teach percussion. Teaching Music., 13(4) ,46- 47.
Upitis, R. (1983). Milestones in computer music instruction. Muisc Educators Journal. 69(83),40-42.
Weeks, D. G.. (1987).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with beginning trumpet students.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University Microfilms, 1987), 44(06), 174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