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沈靜宜 Shen, Jing-Yi |
---|---|
論文名稱: |
張岱入清後的生存書寫研究:以詩歌為中心 A Study of Zhang Dai’s life recording after entering the Qing Dynasty: taking poetry as the center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ee, Hsin-Hsi |
口試委員: |
張閏熙
Chang, Jun-Hsi 徐國能 Hsu, Kuo-Neng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25 |
畢業學年度: | 11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2 |
中文關鍵詞: | 張岱 、明清易代 、遺民心態 、生存書寫 、詩歌研究 |
外文關鍵詞: | Zhang Dai,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remnant mindset, life recording, poem stud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張岱,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亦是一位典型的明遺民,他的人生由
前半生的「風流名士」與後半生「義烈隱士」共同構成。賴於宗子在小品文上的成
就,他散文中「風流」、「紈绔」的一面已為人熟知。現今隨著張岱詩文的逐漸現世,
他作為遺民「苦節」、「義烈」的一面也逐漸被看見,張岱在明亡後所作之詩歌,集
文學價值與史學價值於一體,充斥著明清易代下遺民的血淚與悲聲。從他的詩歌中
我們能看到以張岱為例的遺民在改朝換代後艱苦守節、掙扎求生的具體樣貌。
本文以張岱描寫入清後生存情形的詩歌作為主要的研究材料,擬分析詩人在易
代之際的生活方式與心態變化,根據詩歌內容,將張岱入清後的生活歸納為「苦隱」
與「交遊」兩個部分。第二章首先走進張岱的苦隱日常,思考是哪些原因促使他做
出避世苦隱的抉擇,接著具體分析他在隱居時所作之詩歌,以及描寫隱居生活的詩
歌,從中概括出他的苦隱樣貌和情感流動。第三章觀察張岱在苦隱之外的交遊活動,
分析他展開交遊的緣故,接著爬梳他詩歌中所談及的往來對象與經歷,作為了解其
交遊活動的背景,最後通過解讀他的交遊詩,觀察在不同的場景下,宗子的情緒有
何波動。在經過前兩章的分析,對張岱入清後的生活樣貌有了一定了解後,第四章
將進一步關注宗子的精神世界,觀察在明亡清興的背景下,詩人為何最終會走向一
個無法自釋的生命困境,在艱難的歲月裡他又是如何磨礪精神,而他最終對仕清人
士的接受和對現實的醒悟又體現出他什麼樣的遺民心態。希望能通過本研究讓張岱
入清後的生活樣貌展現得更為清晰,使他的人物形象更為立體。
Zhang Dai, a renowned litterateur and historian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ies, was also a typical remnant of the Ming dynasty whose life consisted of the first half as an elegant and charismatic scholar and the second half as a righteous and steadfast recluse. Due to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prose vignettes, Zhang’s flirtatious and playboy side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With the gradual discovery of his poems, his rigorous and unyielding side as a remnant has also been gradually seen by contemporary readers. The poems he wrote after the demise of the Ming dynasty have both literary and historiographical values, filled with the blood, tears, and lament of the remnants of the Ming-Qing dynastic transition. From his poems, we can gain insight into the specific image of the remnants, like Zhang, who struggled to survive and keep their austere integrity after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This paper takes Zhang’s poems describing his life after entering the Qing Dynasty as the main research material. It aims to analyse the change in the poet’s lifestyle and mentality during the dynastic transition, and to summarise Zhang’s life after entering the Qing Dynasty into two aspects: ‘austere reclusion’ and ‘social intera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examines Zhang’s austere daily life and explores the reasons that led him to be away from worldly distractions. The poems he wrote while living in seclusion, along with the poems describing his reclusive life, are analysed to summarise the image and emotions of his reclusive life. The third chapter observes Zhang’s wide social circle outside of his seclusion, analyses the reasons for his associations, and compiles the associates and experiences written in the poems as the background of his social interactions. It also observes his emotional fluctuations in different scenes by interpreting his association poems. After analysing Zhang’s life in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first two chapters, the fourth chapter further focus on his spiritual world, exploring why he eventually came to a predicament that could not extricate himself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ll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rise of the Qing dynasty. The chapter also discusses how he sharpened his spirit during these rough years, as well as what kind of remnant mentality was reflected in his eventual acceptance of the Qing officials and awakening to reality. It is hoped that through this study, Zhang’s life after entering the Qing dynasty will be depicted more clearly, making his character image more three-dimensional.
一、傳統文獻
〔春秋〕管仲著,耿振東譯註,《管子譯註》,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8年。
〔春秋〕佚名,王國軒、王秀梅譯註,《孔子家語》,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戰國〕呂不韋著,古敏主編,《呂氏春秋》,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
〔戰國〕孟軻著,方勇譯註,《孟子》,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戰國〕荀況著,祝鴻傑注釋,《荀子》,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
〔西漢〕司馬遷著,〔宋〕裴骃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史
記》,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西漢〕劉向、〔東晉〕葛洪撰,滕修展、王奇、張淑琴、昌艷編著,《列仙傳
神仙傳註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
〔東晉〕郭璞校注,《爾雅》,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
〔東晉〕陶潛著,謝先俊,王勛敏譯註,《陶淵明詩文選譯》,成都:巴蜀書社,
1990年。
〔南朝宋〕顏延之著,〔明〕張浦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第五十二冊‧顏光祿
集》,〔清〕光緒己卯信述堂重刻本,1879年。
〔南朝宋〕劉義慶著,朱奇志評註,《世說新語》,長沙:岳麓書院,2022年。
〔南朝梁〕劉勰著,王志彬譯註,《文心雕龍》,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唐〕姚思廉,《梁書》,〔明〕毛氏汲古閣刊本,約西元17世紀。
〔唐〕杜甫著,〔清〕錢謙益箋註,郝潤華整理,《《杜甫詩集》,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21年。
〔南唐〕李煜著,王兆鵬導讀,《李煜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宋〕司馬光著,胡三省註,《資治通鑒》,〔清〕《摛澡堂四庫全書薈要》本,
約西元18世紀。
〔宋〕苏轼著,〔清〕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
1982年。
〔宋〕陸遊著,王欣點評,《老學庵筆記》,青島:青島出版社,2002年。
〔宋〕姜夔,《白石道人詩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7年。
〔明〕徐渭,《徐渭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明〕李贄,《續藏書》,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王思任著,蔣金德點校,《文飯小品》,長沙:岳麓書院,1989年。
〔明〕張岱,《石匱書》,〔明〕鳳嬉堂原稿本,約西元17世紀。
〔明〕張岱著,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輯,《石匱書後集》,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明〕張岱,《四書遇》,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
〔明〕張岱,《石匱書 石匱書後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據南京圖書館藏稿本影印。
〔明〕張岱著,夏咸淳輯校,《張岱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明〕張岱著,陸偉、馬濤點校,《瑯嬛文集:沈復燦鈔本》,杭州:浙江古籍出
版社,2016年。
〔明〕張岱著,佘德余、宋文博點校,《快園道古 琯朗乞巧錄》,杭州:浙江古
籍出版社,2017年。
〔明〕張岱著,丁紅點校,《古今義烈傳》,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8年。
〔明〕張岱著,路偉、鄭淩峰點校,《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 2018年。
〔明〕祁彪佳著,趙素文箋校,《祁彪佳詩詞編年箋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
社,2016年。
〔明〕陳確,《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明〕陳子龍著,施蟄存,馬祖熙標校,《陳子龍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年。
〔明〕文秉,佚名,《烈皇小識 研堂見聞雜錄》,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82
年。
〔明〕黃宗羲,《南雷文定》,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明〕歸莊,《歸莊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
〔明〕徐枋,《居易堂集》,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36年《四部叢刊三編》,
據固安劉氏藏原刊本影印。
〔清〕李顒,《二曲集》,北京:北京天華館代印,1930年。
〔清〕王世禎著,勒斯仁點校,《池北偶談》,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清〕邵廷采著,孔昭明主編,《西南紀事 東南紀事(合訂本)》,臺北:大通
書局,1987年《臺灣文獻史料叢刊》本。
〔清〕邵廷采著,祝鴻傑點校,《思復堂文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
〔清〕楊賓,《楊大瓢雜文殘稿》,〔清〕光緒青山白雲閣鈔本,約西元19世紀。
〔清〕卓爾堪選輯,《明遺民詩》,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
〔清〕張廷玉等,《明史》,〔清〕武英殿刻本,1739年。
〔清〕徐元梅等修、〔清〕朱文翰等撰,紹興縣修志委員會校刊,《嘉慶山陰縣志》,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1936年,《據嘉慶八年刻》本影印。
〔清〕趙翼,《甌北詩鈔》,〔清〕光緒三年滇南唐氏壽考堂刻本,西元1877年。
〔清〕楊鳳苞,〈書南山艸堂遺集後〉,《秋室集》,〔清〕光緒十一年陸心源刻本,
1885年。
〔清〕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
〔清〕趙爾巽等修,國史館校註,《清史稿校註》,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9年。
二、近人論著
王成勉,《氣節與變節:明末清初士人的處境與抉擇》,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
司,2012年。
王汎森,《晚明清初思想十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王芹,《張岱女性交遊與文學研究》,西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1 年。
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王雪,《唐代農事詩研究》,吉林: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學位論文,
2016年。
李玉栓《明代文人結社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李瑄,《明遺民群體心態與文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9年。
李燦朝,《越水悲歌:明末清初越中文人及文學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1年。
何宗美,《明末清初文人結社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6年。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2年。
何玲琳,《張岱《瑯嬛文集》新發現詩歌研究》,浙江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
學位論文,2017年。
佘德余,《張岱家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
佘德余,《都市文人——張岱傳》,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佘德余,《張岱志》,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年。
佘德余,《紹興文人雅集與結社研究》,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23年。
汪潞,《張元忭其人其文研究》,紹興:紹興文理學院漢語言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8年。
季林莉,《張岱《瑯嬛文集》用韻研究》,蘇州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
2018年。
周作人,《中國新文學的源流》,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年。
周霄,《張岱新考》,浙江工業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014年。
祝兆炬,《越中人文精神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6年。
胡益民,《張岱研究》,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
胡益民,《張岱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
夏咸淳,《明末奇才——張岱論》,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年。
黃桂蘭,《張岱生平及其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77年。
畢曉君,《張岱新見詩歌研究》,山東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19
年。
張玉法《清季的立憲團體》,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張旺,《張岱詩歌研究》,江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張則桐,《張岱探稿》,南京:鳳凰出版社,2009年。
張海新,《水萍山鳥 張岱及其詩文研究》,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畢業論
文,2011年。
張璇,《張岱和陶詩研究》,深圳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23年。
楊伯峻,《論語譯註》,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趙一靜,《張岱的〈四書〉學與史學》,湖南大學歷史系碩士學位論文,2004年。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
劉珊,《張岱詩歌研究》,西北師範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碩士學位論文,2009年。
錢穆,《國史大綱》,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
韓金佑,《張岱年譜》,河北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論文,2014年。
薑書閣,《中國文學史綱要》,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年。
〔日〕合山究著,蕭燕婉譯註,《明清時代的女性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事
業公司,2016年。
〔美〕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溫洽溢譯,《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
與蒼涼》,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
〔美〕哈羅德‧伊羅生(Harold R.lsaacs)著,鄧伯宸譯,《群氓之族:群體認同
與政治變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
三、報刊文獻
丁淑梅、林煜欣,〈斷紋之趣、斷弦之思與殘琴之響——張岱詩文中的古琴書
寫〉,《中華文化論壇》2023年第4期,2023年7月,174-192。
王佩瑤、駱新泉,〈張岱之詩與人格的「冰雪之氣」〉,《芒種》總第549期,2018
年3月,頁69-70。
王圓圓,〈心靈深處的吶喊——張岱及其和陶詩〉,《福建論壇(社科教育版)》,
2005年專刊,2005年10月,頁198-200。
白一瑾,〈論清初貳臣和遺民交往背後的士人心態〉,《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
版)》2011年第3期,2011年5月,頁64-71。
申艾加,〈激昂、豁達與澄澈——論張岱詩歌中遺民生存哲學的三重境界〉,《今
古文創》2023年第21期,2023年5月,56-58。
呂肖奐、張劍,〈酬唱詩學的三重維度建構〉,《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49卷第2期,2012年3月,頁71-79。
佘德余,〈張岱交遊錄〉,《紹興師專學報》1993年第1期,1993年3月,頁9-17。
李聖華,〈論張岱的遺民心態和他的「冰雪之詩」〉,《貴州文史叢刊》,2000年
4月,頁57-62。
李劍鋒,〈明遺民對陶淵明的接受〉,《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145-150。
李劍鋒,〈張岱和陶詩輯佚與研究〉,《文獻》2011年第1期,2011年1月,頁86-94。
李燦朝,〈明清之際私家撰史的歷史意義——以張岱及其史著為中心〉,《西南交
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卷第2期,2005年3月,頁123-137。
孟凡,〈蘇軾與張岱和陶詩之比較研究〉,《漢字文化》2021年第18期,2021年9月,頁74-75。
胡益民,〈張岱卒年考證〉,《古籍研究》1995年第4期,1995年11月,頁28-30。
胡益民 ,〈張岱年譜簡編〉,《古籍研究》1997年第4期,頁82-96。
夏咸淳,〈論張岱詩稿——《《張子詩》》〉,《上海社會學院學季季刊》1986年第3期,1986年10月,頁176-183。
陳平原,〈「都市詩人」張岱的為人與為文〉,《文史哲》2003年第5期,2003年9月,頁77-86。
陳美玲,〈晚明愛國學者張岱〉,《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頁66-72。
張旺,〈張岱詠方物詩品鑒〉,《考試週刊》2009年第3期,2009年1月,頁29-30。
彭爽,〈從張岱的暮夜書寫看晚明的身份認同〉,《古代文學理論研究》,2020年12月,頁494-514。
楊立群,〈固窮守志,以貧傲世的陶淵明〉,《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第29卷第6期,2009年12月,頁41-45。
蔡鈺,〈張岱詩歌中的遺民情懷〉,《寧波教育學院學報》第22卷第6期,2020年12月,頁46-49。
鮑恆,〈一片冰雪鑄詩魂——試論張岱詩歌的總體特徵〉,《文藝理論與批評》,1997年3月,頁116-122。
薛以偉,〈「明遺民」與「貳臣」交遊論析——以「明遺民」為視角〉,《北方論叢》2016年第6期,2016年11月,頁90-95。
盧瑋、葉君遠,〈論張岱詩歌的「冰雪之氣」〉,《廈門教育學院學報》第10卷第4期,2008年11月,頁8-13。
四、網路資料
澎湃新聞‧上海書評,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332015,瀏覽日期:2024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