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淑娥
論文名稱: 字族文識字教學運用於國小二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之行動研究
指導教授: 陳美如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8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字族文識字教學識字能力語文低成就
外文關鍵詞: The Radical-Group-Text Teaching Strategies, word recognition, lower achievement in Chines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是一位國小教師針對語文低成就學生實施「字族文識字教學」的實踐性研究。

    研究者有感於「識字教學」對於低年級學生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嘗試運用字族文的概念,發展一套適用於國小低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的識字教學模式。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來進行,以研究者身兼教學者的身分,和班上二名語文低成就學生,透過師生間平等、真實的對話與討論過程,以及研究者不斷的省思、修正、行動,希望達到提高教學品質的目的。

    本研究的所獲得的結論如下:
    一、字族文教學有助於二年級語文低成就學生對中文字的認識與了解,並增進閱讀理解能力。
    二、字族文識字教學結合象形文字圖示有教學效益,但實際教學應用上有限制。
    三、字族文教學運用於補救教學時,可配合原班的課程內容,以降低學生的負擔。
    四、教學的內容越具有意義性、記憶線索越強,則學習的效果越好。
    五、「陪伴與關懷」是孩子成長與學習的重要良方。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學校、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The study is on how 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 applies ”The Radical-Group-Text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teaching lower-grade students with lower achievement in Chinese to learn Chinese words.

    Success in learning basic Chinese words is not only fundamental but also crucial for lower grade students. Recognizing how pressing this task is at hand, the author develops a radical-group-text teaching technique and applies this technique to her students.

    This study is action research in the sense that upon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ique, the author tests its effectiveness using the teaching aid described above on her class of 2 second grade student. The following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obtained.

    1.The Radical-Group-Text Teaching Strategies is to low achievement in Chinese of second grade student’s advantage on understanding and memorizing Chinese words, and encourages their realization of reading.
    2.The Radical-Group-Text Teaching Strategies has its own applied range despite its effectiveness.
    3.When The Radical-Group-Text Strategies using in remedial instruction, the coordinate same group curriculum content, reduces student's study burden.
    4.The teaching content more has significant, remembered that the clue is stronger, and then the study effect is better.
    5.Accompanies with the concern is the child grow and the study important effective prescription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in which she anticipates that fellow teachers, schools, and ministering bodies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ill use this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of future development.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7 第三節 名詞解釋…………………………………………………8 第四節 研究限制…………………………………………………1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2 第一節 閱讀歷程與國小低年級語文發展………………………12 第二節 中文字的識字歷程與特徵………………………………19 第三節 識字教學及其相關研究…………………………………24 第三章 研究設計……………………………………………………30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的原因……………………………………30 第二節 研究對象…………………………………………………32 第三節 教學設計與教學流程……………………………………39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46 第五節 研究流程…………………………………………………56 第四章 研究歷程與結果……………………………………………60 第一節 字族文識字教學歷程……………………………………60 第二節 學習歷程之評估與分析…………………………………76 第三節 教學的思、修、動………………………………………94 第五章 結論與討論…………………………………………………97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教育性意義…………………………………97 第二節 研究建議…………………………………………………102 參考文獻……………………………………………………………… 105 一、 中文部分…………………………………………………… 105 二、 西文部分…………………………………………………… 108 附 錄 附錄一字族文文章……………………………………………………109 附錄二字卡……………………………………………………………110 附錄三字詞卡…………………………………………………………111 附錄四筆順練習………………………………………………………112 附錄五立即成效評量…………………………………………………113 附錄六訪談大綱………………………………………………………115 表 次 表3-1-1小強中文年級認字量測驗結果……………………………………35 表3-1-2阿良中文年級認字量測驗結果……………………………………38 表3-2-1預定教學內容一覽表………………………………………………40 表3-2-2實際實施的教學內容………………………………………………44 表3-3-1教學介入時間表……………………………………………………49 表3-3-2個案學生訪談時間表………………………………………………50 表3-3-3資源班教師訪談時間表……………………………………………51 表3-3-4三年級老師導師訪談時間表………………………………………51 表4-2-1小強教學前、後測比較……………………………………………88 表4-2-2阿良教學前、後測比較……………………………………………89 表4-2-3 小強複習測驗及保留測驗結果 …………………………………91 表4-2-4 阿良複習測驗及保留測驗結果 …………………………………91 圖 次 圖3-1-1小強魏氏智力量表…………………………………………………34 圖3-1-2阿良魏氏智力量表…………………………………………………37 圖3-5-1研究流程圖…………………………………………………………56 圖4-1-1小強詞語填空圖(交字族)…………………………………………70 圖4-1-2阿良詞語填空圖(交字族)…………………………………………70 圖4-1-3阿良語詞聯想圖(少字族)…………………………………………72 圖4-1-4小強語詞聯想圖(少字族)…………………………………………72 圖4-2-1小強語詞聯想圖(交字族)…………………………………………76 圖4-2-2阿良語詞聯想圖(包字族)…………………………………………76 圖4-2-3小強生字習寫單(交)………………………………………………81 圖4-2-4小強生字習寫單(少)………………………………………………81 圖4-2-5阿良生字習寫單(包)………………………………………………82 圖4-2-5阿良生字習寫單(方)………………………………………………82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01) :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北京: 北 京師範大學。
    王淑貞 (2000):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 新竹: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惠君 (2003):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 彰 化: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王瓊珠 (2001):台灣地區讀寫障礙研究回顧與展望。 人文與社會學, 11,4 ,331-344。
    王瓊珠 (2002): 國小一年級疑似閱讀障礙兒童之觀察研究。台北市立師院學報, 33,327-344。
    王瓊珠 (2005): 識字教學研究 。載於洪儷瑜、王瓊珠、陳長益主編, 突破學習困難(139-178)。 台北: 心理出版社。
    王瓊珠、洪儷瑜、張郁雯、陳秀芬 (2008): 一到九年級學生國字識字量發展。教育心理學報, 39 (4), 555-568。
    吳慧聆 (2007):字族文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童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25, 1-30。
    呂美娟 (2000):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 (18), 207-235。
    李光福 (2004):識字兒歌。 台北: 小魯。
    李淑媛 (1999):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 新竹,台灣: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杜晉秀 (2004):字族文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 台東,台灣: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碩士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孟瑛如 (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與家長實用手冊。 台北: 五南。
    孟瑛如、張淑蘋 (2003):資源班語文教學--有趣的識字教學設計. 國教世紀 (207),31-40。
    林珮璇 (2000):教師行動研究--課程及教學實踐。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林素貞 (1998):相似字與非相似字呈現方式對國小一年級國語科低成就學生生字學習效果之比較。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 (6),261-277。
    邱上真、洪碧霞、葉千綺、林素微 (1998):中文閱讀能力評量模式的探討:理論與實務--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表現之追蹤(I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柯華葳 (1993):台灣地區閱讀研究文獻回顧。載於中國語文心理學研究第一年度結案報告。國立中正大學認知科學研究中心。

    柯華葳 (1994):由兒童會錯意的字分析探討兒童認字的方法。載於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第三輯 ( 29-35)。北縣: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柯華葳 (1997):國語文低成就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研究(I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柯華葳 (1999):閱讀能力的發展,載於曾進興策劃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三卷( 83-119)。 台北: 心理。
    洪儷瑜 (2003):中文讀寫困難學生適性化補救教學:由常用字發展基本讀寫能力(I)。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計畫成果報告。
    洪儷瑜 (1996):國語文低成就學生在閱讀歷程的視知覺能力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胡永崇 (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 (14),179-218.。
    胡永崇 (2002):學習障礙學生之識字教學。屏東特殊教育(3),17-24。
    胡志偉 (1989):中文詞的辨識歷程。中華心理學刊,31,33-39。
    胡志偉、顏乃欣 (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基礎第一卷,49。台北: 心理。
    韋惠英 (1998):誦詩識字--小一學生提早閱讀試驗計畫。香港中文大學基礎教育教育學報 8 (1),123-128。
    夏林清 (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台北: 遠流。
    秦麗花、許家吉(2000):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191-206。
    教育部 (2000): 國小學童常用字詞調查報告書。國語文教育叢書43。 台北。
    教育部 (2001):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教育部。
    郭紅伶 (2001): 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成效之影響。 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正治 (1996): 國小國字教學基本能力之探討。國小語文教學論集。 台北: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陳秀芬 (1998): 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教學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探討。 台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秀芬、洪儷瑜、陳慶順 (2008): 國小一至三年級讀寫字困難學童基本字讀寫能力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9 (2), 31-60。
    陳美文 (2002): 國小讀寫困難學生認知能力之分析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惠邦 (1998):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 師大書苑。
    陳慶順 (2000): 識字困難學生與普通學生識字認知能成份之比較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靜子 (1996): 國語低成就兒童之生字學習:部首歸類與聲旁歸類教學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曾世杰 (1996): 閱讀障礙:研究方法簡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第二卷,( 321-369)。台北:心理。
    曾志朗 (1991): 華語文的心理學研究,本土化的沉思。載於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 遠流。
    黃沛榮 (1996): 漢字部件研究。 第七屆中文字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 343-359。
    黃秀霜 (2001): 中文年級認字量表。 台北: 心理。
    黃冠穎 (2005): 部件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國語低成就學童補救教學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楊憲明 (1998): 閱讀障礙學生文字辨識自動化處理之分析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6), 15-37。
    萬雲英 (1991): 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台北: 遠流。
    歐用生 (1994): 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 (2), 1-6。
    戴汝潛、郝家杰(1997):識字教學改革一覽。人民教育, 32-33。
    謝錫金 (2000):高效識字。 擷取自 中文教育: http://www.chineseedu.hku.hk
    鍾淑慧 (2005): 基本字帶字教學結合象形文字圖示法對國小三年級識字困難學生識字成效之探討。 台東特教 (12), 23-32。
    羅秋昭(2008):字族識字活用寶典。台北: 小魯。
    蘇怡芬、簡邦宗、楊政育、陳學志 (2008):認字補救教學系統之建立與效果評估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 39 (4),589-602。

    二、西文部分
    AaronG.P., & JoshiR.M. (1992). Reading problem:Consultation and remediation.New York: Guilford press.
    Chall, J. S. (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2nd ed.) . Orlando, FL:Harcourt Brace.
    GagneE.D. (1985).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Toronto:Little,Brown and Company.
    JuelC. (1988). Learning to read and write:A long itudinal study of fifty-four children first through fourth grad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37-447.
    MercerC.D.,&Mercer,A.R. (2001). Teaching students with learning problems.Upper Saddle River: NJ:Merrill Prentice Hall.
    ShaywitzS.E. (1996). Dyslexia. Scientific American, 98-10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