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賴維倫
論文名稱: (對)身體論述的觀察
指導教授: 宋文里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59
中文關鍵詞: 身體醫療社會學二階觀察系統論病人主體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醫療社會學對病人的論述為研究對象,觀察醫療社會學如何觀察社會中的身體(或者人、主體)。這個思考理路的背後假設,每一個對醫療社會學議題的討論都蘊含著一個更關鍵的期待,那是社會對「人」的各種想像和溝通。社會學不僅是在觀察社會對人的溝通,當它這麼做時,其本身同時也參與到「人」的社會建構性裡頭,亦即社會學觀察社會如何想像人這回事也一併構成了對人的形塑。在理論取向上,本文採取Niklas Luhmann的社會系統論,從差異出發並明確區分溝通層次的身體、意識層次的身體與生理層次的身體,將「身體」定位為溝通訊息,指出所有對於身體的討論必定是在社會的層次上起作用。身體論述可以不斷地述說身體是什麼、不是什麼,以及彙整這些是與不是之後再成為更進一步的身體論述(理論上稱之為再進入)。「身體」作為一個已存在的標示,任何對身體的溝通都會不斷地豐富身體議題。然而身體是個想像出來但其實無法觸及的對象,它存在於消逝中的區別,是個被製造出來的空白,正是如此,醫療社會學才能不斷地對身體進行觀察。觀察醫療社會學如何觀察這件事使得人們能夠從對身體真實性的追求,轉而注意到身體如何作為一個極具生產性的溝通訊息而在社會中起作用。


    目 錄 第一章 緣起...............................................................................1 第二章 建構病人.......................................................................6 一、病人作為一個整體.................................................................6 二、生理化的病人:感知的對象化與可溝通性...........................7 三、反省“病人”的社會建構性..................................................9 第三章 社會學建構“身體建構性”........................................15 一、建構病人身份的建構性.......................................................15 二、建構語言的建構性...............................................................16 三、建構醫療過程的建構性........................................................18四、社會學中最被廣泛運用的建構:權力.................................20 第四章 病人的自覺性自我建構...............................................22 一、實踐:由自覺而來的反抗...................................................25 二、「人」從前提轉為溝通選項.................................................30 第五章 差異:一切觀察始於區別............................................32 一、溝通層次的身體╱意識層次的身體.......................................34 二、主體作為主體論述的逃逸者................................................38 三、做出區別後的三個運作方式................................................42 第六章 結論:回到病房85033.................................................49 一、播放場合協助議題設定........................................................50 二、引進干擾:製造更多的身體溝通.........................................51 三、製造身體..............................................................................52 四、無法觸及的身體...................................................................56

    參考書目
    王治河
    1999 《福柯》,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成令方
    2002 〈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編輯委員會,台灣社會學第三期,頁11-71。台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佘碧平(譯)
    2002 《性經驗史》,原著:Foucault, Michel., Histoire de la sexualite.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吳嘉苓、黃于玲
    2002 〈順從、偷渡、發聲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第三期,群學出版有限公司,頁71-117。
    李岳穎
    2007 《「做身體」:中醫診間的現實產生過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源
    1998 《To be or not to be? : 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尚衡 (譯)
    1998 《性意識史—第一卷:導論》,原著Foucault, Michel., Histoire de la sexualite. 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胡育祥、陳逸淳 (譯)
    2006 《大眾媒體的實在》,原著:Luhmann, N., Die Realit□t der Massenmedien., 台北:左岸文化。
    莫偉民 (譯)
    2002 《詞與物:人文科學考古學》,原著Foucault, Michel., The Order of Things. 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郭俊偉
    2004 《身體•權力•醫療化:探討小兒科醫師之論述場域》,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炳堯
    2001 《以病歷為基礎的醫務知識化管理導入架構建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萍
    2002 《常體之外 — 「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東海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
    湯志傑、鄒川雄 (譯)
    1994 〈社會系統的自我再製〉,原著:Luhmann, N., The autopoiesis of social systems., 《思與言》第32卷第2期1994年6月,p.133-173。
    程巍 (譯)
    2003 《疾病的隱喻》,原著:Sontag, Susan., Illness as Metaphor and AIDS and Its Metaphors.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張苙雲
    1998 〈「逛醫生」的邏輯:求醫歷程的分析〉,《台灣社會學刊》,21期,頁59-87。
    盛竹玲
    2004 《看病掛對科》,台北:台視文化。
    曾凡慈(譯)
    2004 〈論醫學宇宙關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原著:Jewson, N. D.,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Sick-Man from Medical Cosmology, 1770-1870. 李尚仁 校訂,《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楊凱麟(譯)
    2001 《德勒茲論傅柯》,台北:麥田。
    黃彥莉
    2000 《「遊戲間」還是支配場域?─診療室的醫病互動關係》,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北成、楊遠嬰(譯)
    2003 《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原著:Foucault, Michel., Discipline and Punish: The Birth of Prison. 北京:三聯書局。
    魯貴顯(譯)
    1998 《盧曼社會系統裡論導引》,原著:Kneer, Georg & Nassehi, Armin, Niklas Luhmanns theorie sozialer. 台北市:巨流。
    2001 〈功能分化社會中的偶連性與時間〉,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現代與後現代」學術研討會。收錄於《現代性 後現代性 全球化》,2003,台北:左岸文化。
    2003 〈關於身體的溝通語意 - 檳榔西施〉,輔仁大學社會系整合型計劃之子計劃結案成果報告。
    2005 《(對)現代的觀察》,原著:Luhmann, N., Beobachtungen der Moderne. 台北:左岸文化。
    蕭文
    1996 《病歷管理》,台北縣:書華出版公司。
    蔡友月
    1999 《病房85033》(紀錄片),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醫改會
    2006 〈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會訊〉,第16期,財團法人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
    Charon, R.
    2000 “Narrative Medicine: A Model for Empathy, Reflection, Profession, and Trust.” JAMA 286.
    Foucault, Michel
    1983 The Subject and Power. Pp. 208-226 as an Afterword in Michel Foucault Beyond Structuralism and Hermeneutics, eited by Hubert L. Dreyfus and Paul Rabinow.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The Ethic of Care for the Self as a Practice of Freedom. Pp. 1-20 in The Final Foucault, ed. by Bernauer, James and Rasmussen. Cambridge, MA: MIT Press.
    Freidson, Elliot
    1970 Profession of Medicine: A Study of the Sociology of Applied Knowled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Gordon, Neve
    1999 Foucault’s Subject: An Ontological Reading. Pp. 395-414 in Polity. Vol. 31, No. 3.
    Luhmann, N.
    1995 Social systems., translated by John Bednarz, Jr., with Dirk Baecker, Stanford, Calif.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Ingstad, Benedict and Reynolds, Susan
    1995 Disability and Cultur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MacCannell, Dean and MacCannell, Juliet Flower
    1982 The Time of Sign.
    Mishler, Elliot. G.
    1984 The Discourse of Medicine: Dialectics of Medical Interviews.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Spencer-Brown G.
    1969 Laws of Form. Cognizer Co. (Porland, Ore.)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