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孟潔
Lin, Meng-Chieh.
論文名稱: 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比較奧福與柯大宜音樂教學法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ff Approach and The Kodály Method on the Basis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指導教授: 楊佈光
Yang, Bu-Guang
陳淑文
Chen, Shu-Wen
口試委員: 彭宇薰
Pong, Yu-Shun
陳惠文
Chen, Huei-Wen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藝術學院 - 音樂學系所
Music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奧福教學法柯大宜教學法
外文關鍵詞: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Orff Approach, The Kodály Method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為基礎比較奧福與柯大宜教學法。採用描述性研究法,將文獻探討所獲得有關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奧福音樂教學法及柯大宜音樂教學法等資料,以認知發展理論的觀點加以分析奧福教學法及柯大宜教學法,再將兩者進行比較,進而瞭解符合各階段兒童身心發展的音樂教學方法。
    依據本研究之目的,綜合研究結果與分析探討,將本研究主要發現歸納為以下結果:
    一、認知發展理論與奧福教學法概念息息相關
    (一)認知發展階段原理與奧福教育核心思想不謀而合
    (二)認知發展基本概念與奧福課程教學技巧的運用相仿
    (三)遊戲理論原理與奧福教學核心思想一致
    二、認知發展理論與柯大宜教學法概念相互關聯
    (一)認知發展階段原理與柯大宜教學目標相似
    (二)認知發展基本概念與柯大宜課程教學理念精神相符
    (三)遊戲理論原理應用於柯大宜教學課程中是有所限制的
    最後,根據文獻探討及研究結果,針對未來研究及音樂教學上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The thesis of this article is comparison between The Orff Approach and The Kodály Method on the basis of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Use descriptive research methods. First, search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iaget’s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Orff Approach and The Kodály Method from literatures. Second, analyze The Orff Approach and The Kodály Metho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ory. Finally, compare these two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 the suitable music teaching method for each level of children'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Here are the results based on the purposes of researc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results and analysis.
    1.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Orff Approach.
    (1)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coincides with the core idea of The Orff Approach.
    (2)Basic concep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re similar to the teaching skills used of The Orff
    Approach.
    (3)Game theory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re idea of The Orff Approach.
    2.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related to the concept of The Kodály Method.
    (1)Th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is similar to The Kodály Method.
    (2)Basic concepts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are as same as the spirit of The Kodály Method.
    (3)The application of game theory on The Kodály Method is limited.
    Finally, according to researches on literatures and results, here are th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music teaching.

    中文摘要……………………………………………………………………………………I 英文摘要……………………………………………………………………………………II 目次…………………………………………………………………………………………III 表次…………………………………………………………………………………………IV 圖次…………………………………………………………………………………………V 譜次…………………………………………………………………………………………VII 第壹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3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3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第貳章 文獻探討…………………………………………………………………………7 第一節 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7 第二節 奧福教學法……………………………………………………………………25 第三節 柯大宜教學法…………………………………………………………………37 第四節 認知發展理論觀點與音樂的關聯……………………………………………47 第參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57 第一節 認知發展階段與音樂教學法的關係…………………………………………57 第二節 以基模、同化、調適及平衡之基本概念探討音樂教學法…………………63 第三節 遊戲理論在音樂教學法的應用………………………………………………94 第肆章 結論與建議………………………………………………………………………99 第一節 結論……………………………………………………………………………99 第二節 建議……………………………………………………………………………101 參考文獻……………………………………………………………………………………103

    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王文科(2000)。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何薇玲(2017)。幼兒發展與輔導。台北:高點。
    呂俊甫(1972)。教育心理學。台北:大中國圖書。
    姚世澤(1996)。音樂教育與音樂行為理論基礎及方法論。臺北市:師大師苑。
    姚全興(2017)。兒童文藝心理學。新北:崧博。
    紀華冠(2004)。柯大宜音樂教學指南。新竹:個人著作出版。
    蔡春美(1988)。兒童智慧心理學:皮亞傑智慧發展學說。台北:文景。
    陳幗眉、洪福財(2009)。兒童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陳惠齡(1990)。成長中的小豆芽。台北:奧福教學法研究推廣中心。
    陳惠齡(2003)。幼兒音樂律動教學。台北:華騰文化。
    陳惠齡(2003)。快樂的小豆芽。台北:光佑文化。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
    郭美女(2000)。聲音與音樂教育。台北:五南。
    楊艾琳、黃玲玉、陳惠齡、劉英淑、林小玉等(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音樂篇。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鄭方靖(2002)。柯大宜音樂教學法之理論與實務。高雄:復文圖書。
    鄭方靖(2009)。當代四大音樂教學法之比較與運用。高雄:復文圖書。
    鄭方靖(2012)。當代五大音樂教學法。高雄:復文圖書。
    劉焱(1987)。兒童遊戲的當代理論與研究。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Charles R. Hoffer (1997)。音樂教育概論(李茂興譯)。台北:揚智文化。
    Diane E. Papalia (2011)。人類發展:兒童心理學(張慧芝譯)。台北:麥格羅.希爾。
    Gordon, E. E. (2000)。幼兒音樂學習理論(張惠君譯)。台北:心理。
    John L. Phillips, Jr. (1996)。皮亞傑式兒童心理學與應用(王文科譯)。台北:心理。
    Piaget, J. (1980)。心理學與認識論(黃道譯)。台北:結構群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Pulaski, M.A.S. (1982)。兒童的認知發展導論(王文科譯)。台北:文景。
    Pica, R. (2000)。幼兒音樂與肢體活動(許月貴譯)。台北:心理出版社。
    Richard E. Mayer (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林清山譯)。台北:遠流。
    方勤華(200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數學教學的啟示。周口師範學院學報,26:5,154-156。
    王詩慧(2016)。皮亞傑“階段論”在音樂教育的運用。北方音樂,14,137。
    王君(2006)。論認知發展理論在高師鋼琴教學中的應用。人民音樂,8,66-69。
    王雯(2010)。音樂遊戲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藝海,7,112-113。
    白皓(2015)。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論對鋼琴教學的啟示。黃河之聲,22,40-41。
    白英(2012)。幼兒音樂遊戲中的方法比較與綜合嘗試:基於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音樂教學法的活動比較。價值工程,6,220-221。
    李晴美(2000)。激盪:奧福教育的火花。中華奧福教育協會,89:1,23-24。
    李雯靚(2017)。淺析音樂遊戲在留守兒童音樂教育中的實施。北方音樂,17,143-144。
    李翡翠(2015)。淺談音樂遊戲與幼兒能力的發展。音樂時空,15,124-125。
    李燦亞(2013)。讓音樂活動活起來:淺談幼兒遊戲化音樂教學法。新課程學習,2,53。
    尚文敏(2013)。淺談音樂遊戲對幼兒的影響。科技信息,34,223。
    林朝鳳(1987)。皮亞傑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意義。師大學報,31,75-104。
    林朝陽(1995)。奧福教學法簡介。國教輔導,34:6,9-12。
    金鵬(2017)。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啟示。科學諮詢(科技、管理),5,164。
    林朱彥(2006)。和幼兒共享音樂的樂趣與成長。奧福專刊,95,7-15。
    徐智慧(2000)。激盪:奧福教育的火花。中華奧福教育協會,89:1,9-10。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月刊,260,2-9。
    陳正雄(2008)。音樂與美學:曲式篇(二)。臺灣月刊雙月電子報。
    陳穎靚(2004)。從兒童認知學習發展與音樂能力學習發展。樂傳,8,4-21。
    陳惠齡(2000)。激盪:奧福教育的火花。中華奧福教育協會,89:1,17-19。
    陳淑文(2016)。奧福音樂理念與當時代藝術及理論思潮。奧福音樂教學面面觀,16-49。台中:台灣奧福教育協會。
    張蕙慧(1995)。兒童音樂教育與心理學關係析論。新竹師院學報,8,137-164。
    張源原(2017)。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以皮亞傑的兒童認知發展分期理論為例。黃河之聲,16,52。
    張凡(2016)。兒童為什麼遊戲,一個還在爭論的問題:認知發展學派的遊戲理論解讀。亞太教育,1,14-15。
    黃惠華(1999)。認識高大宜音樂教學法。國教輔導,38:6,9-12。
    郭芳玲(2003)。探討奧福教學之哲理運用於藝術與人文課程領域之方法。音樂藝術,3,33-76。
    郭芳玲(2016)。淺談律動策略於音樂教學之應用。國教新知,63:2,28-42。
    郭曉林(2014)。從認知角度看不同年齡段兒童音樂學習能力。中國音樂教育,11,27-30。
    葉欣(2017)。淺析音樂遊戲在幼兒身心發展中的作用。祖國,6,260。
    葉海云(2015)。音樂遊戲在幼兒教學的有效運用。新課程(小學),6,115。
    陸曉燕(2008)。皮亞傑認知發展遊戲理論及啟示。文山學院學報,21:3,68-70。
    趙靜(2018)。皮亞傑遊戲理論對兒童音樂遊戲教學的意義。北方音樂,6,116-117。
    楊世華(1994)。奧福教學法的創造觀。奧福教育年刊,1,34-38。
    楊立梅(1996)。從柯達伊音樂教育体系看當代世界音樂教育的文化取向。樂府新聲-瀋陽音樂學院學報,4,51-53。
    楊一帆(2016)。淺析皮亞傑認知發展遊戲理論。科技經濟導刊,32,116-117。
    秦瑛(2016)。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中華少年,5,189。
    劉嘉淑(2005)。Orff打擊樂合奏教學。奧福專刊系列,94,15-23。
    劉斐如(2008)。探討奧福音教學法對幼教師資生創造力之影響:以亞洲大學幼教系大一音樂課程為例。奧福教育年刊,9,34-49。
    劉靜(2014)。認知發展理論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黃河之聲,1,75。
    邊玉芳(2014)。兒童在遊戲中成長:遊戲對兒童認知發展的促進實現。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5,33-34。
    欒孌(2015)。音樂遊戲:促進兒童身心發展。中華少年,25,170-171。
    翦凝芳(2009)。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對粵西地區高職院校普通話語音教學的啟示。語文學刊,8A,158-160。
    蔣理容(2000)。激盪:奧福教育的火花。奧福專刊,89。
    王玫文(2006)。柯大宜教學理念運用於音樂欣賞對兒童喜好程度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李霞(2012)。幼兒音樂遊戲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玉山(199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與兒童繪畫發展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馮媛(2016)。皮亞傑兒童認知發展理論下的鋼琴教學。湖南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未出版。
    賴梅芳(2015)。奧福教學法應用於國小三年級學童音感與歌唱能力之行動研究。台北市立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郭敏慧(1995)。高大宜音樂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音樂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劉靜(2010)。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視野下的中小學音樂教育研究。河北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Frazee, J. & Kreuter, K. (1987). Discovering Orff. New York: Schott.
    Goodkin, D. (2002). Play, Sing & Dance. Schott .
    Howard E. Gruber & J. Jacques Vonèche(1977). The Essential Piaget. USA: Rowman & Littlefield Pub Inc.
    Hardiman, G. W. (1980). Some Considerations of Piaget's Cognitive-Structuralist Theory and Children's Artistic Development. Studies in Art Education, 21(3), 10-18.
    Piaget, J. & Inhelder, B. (1969). 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ld.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Phillips, Jr. J. L. (1975). The Origins of Intelleet: Piaget’s Theory. San Francisco: Freeman & Co.
    Rodger W. Bybee‬‬‬‬‬‬‬‬‬‬‬‬‬‬‬‬‬‬‬ ‬‬‬‬‬‬‬‬& Robert B. Sund‬(1963). Piaget for Educators.‬ MI: Waveland Press.‬‬‬‬‬‬‬‬‬‬‬‬‬‬‬‬‬‬‬‬‬‬‬‬‬‬‬‬‬‬‬‬‬‬‬‬‬‬
    Robert B. Sund (1976). Piaget for educators: a multimedia program. MI: Waveland Press.
    John L. Phillips, Jr. (1969). The Origin of Intellect: Piaget’s Theory. MI: Freeman.
    Warner, B. (1991). Orff-Schulwerk: applications for the classroo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教育百科。認知發展理論。取自:https://pedia.cloud.edu.tw/Entry/Detail/?title=皮亞傑(Jean_Piaget)認知發展理論
    台灣奧福教育協會。關於奧福。取自:http://www.orff.org.tw/tw/about
    羅秀雲(2005)。柯大宜音樂教學法簡介。取自:http://www.kodaly.org.tw/00_about_kodaly.ph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