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德明 TSENG TE-MING |
---|---|
論文名稱: |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評鑑指標建構之研究 The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
指導教授: |
蘇錦麗
Jin-Li Su 黃曙東 Shu-Tung Hua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12 |
中文關鍵詞: | 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 、教育評鑑 、評鑑指標 |
外文關鍵詞: |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educational evaluation, evaluation indicator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建構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的評鑑指標體系及相對權重,以作為教育部及各縣市政府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評鑑時之參考。為達研究目的,本研究以CIPP流程為評鑑指標體系之主要架構並採用德懷術與AHP為方法,經三次德懷術問卷及一次相對權重問卷調查,蒐集11位專家學者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評鑑指標」內涵及相對權重之看法。以平均數、標準差、四分差分析相關資料後,完成「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評鑑指標體系」之建構。
本研究所建構之「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評鑑指標體系」,分成四級,共有「四個領域」、「九個向度」、「二十三個層面」及「六十四個評鑑指標」,分述如下:
一、四個領域為「脈絡」、「輸入」、「過程」、「產出」,其中以「過程」領域,相對權重40.83%最為重要。
二、四個領域下,分成九個向度:脈絡領域包含「需求評估」、「理念宣導」二個向度;輸入領域包含「行政規劃」、「上課規劃」、「教育資源」三個向度;過程領域包含「課程與教學」、「師資與輔導」二個向度;產出領域包含「學習成效」、「辦理結果」二個向度。其中以「師資與輔導」向度,相對權重21.98%最為重要。
三、九個向度下,分成二十三個層面:需求評估向度包含「目標訂定」、「評估機制」二個層面;理念宣導向度包含「理念建立」、「理念傳達」二個層面;行政規劃向度包含「組織運作」、「行政服務」、「經費運用」三個層面;上課規劃向度包含「授課時間」、「師生比率」、「學童安全」三個層面;教育資源向度包含「師資的投入」、「軟硬體投入」、「社區資源」三個層面;課程與教學向度包含「多元課程」、「指導策略」、「評量方式」三個層面;師資與輔導向度包含「教學知能」、「輔導知能」、「溝通與關懷」三個層面;學習成效向度包含「學業表現」、「生活表現」二個層面;辦理結果向度包含「滿意度」、「行政績效」二個層面。其中以「指導策略」層面,相對權重10.23%最為重要。
四、二十三個層面下,包含「計畫目標明確可行」等六十四個評鑑指標,其中以「依據ASAP診斷評量結果進行適性化補救教學」,相對權重4.34%最為重要。
The study was to construct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their relative weights of the After School Alternative Program for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municipal governments. This study adopted CIPP evaluation process as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this evaluated indicators, while Delphi Technique and AHP were used as the methods. Three questionnaire surveys using Delphi Technique and one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corresponding weights were conducted to collect opinions from eleven experts abou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s for the Program and their relative weights. After analyzing the data based on the means, SD, and interquartile range, an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Program was established.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the Program constructed by this study is composed of four levels, covering four domains, nine dimensions, twenty-three aspects, and sixty-four evaluation indicators. Descriptions that are more detailed are provided below:
I. The four domains are context, input, process, and output. The most important domain is process, which has a relative weight of 40.83%.
II. There are nine dimensions under the four domains: The context domain comprises need assessment and concept dissemination. The input domain comprises administrative planning, program planning, and education resources. The process domain comprise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and faculty and counseling. The output domain comprises learning outcome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Faculty and counsel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dimension, which has a relative weight of 21.98%.
III. The nine dimensions were further divided into a total of twenty-three aspects. The need assessment dimension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goal setting 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The concept dissemination dimension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concept construction and concept delivery. The administrative planning dimension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organization operation, administrative service, and budget contral. The program planning dimension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the time of program, student-teacher ratio, and student safety.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dimension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input of teachers, input of hardware and software, and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dimension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multi courses,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nd assessment approaches. The faculty and counseling consists of three aspects: pedagogical ability, counseling ability, and communication and caring. The learning outcome dimension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coursework performance and behavioral performance. The implementation effectiveness dimension consists of two aspects: satisfactions and administrative effectiveness. The instructional strategies aspect is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 and its relative weight is 10.23%.
IV. There are sixty-four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feasibility and clarity of the program’s objectives, under the twenty-three aspect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s “carrying out appropriate remedial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 ASAP evaluation results,” which has a relative weight of 4.34%.
王尤秋(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機會均等的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玉程(2009)。基隆市國民小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情形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保進(1996)。教育指標基本概念之分析。教育研究資訊,4(3),1-18。
王家通(1998)。比較教育論叢。高雄市:麗文。
王潔真(2008)。國民小學攜手計畫之政策執行研究─以苗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田振榮(2002)。建立技專校院提昇教學品質指標之研究。教育部技職司委託研究計畫。臺北市:教育部。
吳政達(1999)。國民小學教師評鑑指標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政達(2002)。教育政策分析:概念、方法與應用。臺北市:高等教育。
吳美宜(2005)。我國大學通識生死教育課程設計之研究-德懷術研究法之應用(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吳苓瑜(2009)。教育部「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執行現況與成效之研究-以苗栗縣天恩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吳清山、林天祐(1998)。教育名詞:教育機會均等。教育資料與研究,21,69。
吳清山、林天祐(1999)。教育名詞:教育指標。教育資料與研究,29,48-49。
吳惠珠(2012)。「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歷程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呂美枝(2006)。提升弱勢族群教育機會-找尋當前教育策略與多元文化教育理想的平衡。載於國立教育資料館舉辦之「現代教育論壇(十五)」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市:國立教育資料館。
宋美瑤(2008)。苗栗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成效評估之研究-以回應性評估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育菁(2010)。高雄縣偏遠地區國小學生參與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李桂花(2011)。嘉義縣國小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情形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委員會(主編):中小學與學前教育組會議記錄。臺北市: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臺北市:臺灣書店。
林劭仁(2008)。教育評鑑-標準的發展與探索。臺北市:心理。
林志成(2002)。授能導向的專業發展評鑑。教育政策論壇,5(2),81-102。
林志信(2011)。嘉義縣市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執行成效與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林幸璇(2004)。社區大學教師成人教學評鑑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林清江(1982)。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臺北市:五南。
林新發(1995)。教育與學校行政研究-原理與實務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洪千雅(2011)。「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教學人員對弱勢低成就學生成因、補救教學作法及補救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紀淑珍(2010)。新北市國中「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實施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唐偉翔(2012)。屏東縣國小教師執行攜手計畫時的數學課程決定與教學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孫綿娸(2011)。高雄市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高天財(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對「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認知與執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南大學,臺南市。
國立編譯館主編(2000)。教育大辭書(二)。臺北市:文景書局。
張仁瑜(2011)。高雄市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與學習成效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文彥(2011)。臺中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教師對方案認知及其教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張嘉寧(2008)。國民中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教育部(2006)。教育有愛來攜手 扶助弱勢無落差 全國教育局長 攜手啟動扶弱計畫。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eje/news_list.asp-
x?site_content_sn=4414。
教育部(2009)。「98年攜手計畫3,023校開辦,開辦比率突破9成」。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344&pages。
教育部(2010)。「攜手向前 讓愛蔓延」。2011年7月3日,取自:http://
asap .moe.gov.tw/sop/。
教育部(2011)。95~100年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統計數據【原始數據】。取自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許宏儒(2004)。Bourdieu 文化資本的思想在教育機會均等議題上的闡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郭昭佑(2001)。教育評鑑指標建構方法探究。國教學報,13,251-278。
陳明印(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評鑑規準及權重之建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奎憙(1990)。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姵錡(2011)。新竹市國小課後照顧班方案評鑑(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陳麗珠(1999)。以德懷術評估臺灣省教育優先區補助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教育學刊,15,35-64。
傅正敏(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彭富源(2006)。提昇學習弱勢學童學習成就之策略與作法-以苗栗縣國民中小學為例。2011年6月6日,取自http://woa.mlc.edu.tw/viewitem.j-sp?
itemid=000000000023324。
彭瑋謙(2009)。臺北市國民中學推動「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曾昱螢(2009)。各國課後照顧政策及其對臺灣「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之啟示。網路社會學通訊,76期,2011年7月6日,取自:http://www.n-hu. edu.tw/~society/e-j/76/76-19.htm。
曾昱螢(2009)。國民小學實施「攜手計畫-課後扶助」之研究-以中南部某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淑惠(2002)。教育方案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曾勝任(2009)。攜手計畫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臺中市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臺中市。
曾譓娗(2010)。臺中市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湯堯(2001)。臺灣地區之技職教育指標建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4(1),53-80。
黃夙伶(2010)。臺南市國中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調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黃政傑(1995)。課程評鑑。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政傑、李隆盛、游家政(1994)。國民中小學教育評鑑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委託專案報告。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
黃歆慧(2010)。花蓮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教育機會均等相關政策的認知與滿意度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黃毅志(1998)。教育與社會階層化。載於陳奎憙(主編),現代教育社會學(335-355)。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 瑩(1995)。英國的教育優先改善地區方案。載於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
楊 瑩(1994)。教育機會均等-教育社會學的探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文正(2008)。國民中學學校本位財務管理、教育機會均等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楊振昇(1998)。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與省思。教育資料與研究,21,29-30。
楊雅媖(2011)。攜手計畫執行現況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臺科技大學,臺中市。
詹火生、黃德福、古允文、林昭禎與陳攸瑋(2010)。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看法。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2011年8月2日取自:http://
www.rdec.gov.tw/public/PlanAttach/201010251002168604720.pdf。
廖鳳鳴(1997)。教育優先區計畫實施現況調查研究─以花蓮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熊正蕙(2009)。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與影響因素之研究-以臺北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趙信光(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趙信光(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辦理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方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趙敦華(1997)。勞斯的「正義論」解說。臺北市:源流。
劉珍琳(2011)。臺南縣國民小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實施現況、問題與因應方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潘道仁(2009)。國民中學校務評鑑指標與城鄉權重體系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蔡祈賢(1994)。平等教育思想與我國教育機會均等政策。臺北市:五南。
鄭文淵(2008)。桃園縣國民中學「攜手計畫-課後扶助」政策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盧秋菊(2011)。國民中小學校園民主化指標建構與應用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翰林出版社(2006)。臺灣的區域發展。2011年8月3日,取自:http://www.slid-es hare.net/fanchuan76/geo4ch1095。
謝文全(1999)。中小學校長培育、任用、評鑑制度。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28,1-5。
謝芬芬(2005)。從社會正義、社會安全談警察的社會責任。日新,4,136-142。
鍾政諺(2004)。我國教育基本法之實施與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羅時桓(2008)。攜手計畫課後扶助在學校實施現況之研究-以苗栗縣國民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羅清水(1998)。論教育機會均等意涵與作法(上)。研習資訊,15(2),1-15。
蘇秀花(2003)。臺北市國民小學學校校務評鑑的發展與省思。現代教育論壇,8,332-337。
蘇錦麗(2004.05)。展望我國教育評鑑專業之發展。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舉辦「教育評鑑回顧與展望」學術研究會論文集(24-27),臺北市。
貳、英文部分
Anderson, C. A.(1967). The social context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Paris: UNESCO.
Coleman, J. S.(1968).The concept of equality of education opportunity.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38(1), 7-22.
Evetts, J.(1973).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ideas. London, UK: RKP.
Follesdal, A.(2008). E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citizenship: Challenges of European integration.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 27(5), 335-354.
Griffiths, M.(1993). Self-identity and self-esteem: Achieving equality in education.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19(3), 301-317.
Nevo, D.(1995). School-based evaluation: A dialogue for school improvement. Tel Aviv, Israel: Masada.
Sanders, J. R.(2001). A vision for evalu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Evaluation. 22(3), 363-366.
Salmond, S. W.(1994). Orthopaedic nursing research priorities: A Delphi study. Orthpaedic Nursing, 13(2), 31-45.
Scriven, M. F.(1994). Evaluation as a discipline.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0) , 147-166.
Volk, K.(1993). Curriculum development using the Delphi technique. The technology teacher , Januaray, 35-36.
Lindeman, C. A.(1975). Delphi survey of priorities in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Nursing Research, 24(6), 434-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