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美淑 Mei-Shu Lin |
---|---|
論文名稱: |
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五年級教學實施的行動研究 The Action Research on Teaching Practices derived from a Reading Workshop for Fifth-Grade |
指導教授: | 簡翠貞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6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48 |
中文關鍵詞: | 閱讀工作坊 、閱讀 、閱讀態度 、閱讀理解 |
外文關鍵詞: | Reading workshop, reading,, attitude towards read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閱讀是教育和學習的核心,閱讀是提升語文能力的不二法門。本研究試圖以五年級為對象,運用「一系列有計畫的教學活動」,整合為「閱讀工作坊」的課程,研究目的在探討學生在閱讀工作坊教學歷程中的態度、瞭解閱讀工作坊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協助的效益、明白教師在閱讀工作坊實施中所扮演的角色與轉變,最後並提出閱讀工作坊實施實際教學情境中的限制與因應。
本研究所獲致的結論如下:
(一)只要老師願意投入閱讀教學,對學童的態度的轉變具有相當成效。
(二)在經過「閱讀工作坊」教學歷程後,閱讀及閱讀理解能力皆有提昇,而
且男女顯著效益相近。
(三)教師在「閱讀工作坊」教學實施中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老師講解詳細、
有條理,態度親切和藹,課程設計以孩子為出發點、多讓孩子活動、選
孩子愛看的書,變換不同學習場域、轉換不同視覺感受,凡事以孩子為
優先的教育心態,秉持這樣的精神,當能成為孩子眼中受歡迎的老師。
(四)實際教學情境中閱讀工作坊實施所遇到的限制,分別從閱讀策略的增
強、焦點人物的關愛、資訊能力的提升、預設迷思的破除、自我缺失的
改進等方向加以因應。
最後根據研究論點,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主管、教師本身修為、未來研究等面向,提出淺薄的建議。
When dealing wit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ading is the core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Reading is a vital process for promoting language ability. This research tried to use a series of planned teaching activities integrated into the reading workshop and put them into practice on fifth-grade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The research aimed to find out students’ attitude towards the reading workshop, to understand the beneficial result that the workshop contributed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to understand the role that a teacher plays while teaching and how the role may change, and finally to come up with a conclusion of the limits and suggestions of teaching practices when dealing with reading.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As long as a teacher is willing to devote herself to
teaching reading, it will be quite helpful to change the
students’ negative attitude to positive one.
2.The reading workshop showed that the teaching process has
enhanced children’s reading literacy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with results showing equal effect on both
girls and boys.
3.The teacher plays a critical role: A teacher can be very
popular by giving explicit explanations and kindness, by
giving student-centered lesson plans which let them be
able to move around, by choosing books children like, and
by changing the physical learning location in order to
give a student different visual stimulation. A teacher
who holds the children-centered educational ideology will
be a popular teacher in children’s eyes.
4.The limitations of a teaching practice for a reading
environment can be improved through the enhancement of a
reading strategy, whereby the concern focuses on a
story’s characters, the improve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bility, the elimination of premeditated
myster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elf-deficiency.
Finally the research made suggestions for administration, administrative heads, teachers and future extended researches dealing with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參考書目
一、中文部份(按姓氏筆劃排序)
(一)專書
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編(1997)。創意教室。台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丹尼爾˙貝納著;裏維譯(2001)。閱讀的十個幸福。台北:高寶國際。
王文科(1993)。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淑芬(2002)。搶救閱讀55招。台北:作家出版社。
王琳達主編(2005)。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敎你分析段和篇。北京:同心出版社。
台中縣教育局(2001)。臺中縣小班教學實驗學校八十九年度「研究專案著作發表成果彙編」。臺中縣教育叢書222。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台北:商鼎文化。
李遠哲、蕭新煌編(2003)。傑出學者給年輕學子的67封信。台北:遠見。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台灣學生。
杜淑貞(1997)。小學生寫作知識的理論與實踐。高雄:復文。
林佩璿、黃政傑著(1996)。合作學習。台北:五南。
阿德勒著;張惠卿譯(1984)。 如何閱讀一本書。台北:桂冠。
洪蘭著(2004)。知書達理。台北:遠流。
科特著;徐世明譯(2004)。超級閱讀力訓練。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國民小學四、五、六年級。台北: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特殊教育推行小組。
胡又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台北:巨流。
徐素霞(2001)。台灣兒童圖畫書導賞。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r Somekh著;夏林清˙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譯(2002)。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作研究。台北:遠流。
袁汀、斯萌(1987)。小學生作文手冊。大陸:北京師範學院。
徐權鼎(2006)。我這樣敎出資優兒。台北:文經社。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陳伯璋編著(1988)。行動研究法: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台北:南宏圖書。
黃光雄、簡茂發主編(1991)。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黃慶惠(2003)。繪本教學有一套。台北:天衛文化。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等編著(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空大。
賈玉虎(2005)。心靈10遊戲。台北:羚羊文化。
湯姆萊斯、唐諾˙克里夫頓著;張美惠譯(2005)。你的桶子有多滿?台北:商智文化。
齊若蘭、游常山、李雪莉等著(2004)。閱讀--新一代知識革命。台北:天下雜誌。
墨高君譯(1995)Walter Sawyer,Diana E.Comer合著。幼兒文學:在文學中成長。台北:揚智。
劉 鶚(2002)。老殘遊記。台南:世一。
劉安彥(1993)。社會心理學。台北:三民。
鄧美雲 周世宗著;周燁插圖(2002)。繪本教學DIY。台北:雄獅。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Courtney B. Cazden著;蔡敏玲、彭海燕譯(1998)。教室言談:教與學的語言。台北:心理。
蘿拉˙羅伯著;趙永芬譯(2003)。中學生閱讀策略。台北:天衛文化。
(二)博碩士論文
朱美如(2004)。國小一年級看圖說話教學提升口語表達能力之實踐。國立新竹師院台灣語言暨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朱錦娥(2000)。國中學生書法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裕聖(2001)。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及概念構圖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憲昌(2003)。臺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童家庭語文環境、閱讀行為與心得寫作之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院語文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吳麗寬(2000)。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閱讀理解效果與同儕社會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麗綺(2003)。國小低年級學童的詞彙能力與閱讀理解能力的相關研究。國立台中師院教育測驗統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邱佩瑩(1991)。國小學童對自閉症兒童接納態度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再山(1998)。腳本合作學習對國小學生閱讀成就之影響。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施頂清(1999)。自我發問策略與合作學習(小組討論)對國中生國文閱讀理解的效果比較考驗。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胡永崇(1994)。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小閱讀障礙學童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祝佩貞(2003)。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及閱讀態度之比較研究。國立台中師院教育語文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莉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許敏華(2004)。閱讀工作坊在國小一年級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金池(1998)。國小學生對身心障礙同儕接納之研究。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淑絹(1995)。「指導—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實徵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銘城(2004)。國小學童的電腦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以台中縣國小六年級學生為例。私立東海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月雲(2006)。主題圖畫書運用於國小閱讀教學之研究—以建構自我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曾陳密桃(1990)。國民中小學生的後設認知及其與閱讀理解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智淵(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歷程中自我調整學習與閱讀理解。屏東師範學院心理與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榮昌(2002)。相互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後設認知及閱讀動機之影響。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語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詹詩韻(2004)。相互教學法對國小資源班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鄭宇樑(1998)。後設認知閱讀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閱讀態度及後設認知能力影響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謝國村(2003)。國小語文領域平衡閱讀教學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魏靜雯(2004)。心智繪圖與摘要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與摘要能力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三)期刊論文
王佳玲(2000)。交互教學法對閱讀理解困難教學之探討。台東特教簡訊,11,44-51。
朱孝利(2000)。國小閱讀教學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41(2),46-50。
朱慧君(2000)。閱讀困難的特徵。教師之友,41(3),50-52。
吳宜真(1988)。影響閱讀動機的因素:看教室環境與文化。師友,378,23-26。
林蕙蓉(1994)。從國小兒童語文閱讀教學談後設認知策略。南師國語文教育通訊,8,44-55。
林蕙蓉(1995)。國小學童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國語科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28,271-312。
施香如(1994)。「概念圖示法」:幫助學生增加閱讀效果的學習策略。諮商與輔導,100,40-43。
張景媛(1992)。自我調整、動機信念、選擇策略與作業表現關係的研究暨自我調整訓練課程效果之評估。台灣師大教育心理學報,25,201-243。
張寶珠(1994)。後設認知訓練對閱讀理解能力的增進效果。諮商與輔導,100,35-39。
張玉茹(2001)。如何看得更清楚—談閱讀教學。教育研究資訊,9(3),32-51。
梁秋月(2001)。談班級兒童讀書會的經營。教師之友,42(1),53-59。
郭秀緞(2003)。後設認知的理論與其在教學上的應用。教育研究,11,149-158。
陳貞蓉(1994)。談閱讀教學。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教輔導雙月刊,33﹝5),35-39。
陸又新(1999)。怎樣指導兒童歸納段落大意。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天地,136,15-20。
陸建國(2004)。實施班級閱讀的作法。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教輔導雙月刊,43(5),43-47。
黃瑞枝(1999)。漫談兒童讀書指導本質。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天地,136, 3-5。
黃俊傑(2001)。概念構圖訓練在閱讀教學上的應用。教師之友,42(1),29-36。
黃雅瑛(2001)。國小語文之閱讀檔案評量-以故事書閱讀為例。教師之友,42(4), 40-48。
黃啟瑞(2004)。全語理念在語文教學上的探討。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教輔導雙月刊,43(5),35-38。
黃淑津、鄭麗玉(2004)。電腦化動態評量對五年級學生閱讀理解效能之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67-201。
楊式美(1999)。讀者工作坊的理念與應用。中師圖書館館訊,25,4-7。
詹文宏(2002)。閱讀障礙學生的閱讀教學。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教輔導雙月刊,41(3),52-55。
劉明宗(1999)。兒童的讀書指導。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天地,136,21-23。
蔡蕙姍(2000)。兒童文學中的圖畫書在閱讀教學中的角色。教師之友,41(3),35-42。
賴育民(1995)。如何精進閱讀理解能力:後設認知的取向。研習資訊,12(3),29-31。
錡寶香(1999)。國小兒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教育部臺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國教學報,11,100-131。
鍾屏蘭(1999)。如何輔導兒童撰寫閱讀心得報告。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教天地,136,10-14。
鍾添騰(2002)。國民小學閱讀指導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資訊,10(1),161-188。
蘇月華(1995)。中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個別差異因素:成績稍遜學童與一般學童的比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報、23(2),199-227。
(四)大陸期刊
方智範(2004)。更加開放的閱讀教學。人民教育,2,31。
王業義(2002)。閱讀教學方法舉隅。安徽教育,6,46。
任定保(2003)。插圖在閱讀教學中的運用。陝西教育,3,33。
吳梅英(1999)。談閱讀教學中批註習慣的培養。湖南教育,10,18。
李劍柔(2003)。閱讀教學中的四個關鍵環節。山西教育,3,48。
杜海濤(2002)。閱讀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安徽教育,6,43。
孟慶芳、齊晚平(2001)。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五法。湖南教育,9,47。
胡景鳳(2001)。淺談閱讀教學中讀的訓練。安徽教育,Z2,。
高學成(1998)。閱讀教學如何激趣。安徽教育,9,22。
張 麗(2004)。閱讀教學質疑能力培養三步曲。小學教學設計,4,48。
梁淑玲(2003)。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教育導刊,Z1,49-50。
劉 成(1994)。閱讀教學中的邏輯思維訓練。安徽教育,4,21。
鄭東芳(2000)。閱讀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動情」。湖北教育,10,28。
(五)網站
百禾文化傳播(2005年5月16日13:40)。<老人與海精采片段>,http://www.e-harvest.com.tw/product_info.php?products_id=339&osCsid=6b951e96bf869198989af462b90645a8
江蘇鎮江市特教中心(2005年9月10日16:40)。<談個別化課堂教學策略>,http://www.spe-edu.net/xdtsjy/go.asp?id=329
何青芳(2005年9月4日8:00)。<淺談Reading Workshop 及其在閱讀上之應用>, 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40/40-18.htm
何希慧(2005年9月9日17:00)。<提升閱讀教育、融入情境閱讀>,
http://contest.hhps.tp.edu.tw/1_2.asp?team_no=2
視頻(2006年5月2日14:00)。<中國勇氣-摔下去有站起來的張丹--全場奧運溜冰演出>,http://cdjp.org/Articles/article.php/55
深耕閱讀(2005年11月26日15:00)。〈第一、二階段閱讀能力指標分析與解讀〉,http://140.111.70.1/read/photo.html
傅秀媚(2005年9月10日21:25)。<融合班級中教學策略之應用(二)─交互教學法與過程本位教學法>,http://www.ntctc.edu.tw/spc/ebook/pdf/9201/3.pdf
樹軒網站(2006年5月20日19:00)。〈閱讀教學〉,http://www.geocities.com/leolmc/r_word.html
羅秋昭(2005年10月26日15:00)。〈創思的閱讀教學〉,
http://www.nani.com.tw/big5/content/2002-04/03/content_724.htm
MCPS Early Literacy Guide(2005年10月15日13:30)。Reading Language Arts.
http://www.mcps.k12.md.us/curriculum/English/guided_rdg.html
(六)研習手冊
台中縣兒童閱讀博覽會〈大會活動手冊〉(2006年4月22-23日)。台中縣縣政府主辦,大里草湖國小承辦。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推動工作小組〈中部地區國語文領域教材教法研討會手冊〉(2004年11月12-13日)。教育部主辦,台中市樹義國小承辦。
(七)選用的教材
柯洛蒂著;菲德烈克/圖;吳佩珊譯(2001)。心靈的提琴手。臺北:格林。
史蒂文生著;雷鳴譯(2002)。金銀島。台北:業強。
海明威著;羅珞珈譯(2000)。老人與海。台北:志文。
二、外文部份
Argyris, C. Putnam, R.and McLain Smith, D.(1985)Action Science. Concept, Methods, and skills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Butkowsky, I.S., & Willows, D.M.(1980).Cognitive motiv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varying in reading ability: Evidence for learned helplessness in poor read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2,408-422.
Cronbach, L. J.(1975)’Beyond the two disciplines of scientific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30:116-127.
Cathy, M. R.(2002).Accommodating variability in reading instruction.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8, 17-38.
Clary, Y. M.(1991). Getting Adolescents to Read Journal of Reading, 34(5),340-345.
Callison, D.(2001).Concept Mapping. School Library media Activities Monthly, 17﹝10),30-32
Cohen, E.(1986). Designing groupwork:Strategies for heterogeneous classroom. 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
Cohen,L. & Manion, L.(1989).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3rd red.). London :Routledge.217.
Elliott,(1991)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Milton Keynes and Philadelphia:Open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 J. and Adelman, C.(n. d.)(1983b)Classroom Action Research, Ford Teaching Project, Cambridge: 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lavell,J. H .(1979). Met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monitoring: A new area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al inquiry. American Psychologist,34,906-911.
Flavell,J. H .(1987). Speculations about the nature and development of Met cognition. In
F.E. Weinert, & R.H. Kluwe(Eds.pp.21-29), Met cognition, moti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Stuttgart: kchlhammer.
Gagne’, E. D., Yekovich, C.W.,& Yekovich, F. R. (1993)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New York: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Gambrell,L.B.(1996).Creating classroom culture that foster reading motivation. The reading Teacher.,50(1),14-25.
Goodman, K. S.(1970).Behind the eyes:What happens in reading. In Goodman, K. S. & Nile, O.S.(Eds.).Reading:Process and program. Urbana, IL: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English.
Guthrie,J(1997).The director’s corner, NRRC News:A Newsletter of the National Reading Research Center,pp.3。
Hitchcook, G.& Hughes, D.(1989).Research and the teacher: A qualitative introduction to school-based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7.
Ivey, G.(2002).Getting started: manageable Literacy practic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60(3), 20-23
Jegede, O. J., Alaiyemola, F. F., & Okebukola ,P. A. (1990). The effect of concept mapping on students anxiety and achievement in biology. Journal of research Science teaching, 27(10), 951-960.
Lemer, J.(2000). Learning disabilities: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8thed.).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Co..
Mills, G. E.(2000)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researcher. Prentice-hall, Inc.
Maryann, M.(1997). 14 Ways to Use Shared Reading. Teaching K-8, 28(1), 129-131.
Pam.C.H.(1998).Teaching strategies and Skill during Readers’ work shop: Setting the Stage for Successful Readers and Writers. Practicing What e know, pp.140-153. Wes term Michigan University.
Reutzel, D. R., & Cooter, J. R. (1991). Organizing for effective instruction : The reading workshop. The Reading Teacher, 44(8), 548-554.
Rumelhart, D.E.(1985).Toward an interactive model of reading. In Singer, B.& Ruddel,R. Eds.),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 (pp.722-750).Newark, ED:
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
Schon, D. A. (1983).The Reflective Prac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Inc., Publishers, pp.52.
Slavin, R. E.(1996). Research on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What we know, what we need to know.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1, 43-69.
Towle, W. (2000). The art of the reading worksho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8(1), 38-41.
Weaver, C. (1998). Practicing what we know: Informed reading instruction.(pp. 140-153.) Urbana, Illinois : NCTE.
Triandis, H. C.(1971).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e New York: Wiley.
Wigfield’A.& Guthrie, J. T.(1997).Relations of hildren’s motivation for reading to the Amount and breadth of their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 Psychology; Vo189’ pp.42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