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彭子芸
論文名稱: 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二年級故事體課文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陳惠邦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04
中文關鍵詞: 思考地圖閱讀理解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Thinking Map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二年級故事體課文之教學策略,解決教學場域之困境,以提昇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之能力。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經由知、行、思的研究歷程,研究對象為二年級班級29位學童,研究期程從2012年2月至2012年6月,歷經五次行動修正教學,研究前後分別施測,比較前測及後測的成績,以及學童作品內容分析,得知思考地圖融入故事體課文教學,有助於提昇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茲將研究結果說明如下:

    一、 經由思考地圖融入故事體課文之教學,能提昇學童閱讀理解能力
    二、學童能運用思考地圖表現其閱讀理解能力
    (一)學童能主動應用思考地圖,提取並組織文本訊息
    (二)學童能藉由架構思考地圖進行自我提問,表現其理解能力

    思考地圖融入國小二年級故事體課文教學研究對教師教學之提昇:
    一、 教師從研究中研擬閱讀理解教學方案
    二、 經由思考地圖融入故事體課文之教學,實作有效教學策略
    (1) 運用思考地圖進行教學
    (2) 師生共構文本
    (3) 做筆記
    (4) 依據PIRLS四層次設計提問
    (5) 複述
    三、教師落實教材分析,深化提問能力
    四、教師經由課室觀察,同儕及專家對話,精進教學能力

    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小低年級課文閱讀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思考地圖(Thinking Maps)、閱讀理解、行動研究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eaching strategy of incorporating thinking map into narrative lessons of second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to resolve the dilemma of this teaching domain to improve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econd grade students.
    This study employs the action research method and follows the path from cognition, action to thinking. Research subjects are second grade 29 students, who are studied from February to June 2012. Instructions given for the courses were revised five times throughout the process. A pre-test and post-test are both conducted and students’ scores for the tests are compared. Furthermore, students’ works are analyzed to understand how incorporating thinking map into narrative lessons benefit the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second grade students. Research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eaching narrative lessons that incorporate thinking map benefits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2. Students can use thinking map to express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1) Students are able to actively apply thinking map, and extract and organize information from narrative lessons.
    (2) Students are able to self-question when building their thinking map, showing their comprehension ability.

    Research on incorporating thinking map into narrative lessons of second grade in elementary school benefits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y:
    1. Teachers formulated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aching plans based on this study.
    2. An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y was formulated for incorporating thinking map into narrative lessons.
    (1) Apply thinking map in teaching
    (2) Teachers and students jointly construct the text
    (3) Take notes
    (4) Design qu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four levels of PIRLS
    (5) Repeat
    3. Teachers practice teaching material analysis, which strengthens their ability to ask questions.
    4. Teachers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ies through class observation and dialogue with peers and experts.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serve as reference for teaching and studies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of lower grades of elementary school.

    Key Words: Thinking Map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ction Research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待答問題與研究目的---------------------------10 第二章 文獻探討-----------------------------------------11 第一節 故事體國語課文教學之探討-----------------------11 第二節 思考地圖之理論基礎及其意涵---------------------15 第三節 閱讀理解的理論基礎及教學-----------------------31 第四節 國內圖像組織教學策略運用於國語文教學相關研究-----40 第五節 行動前的深思熟慮------------------------------48 第三章 研究設計-----------------------------------------51 第一節 研究者與研究對象----------------------------5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研究進程--------------------------------56 第三節 研究架構與教學時間--------------------------58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59 第四章 我的教學故事-------------------------------------61 第一節 行動前的思與惑-------------------------------61 第二節 行動一──課程融入新元素------------------------65 第三節 行動二──沉澱、思考、調整,再出發---------------78 第四節 行動三──撥雲見日-----------------------------94 第五節 行動四──扶搖,直上---------------------------110 第六節 行動五──辛苦播種,歡呼收割--------------------121 第七節 行動後──成長的喜悅---------------------------132 第五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147 第一節 本研究對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提昇-----------------147 第二節 本研究對教師教學之提昇------------------------152 第三節 對本研究的建議-------------------------------157 後記 研究中的成長--------------------------------------161 參考文獻-------------------------------------------------169 附錄----------------------------------------------------179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方淑貞譯(2008)。Patti Drapeau著。用圖把作文課變創意了趣味圖表-增進六大創作思考技巧(Great Teaching With Graphic Organizers)。臺北:格林出版社。
    方淑貞譯(2008)。Patti Drapeau著。用圖把作文課變創意了趣味圖表-增進六大創作思考技巧(Great Teaching With Graphic Organizers)。臺北:格林出版社。
    王瓊珠(2004)。故事結構與分享閱讀。臺北:心理出版社。
    江敏娟(2009)。實施概念構圖寫作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影響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何昶毅(2010)。概念構圖策略融入記敘文篇章結構教學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何嘉雯、李芃娟(2003) 交互教學法對國小閱讀理解困難學生教學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101-125。
    余民寧(1997)。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臺北:商鼎。
    余民寧、潘雅方、林偉文(1996)。概念構圖法:合作學習抑個別學習。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19,93-124。
    余秋雪(2008)。松林國小三年七班遊戲作文之寫作教學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訓生(2001)國小低閱讀理解能力學生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效果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5,177-215。
    吳裕聖(2001)。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國小五年級學生科學文章閱讀理解及概念構圖能力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吳裕聖、曾玉村(2011)。鷹架式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童生物文章的閱讀表徵與情意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43(1),1-24。
    吳靜怡(2008)。運用看圖作文於苗栗縣談文國小五年甲班之行動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呂尚芝(2010)。概念構圖寫作教學策略對不同語文能力國小四年級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呂婉榕(2011)。心智圖法融入寫作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語文創造力及寫作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欣蓉譯(2005)。Karen Bromley, Linda Irwin- De Vitis & Marcia Modlo著。圖像化學習:在不同課程領域使用圖像組織(Graphic Organizers)。臺北:遠流。
    李雅惠(2006)。概念構圖教學對八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與國文學習態度之影響。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谷瑞勉譯(1999)。L.E.Berk & A.Winsler著。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臺北:心理出版社。
    岳修平譯(1998)。E. D. , C. W. Yekovich, & F. R. Yekovich著。教學心理學-學習的認知基礎(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臺北:遠流。
    幸曼玲等人(2010)。用策略培養A2小孩:以閱讀理解策略培養有能力主動閱讀的小孩。臺北:社團法人臺灣兒童閱讀學會。
    林文寶(1993)。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臺北:富春。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1993)。兒童文學。臺北:五南。
    林佳均(2011)。曼陀羅思考法應用於譬喻寫作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佳杏(2006)。故事文法教學國小寫作困難學生寫作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高等教育
    林宜利(2003)。「整合繪本與概念構圖之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三年級學童記敘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保男(2010)。概念構圖結合合作學習以增進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出版社。
    林春雄、陳雅莉、王欣華、胡峻豪、詹婷姬、許允麗、王慧娟譯(2007)。Keith A. Acheson; M.Dameien Gall著。臨床視導與教師發展。臺北:五南。
    林盈秀(2009)。概念構圖應用於國小閱讀指導之行動研究。臺北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林郁展(2003)。概念構圖在國小[過程導向]寫作教學的應用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清山譯(1991)。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A cognitive approach)。臺北:遠流。
    林惠芬(1997)。自我教導問答閱讀策略對國中輕度智能不足學生閱讀理解成效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2,103-123。
    林鋒錡(2010)。概念構圖融入六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燕(2006)。繪本閱讀融入低年級寫作教學之研究-以概念構圖及低成就學生為研究核心及對象。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林寶貴、錡寶香(1999)。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臺北:教育部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邱麗珍(2010)。運用繪本提升兒童「責任」之品格教學:一位教育工作者的教學省思歷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未出版,屏東市。
    金振邦(1995)。文章體裁辭典。臺北,麗文文化。
    柯姿伶(2010)。圖形組織運用於國小二年級國語課文大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柯華葳(1994)。從心理學的觀點談兒童閱讀能力的培養。華文世界,74,63-67。
    柯華葳(2006)。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
    柯華葳(2009)。教出閱讀力。臺北:天下雜誌。
    柯華葳、游婷雅譯(2001)。M. S. Burns, P. Griffin, & C. E. Snow, NRC著。踏出閱讀的第一步。臺北:信誼基金會。
    洪蘭(2001)兒童閱讀的理念-認知神經心裡學的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38,1-4。
    范瑞東(2005)。概念構圖教學策略對學習成效影響的後設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職業繼續教育研究所,未出版,新竹。
    凌秀英(2011)。運用概念構圖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閱讀說明文體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夏林清等譯(1997)。Altrichter, Herbert & Posch, Peter & Somekh, Bridget著。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臺北:遠流。
    孫易新(2002.9)。心智圖法基礎篇Mind Mapping 基礎篇-多元知識管理系統1。臺北:耶魯國際文化事業公司。
    徐昀霖(2009)。曼陀羅思考式閱讀策略對提昇自主性閱讀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徐喬禹(2006)。合作學習與電腦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成效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莉珍(2003)。故事構圖策略與摘要策略對增進國小六年級低閱讀能力學生閱讀理解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張瑞芬(2009)。組織圖運用於國小社會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張慕蘋(2010)。運用故事臉在班級共讀指導對國小二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故事結構能力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教育部(1997)。國民小學課程標準。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教育部。
    梁淑芳(2007)。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三年級學生閱讀理解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梁雲霞譯(2002)。Shari Tishman,David N. Perkins & Eileen Jay著。思考的教室:策略與應用。臺北:遠流。
    陳丁榮(2007)。全腦開發一本通。臺北:睿騰文化出版社
    陳秀娟(2007)。曼陀羅思考法在國小六年級國語文修辭教學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佩秀譯(2001)。Arthur L. Costa & Bena Kallick編。活化和運用心智習性(Activating and Engaging Habits of Mind)。臺北:遠流。
    陳孟妏(2010)。心智圖法結合繪本閱讀教學方案對國小兒童閱讀理解能力及創造力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明資(2007)。應用圖像思考策略於少年小說閱讀教學之研究。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欣希等(2011)。問好問題。臺北:天衛。
    陳秋妤(2006)。概念概圖寫作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寫作困難學生寫作學習效果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惠邦(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師苑。
    陳惠邦、李麗霞(2001)。行行重行行──協同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惠瑜(2008)。圖形組體運用於國小三年級低成就學生國語大意摘取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聖謨(1998)。讓思考看得見-簡介「思考圖」在教學上的應用。國教之友,49(4),56-62。
    陳滿銘(2007)。新式寫作教學導論。臺北:萬卷樓。
    陳諭蓁(2005)。曼陀羅創造性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寫作表現、寫作態度、創造力的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陳靜宜(2005)。即席演說培訓之行動研究—以三位國小學童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語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櫻代(1998)。概念構圖策略促進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世杰譯(2010)。Michael Pressley著。有效的讀寫教學:平衡取向教學。臺北:心理出版社。
    程于玲(2008)。心智圖法對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及記憶力之影響。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程嬇玲(2008)。思考地圖運用於生活故事寫作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
    馮瓊瑤(2004)。國小四年級學童實施概念構圖作文教學。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少彥(2010)。運用線上組織圖發展閱讀教學之研究-以臺北縣五年級某班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數學資訊教育學系數學資訊教育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永和(2007)。情境學習理論與教學研究。臺北:心理
    黃婉婷(2011)。概念構圖策略融入國小二年級國語課文結構教學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銘惇、張慧芝譯(2000)。課程設計(原著:David Pratt)。臺北市:桂冠。
    黃瓅慶(2006)。概念構圖運用於閱讀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晨間閱讀班的學生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語文科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溫文玲(2006)。透過圖像化學習提升國小學童語文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溫至帆(2011)。心智圖與故事臉之不同組織圖表鷹架應用於重述故事之研究─以科技工具發明之數位故事繪本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董郁芬(2007)。協作的概念構圖應用於國小學童寫作歷程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鄒文莉(2006)。教室裡的迷你劇場。臺北:東西出版社
    劉惠卿(2010)。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國語文摘取大意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穎韻(2005)。國小低年級兒童閱讀理解之個案研究-以寓言體為例。國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劉瓊玫(2011)。心智圖在小學二年級語文教學的改善應用。大葉大學工學院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懿德(2008)。專家概念構圖對不同學習風格國小四年級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科技發展與傳播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蔡尚志(1996)。童話創作的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
    蔡雅泰(2005)。概念構圖融入國語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童閱讀理解、大意摘要能力與語文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銘津(1995)。文章結構理論探討及其在閱讀教學上的啟示。師說,87,27-31。
    蔡銘津(1997)。學童閱讀能力的測驗與評量。特殊教育季刊,65,23-28。
    鄭明娳(1992)。現代散文類型論。臺北:大安。
    鄭琇方(2007)。心智圖法作文教學方案對國小二年級學童寫作能力表現與寫作興趣之影響。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鄭雅靜(2004)。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盧季紅(2008)。心智繪圖教學及其對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與寫作表現之影響。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錢昭君(2010)。心智圖寫作教學方案對國小學生創造力及寫作表現之影響。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資賦優異組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錡寶香(1999)。國小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分析。國教學報,11,100-133。
    薛素瓊(2010)。概念構圖應用於國小六年級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碩士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謝佳惠(2003)。應用改良式概念圖建構會計「存貨」教材之實證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真華(1999)。概念構圖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在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鍾政洋(2004)。以資訊科技融入概念構圖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簡媜(2007)。老師的十二樣見面禮,臺北:聯合。
    簡馨瑩、曾文慧、陳凱筑著(2007)。閱讀悅有趣。臺北:幼獅。
    魏利真(2011)。圖像組織仲介閱讀理解策略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事業創新經營碩士學位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羅文酉(2009)。看見自己的思考─以圖像組織提升國小三年級學生寫作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
    羅玲妃譯(1997)。心智繪圖思想整合利器。Tony Buzan, Barry Buzan The Mind Map Book。臺北:一智。
    羅秋昭(2005)。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三版。臺北:五南。
    羅翊榛(2010)。小學教師識字教學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羅秋昭(1999)。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臺北:五南。
    貳、外文部分

    Gunning,T.G.(1996). Creating reading instruction for all children. (2nd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Hyerle, David(2004)Thinking Maps as a Transformational Language for Learning. In David Hyerle(Ed.), Students Successes With Thinking Maps(pp.1-16). Newbury Park, CA: Corwin Press.
    Hyerle, David(December1995 / January1996).Thinking Maps:Seeing is Understanding. I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3(4), pp.85-89
    Paris, S., & Paris, A. H. (2001). Classroom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self-regulated learn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36, 89-101.
    Pressley, M. ,Johnson, C. J., Symons, S., McGoldric, J. A., & Kurita, J. A. (1989). Strategies that improve children’s memory and comprehension of text.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 3-32.
    Pressley, M., Goodchild, F., Fleet, J., Zajchowski, R., & Evans, E. D. (1989). The challenges of classroom strategy instruc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9, 301-342.
    Rumelhart, D. E. (1977). Introduction to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New York: Wiley.
    Staal,L.A.(2000). The story face: An adaptation of story mapping that incorporates visualization and discovery learning to enhance reading and writing. The Reading Teacher, 54(1), 26-31
    Thinking Maps.(2007)Retrieved November 28, 2011, from http://www.mapthemind.com/thinkingmaps/thinkingmaps.html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