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琦崴
論文名稱: 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
指導教授: 鄭世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5
畢業學年度: 93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6
中文關鍵詞: 佛教團體辦學理念福智教育園區道德教育
外文關鍵詞: Buddhism Organiz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Fu Chi Educational Park, Morale Education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探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
    論文摘要
    近年來佛教團體積極興辦各級學校,在基礎的國小教育方面目前台灣有五所佛教小學。本論文的主要目的即在了解佛教團體辦學的成效,並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藉以討論福智小學辦學的理念與特色、經營和管理策略、具體作法和實施成效、學生活動, 以及學校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並省思其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研究進行方式包括訪談法、觀察法及文件分析法。本研究共有十位受訪者接受訪談,包括福智中小學校長、老師、學務老師、學生、學生家長,並輔以觀察福智小學懇親會和班親會,分析影片「園區學生的一天」以及法師開示的書面資料。在資料分析方面,研究者將訪談、觀察、文件等資料的內容整理、分類,找出異同看法,並提出結果。
    有關研究結果摘要如下:
    一、 福智小學的教育使命在於建立崇高人格,發揚儒家內涵。
    二、 福智小學的辦學理念是以無限生命為根本,並以心靈為主,物質為輔。
    三、 福智小學的辦學特色重視背書、寫字、惜福、習勞。
    四、 福智小學首重老師的自我成長,透過老師先不斷的學習、自我提升,才能夠把學生教好;對於理念、策略,會向法師請益,共同決策。實施成效上,受訪家長皆認為孩子的行為各方面有長足的進步。
    五、 福智小學目前在教學上遇到選擇教科書的困境,而學校未來走向除了繼續落實德育教育,奠定學生的品格,另外也希望能夠配合未來的學測並希望未來有更多學校能夠注重德育教育。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分別針對一般老師、學生、家長,以及未來研究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佛教團體、辦學理念、福智教育園區、道德教育


    Research on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Effects of Buddhism Organization
    --A Case Study of Fu Chi Educational Park—

    ABSTRACT
    During the past decade, the Buddhism organization has established 5 elementary schools. The purposes of the study were to investigat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the effects of Buddhism organization, taking Fu Chi Educ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 Along with the goals which were mentioned above, the topics of the research were as the following: the guiding princip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effectiveness and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specific approaches, student activities, the problems and the challenges that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are about to encounter. Meanwhile the meaning and the value of such a unique existence are thoroughly examined.
    The data applied in this study was acquired by in-depth interview, field survey and document analysis. Ten people were interviewed, including the principal, the teachers, the parents, and the students from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Furthermore, the researcher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family reunion for supplementary observation. The film, which documents the livings of the students, and the references, which contain the preaching from the founder, are scrutinized as well. As to the data analysis, the researcher has categorized the gathered information and found the difference among various sources. In the end the conclusion is formulated.
    The abstracts are as the following:
    1.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Fu Chi elementary is building up exalted personality and promoting the philosophy of Confucianism.
    2.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is based on infinite life, combining with the idea of “spiritual development first, material the second”.
    3.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are reading classics, writing,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herishment of life.
    4.The teachers of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highly emphasize on self-development. Only through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self-improvement can the teachers be the mentors of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s would consult the ministers for advice of guiding students. As to the effectiveness, the interviewees all agree that the children have made progress in all aspects.
    5.The Fu Chi Elementary School has encountered educational difficulty in selecting the textbooks. As to the future works, the school will not only continue the morale education for fortifying the charisma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cooperate with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 Hopefully the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schools putting high premium on morale education.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makes suggestions concerning to the common teachers, students, parents, and the future study.

    Keywords: Buddhism Organization, Guiding Principles, Fu Chi Educational Park, Morale Educ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的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流程 8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宗教團體辦學的理念 10 第二節 佛教教育的基本內涵 21 第三節 相關研究 30 第四節 福智教育園區之現況 33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51 第一節 研究架構 52 第二節 研究方法 53 第三節 實施步驟 58 第四節 資料處理 60 第四章 研究結果發現與分析 61 第一節 訪談部份 62 第二節 觀察部份 120 第三節 文件部分 138 第五章 結論與啟示 149 第一節 結論 154 第二節 啟示 158 參考文獻 162 附錄 162 附錄一 162 附錄二 163 附錄三 164 附錄四 165 附錄五 166 表目錄 表2-1 教育與宗教比較表 15 表2-2 各校辦學理念、創校宗旨和教育目標比較表 18 表2-3 佛教教育的基本內涵歸納表 29 表2-4 全國國小校長福智成長營 35 表2-5 全國教師福智成長營 36 表2-6 全國大專青年生命成長營 36 表2-7 福智教育園區概念陳述 50 表3-1 受訪對象及人數說明表 53 表3-2 資料蒐集表 54 表3-3 研究時間表 57 表3-4 受訪者訪談時間表 59 表3-5 懇親會、親師座談會觀察時間表 59 表3-6 分析資料代號說明表 60 表4-1 訪談題綱表 62 表4-2 受訪學校人員編碼表 62 表4-3 受訪家長編碼表 85 表4-4 受訪學生編碼表 114 表4-5 福智國小懇親會流程表 120 表4-6 一年忠班生活作息表 131 圖目錄 圖1-1研究流程圖 8 圖3-1研究架構圖 52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方永泉(1999)。西方當代宗教教育理論之評析-兼論對台灣教育的啟示。國立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震武、林文瑛(1994)。教育的困境與改革的困境。台北市:桂冠出版社。
    安京植(1991)。唐代淨土宗眾生教化之教育意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呂大吉編(1993)。宗教學通論。台北市:博遠出版社。
    李亦園(1983)。信仰與文化。台北:巨流。
    李珮華(2003)。藏傳佛教格魯派之教育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何琦瑜(2003)。品格,大不如前。天下雜誌,VII(287),44-45。
    李錫津(1991)。教育理念與教育問題。台北:三民。
    林玉體(1993)。教育價值論。台北:文景。
    林立樹(1990)。學校教育問題試探。載於益世評論-教育篇。台北縣:輔仁大學野聲樓益世評論社。
    林銘光(2001)。國小宗教性課程設計與發展現況之研究:以台北縣市佛教教育為例。國立台北市立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康(1969)。人文教育哲學概論。臺北:商務。
    吳康(1967)。康德哲學簡編。臺北:商務。
    芮傳明、趙學元譯(1992)。涂爾幹原著。宗教生活的基本生活,台北:桂冠。
    南後男(1994)。佛陀教化眾生理念在現代教育上的意義。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胡海國譯(1983)。赫洛克原著。青少年心理學,台北:桂冠。
    紀淑萍(2001)。在國小實施觀功念恩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大同(1983)。宗教學。台北:五洲。
    郭朋(1996)。太虛大師思想研究,pp.438-462。台北:圓明出版社。
    陳郁夫(1995)。人類的終極關懷-世界宗教概說。台北:幼獅。
    陳柏達(1974)。佛陀教育思想的本質。台北:慧炬。
    陳迺臣(1997)。宗教的教育價值。大地出版社。
    陳淑滿(1992)。佛教人士在港興辦教育事業之研究(一九五O -- 一九八O)。香港珠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香港。
    教育部統計處(2004)。各級學校統計資料庫線上查詢系統。台北:教育部。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search/search.htm?open
    張尤雅(1998)。佛教成人教育課程規劃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天長(1998)。慈濟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俊傑(1992)。校園宗教活動。訓育研究,31(1),6-13。
    黃炳煌(1996)。教育改革-理念、策略與措施。台北:心理。
    黃隆民(1994)。我國中小學實施宗教教育可能性探討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傅偉勳(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台北:東大。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
    黃德祥(199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五南。
    張舜傑(2001)。天主教私立若瑟國小學校發展史之研究(1960-2001)。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童逸文(2001)。宗教團體興辦大學校院校園規劃之探討-以佛教玄奘人文社會學院為例。中華大學建築與都市計畫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樹倫(2000)。當前台灣文化現象的省思。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11(2),66-70。
    善導寺佛經流通處 (1980)。太虛大師全書。p.206,pp.217-224,260-263,238-242,1434-1449。
    董芳苑 (1991)。原始宗教。台北:久大。
    福智文教基金會(1999)。福智文教基金會簡介。台北:福智之聲。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4)。福智文教基金會簡介。台北:福智之聲。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0)。福智教育園區簡介。台北:福智之聲。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0)。福智教育園區理念講義。未出版手稿。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3)。篳路襤縷建園區。台北:福智。
    福智文教基金會(2001)。福智教育園區釋疑。台北市:福智。
    詹火生、張苙雲、林瑞穗 (1987)。社會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劉培翊(1990)。教育落實,落實教育。載於益世評論-教育篇。台北縣:輔仁大學野聲樓益世評論社。
    劉援、王予文譯(1993)。Max Weber原著。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
    趙曉薇(2002)。參與佛教團體辦理活動教師的宗教信仰生活實踐與專業態度之研究─以國際佛光會教師成員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95)。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俊明(1996)。原始佛教「緣起」生命觀在現代教育的蘊義。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光(1992)。學校宗教教育的方策。《訓育研究》,31(1):1-5。
    釋日常(1998)。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杏壇飄香第二輯。台北:福智之聲。
    釋日常(1999)。為什麼要落實德育教學。杏壇飄香第三輯。台北:福智之聲。
    釋印順(1992)。佛在人間。台北:正聞出版社。
    釋印順(1976)。妙雲集叢書。新竹:福嚴精舍。
    釋印順(1992)。我之宗教觀。台北:正聞出版社。
    釋見憨、陳信憲譯(1995)。中村元著。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p.34。嘉義:香光書香出版社。
    釋□清(1993)。禪宗與杜威—教育思想和方法之比較。載於哲學論評,16期,pp.77-96。台灣大學哲學系。
    釋昭慧(1992)。佛法與成人教育,載於宗教與成人教育論文集,pp.2-18。台北:般若文教基金會。
    釋悟因(1992)。人人都有被教育的可能,載於香光尼僧團十二週年特刊,p.127。嘉義:香光莊嚴雜誌社。
    釋慈怡(1992)。佛教教育原理,載於普門雜誌,pp.83-85,1992年一月號。
    釋曉雲(1987)。覺之教育,p.73,pp.119-120。台北:原泉出版社。
    龔蕙英(1997)。佛教團體教育的實況與評估:以高雄市元亨寺學佛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英文部分
    Fowler, J. (1974).Religious institutions : Toward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faith. Regious Education.69(2), 207-219.
    Fowler, J. (1975, October). Faith development theory and the aims of religious socializ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religious research association meeting. Milwaukee, Wisconsin.
    Hick, J. (1989). An Interpretation of Religion, London: Macmillan.
    Meadow, M. J., & Kahoe, R. D. (1984). Psychology of religion.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Rest, J.(1986). Moral Development: Advance in Research and Theory.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