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郭乃維
Kuo, Nai-Wei
論文名稱: 安置少女在園教育復原力之研究﹘以衛生福利部少年之家為例
A Study of Educational Resilience in Female Juveniles at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Adolescents' Hom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朱思穎
Chu, Szu-Yin
口試委員: 陳志軒
Chen, Chih-Hsuan
黃澤洋
Huang, Tse-Ya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特殊教育學系
Special Education
論文出版年: 2019
畢業學年度: 10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5
中文關鍵詞: 機構在園教育教育復原力安置機構中途學校安置少女
外文關鍵詞: Education i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Resilience of Educatio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Halfway School, Girls in Residential Institutions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安置少女之在園教育復原力現況,採用問卷調查法,並運用研究者自編之「在園教育復原力問卷」,進行衛生福利部少年之家安置少女之全體普查,共計126份正式問卷回收資料,並運用t-test與ANOVA來考驗不同背景變項之安置少女,其在園教育復原力的差異情形;另以立意取樣挑選10位有意願者接受訪談之安置少女,以半結構化的方式進行訪談,以獲得輔助性之質性資料並增加量化結果的深度。
      綜合歸納所有研究資料,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
    一、少家安置少女對其在園教育復原力的看法偏向高分
    二、少家安置少女之背景變項,對其在園教育復原力之看法差異
    (一)滿18歲以上的安置少女,在全量表及情緒調節能力上有較差的得分。
    (二)安置少女安置的時間越久、考取證照越多,有較高的樂學敬業得分。
    (三)安置少女曾有生產或引產經驗者,在問題解決能力、效能感得分較高。
    (四)安置少女有接受補救教學者,在全量表、樂學敬業、問題解決能力、希望與樂觀的態度、效能感上有較高的得分。
    三、訪談結果如下
    (一)安置少女在人際互動、樂學敬業、堅持力上,使用的觀點不同。
    (二)人際互動是安置少女最重視的議題。
    (三)安置於少家後,少女偏向變得比較樂觀、較有目標感並有正向的改變。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educational resilience of female juvenile delinquents in a residential institution. A self-made questionnaire has been utilized to understand perspectives of female juveniles from the Adolescents’ Home hosted by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By performing t-tests and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on 126 formal questionnaires collected in the first two months of 2019, the differences of educational resilience shown by female juvenile delinquents between varie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eale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10 of these female juveniles were also conducted to obtain qualitative data for adding depth and context to the quantitative results.
    General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as below:
    1.These female juveniles tend to have high scores of educational resilience.
    2.The female juveniles with varied background s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ir educational resistance at the institution.
    2-1The juveniles who are over the age of 18 show poorer total scores and emotional adjustment ability than those who are under the age of 18.
    2-2The longer the juveniles have been resettled, and the more licenses they have received, the more appreciation of being educated in the institution was shown.
    2-3The juveniles who had experienced in childbirth or in abortion show higher scores 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and on efficacy than those had no such experience.
    2-4The juveniles who have received remedial teaching show higher total scores, and higher scores on dedication, problem-solving ability, hope and optimism, and efficacy than those have not participated in such course.
    3.Qualitative data is shown below:
    3-1The juveniles s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several aspects, especially on the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dedication, and persistence.
    3-2The most emphasized issue raised by them is interpersonal ineraction.
    3-3After being resettled in the institution, the juveniles tend to be more optimistic, more targeted, and to have positive change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7 第三節 名詞釋義 8 第四節 研究界定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兒少安置及教養機構與中途學校之探究 11 第二節 復原力理論發展與內涵 40 第三節 安置少女在園教育復原力之探討 5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71 第二節 研究對象 7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78 第四節 實施程序 81 第五節 研究倫理 83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85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87 第一節 少家安置少女在園教育復原力之現況描述 87 第二節 少家安置少女不同背景變項之在園教育復原力看法分析 92 第三節 安置少女接受少家在園教育之感受統整 10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6 參考文獻 132 壹、中文部分 132 壹、西文部分 140 附錄 143 附錄一、預試對象基本資料彙整表 143 附錄二、在園教育復原力問卷各題項內容及題項參考依據來源一覽表 145 附錄三、專家審查問卷 148 附錄四、訪談同意書 154 附錄五、訪談大綱 155 附錄六、預試問卷專家建議彙整表 156 附錄七、專家審查後預試問卷焦點團體建議彙整表 160 附錄八、正式版問卷 163 附錄九、預試及正式調查問卷各構面信度分析摘要表 168 附錄十、少家安置少女在園教育復原力各層面之平均分數表 172 附錄十一、訪談彙整表 175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丁映君、王淑芬、朱玉欣、束連文、李麗芬、林瑜珍、洪素珍、陳淑娟、黃薇靜、廖美蓮(2012)。反思與實作─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工作手冊。臺北市:內政部兒童局。
    少年事件處理法(1962)。
    王伯頎、劉育偉(2018)。青少年歷程發展及其偏差行為預防。臺北市:洪葉文化。
    王俊鑫(2009)。少年交付社會福利或教養機構安置輔導處遇之研究-司法與社福系統之媒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臺北市。
    王昭琪、蕭文(2007)。國中生之生活壓力、憂鬱經驗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生活科學學報,11,1-31。
    王茹誼(2011)。淺談學習障礙學生的復原力。東華特教,46,36-41。
    王琡棻(2011)。復原力研究新趨勢∼在學校脈絡中促進學生教育性復原力。輔導季刊,47(3),1-14。
    王琡棻、盧台華(2014)。國小資優生與一般生復原力保護因子之比較研究。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0,1-26。
    王順民(2005)。育幼院機構照顧服務的一般性考察:從過去、現在到未來。兒童及少年福利期刊,8,81-100。
    白立德(2013)。兒少保社工員展現復原力之歷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白倩如(2012a)。少女從事與離退性交易歷程的研究〜巢穴中的愛與生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白倩如(2012b)。機構安置少女復原力培育之行動研究。臺大社會工作學刊,25,103‐155。
    白倩如、李仰慈、曾華源(2014)。復原力任務中心─理論與技術。臺北:洪葉。
    石承旻(2009)。非行少年司法轉向安置生活教養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朱森楠(2013)。國中生教育復原力模式之驗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江美麗、李淑珺、陳厚愷(譯)(2008)。F. Walsh著。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韌力與療癒(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臺北市:心靈工坊。
    何佳玲(2011)。青少年復原力之論述與建構。教育與發展,28(3),107-110。
    何明晃(2014)。少年事件處理法安置輔導制度運作困境之檢討與改革建議─以個人之實務經驗出發。社區發展季刊,128,106-124。
    何思穎(2011)。少年獨立生活能力之研究:以北部地區安置機構社工員觀點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余忻妍(2010)。中途學校少女的生活圖像:自我演出與策略(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吳沛妤、譚子文、董旭英(2012)。家庭暴力經驗、復原力與臺南市都會區國中生自我傷害行為之關聯性研究。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4(2),63-97。
    吳佳明(2011)。貧窮少年生活經驗中復原力發展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吳秉叡、余民寧、辛怡葳(2014)。正向事件解釋風格、提升式希望感與復原力之模式驗證:以學習障礙學生為例。特殊教育學報,40,1-33。
    李承傑、魏琦芳、董旭英(2011)。「護理學生學業復原力量表」之發展與信效度檢定。護理雜誌,64(5),30-40。
    李思儀(2011)。從經歷安置服務少年觀點解讀「獨立生活」之起步—以「獨立生活第一桶金儲蓄計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懿庭(2008)。兒少安置機構工作人員面對學習困難院童處遇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沈文銘(2013)。冒險治療方案運用於家庭失功能青少年復原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兒童及少年性剝削防制條例(1995)。
    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2003)。
    卓翊安(2017)。非自願少年留院適應之探討-以生態系統觀點。當代社會工作學刊,9,21-49。
    周宛樺(2016)。機構安置少年歸屬感、多元參與機會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林杏足、李華璋、釋宗白、姜兆眉(2009)。性侵害倖存者的敘事治療歷程分析—以安置機構少女爲例。亞洲家庭暴力與性侵害期刊,5(2),281-304。
    林美珍、黃世琤、柯華威(2008)。人類發展。臺北市:心理。
    林浥雰(2010)。青少年情緒智能、復原力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邱盈潔(2016)。我的青春在這裡-少女安置中途學校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邱毓婷(2017)。獨立式中途學校之組織發展與行政運作-以住宿生輔導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邵惠玲(2008)。青少年復原力量表編製與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柯又嘉(2017)。收容人社會支持、復原力與心理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洪晟芝(2010)。少年社會支持、自我效能與其復原力之關係研究-以北台灣地區少年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胡中宜(2013)。少年司法安置輔導內涵與成效之內容分析。青少年犯罪防治研究期刊,5(1),1-34。
    胡中宜、彭淑華(2013)。離開安置機構青年之自立生活現況與相關經驗初探。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1,49-80。
    孫曉霞(2011)。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學校歸屬感與其教育復原力的關係研究。市場周刊:理論研究,11,86-87。
    徐浩嵐(2012)。試論青少年的教育復原力。時代教育,1,68-68。
    徐浩嵐、鄒曉丹、張介平(2011)。教育復原力量表的修訂與應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19(4),490-492。
    徐銘綉(2009)。亂倫被害人被害經驗及因應歷程—以社會工作者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翁毓秀(2011)。臺灣地區兒童少年安置照顧的發展與未來。社區發展季刊,133,294-308。
    翁聞惠(2015)。從系統的觀點看青少年復原力。諮商與輔導,352,49-52。
    高民凱、林清文(2008)。中學生解釋風格、生活壓力和憂鬱之關係:從憂鬱的認知特異質-壓力模式探討。輔導與諮商,30(1),41-59。
    常欣怡(2012)。在兒童安置機構中青少年復原力與憂鬱情緒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常欣怡、宋麗玉(2007)。青少年復原力概念與相關研究探究。東吳社會工作學報,17,171-192。
    常欣怡、宋麗玉(2010)。機構安置少年之生活壓力對憂鬱情緒之影響:以自尊為調節變項。社會發展研究學刊,8,51-74。
    張秀鴛、胡木蘭(2016)。兒童權利再提升-從兒少性交易防制到兒少性剝削防制。社區發展季刊,156,16-25。
    張昀、謝智謀(2009)。「探險,最能建立性格的力量」--戶外冒險教育與復原力。體驗教育學報,3,1-12。
    張玲如、邱琬瑜(2012)。何處是兒家?由兒童最佳利益探討我國兒童保護安置系統。現代桃花源學刊,1,13-32。
    張茜雲、胡中宜(2017)。安置機構少女接受自立生活準備服務之經驗:服務使用者的觀點。臺灣社會工作學刊,19,13-24。
    張婌文(2007)。臺北市少年機構安置服務之研究—以中長期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
    張淑慧(2007)。中輟輔導的思考—談中輟少年的復原力。中等教育,58(5),59-71。
    張智勝(2007)。活得有彈性!概述復原力之重要性。體驗教育學報,1,39-47。
    張雅鈞(2009)。從事性交易(之虞)少女安置經驗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張麗惠(2013)。安置少年生活適應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梁信忠(2011)。性交易少女於中途學校輔導後復原力之研究-以某中途學校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莊文芳(2013)。權益保障的建構與實踐:安置安置少年與工作人員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莊耀南(2011)。「自立生活」對歷經機構安置青少年之意涵(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許秀雲(2009)。大專生參與社群服務活動對復原力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縣。
    許舒婷、陳志賢(2016)。中途學校少女性態度、自我價值感與愛情風格之相關研究。人文社會科學研究,10(2),32-51。
    許雅斐(2016)。未成年者的性與禁閉矯正—道德/立法下的生命政治。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02,41-73
    陳怡芳、李淑沛、王筱汶、胡中宜(2016)。中長期安置機構少女離園轉銜階段之需求與任務。社區發展季刊,156,373-387。
    陳怡芳、林怡君、胡中宜(2014)。復原力增進方案在少女安置機構之應用與反思。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41,93-121。
    陳怡芳、胡中宜、邱郁茹、李淑沛(2013)。安置機構少女自力生活能力培育方案之反思與回饋:輔導人員之觀點。朝陽人文社會學刊,11(1),29 - 67。
    陳玫伶、李自強(2009)。安置輔導少年重返家庭與資源連結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26,381-394。
    陳金彌、陳月枝(2007)。青少年復原力的概念分析。腫瘤護理雜誌,7(1),31-41。
    陳俊仲(2009)。育幼機構院生的多重弱勢歷程研究-兒童保護或社會排除(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陳俐靜(2011)。結束安置後安置少女之社會韌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市。
    陳毓文(2008)。國內接受機構安置少年憂鬱情緒之探究:問題陳顯與解釋因素。中華心理衛生學刊,21(1),75-101。
    陳慧女(2014)。從《兒童及少年性交易防制條例》談中途學校的現況與展望-以高雄市瑞平中學為例。教育資料與研究,113,105-130。
    陳慧女、廖鳳池(2006)。家庭內性侵害受害者之性受害經驗、適應症狀與諮商介入情形之分析研究。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14,102-139。
    陳慧雯(2015)。國中生幽默感、自我效能與復原力關係之研究-以桃園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市。
    善牧基金會(2017)。「我是這樣活下來的。」社工的愛,接住每一位家創少女。https://npost.tw/archives/33741
    彭瓊慧(2014)。中途學校少女其自我概念與社會比較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曾文志(2017)。復原力的概念分析與評估工具之建構。教育與心理研究,40(1),87-118。
    曾華源、黃韻如(2009)。中途學校特殊教育及輔導實施成效探討研究。臺北市:內政部兒童局。
    黃元廷(2009)。生命教育課程對中途學校學生生命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黃芷筠(2016)。復原力教育的困境與展望。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6),233-235。
    黃姿璇(2017)。兒少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採行復原力策略之經驗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思恬(2015)。高關懷少年體驗學習團體對復原力培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黃政昌(2007)。心理評估—在諮商中的應用。臺北市:雙葉書廊。
    黃德祥(2008)。弱勢學生復原力的培養與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72,53-65。
    楊佩瑄、馮瑞鶯、馮明珠、盧巧庭、黃弘暄(2015)。兒時受虐經驗對機構少女罹患愛滋病/性病高風險行為與憂鬱之影響。護理暨健康照護研究,11(3),224-233。
    楊翠藝(2013)。學業復原力研究之初探。師說,233,24-30。
    溫易珊(2012)。兒童及少年從事性交易歷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詹一心(2012)。戶外冒險教育對原住民青少年復原力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詹雨臻、葉玉珠、彭月茵、葉碧玲(2009)。「青少年復原力量 表」之發展。測驗學刊,4(56),491-515。
    廖俞琄(2012)。兒少保護機構安置少年計劃返家之研究--少年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劉弘毅(2014)。安置少年轉銜服務初探。民生論叢,10,69-93。
    歐陽淑貞(2014)。中途學校少女與親職化父母依附關係代間傳遞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潘仁浩(2018)。安置機構觸法少年自我效能之研究-以韓國MV 舞蹈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蔡佳螢(2016)。從兒少性交易到性剝削~再思「權力」對社會工作實務處遇影響。社區發展季刊,156,127-135。
    蔡浩平(2018)。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回家」:安置是兒少問題的止痛藥,不是萬能解方。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41322
    蔡淑怡(2008)。中長期安置機構青少年學校適應之探討-以某一個少年安置機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新北市。
    鄭如安、廖本富、王純琪(2009)。論復原力的展現:一位青少女的安置復原故事。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8(2),91-113。
    黎士鳴、蔡宗延(2018)。青少年復原力團體之建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7),68-74。
    蕭雅芳(2015)。基隆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風格與復原力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賴志峰(2012)。中途學校營造友善的教育環境之個案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107,79-110。
    駱俊宏(2012)。台灣有性經驗青少年性自我效能、性風險行為與復原力關係之研究-以醫護專校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勵馨基金會(2010)。性交易孩子之生活、工作經驗調查報告。取自https://www.goh.org.tw/tc/p6-initiative_detail.asp?PKey=aBRPaB37aBPUaB30
    謝智謀(2010)。以戶外冒險教育為本的登山課程對復原力之影響。體育學報,43(3),127-146。
    謝樂可(2014)。復原力對安置兒少生活適應影響之研究-安置機構服務供給者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鍾滿振(2007)。獨立式中途學校課程規劃、教學實施與學生表現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鈺惠(2017)。「育幼院」並非孤兒院,安置服務與社會同步轉型。取自https://npost.tw/archives/35114
    卓雅苹(2005)。非行兒少安置輔導處遇中社會工作者之服務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臺中市。
    洪毓聆(2018)。啟程:看見生命的力量- 一位安置機構女性社工員生命經驗轉變之自我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臺南市。
    梁乃文(2018)。避風港裡的波濤洶湧— 少年安置機構社會工作者情緒勞動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莊文芳(2012)。權益保障的建構與實踐:安置少年與工作人員之觀點(未出版之博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莊耘棻(2017)。非親似親的愛-安置機構保育員替代性親職經驗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師範大學,臺北市。
    葉光輝、曹惟純(2010)。透視台灣社會的依賴新一代:親子互動關係的反思。青年研究學報,13(1),109-119。
    葉坤祥(2013)。兒少安置機構生活輔導員的經驗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實踐大學,臺北市。

    壹、西文部分
    Bernard, B. (1991). Fostering resiliency in kids :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family, school, community. Portland, OR: Western Center for Drug-free School and Communities.
    Brook, J. (2006). Strengthen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s: Maximizing opportunities through the schools. Children & Schools, 28(2), 69-76.
    Brooks, R., & Goldstein, S. (2008). The mindset of teachers capable of fostering resilience in students. Can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3(1), 114-126.
    Christle, C. A., Jolivette, K., & Nelson, C. M. (2000). Youth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Risk, resilience, and prevention. Arlington, VA: ERIC Clearinghouse on Disabilities and Gifted Education.
    Downey, J. A. (2008). Recommendations for fostering educational resilience in the classroom. Preventing School Failure, 53(1), 56-64.
    Dylan, S. F., Lucas, A., Dan, S., & Soraya, S. (2009).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Risk factors versus resilience moderation. Comprehensive Psychiatry, 50(3), 193-199.
    Egeland, B., Carlson, E., & Sroufe, L. A. (1993). Resilience as proces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5(4), 571-528.
    Elias, M. J., Parker, S., & Rosenblatt, J. L. (2005). Building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In S. Goldstein & R. B. Brooks (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pp. 315-336). New York, NY: Springer.
    Garmezy, N. (1985). Stress-Resistant Children: The Search for Protective Factors. In J. E. Stevenson (Ed.), Recent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book supplement, No. 4 (pp. 213-233). Oxford: Pergamon.
    Hillis, S. D., Anda, R. F., Felitti, V. J., & Marchbanks, P. A. (2001).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sexual risk behaviors in wome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amily Planning Perspective, 33(5), 206-211. doi:10.2307/2673783
    Hobcraft, J. (2003). Continuity and change in pathways to young adult disadvantage: Results from a british birth cohort. LSE STICERD Research Paper No. CASE066.
    Holmberg, L. I., & Hellberg, D. (2010). Sexually abused children. Characterization of these girls whe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olescent Medicine and Health, 22 (2), 291-300. doi:10.1515/IJAMH.2010.22.2.291
    Kaplan, H. B. (1995).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 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5, 169-182.
    Kaplan, H. B. (1999). Toward a nunderstanding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review of definitions and models. In M. D. Glantz and J. L. Johnson (Eds.), Resilience and development: Positive life adaptations (pp. 17-83). New York, NY: Kluwer Academic.
    Luthar, S. S., Cicchetti, D., & Becker, B. (2000). The construct of resilience: A critical evaluation and guidelines for future work. Child Development, 71, 543-562.
    Masten, A. S. (2014). Global perspectives on 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youth. Child Development, 85(1),6-20.
    Milligan, I., & Stevens, I. (2006). Balancing rights and risk: The impact of health and safety regulations on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residential care. Journal of Social Work, 6(3), 239-254.
    Murray, K., & Zautra, A. (2012). Community Resilience: Fostering Recovery, Sustainability, and Growth. The social ecology of resilience: A 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337-345. doi:10.1007/978-1-4614-0586-3_26
    Newman, T. & Blackburn, S. (2002). Transitions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and Young People: Resilience Factors. Edinburgh: Scottish Executive Education Department.
    Newton, R. R., Litrownik, A. J., & Landsverk, J. A. (2000). Children and youth in foster care: Disentang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 behaviors and number of placements. Child Abuse and Neglect, 24,1363-1374.
    Nickolite, A., & Doll, B. (2008). Resilience applied in school: Strengthening classroom environments for learning.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3(1), 94-113.
    Nock, M. K., & Kessler, R. C. (2006).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suicide attempts versus suicide gestures: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5(3), 616−623. doi:10.1037/0021-843X.115. 3.616
    Prince-Embury, S. (2008). Translating resiliency theory for assessment and application in schools. Canadian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23(1), 4-10.
    Rak, C., & Patterson, L. (1996).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at-risk childre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368-373.
    Rutter, M. (1987).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 57(3),316-331.
    Rutter, M. (2012). Resilience as a dynamic concept.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42(2), 334-335.
    Ryan, J. P., Marshall, J. M., Herz, D., & Hernandez, P. M. (2008). Juvenile delinquency in child welfare: Investigating group home effect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30(9),1088-1099.
    Shulamit, P., & Shalhevet, A. S. (2014). Institutional social climate and adjustment difficulties of adolescents in residential care: The mediating role of victimization by peers.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44, 393-399.
    Ungar, M. (Ed.).(2012). The social ecology of resilience: A handboo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NY: Springer.
    Windle, G., Bennett, K. M., & Noyes, J. (2011). A methodological review of resilience measurement scales.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outcomes, 9(8). doi:10.1186/1477-7525-9-8
    Winslow, E. B., Sandler, I. N., & Wolchik, S. A. (2006). Building resilience in all children. In S. Goldstein & R. B. Brooks (Eds.), Handbook of resilience in children (pp.337-356). New York, NY: Springer.
    Ye, D., & Reyes-Salvail, F. (2014).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mong Hawai'i adults: Findings from the 2010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y. Hawaii Journal Medicine & Public Health, 73(6), 181-190.
    Zhang, X. Y., DeBlois, L., Deniger, M. A., & Kamanzi, C. (2008). A theory of success for disadvantaged children: Reconceptualiz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the light of resilience. Albert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4(1), 97-111.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