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劉蒨蒨 Liou-Chian-Chian |
---|---|
論文名稱: |
應用安全社區理念評估都市社區安全之研究-以新竹市為例 The study of using the safety community's concept to evaluate the urban community safety – The case of Hsinchu |
指導教授: | 丁志堅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環境與文化資源學系所 Department of Enivonment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安全社區 、安全社區評估指標 、層級分析法 、地理資訊系統 |
外文關鍵詞: | Safe Communities, spati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of Safe Communit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or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安全社區的概念是從 1970 年代開始萌芽,直到1989 年世界衛生組織
舉辦第一次傷害防治研討會後開始正式宣導。起始於瑞典的三個社區運用
社區協力成功地結合了政府與地方資源,防治傷害事故的發生,並經過三
年的試驗,事故傷害發生率降低了27%,這項成果引起聯合國世界衛生組
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重視。
根據 Hillery (1955)的研究,將社區定義並得出三項內涵,此三項內涵
分別為:地理(local)、共同關係(common tie)與社會互動(social interaction)。
這三項內涵說明了社區的特色與發展方式;由於社區所具備的地理特質,
因此本研究欲將此特質與安全社區理念結合,依據安全社區所提出的安全
範疇準則,並且參考其他社區安全相關文獻,擬定適用於本研究區的安全
社區空間評估指標,而安全社區空間評估指標之層級架構是藉由社區在地
人士取得評估指標的權重,再利用地理資訊系統的疊圖分析、環域分析與
統計分析功能,結合指標體系之權重值,以地圖來呈現研究區的社區安全
程度狀況。
研究結果顯示新竹市安全程度堪慮的里別大多分布於人口較多、熱鬧
的市中心地區,且本研究所建立的都市安全社區空間指標層級架構,是從
新竹市在地人士對社區安全指標的看法與意見建立而成,研究結果顯示改
善人為安全的重要性高於改善環境設施安全,且改善居家安全與改善交通
安全皆高於其他項目,此研究結果能清楚了解社區在地人士對於社區安全
的想法與需求,亦讓相關決策者能聽見在地的聲音。
The Safe Communities concept began its formal existence at the First World
Conference on Accident and Injury Prevention held in Stockholm, Sweden in
September 1989. The idea of Safe Communities started from three
communities in Sweden who combined the government and local resources to
prevent the injury cases. After three years of test, the injury rate reduces 27%,
The WHO was paid attention to this resul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f Hillery, the communities include local, common
ti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is study trying to follow the WHO Safe
Communities criteria and base on the character of local and Safe Communities
concept, figure out the spati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to apply to the study area.
The weight of spati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were collected by questionnaire
from local people evaluation and using GIS software to evaluate and display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The results were displayed by mapping and can be the
reference to the safe communities developing and planning for the
governmental and related sectors.
The results showed the precarious areas distribute in the more populous and
bustling downtown area of Hsinchu. According to the weight of spatial
assessment indicators, the local people of Hsinchu expressed to improve the
Human safet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environment facilities safety, and to
improve the home safety and traffic safety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others. The
results can show us the local people’s opinions and demands.
參考文獻(中文部分):
王文忠(2003)。住宅竊盜被害與預防之探討。
王逸君(2009)。健身俱樂部之風險管理。學校體育, 19。
田秀琴(2008)。台灣地區「安全社區」發展的經驗與啟發-以阿里山安全社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朱鎮明(2004) 。地方治理與地方政府現代化:21 世紀英國地方層次的變革。行政暨政策學報,38, 31-60。
吳玉成(2004) 。台灣當前社區健康環境與空間營造的問題與可能性。健康城市學刊,, 2,1-14。
吳美文、吳軍、胡傳平(2006)。城市消防站布局評估指標量化分析。自然災害學報,15, 162-167。
吳綱立(2007) 。永續社區理念之社區營造評估體系建構之研究:以台南縣市社區營造為例。住宅學報, 16, 21-55。
吳濟華、柯志昌 (2010) 。城市治理典範移轉與環境治理的趨勢—雅典憲章的啟示。城市學學刊, 1, 1-2。
呂明都、陳立功、陶翼煌(2008) 。地理資訊在居家安全之應用--以住宅竊盜案件為例。國土資訊系統通訊, 65, 37-44。
巫盈緯、巫盈儀(2010) 。愛河自行車道環境與整體滿意度之研究。2010年第三屆運動科學暨休閒遊憩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李宗勳(2004a) 。「安全社區」新視野與社區管理的構聯。公共行政學報,10, 25-62。
李宗勳(2004b)。 從全球化觀點看政府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中國行政評論, 13, 75-118。
李宗勳(2009)。公民社會與社區參與─從心態期待到空間讓渡。公共行政學, 30, 131-148。
李泳龍、周士雄、戴政安(2009)。都市震災臨時避難據點區位與服務圈域關係分析-永康市為例。建築學報,67,149-168。
李素馨(1999) 。社區空間型式與居民意識對社區安全關係之研究。
杜建宏、張益三、包昇平(2005) 。都市公共設施規劃為避難據點之適宜性評估—以嘉義市為例。台灣土地研究,10, 23-48。
周士雄、鄭明書、施鴻志(2000) 。社區安全環境研究--應用AHP法評估社區品質。建築與規劃學, 1, 244-256。
周文生、陳蔚文(2001) 。交通事故肇事原因分析決策支援系統之研究。運輸計劃季, 30, 635-656。
林彥享、邵國士、吳秋雅、鄭錦桐、李怡先、陳建忠(2008) 。利用3S 技術評估坡地社區環境災害潛勢區域之可行性探討。中興工程,100, 25-32。
林郁雯(2008) 。臺北市中正區推動安全社區協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林峰立(2007) 。偏遠地區警察分駐派出所空間組織再構之研究—以台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區域政策與發展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雪美(2004) 。台灣地區近三十年自然災害的時空特性。師大地理研究報告,41, 99-128。
林楨家、張孝德(2008) 。建成環境影響兒童通學方式與 運具選擇之研究:臺北市文山區 國小兒童之實證分析。運輸計劃季刊,37, 331-361。
林楨家、許義男 (2006) 。都市公共醫療設施區位規劃模型。建築與規劃學報, 10,55-74。
林萬億(2007) 。論徐震教授對臺灣社區發展理論與實務的貢獻。東吳社會工作學, 17, 1-32。
金磊(2006) 。中國安全社區建設模式與綜合減災規劃研究。南都學壇-人文社會科學學報, 26(3)。
施式亮、何利文 (2005) 。安全社區模式及其運行機制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15, 7-12。
柯于璋(2005) 。社區主義治理模式之理論與實踐-兼論台灣地區社區政策。公共行政學報, 16, 33-57。
洪子盛(2003)。以模糊多目標規劃法求解消防站配置問題之最佳化。成功大學工業管理科學系碩士論文。
孫志鴻、王能超(1991) 。地理資訊視覺化之研究。地圖, 2, 18-24。
孫梅芬(2007)。社區型非營利組織對公民參與之影響: 以內湖安全社區促進會為例。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系公共政策碩士論文。
徐震(1979) 。「社區一詞的用法及其演進」. 社區發展季刊, 6,7-14。
秦立林(2005) 。基於GIS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系統的研究。中國安全科學學報, 14, 34-36。
高至怡(2010) 。交通壅塞避免之動態繞路機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金海(2010) 。應用數位行車資料建構危險路段指標之探討。國立臺北大學統計學系碩士論文。
高瑞穗(2004) 。安全社區的營造與推動。工業安全衛生月刊, 186, 22-25。
梁 怡(1997) 。空間分析與空間決策。地理學報,52, 104-113。
畢恆達(2004) 。電眼之城:台灣都市公共空間中電眼之興起與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許文傑(2010)。地方治理與城鄉行銷。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學講義。
許志義(1994) 。多目標決策。 台北市: 五南。
許家華(2009) 。智慧型號誌控制於區域路網之應用。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許添本,李明聰(1990)。巷道人行交通安全評估分級之建立。 運輸計劃季刊, 32, 271-296。
陳中豪、陳文福(2007)。分析階層程序法應用於坡地社區災害風險分析之研究-以臺北市山坡地老舊聚落為例。坡地防災學報, 6, 17-32。
陳欣宏(2009) 。水域活動教育重要性之探討。學校體育, 112, 9-13。
陳芳智(2008)。交通部公路總局辦理路平專案成果提升策略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亮全、陳海立(2007) 。易致災都市空間發展之探討:以臺北盆地都市水災形成為例。都市與計劃, 34(3), 293-315。
陳亮全、洪鴻智、詹士樑、簡長毅 (2003) 。地震災害風險-效益分析於土地使用規劃之應用。 都市與計,, 30, 281-299。
陳彥儒(2008) 。自行車專用道安全性評估指標體系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碩士論文。
陳耀茂 (2011)。決策方法與應用。台北: 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馮正民、李穗玲(2000) 。由決策習慣探討AHP之評估方法。中華管理學報,1, 21-26。
馮燕(2010) 。環境變遷中社會工作專業新發展-災變管理社會工作。
黃盈樺、易永秋(2011) 。住宅社區居民之社區空間安全意識。物業管理學報, 2,9-16。
黃國平、陳佩君(2007) 。社區安全通學環境之規劃設計與檢討-以東明里為例。 健康城市學刊,5, 70-78。
溫在弘、劉擇昌、林民浩(2010) 。犯罪地圖繪製與熱區分析方法及其應用。地理研究, 52, 43-63。
溫國忠、蔣蕙嫻、潛慧心(2004) 。應用GIS探討華岡社區之安全性研究。「第二屆數位地球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褚志鵬(2003)。層級分析法理論與實作。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教學講義。
廖晉賢(2009)。從空間公平角度探討公共設施分派評估架構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系碩士論文。
劉吉川(2001)。森林遊樂區之安全管理與法律責任。戶外遊憩研究, 14, 11-32。
劉興旺、朱大明(2009) 。 GIS在城市社區子區域火災風險評估中的應用。地理空間信息,7。
樊先達(2006) 。多維度動態時空資料的資料架構與可視化概論。國土資訊系統通訊, 60, 37-52。
歐陽鐘玲(2006)。台北市醫療設施分佈之地理研究。地理研究, 45, 51-72。
蔣得心、林峰田(2008) 。都市地區火災風險分區劃設方法之研究。危機管理學刊, 5, 67-74。
蔡元芳、蘇文瑞、鄭于綸(2009)。導入公眾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於互動式社區防災資訊網建置之研發。華岡地理學報, 12, 37-47。
蔡石芳(2010) 。以第三造消防人力落實消防安全檢查制度之研究。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論文。
鄭琦玉(1995) 。日月潭風景特定區遊客特性及遊憩需求型態分析。觀光研究學報,1, 39-53。
賴進貴、黃清琦、葉高華(2005) 。古地圖的空間認知探索- 以1878 年《全臺前後山輿圖》為例. 地理學報,42, 47-68。
謝文彥(2007) 。社區犯罪基圖在機車竊盜犯罪區位。內政部警政署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刑事警察局委託研究報告。
鍾其祥(2007) 。比較安全社區、準安全社區與依班社區民眾對安全的認知、態度與行為 - 以台北市內湖區、中正區、南港區為例。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衛政甲組碩士論文。
鍾宜庭(2009) 。天然災害老人弱勢族群社經脆弱度評估指標於地區災害防救災資源檢討之應用—以桃園縣桃園市為例。銘傳大學碩士論文。
嚴志宏(2009) 。應用AHP在安全社區指標評估-以臺東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環境經濟資訊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蘇智鋒、黃乃弘、王子熙(2008) 。住宅區公共空間配置型態與住宅侵入竊盜犯罪機率分析-英國及台灣之案例研究 建築學報, 66, 35-60。
參考文獻(英文部分):
Bovaird, T., Loffler, E. (2002). Moving from Excellence Models of Local Service Delivery to Benchmarking Good Local governance.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68, 9-24.
Dulin, M.F. Ludden, T.M. Tapp, H. Blackwell, J. Hernandez, B. U. Smith, H. A. Furuseth O.J. (2010). Us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to Understand a Community's Primary Care Needs. JABFM, 13-21.
Elwood, W. J. C. S. A. (1998). How and Why Community Groups Use Ma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artography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252, 95–104.
Haddrill, R. M. K. (2006). WHO Safe Communities–should we expand the definition of a communi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jury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 14, 60-63.
Hillery, G. (1955). Definitions of community: areas of agreement. Rural Sociology, 20, 111-123.
Hugo, O. A. A. A. C. (2007). Rural development decision support using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athematical and Computer Modelling, 46, 1107-1114.
Lindholm, K. L. L. (2001). A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the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programme in Motala, Sweden—a WHO Safe Community. Public Health, 115, 317–322.
Malladi; Sasidhar;Min, K. J. (2004). Decision support models for the selection of internet access technologies in rural communities.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 22, 201-219.
Mathai, M. (2008). Working with communities, governments and academic institutions to make pregnancy safer.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Obstetrics and Gynaecology, 22, 465–476.
Morrow, B. H. (1999). Identifying and Mapping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Disasters, 23(1), 1-18.
Pascoe, T. (1993). Domestic burglaries: the burglar's view. BRE Information Paper, IP19.93, London. .
Per Nilsena, M. B., Cogganc, C. (2007). Using local injury surveillance for community-based injury prevention: an analysis of Scandinavian WHO Safe Community and Canadian Safe Community Foundation program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jury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 14(1), 35-43.
Rahim, Y. (2005). Safe Community in different setting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jury Control and Safety Promotion, 12(2), 105-112.
Schelp, K. L. T. T. L. (2001). Evaluation of inter-organizational traffic injury prevention in a WHO safe community. Accident Analysis and Prevention, 33, 599–607.
Townshend, R. P. T. (2002). A safer city centre for all? Senses of community safety in Newcastle upon Tyne. Geoforum, 33, 105-119.
參考文獻(網站):
內政部營建署網站http://www.cpami.gov.tw/
內政部兒童局網站http://www.cbi.gov.tw/CBI_2/internet/main/index.aspx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ost/13/8108
新竹市政府網站 http://www.hccg.gov.tw/
NOAA. Community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Tool from
http://www.csc.noaa.gov/products/nchaz/startup.htm
WHO. Collaborating Center on Community Safety Promotion. From
http://www.phs.ki.se/csp/who_safe_communities_network_en.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