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王玉美
Wang, Yu-Mei
論文名稱: 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指導教授: 謝傳崇
Hsieh, Chuan-Chung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教師正向領導學生學習表現
外文關鍵詞: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教師班級領導行為不僅對學生學習表現成效有著決定性的影響,更是教育目標達成與否的關鍵因素。本研究旨在了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行為與學生學習表現的現況,並分析兩者之間的相關情形,最後,探討教師正向領導學生學習表現各層面之預測力和影響力。研究方法為文獻分析與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臺灣地區公立國民小學教師,共發出1080份問卷,回收率70.2 %,有效樣本共597份。問卷回收後分別以項目分析、驗證式因素分析、描述統計、皮爾森積差相關、逐步多元廻歸,以及結構方程模式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根據研究結果將結論分析歸納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的教師正向領導現況屬高度發展,以「善用正向溝通」層面最高,「展現正向意義」層面最低。
    二、國民小學教師所知覺的學生學習表現屬高度發展,以「學生學習行為表現」層面最高,「學生學習課業表現」層面最低。
    三、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間具有高度正相關,以「建立正向關係」與「學習行為表現」相關性最高。
    四、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透過「建立正向關係」層面對整體學生學習表現最具有預測效果。
    五、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具有正向影響力,且對「學生學習態度表現」影響最顯著。
    根據上述所得之結果,提出本研究之建議如下:
    一、規劃合宜的班級願景,讓學生瞭解學習課程的重要性、實用性、及其學習價值,以利展現正向意義。
    二、應用適切的學習策略,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主動充實知識,養成好的學習態度,促成良好課業表現。
    三、建構互相支援的正向能量網絡,提供機會讓學生展現學習成效,改善學生學習行為。
    四、營造班級和諧、融洽、信賴的合作正向氣氛,允許學生參與達成學習目標和學習策略的決定,以利建立正向關係。
    五、力行正向領導策略,營造學生學習的成功經驗,延續學習熱情與樂趣,必能改善學生學習態度。
    六、對未來研究之建議繼續對此主題深入探討、擴大研究地區及對象、加入更多相關的 變項以及採用質性方法或訪談,使研究結果更臻完美。


    Teacher class leadership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influence to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but also a key point to teaching objectiv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finds out the statistic correlation. Finally, we measure the influence and predictive capacity of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on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This study utilizes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s and questionnaires. The survey objects are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across Taiwan area. The study issues a total of 1080 questionnaires, with the return rate of 70.2%, among which there are 597 questionnaires valid. Later statistical analysis including item analysis,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earson’s correlation, multiple regression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we hav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re is a high development in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to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The higher dimension is using positive communication and the lower dimension is showing positive meaning.
    2.There is a high development in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to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The higher dimension is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behavior and the lower dimension is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homework.
    3.The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The dimension of creat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for behavior have a higher correlation.
    4.The dimension of creati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from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has a great predictive effects on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5.The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Especially for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 achievement.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findings, some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for the reference as follows:
    1.In order to show positive meaning, we should have an appropriate plan to let our students understand importance and practicality and the value of learning.
    2.In order to promote learning achievement, we should apply an appropriate strategy to inspire our students to learn a lot of things by themselves and train a better attitude.
    3.In order to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our students and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we should construct a positive energy network.
    4.In order to create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we should build a class mood including peace and harmony and truthfulness to let our students participate the decision of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learning strategy.
    5.We create a successful experience to student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increase learning pleasure and improve student learning attitude achievement through the strategy of teacher positive leadership.
    6.In future, we suggest that we should go deep into this topic and increase region and respondents and add more related variables and use qualitative methods to enhance our research finding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教師正向領導之意涵 13 第二節 學生學習表現之意涵 28 第三節 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相關研究 3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4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實施程序 65 第五節 資料處理 66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69 第一節 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現況分析與討論 69 第二節 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相關情形 76 第三節 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預測力分析 79 第四節 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之測量模式與結構模式之驗證 8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07 第一節 結論 107 第二節 建議 111 參考文獻 123 中文部分 123 英文部分 131 附 錄 135 附錄一 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調查問卷(專家效度) 135 附錄二 專家效度審查意見彙整表 141 附錄三 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調查問卷(預試) 145 附錄四 國民小學教師正向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調查問卷(正式) 149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11)。教師專業發展另一章:班級經營教練。中等教育,2(62),2-19。
    丁一顧、張德銳 (2010)。臺北市教學導師教師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與評鑑,10,55-84.
    王以人(2008)。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25(1),33-38。
    王淑麗(2010)。臺北市國民小學高年級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生情緒智力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的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王瓊滿(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朱文雄(1995)。班級經營(第五版)。高雄市:復文。
    朱紋秀(2010)。國民中學校長跨界領導、協力治理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江文雄(1999)。師生關係重要法則。測驗與輔導,152,3159-3163。
    何建文(2010)。國民小學教師心理契約對教學信念之影響–以領導者與部屬關係及組織公平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
    何建霖(2009)。國民小學學校分佈式領導、教師同僚專業互享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 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3。
    吳明清(2007)。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3)。班級經營與教學新趨勢。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涂金堂(2012)。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6)。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吳明隆(2009)。結構方程模式—方法與實務應用。高雄市:麗文。
    吳清山(2002)。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載於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上冊(99-118)。臺北市:教育部。
    吳清山(2005)。知識管理活化教育發展動能:評介E.Sallis 和G.Jones《教育知識管理》。當代教育研究,13(2),229-237。
    吳清山、林天祐(2008)。正向管教,教育研究月刊,176,133-133。
    吳清基(2011)。教育政策與行政新議題。臺北市:五南。
    吳函芸(2009)。雲林縣國民小學教師心理資本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吳順來(2008)。臺北市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心理契約實踐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呂浚瑀(2011)。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團隊情感氛圍與組織創新能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的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介至、黃德祥(2002)。重建新世代的師生倫理。學生輔導,82,30-39。
    李安明(2009)。發展「賦權當責」與「群眾外包」的教學領導團隊。教育研究月刊,181,29-41。
    李安明(2012)。校長教學領導之改善、學生學習成就及學生學習測驗成績之研究。教育行政研究,2(1),21-67。
    李安明、鄭采珮、劉志昀(201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學校行政,75,1-20。
    李成嶽(譯)(2001)。有效領導(原作者:Chris Roebuck)。臺北市:智庫。
    李尚儒(2010)。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學校知識創造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勇緻(2012)。新北市國小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建德(2012)。臺北市國小行政人員自我管理與正向領導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李清榮(2005)。高雄市國小教師領導類型、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李韶棠(2010)。以正向領導策略融入網路課業輔導帶班督導機制提升大學生教學效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李芳茹(2007)。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李隆旼(2002)。綜合高中教師效能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李麗香(2009)。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余民寧(2006)。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3,11-23。
    周世娟(2004)。屏東縣團小級任教師情緒管理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林天祐(2005)。優質學校教育指標:學生學習、校園營造與資源統整。教師天地,134,32-39。
    林志成、葉青青(2011)。以教師領導塑造優質學風。教育研究月刊,202,23-35。
    林明地、陳威良(2010)。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對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教育學刊,35,129-165。
    林進材(2007)。愛與關懷的班級經營理論與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54,5-15。
    林新發(2010a)。正向領導的意涵與實施策略。國民教育,50(3),1-5。
    林新發(2010b)。校長正向領導的策略與技巧。國民教育,50(6),1-7。
    林新發(2010c)。正向領導的理論基礎。國民教育,51(1),1-5。
    林澤民(2012)。教練領導行為、團隊氣氛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運動教育科學,25,25-38。
    林顯正(200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ISO評鑑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
    施懿倩(2007)。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之探討。網路社會學通訊,67。取自http://www.nhu.edu.tw/~society/e-j/67/67-45.htm。
    洪蘭(譯)(2003)。M. E. P. Seligman 著。真實的快樂。臺北市:遠流。
    孫旻儀(2004)。國中教師管教方式與學生在校行為表現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秦夢群(2004)。教育行政-理論與實務。臺北市:五南。
    翁健銘、林梅琴(2005)。臺灣天主教中學學校人力資源管理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1),83-116。
    張文馨(2009)。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佳芬(2013)。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組織衝突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信政(2010)。組織變革不確定感、轉換型領導對心理資本與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張嘉亨(2005)。學校組織領導對教師團隊學習與學生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張德銳(2010)。喚醒沈睡的巨人—論教師領導在我國中小學的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81-110。
    教育百科辭典(1996)。教育百科辭典編審委員會主編。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2007)。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History.aspx.PCode=H0070019。

    許文薇(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肯定式探詢策略與教師希望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新竹市。
    許定邦(2002)。高中高職實施多元入學方案後國中生學習困擾及學習態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3,133-152。
    郭添財、王全興(2011)。學習者中心教育環境的經營與落實。臺灣教育,670,27-29。
    馮丰儀(2009)。學校領導與學生成就。教育研究月刊,181,81-94。
    陳文家(2008)。小小童心、教師愛心,共築正向管教。學生輔導,105,139-149。
    陳威良(2008)。國民小學校長道德領導、學校組織文化與學生學習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市。
    陳麗惠(2006)。學習社群應用於國小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傅木龍(2003)。生命之探-來去間的智慧。臺北市:心理。
    傅木龍 (2008)。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105,6-28。
    傅如瑛(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組織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彭永青(2013)。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氣氛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彭怡真(2014)。臺灣地區幼兒園園長肯定式探詢、組織氣氛與教師學術樂觀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曾俊凱(2006)。臺灣地區在家自行教育制度規劃與學生學習成效指標建構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曾淑惠(2009)。技術學院教育人員評鑑能力建立的需求與阻礙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曾淑華(2003)。國小學生行為困擾、求助對象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教育大學,屏東縣。
    曾嘉權 (2007)。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內部行銷策略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佳慧(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學校組織變革與教師心理資本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黃明玉(2004)。成人學習者自我導向學習傾向、班級學習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春日(2012)。國民小學校長正向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黃郁倫(譯)。(2013)。學習革命的最前線─在學習共同體中找回孩子的幸福(原作者:佐藤學)。臺北市:天下文化。
    楊孟姍(2007)。國民小學學校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以彰化縣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楊憲明(2006)。認知能力,認知歷程與學習成就關係探究。教育資料與研究,73,25-40。
    楊錦堂(2000)。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臺北市:五南。
    楊麗秀(2004)。四技不同入學管道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以一所國立大學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溫明晶(2003)。青少年偏差行為與整體學業自我效能及主觀人際環境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劉坤桐(2009)。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大學,宜蘭縣。
    蔡培村、武文瑛(2004)。領導學。高雄市:復文。
    蔡進雄(2005b)。學校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蔡進雄(2011)。從正向出發:論賞析式探詢在學校領導與組織發展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208,69-76。
    鄭素芬(2009)。國民小社會領域教師教學領導與學生學習滿意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志峰(2009)。教師領導的理論及實踐之探析。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5(3),113-144。
    盧美貴(1980)。國小教師教導方式與學生學習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盧雪梅(2005)。學校課程評鑑的學生學習成效評估:以表現標準報告學生學習就:以閱讀為例。國教新知,52(2),54-61。
    蕭文智(2012)。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學校ICT運用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蕭佳純(2011)。領導者創新領導行為、學校創新氣氛、知識管理能力與社區大學創新經營關連之探究。教育研究學報,45(1),45-69。
    戴心瑀(2012)。國小級任教師轉型領導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戴文琪(2003)。臺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大學,臺北市。
    戴國雄(2013)。國民小學校長心理資本、正向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謝文全(2007)。教育行政學。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勝宇(2006)。高雄縣國民中學組織文化、教師組織公民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巿某國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謝傳崇(譯)(2009)。變革時代卓越的校長領導:國際觀點。臺北市:心理。
    謝傳崇(譯)(2011)。正向領導(原作者:Kim Cameron)臺北市:巨流。
    謝傳崇(2011)。校長正向領導-理念、研究與實踐。臺北市:高等教育。
    謝傳崇(2011a)。校長正向領導對教師教學影響之研究。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 101,59-42。
    謝傳崇(2011b)。國民中學校長正向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臺灣教育發展論壇,3,49-66
    謝傳崇(2011c)。校長正向領導激發學校超越表現。師友月刊, 529,51-55。
    謝傳崇(2011d)。校長發展教師正向心理資本:肯定式探詢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 211,52-65。
    謝傳崇(2013a)。卓越領導的核心信念:校長學術樂觀。臺灣教育評論月刊,2(5),30-32。
    謝傳崇、王瓊滿(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教師組織公民行為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8(1),35-66。
    謝傳崇、李尚儒(2011)。國民小學校長分佈式領導對學生學習表現影響之研究:以學校知識創造為中介變項。臺中教育大學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3,149-181。
    謝傳崇、蕭文智 (2013)。國民小學校長科技領導與學生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 以學校 ICT 運用為中介變項。教育理論與實踐學刊,27,291-324。
    謝傳崇、鍾雪雲(2013)。校長跨界領導對學校價值創造影響之研究─以組織合作為中介變項。當代教育研究,21(4),121~162。
    簡茂發(1983)。國小學童友伴關係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心理學報,16,71-88。
    簡紅珠(2006)。以學習成就為主的教師效能研究與教師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75-90。
    蘇錦麗(2009)。大學校院學生學習成果評估相關內涵分析。評鑑雙月刊,21,58-62。

    英文部分
    Bower, G. H., & Hilgard E. R. (1981). Theories of learning.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Burden, P. R. (1995).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discipline: Methods to facilitate cooperation and instruction. New York:Longman.
    Butler, J. P. (2011). Positive leadership in the military: An exploratory study. Abstract retrieved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 and These database.
    Cameron, K. S. (2008). Positive leadership: Strategies for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an Francisco: Berrett-Kohler.
    Cameron, K. S. (2009). Positive psychology leaders series. Retrived Nov. 12, 2011. Retrived from http://www.ippanetwork.org.
    Covey, S. R. (2004). The 8th habit: From effectiveness to greatness. New York: Free Press.
    DiMaggio, K. E. (2007). Teacher leadership: Does it result in higher student achievement?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aspects of teacher leadership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C.
    Donaldson, S. I., & Ko, I. (2010).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cholarship: A review of the emerging literature and evidence bas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5(3), 177-191.
    Fredrickson, B.L. (2001).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Fredrickson, B. L. (2003). The value of positive emotions. American Scientist, 91(4), 330-335.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New York: McGram-Hill.

    Griffin, J. L. (2001).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writin performanc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olorado, Denver, Colorado.
    Hoyle, E. (1969).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London: Routledge and Kegan Paul.
    Lewis, S. (2011). Positive psychology at work: How positive leadership and appreciative
    inquiry create inspiring organizations. Retrieved from http: //bookmoving.com/book/positive-psychology-at-work-how-positive-leadership-and-appreciative27007.html.
    Luthans, F., & Youssef, C. M. (2007). Emerging positive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Journal of
    Management, 33(3), 321-349.
    Klem, A. M. & Connell, J. P.(2004). Relationship matter: linking teacher support to student engagement and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chool Health,74(7), 262-273.
    Kline, R. R. (Ed.). (2005).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2 e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Mayer, R.E. (1982), Memory for algebra story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199-216.
    Mishoe, J. N. (2012). Academic optimism and academic success: An explanatory case study (Doctoral dissertation). Retrieved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is database. (UMI No. 3553622) .
    OECD (2007). PISA 2006: science competencies for tomorrow’s world. Retrieve from
    http://www.oecd.org/unitedstates/39722597.pdf
    Peterson, C. (2006). A primer in positive psycholog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s.
    Rath, T. (2004). The impact of positive leadership. Gallup Business Journal. Retrieved from http://gmj.gallup.com/content/11458/impact-positive -leadership.aspx
    Schumacher, R. E.D., & Lomax, R. G. (2004). A Beginner's Guide to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Second Edition). New York: Routledge.
    Simylie, M. A. (1992). Teacher’s report of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teacher leaders concerning to participat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 14, 53-57.
    Wentzel, K. R. (1997). Student motivation in middle school: the role of perceived pedagogical car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 411-419.
    Woods, P. A. (2005). Democratic leadership in education. London: Paul Chapman Publishing.
    Wu, H. (2012). Collective responsibility, academic optimism,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in Taiwan elementary schools (Doctoral dissertation, Ohio State University).
    Zahoor, Z. (2012). A study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adjustment among private and government school teachers. Golden Research Thoughts, 1(12), 1-4.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