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曹妙如
Tsao,Miao-Ju
論文名稱: 岩上詩主題研究—以地誌詩、社會寫實詩、親情及疾病感懷詩為例
A study of the themes of topographical, social issues, affection and sickness in Yanshang‘ s poems
指導教授: 丁威仁
Ting, Wie-Jen
口試委員: 曾志誠
Zeng, Zhi-Cheng
陳昭銘
Chen, Zhao-Mi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南大校區系所調整院務中心 - 中國語文學系語文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4
中文關鍵詞: 岩上地誌詩社會寫實詩親情及疾病感懷詩本土
外文關鍵詞: Yanshang, topographical poems, social issues poems, affection and sickness poems, nativ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岩上是笠詩社中生代的代表性詩人之一,欲透過此篇論文,來探究岩上的生命歷程與其詩歌風格轉變的關聯性、其關懷群體社會也重視個體價值的創作方式以及不同主題的詩歌創作,並透過詩瞭解岩上的生命。從原鄉嘉義,一處靠海的小漁村,到後來居住大半輩子的南投,身處內陸,截然不同的兩個地方,都被稱為故鄉,是否對創作風格產生影響;除了創作詩,美術的造詣也不容小覷,是否因此改變他觀察事物的角度都是本篇論文要研究的目的。本論文共分為六章,各章節內容如下:
    第一章為緒論,介紹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義界和文獻回顧與分析,以及解釋研究方法與步驟。第二章談岩上生命歷程與其詩分期,將岩上的生命歷程分成前、中、晚三期,前期為從個體價值至群體社會,中期為群體社會的深化與擴大,晚期為從群體社會回到個體價值,為岩上的創作歷程與分期做一個統整的說明。第三章是岩上的地誌詩書寫,以岩上的故鄉和旅遊經驗為出發點,先寫原鄉嘉義的回溯,再提家鄉南投,最後是國外行旅,然後做小結。第四章討論岩上的社會寫實詩,關懷社會一向是岩上創作的主軸,所以內容介紹政治議題、教育議題和環境題材,最後則是小結,討論岩上為這社會帶來些什麼省思。第五章談岩上的親情與疾病感懷詩,以岩上晚年的創作為主,討論父親意象、疾病感懷、生死之間,再做小結,討論岩上在這些情感的牽絆下如何影響他的創作。第六章是結論,統整歸納前面幾個章節,回到本篇論文的研究目的,並討論岩上在詩壇中的定位及對詩壇的影響。
    然後歸納出岩上的詩皆圍繞著「愛臺灣」的主軸前進,樹立了本土詩人的詩壇地位。


    Yanshang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poets of the Mesozoic era of LI POETRY. Through this essay, I would lik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Yanshang’s life cours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 poetry style, his creative way of caring for the group society and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individual values, and poetry creation on different topics , And understand the life on the rock through poetry. From Chiayi,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near the sea, to Nantou, where I lived for most of my life, I was in the inland. Two completely different places are called hometowns. Does it have an impact on the creative style? In addition to writing poetry, The attainments of fine arts should not be underestimated. Whether to change his perspective of observing things is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the contents of each chapter are as follow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which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and purpose, research scope and definiti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analysis, and explains research methods and step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life course of him and the stages of his poems. The life course of him i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from individual value to group society, the middle period is the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group society, and the later period is the return from group society. Individual value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explanation of his creation process and stage. Chapter 3 is the writing of topographical poems. Starting from his hometown and travel experience, I first write the retrospect of the original hometown of Chiayi, then mention the hometown of Nantou, and finally travel abroad, and then make a summary. Chapter 4 discusses hix social issues poems. Caring for the society has always been the main axis of his creation, so the content introduces political issues, educational issues and environmental themes, and finally is a summary, discussing what he brings to this society. Chapter 5 talks about his affection and sickness poems. It focuses on his creation in his later years, discussing father's image, sickness, life and death, and then makes a summary, discussing how Iwashang’s influence on his creation under these emotional constraints.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previous chapters, returning to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is paper, and discussing his position in the poetry world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poetry world.
    Then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poems on Yanshang revolved around the main axis of "love Taiwan," and established the status of local poets in the poetry world.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錄…………………………………………………………………… Ⅲ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義界 2 第三節 文獻回顧與分析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13 第二章 岩上生命歷程與其詩分期 16 第一節 從個體價值至群體社會—前期 18 第二節 群體社會的深化與擴大—中期 20 第三節 從群體社會回到個體價值—晚期 23 第三章 岩上的地誌詩書寫 25 第一節 原鄉嘉義的回溯 25 第二節 家鄉南投的定錨 37 第三節 國外行旅 46 第四節 小結 57 第四章 岩上的社會寫實詩 59 第一節 政治議題 59 第二節 教育議題 68 第三節 環境題材 74 第四節 小結 82 第五章 岩上的親情與疾病感懷詩 85 第一節 父親意象 85 第二節 疾病感懷 92 第三節 生死之間 101 第四節 小結 105 第六章 結論 108 參考文獻 112

    一、岩上著作(依出版先後排序)
    岩上:《激流》臺北:笠詩刊社,1972年。
    岩上:《冬盡》臺中:明光出版社,1980年。
    岩上:《台灣瓦》臺北:笠詩刊社,1990年。
    岩上:《愛染篇—岩上情詩集》臺北:台笠出版社,1991年。
    岩上:《岩上詩選》南投:南投縣立文化中心,1993年。
    岩上:《詩的存在》高雄:派色文化,1996年。
    岩上:《更換的年代》高雄:春暉出版社,2000年。
    岩上:《忙碌的布袋嘴》臺北: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
    岩上:《詩的創發:現代詩評論》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07年。
    岩上:《漂流木》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份公司,2009年。
    岩上:《岩上八行詩》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份公司,2012年。
    岩上:《另一面詩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4年。
    岩上:《變體螢火蟲》新北: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2015年。
    岩上:《走入童詩的世界》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
    岩上:《詩的特性》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
    岩上:《綠意》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
    岩上:《詩病田園花》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份公司,2020年。

    二、專書(依出版先後排序)
    張漢良:《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事業,1979年。
    宗白華:《美學的散步》臺北:洪範書店,1981年。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臺北:來來圖書,1987年。
    古繼堂:《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社,1991年。
    李魁賢:《詩的反抗》臺北:吳氏圖書,1992年。
    陳鼓應:《易傳與道家思想》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林明德:《台灣現代詩經緯》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1年。
    蔡錚雲:《從現象學到後現代》臺北:五南圖書,2001年。
    施國隆等著:《白金歲月臺灣鹽》臺南: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2005年。
    丁旭輝:《淺出深入話新詩》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年。
    曾進豐:《經驗與超驗的詩性言說—岩上論》臺北:紅螞蟻圖書,2008年。
    向陽:《台灣詩人選集—岩上集》臺南市:臺灣文學館,2008年。
    吳潛誠:《在想像與現實間走索:陳黎作品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林廣:《探測詩與心的距離:品賞岩上的100首詩》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
    局,2013年。
    趙天儀等:《岩上作品論述第一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
    陳明台等:《岩上作品論述第二集》南投:南投縣政府文化局,2015年。
    丁威仁:《走詩貓裏》苗栗:苗栗縣政府教育處圖書資訊科,2018。
    封德屏總策畫、林淇瀁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岩上》臺
    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9年。
    陳麒安〈龔顯榮〉:《2019年台灣文學年鑑》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20年
    12月。
    三、學位論文(依發表先後排序)

    葉婉君:《岩上詩研究》(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8年。
    嚴敏菁:《岩上及其作品主題之研究》(南華大學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蔡孟真:《岩上現實主義詩風研究—以《台灣瓦》、《更換的年代》、《針孔世
    界》、《漂流木》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回流中文碩士班論文),
    2010年。
    簡沛進:《岩上詩分期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4
    年。
    蔡佩娟:《現代小詩研究——以瓦歷斯•諾幹、白靈、岩上為例》(國立高雄
    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6年。

    四、期刊論文(依出版先後順序做排序)
    王灝:〈流變的聲音—讀「激流」集談岩上的詩〉,《笠》第66期(1975年4
    月),頁67-77。
    詩脈社:《詩脈》季刊創刊號,1976年7月,頁1。
    顏元叔:〈社會寫實文學的省思〉,《社會寫實文學及其他》(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78年3月)頁46。
    王灝:〈點亮慰藉的星芒—小論岩上情詩中的詩情〉,《愛染篇》,台北市: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1年,頁113。
    蔡源煌:〈寫實主義與自然主義〉,《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文化,1994年),頁23。
    黃明峰:〈觀物取象的智慧—論《岩上八行詩》〉,《笠》第213期(1999年10月),頁99-111。
    丁威仁:〈岩上《冬盡》詩集裡「血」的意象研究〉,《笠》第220期(2000年
    12月),頁87-96。
    蔡秀菊:〈時代之聲•歷史之眼—我讀岩上詩集《更換的年代》〉,《笠》第223
    期(2001年6月),頁110-111。
    林政華:〈詩衝突的相對面〉,《笠》第223期(2001年6月),頁108-109。
    王宗仁:〈「笠詩社與台灣現代詩發展」專訪岩上〉,《笠》第241期(2004年6
    月),頁54。
    陳去非:〈站在草地上生活的人—讀《岩上詩選》〉,《笠》第245期(2005年2
    月),頁72-93。
    岩上:〈述論詩與太極拳美學〉《文訊》第368期(2016年6月)。

    四、其他參考資料
    嘉義縣布袋鎮公所網頁:https://budai.cyhg.gov.tw/cp.aspx?n=261098A3DB3E9C0A
    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網頁:https://swcoast-nsa.travel/
    嘉義縣政府全球資訊網:https://www.cyhg.gov.tw/
    嘉義縣朴子市公所網頁:https://puzi.cyhg.gov.tw/cp.aspx?n=31D1C2F30F51AC1E&s=6058C0D94BDD3FFD
    南投旅遊網:http://travel.nantou.gov.tw/inside.aspx?type=scenic&aid=5&sid=0
    《全球中央》2017年5月號:https://www.cna.com.tw/topic/newsworld/96/201705040003.aspx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